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欧洲史

(法)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J.阿尔德伯特|译者:蔡鸿滨//桂裕芳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7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法)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J.阿尔德伯特|译者:蔡鸿滨//桂裕芳  

页数:

544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教科书。当然是一本历史教科书,但它是由欧洲不同国家的14位历史学家共同编写的。我和他们都深信,在各国历史之外,还有一幅更为全面的欧洲历史嬗变的图景,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排除各国历史。偶然的机缘使我既生为英国人,也是地道的法国人、挪威人,因此,促使我发起编写本书的理由也就不难理解了。由于我并不完全属于某个民族,所以曾常被我的英国和法国同窗学友侧目相看。对百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或是拿破仑发动的各次战争,应当站在哪一边来看待呢?凡此种种都在发展变化,但是为了应付各类民族主义突然爆发的倾向,还应该更前进一步。这种民族主义表现有时被反民主的目的所利用,或是担心丧失国家主权,而对外国势力的控制产生恐惧。在欧洲探索自身前途命运的过程中,似乎有种难以把握的东西在阻止各民族彼此接近。这种难以把握的东西既包括不同程度的经济利益、语言习惯、文化传统,而且也往往是些莫名其妙的偏见。这些偏见根深蒂固,在家庭中,而且往往也因学校里历史教学某些方面的影响而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教科书。当然是一本历史教科书,但它是由欧洲不同国家的14位历史学家共同编写的。我和他们都深信,在各国历史之外,还有一幅更为全面的欧洲历史嬗变的图景,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排除各国历史。历史是一门敏感的、同时也是饶有兴趣的学科。历史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根源,由这些根源所产生的紧张状态,欧洲现在仍有某些部分受这些紧张状态的困扰;同时也帮助我们了解欧洲人的一切共同之处,以及一切使欧洲这个词具有意义的东西。历史回顾过去,也使人思考现时,更进而思考未来。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德尼兹·加亚尔 (法国)贝尔纳代特·德尚 (法国)J.阿尔德伯特 等 译者:蔡鸿滨 桂裕芳

书籍目录

前言序言欧洲的特性 一、欧洲的地理特点 1.欧亚大陆的半岛 2.地域空间的多样性 3.移居的乐土 4.迁徙的福地 二、语言的差异是分裂的因素吗? 1.开端:印欧语系 2.43种语言 3.语言是民族统一的因素 三、是欧洲文明还是多种欧洲文化? 1.欧洲精神 2.“有教养的人” 3.欧洲文化的多样化 四、从社会到经济的一体化 1.没有社会的经济 2.创建隐修院 3.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4.“福利国家” 五、欧洲关于历史的种种问题 1.是移民的统一体吗? 2.凯尔特人、希腊人和波斯人 3.欧洲到印度河吗?到撒哈拉沙漠吗? 4.欧洲到莱茵河和多瑙河吗? 5.有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边界吗? 6.查理曼是欧洲之父吗? 7.面对天主教会的封建制度 8.拜占廷和欧洲 9.斯拉夫世界的归并 10.走向民族国家 11.民族自治的欧洲 12.欧洲的新生? ……第一章 从冻原到神庙(史前史至公元前4世纪)第二章 罗马的影响(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第三章 拜占廷和西罗马帝国(6-11世纪)第四章 中世纪西欧的基督教世界(11-13世纪)第五章 危机与文艺复兴(14-15世纪)第六章 与世界会合(15-18世纪)第七章 改革与专制主义(16-17世纪)第八章 启蒙与自由思想(1700-1815年)第九章 欧洲的现代化(19世纪)第十章 走向自我毁灭(1900-1945年)第十一章 从分裂到开放?(1945-1985年)第十二章 迈向统一的欧洲?(1986-1996年)

章节摘录

插图:同时,它也吸收外来的东西而变得更加丰富。欧洲传播了它的信仰、语言、生活方式,而且也接受了其他的知识和艺术形式。因此,欧洲人不是比别人更感到自己是世界公民吗?美洲人民也有他这样的感情吗?欧洲的“有教养的人”不是已经成为西方的“有教养的人”了吗?3.欧洲文化的多样化如果某一特定群体全部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都属于扩大的文化概念,无疑欧洲领土上的多样性会使我们感到惊奇。一切都因地而异。自5世纪罗马帝国解体后,欧洲大陆便分为三大文化领域。在东南部,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巴尔干领域因拜占廷帝国而繁荣发展起来;15-19世纪,又经历了伊斯兰教的影响。东部是斯拉夫领域,曾受到亚洲、拜占廷、伊斯兰教和西方的广泛影响。在西部,西方领域把北欧和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与希腊、罗马遗产密切结合起来。16个世纪以来,这三个文化领域经常互相渗透。现在如果从城市的角度来看,有些文化特征似乎非常明显。一个巴黎人有他自己的文化,因为他的特点与一个布拉格人、佛罗伦萨人、或是柏林人完全不同。科西嘉人、威尔士人、加泰罗尼亚人、巴伐利亚人、萨瓦人……人人都声称自己属于某种特有的文化,与别人不同。意大利人、德国人、英国人、丹麦人……都是民族国家的后继人,他们都自认为有一种自己倍加珍惜的特点。强调文化特性的表现,无疑在地区和国家范围内最为强烈。有时甚至采取互相对抗的方式。加泰罗尼亚或巴斯克特性在比利牛斯山内外都有所表现。讲法语的特性在法国疆界之外也是实实在在的,雅克·布雷尔就是一个例子。北爱尔兰戏剧性地具有爱尔兰和英国双重特性。反之,瑞士和卢森堡则是不同语言文化和谐并存的国家。在欧洲范围内,这种文化类似或对立的例子不胜枚举。


