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老子》文本与道儒关系演变研究

刘晗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刘晗  

页数:

22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高校社科文库》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各高等学校和出版单位共同建立的学术著作出版平台,旨在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出版优秀学术著作创造条件。 《高校社科文库》将坚持“广泛动员、集中征集、严格评审、精心编校”的工作原则,致力于通过资助优秀学术专著出版、推动学术成果交流推广等形式,让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和优秀工作者走进交流空间,进入公众视野,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简介

  刘晗,1967年生,山东省微山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济宁学院文化传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史、中国传统文化。参与了世行贷款JG147项目研究和《二十五史专书辞典丛书》之一《两唐书辞典》的撰写及汇总。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代表作有:《论儒学的宗教功能与内在超越》、《帛书(老子)的特殊体系所反映的学术思想特色》等。曾获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中国学术史上关于《老子》文本与道儒关系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以王弼注本为主的文本研究 第二节 帛书本出土以后的《老子》文本研究 第三节 郭店楚简出土以后研究的新进展第二章 《老子》古本到今本的演变及其学术史定位 第一节 战国中期的《老子》文本——郭店楚简《老子》  一、简本《老子》的形制和内容  二、简本《老子》对传本《老子》的校勘  三、简本《老子》的性质及学术地位 第二节 战国中后期的《老子》文本——帛书本《老子》  一、帛书《老子》对《老子》的体系化  二、帛书本的特殊体系所反映的思想特点与学术特色  三、帛书《老子》的学术地位及其校勘价值 第三节 汉魏时期的《老子》文本——王弼注本  一、王弼注本对帛书本的改造及篇章结构的形成过程  二、王弼注本形成的学术思想背景和道学向玄学的思想转换  三、王弼注本的重要学术地位及版本学价值第三章 《老子》文本演变引起的差异及道儒关系的变化 第一节 《老子》文本在体例、结构和文字风格上的差异  一、关于《老子》简本、帛书本、王弼本的编排体例  二、《老子》简本、帛书本、王弼本篇章结构的差异  三、《老子》简本、帛书本、王弼本的文字异同及文本关系 第二节 《老子》文本的演变与差异所反映的道儒关系的重要变化  一、简本时代的道儒关系  二、帛书本时代道儒关系的重要变化  三、王弼注解《老子》与玄学背景下的道儒融通第四章 相关学术问题的再研讨 第一节 传统学术方法与《老子》研究 第二节 应充分重视黄老之学在《老子》文本及道儒关系演变过程中的历史影响 第三节 重新解释《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有关记载结语附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损比较严重,与甲本文字内容有所不同的是,乙本较为侧重于谈论“德”,或者说德论是《老子》乙本的中心话题。“德”在甲本仅见于第33简“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的文字中,而乙本中却出现七次之多,如乙本第12简有“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愉”,第16、17简有“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德字共出现七次,可见乙本对德的重视。关于“德”,王弼在今本第38章注日:“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按照王弼的解释,“德”即人从道那里禀受的本性,所以“含德之厚”意即最能体现人之自然本性的人。老子将含德之厚的人比喻为“赤子”,是因为“赤子”体现了人的本然状态,最能体现道的原则。老子从道的特性推导出人的本性后,极其重视保持这种自然本性,为此他提出如何修道的问题。乙本第3简和第4简说:“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或损,以至亡为也,亡为而亡不为。绝学亡忧。”这里老子反对通过日常的学习以增加知识的办法,他认为人的知识越多,奇怪的事物就越泛滥,从而导致对道的背离。修道与修学不同,它应当把自己日常学来的知识逐步地加以减损,以至于“无为”,从而回归自然,与道合一。弃绝学习,回归大道,便可无忧。老子认为,对道的修行,要从我做起,并向家庭、乡里、邦国、天下推广,所以乙本第17、18简接着上文“修之身……修之邦,其德乃丰”说:“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由此可见,乙本对修道成德确实是比较重视的,也可以说它弥补了甲本在德论上的不足。  竹简《老子》丙本残损最严重,其第四部分与甲本有较多重复。在第二部分即第4简和第5简,继续讨论“道”的问题,“道[之出言],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认为“道”无味、无形、无声,却能永恒存在。第一和第三部分又具体论述了“道法自然”的观点,如第一部分即第1到第3简:“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犹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日我自然也。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正臣。”在老子看来,理想的政治是道家无为的太上之治,在大道的无为而治废弃之后,才有儒家的仁义教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老子》文本与道儒关系演变研究 PDF格式下载



找了很久,这个正适合我的需要。以后就可以比较各版本的差异了


学究气稍微重了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