第一图书网

美国的中国形象

姜智芹 著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姜智芹 著  

页数:

334  

Tag标签:

无  

前言

笔者曾经提出过跨文化形象学有关中国形象研究的“三组问题”:一、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生成、传播,以一种话语力量控制相关话题并参与西方现代性实践的问题;二、世界的的中国形象与全球化的中国形象网络形成,与此相关的是西方的中国形象的¨¨跨文化霸权以及不同国家地区的中国形象中流露的“自我东方化”、“自我西方化”的问题;三、域外的中国形象,主要是西方的中国形象,影响或塑造现代中国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想象,中国自我形象认同的“自我东方化”与“自我西方化”如何影响中国现代性文化自觉与文化重建的问题。三组问题相互关联,在理论上指向中国现代性自我认同与文化自觉问题;在实践上关注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地缘政治战略的文化背景问题。在国内学术界,第一组课题的研究已初具规模;第二组课题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本丛书具有草创意义;第三组课题则有待开启,那将深入跨文化形象学的“中国问题”核,心。第一组问题在知识社会学与观念史的意义上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从三个层面展开:一、西方的中国形象是如何生成的,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有关“文化他者”的话语,是如何结构、生产与分配的;二、中国形象的话语传统是如何延续的,考察西方关于中国形象叙事的思维方式、意象传统、话语体制的内在一致性与延续性,揭示西方的中国形象在历史中所表现出的某种稳定的、共同的特征,趋向于类型或原型并形成一种文化程式的过程;三、中国形象是如何在西方文化体系中运作的。它不仅在西方现代性观念体系中诠释中国形象的意义,而且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权力话语,在西方文化中规训化、体制化,构成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全球主义意识形态的必要成分,参与构筑西方现代性及其文化霸权的过程与机制。第一组问题近年来国内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本套丛书也有所推进。笔者曾经在《天朝遥远一一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一书中对西方的中国形象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中国形象是西方现代文化的“他者”镜像。它可以是理想化的,表现欲望与向往、表现自我否定与自我超越的乌托邦;也可能是丑恶化的,表现恐惧与排斥、满足自我确认与自我巩固的需求的意识形态。在七个多世纪的历史中,西方以启蒙运动高潮为分界点,建构出此前不断乌托邦化的三种中国形象类型和此后系统意识形态化的三种中国形象类型。

内容概要

美国的中国形象是变化不居的,从“令人恼怒的异教徒”到“中国使你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从白人作品中令人难以提摸的“中国佬”到华裔作家笔下充满阳刚之气的“金山客”,从好莱坞跨种族恋情中中国男性和白人女性的爱情禁忌到自种男性对华人女性的拯救神话;扶“黄祸”化身傅满洲到“模范族裔”陈查理,再到传教生儿女剪不断理还乱的中国情结……美国的中国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文化自身的投影,它所代表的并不是现实地理中的现实国家,而是想象地图上的变化他青,经过了美国的经验、需要、好恶、价值观等方方面而的过滤。

作者简介

姜智芹,女,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救授、外国语学院研究员。2002年获山东大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做博士后研究。主要帆事欧美文学、中两比较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在《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五十篇,出版专著《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镜像后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英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等四部,出版译著《世界历史中的中国》、《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卡莱尔文学史演讲集》等四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第一章 美国的中国形象的流变 第一节 早期北美人和美国建国初期的中国形象 第二节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美国的中国形象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美国的中国形象第二章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佬” 第二节 华裔作家笔下的“金山客” 第三节 《陆路月刊》上的短篇中国故事第三章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跨种族婚恋:爱情禁忌与拯救神话 第二节 “黄祸”化身与“模范族裔” 第三节 “功夫”与“木兰”的复魅与祛魅第四章 传教干儿女们眼中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赛珍珠:中国“大地”上的农民夫妇 第二节 卢斯:美国《时代》周刊上的领袖夫妇 第三节 赫西:文化壁垒间传教士的两难处境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在美国的开国元勋中,对中国的农业立国政策最为推崇的还要数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当然,杰斐逊对中国的肯定和他的社会理想及治国策略密不可分。早在18世纪80年代,杰斐逊就反对发展工业,主张把美国建成一个农业国家,并勾画出他的农业理想国蓝图。在这个理想国中,几乎所有的公民都是农民,他们可以享受经济上独立、自由的地位;每个人都有文化知识,可以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过一种悠闲幸福、安居乐业的生活;人与人之间和谐友爱,讲求道德,没有冷冰冰的金钱关系。杰斐逊的这种以农立国、以农民为主体的美好社会理想显然受到了重农学派的极大影响,而这种影响自然使他对中国社会经济状况赞赏有加。他曾直言道:“我不希望我国去发展贸易或航海业,而应该与欧洲一起去效仿中国,使我们的社会保持中国那样的状况,这样,我们就能避免战争,所有的公民就都能过上农民的日子。”以上我们谈到的三位美国启蒙思想家都对中国十分感兴趣,富兰克林32岁时在《宾夕法尼亚报》上登载孔子的思想,佩恩38岁时发表关于中国的文章,杰斐逊28岁时推荐阅读中国的两部文学作品。三者可谓都是美国早期的“颂华派”人物,但综合考察,富兰克林对中国文明更为推崇,作为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特别是作为美国《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起草人,他在如何努力从中国文明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以建设一个新的美洲文明方面,做出的贡献更大。除了上面谈到的富兰克林对中国儒家思想、对中国农业生产模式的欣赏之外,我们在这里还要进一步探讨他对中国政府制度、中国产品、中国植物的态度和评价。富兰克林对中国的喜爱是方方面面的,他甚至写过一个连载故事《中国来信》,述说他对中国的热爱、认识和想象。

后记

清样校对完了,美国的中国形象这个课题暂告一段落,但我仍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美国,因为我的亲人在那里。由于我爱人工作的变动,我的儿子跟随到美国读高中,就在北京奥运会结束之际,我为父子二人整理行囊,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机颠簸,越过太平洋,送他们到美国。在安顿他们爷俩儿的日子里,我在超市购物、地铁乘车、住房租住、图书馆查询资料、博物馆追溯历史、大学里感受氛围、中学里联系孩子就读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在美停留期间,女房东兴奋地向我描述其侄女到北京观看奥运会的所见所闻,她对中国的夸赞犹回响在耳边:“China is wonderful,great,gorgeous!”令我当时顿生一种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的中国形象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中美双方在经贸、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持续扩大,建设性合作关系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与国关系之一。美国的大学校园里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美国的科研院所里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专家,美国的超级市场里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美国的城乡社区里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美国的风景名胜里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关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到中国投资办厂,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片在中国放映,越来越多的美国媒体报道中国故事,越来越多的美国作家演绎中国传奇。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重塑、改变着美国的中国形象。因此,随着时代的推移,美国的中国形象将会有新的发展,美国的中国形象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


编辑推荐

《美国的中国形象》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美国的中国形象 PDF格式下载



常在当当网买书了,都是正版书,质量一般都靠得住。价格也比较便宜,打折比其他网要打的多,所以就经常来当当网买书,我相信谁都愿意买便宜的,产品质量好的东西。


作者以文学性笔触树立了几百年来美国文学、文艺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并对此形象背后的美国社会历史背景作以分析。很不错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