编辑推荐

《人民·联盟文库:欧洲史(译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欧洲史 PDF格式下载



对于了解欧洲各国历史很有帮助。


以欧洲人的视野看欧洲历史。


是了解欧洲史的入门读物,基本也不需要更深入的了解了,毕竟不是做学术,时间跨度还是足够的,能够较全面的反应欧洲风貌


很好看的一本书,快递也很好


都是经典。。国际政治系列经典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以知未来。。。历史书籍多读本来就有益。这本书从多个角度介绍了欧洲历史概况,虽然简略但是还挺全的,蛮好。装潢也不错。


一部欧洲大历史真的不好写


一直以来对欧洲史不是很了解,这本书可以帮助自己了解欧洲史,了解世界史,挺好的。


这部书算是一部系统的欧洲史,但是因为他要包含的内容很多,所以深度不够,很多东西都是一笔概况,可以作为普及读物看看,但真正作为历史学专著还是不够


适合学生阅读,拓展知识面的一本书


上卷什么时候有货?等了很久了


总的来说很好,稍嫌着眼点不够力度~


纸质很好,但内容有错误


入门级
错别字很无奈


还好,就是后来不能修改地址,还得自己再快递…


感觉条理不清晰,净是插图,内容不多,虚头巴脑的


外国人写的,怎么说呢,感觉就是和中国教材的思路不一样,中国的是教条式的,主标题、几大点、每大点下面几小点,脉络会很清晰。这本看了百把页,没有特别的印象停留脑海,不过本来就是有点兴趣买来随便看看的。似乎不合我的习惯。国外表达一个点的表达方式可能会牵扯到其他的一些啥,感觉就是有点浑浊,原谅我的思维模式已经固化了。不过会坚持看完的。


给高中女儿买的学习书籍,非常好,自己又重新读了一把


买了,刚看完,很有收藏价值


值得一读的欧洲史,值得很多人都翻翻


本以为很厚的,有点薄了,送给朋友的,说不错。


这本书不错,很全面,优秀的教科书!


不是在网上买来看的,就书本身的内容而言,很好


  这样的一个题目实在太大。
  欧洲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太多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相似之处,但没有孰高孰低,谁优谁劣,就如同在进化过程选择了不同道路而已。
  但是这本历史需要相当的历史知识基础方可流畅阅读,对于吾等文盲难度太大,读完一遍几近无用。
  历史初学者不建议阅读!


  1 译者不负责。表述很差
  光地名翻译就弄得烂。直接来个音译,看着很别扭。应该按标准或直接上原文的地名。
  晦涩的作品读过不少,但这本书有时读着读着有一种译者是谷歌翻译的感觉。尤其是引经据典的时候,那个译文真是没法看,句子都不通顺。只能说译者不够外语系的水准,又没有历史系的知识面....
  
  2 这书的架构
  事件都带一点,却都很不全。。你倒是给我说说罗马怎么一分为二的啊,扯那些意义干嘛.... 作为本历史方面的书籍史实涉及太少,把大量的笔墨都用在XXX的意义/目的/原因,每当此时我只想咆哮XXX到底具体经过是什么。读完后兴味索然..
  
  唉..............


  大学时读的,本想通过此书了解一下欧洲历史,结构看完还是一头雾水。。。。。。。。。。。。。。。。。。。。。。。。。。。。。。。。。。。。。。。。。。。。。。。。。。。。。。。。。。。。。。。。。。。。。。。。。。。。。。。。。。。。。。。。。。。。。。。


  大概那还是高一,我买了这本《欧洲史》。高中时培养起来的对历史的兴趣仍未减退,我注目所有能引起我注意的书,这最伟大的朋友。
  
  这种书对于理科生憋闷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味调剂,我却对之有如天使,不忍匆匆下手去读,这是我的习惯,一旦开始读一本书就不想停下来,要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像对待一份精致典雅的大餐。
  
  高中毕业的那个暑期,我把它借给了文科班的同学,回到我的手中时,它已不可避免地失去了鲜嫩青春的容颜。我还是把它当作天使一样,静心待之,生怕翻开了第一页,就破坏了它的纯洁,而我对梦想的期待也会随之破灭。我把它带入了大学,同行的是一本岳麓版《红楼梦》,后者至今仍躺在我寝室的书架上,虽未蒙灰,久已疲惫。
  
  大学里安安静静地坐闻书香,对于我这样一个被炼狱般的生活折磨得不成人形的生物,已然是一个奢望。我没有了阅读长篇大作的的欲望,只在些许小文里拾人牙慧。其实,我大一下期是做了一次勇敢的尝试的,那几个星期的微积分课教室,成了我阅读欧美当代文学的乐园,书名已模糊,读过的作家与作品也不再清晰,不过那本小集子带给我的快乐消弭了学习的痛苦与压力,我现在读书,绝对不会有当时那种人间蒸发的快感了。我并不认为那学期我微积分得40分与此有关,而且,我可以自豪或者自嘲地宣称,有挂科的大学生活是完整的。
  
  《欧洲史》与《红楼梦》我还是翻都没翻,却还是视若珍宝地带到了望江。
  
  它已不仅是一部书。曾经说过它是天使,也可以说是魔鬼,因为我的勇气才可以摧毁它,才可以破解那些略知一二的谜团。我始终没有勇气拿起它,它太厚太沉重,像满载了我未来的梦。我读了不少的书了,在这一二年间,图书馆也几进几出,它却被束之高阁,虽然我并未将它遗忘。
  
  后来我在一个学校周边常见的那种出卖打折盗版书籍的小店里见到了它低廉的复制品,从对比中接受了幸福的信号。为什么我不好好地读它呢?给我个理由,我会转过身去,不去瞥一眼那个德拉克洛瓦的杰作,印在封面上的《自由引导人民》。
  
  它毕竟是梦想。我不知道应不应该选择这样一条路,但是我内心充满愉悦,所以我义无反顾。薇薇瞅了我一眼,“看这书有什么用呢?又不能当饭吃。实际一点好。”
  
  “我就是过于理想主义。我就是喜欢。”
  
  “你写得出来像韩寒、郭敬明那样的书吗?它们可卖大钱。”
  
  “写不出,虽然我并不觉得他们怎样,至少我看过《长安乱》,我一门心思想写的话,也写得出来。我不需要全世界给我喝彩,我只需要几个人的掌声,那就够了。而且我很高兴,因为我知道,就有这么几个人给过我掌声。”
  
  在五年后的一个夏日把《欧洲史》读完,就像完成了一个心愿。或者这又是一个开始,就像贯穿全书的欧罗巴诸民族对自由不懈的追求,我也在坚持。薇薇,还有其他的朋友们,真的明白吗?
  
  
  吾荐
  2006-7-27


   《欧洲史》这本书是我所读过的第一本介绍欧洲各国历史的书籍,因为以前对欧洲的历史了解的比较零碎,所以我是抱着一种想获得一种连贯的欧洲历史知识的心态去读这本书的。然而正是这一点使我对这本书有些失望。
  
   这本书时间的线索并不明显,像我这种习惯按时间线索来读史书的读者在阅读此书时可能会感觉有些辛苦。这本书多为介绍事件,但是事件之间的链接部分交代的颇为含糊。例如P503的第一段:“19世纪末,由于民族主义的影响,大多数欧洲人不再受专制君主的统治,而是服从立宪君主或共和国总统的权威。”这句话交代了大多数欧洲人不再受专制君主的统治是受到了民族主义的影响,然而民族主义究竟是怎么产生这些影响的,书中并没有交代。又如后面的P505的第二节社会改革的第一段:“在19世纪最后几年出现了一些改革,其目的在于消除工业化的负面后果,特别是工厂作坊里的童工所遭受到的剥削。”这句话说了在19世纪最后几年出现了一些改革,但是这些改革是怎么产生的?具体是哪些方面的改革?这些书中同样没有交代,读完此书里面类似的疑问会有很多。因为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交代的不明确,所以想要把这些事件记住,这本书就缺少了逻辑上的便利。
  
   没有地图也是这本书的一大遗憾。这本书里有许多在某地发生了某事的介绍,但是由于没有地图,又使地理上的逻辑产生缺失,所以在阅读此书的时候,要自己找张地图来对照一下。
  
   另外书中还有几处排版和校对上的硬伤,如P472的最后一行,1830年7月被写成了“1830年7门”。不过从这一点倒是可以推断出,打字的那个人用的可能是五笔输入法。又如P399页和P400页的衔接部分有文字缺失了:“这两个国家是贸易强国,还上贸易十分发达,因此资产阶(缺失部分)这批人为数相当多”。
  
   从优点来说,由于缺乏对比,所以提不出来,不过我看到网上有些人写的关于此书的评论中有提到由作者们的专业各有不同,所以此书提出了一些和主流历史观不同的命题,此为一大特色。但是由于我并不清楚主流的历史观是怎么样的,所以也不好说到底是不是。
  
   总的来说,读完这本书,我对欧洲的历史产生了一些模糊的印象,如果想更加系统的了解欧洲史,可能还需要阅读别的相关读物来加强。也许这书在对欧洲史有了系统而连贯的了解以后再读,会有更大的收获。
  


  总的来说,这本《欧洲史》写的很糟糕,我不知道他适合什么样的人阅读,不论是入门者还是专家都会觉得他线索纷乱,没有头绪。而我之所以写读后感是因为想在600页的阅读之后尝试理出个头绪来。(最后显然以失败告终,这我知道)
  首先必须得说:找十几个人来写一本历史书真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明显可以看出每一章的风格和侧重点都很不相同。
  序言部分就已经失去了秩序,以至于有的读者认为译者译乱了。不过看过后文就知道这纯属正常。
  前两章说的是古希腊和罗马,虽然没有系统性,但作者也尝试了将大概的要素囊括进来。看来这些作者有一些统一的概念,就是社会、经济、文化各分配一定的空间,每一章严格控制在50页左右。
  但到第三章一些个人化的风格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这一章和往常的早期中世纪史不同,他不是以查理大帝为中心,而是通过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拜占庭的眼睛看西方世界,这一点很有趣。但是到第10、11章时我们发现,新的作者显然没有顾及到前作的风格,他对于同样属于欧洲与东方交界处的俄国和苏联绝口不提,连带着欧洲的无产阶级运动在他那里也彷佛没发生过,这部史书又回到欧洲史以西欧为中心的传统视角上来。这当然没有错,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但我更想读一个人的史书,lebenswerk,那里有他的全部理想和批评。如果不是这样,起码也要风格一致。
  第四章回到西欧的封建制度上来(本书的观点是欧洲11世纪之后才确立了封建制)。
  除了第五章以外,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小标题毫无联系性,都是些零落的关键词和奇怪的问句。然而第五章却出奇的严谨,标题的名字列的有条不紊,像是高中历史复习提纲。不过这位不知名的严肃的史家还是犯了个错误,他机械地给文艺复兴运动开了个头,却不好好地阐述他,剩下的部分我们得跳过一卷在第七章里去找,而那里的标题又恢复成莫名其妙的词组和短句。
  第六章是插进来的一章说的是地理大发现,这明显再次背叛了全书风格,因为其他章节基本是在阐述历史大势而不注重细碎的具体事件,按这样的写法地理大发现应该只是某一章的小标题。而现在它依靠繁琐的事实阐述而占据了整整一章。
  第七章是内容最多大概也是写的最好的一章。这里讲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绝对主义还留了几页纸给巴洛克艺术和他的插图(顺带一提这些插图大多关联性不强而且解释文字很无趣)。天啊他们和地理大发现的那些年代、地标占据了同样的50页篇幅,看来只能浓缩再浓缩了。不过幸好我喜欢浓缩。
  第八章的作者我想和第五章必然不是同一个人,因为第八章是最为大胆出格的一章,看不到任何体例。他要讲的是启蒙思想和大革命,却从欧洲的旅游业入手,真是一个具有小说家天赋的历史学者。不过这种天赋很快就被他滥用了,以至于最后我们读到的大革命史和拿破仑战史并不像一个大历史的概括描述。太过生动不是作者的错,然而放在一本不生动的书里就错了……
  好了,我想还是停止这种抱怨和唠叨吧,毕竟我把这600页都看完了,而且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虽然都是零碎的。这本书的优点是语言简易好懂,没有故弄玄虚的专业词汇,然而我觉得这样一本不太注重细节却也没有宏大架构的通史类著作,真的没有对应的阅读人群。这本在多人协作下完成的西方史书倒是证明了一件事:历史学家也会异想天开。为了所谓的teamwork或是什么劳什子不一般的理念,我的洋人朋友,你们把历史搞得一团糟。


  简明扼要,清晰流畅,很好的历史教科书。不足之处是印刷错别字太多(难道我的这本是盗版?不应该呀),外文的专有名词也没用原文标注。


  作为教科书,我已经不能对她有更高的要求了。
  
  语言乏味但是严谨
  
  内容凌乱,但是你也不可能把整个欧洲的历史浓缩进这么小的一本书(作为几乎一个大洲的历史,是太小了点)


  图非常多,读起来也算容易,不错的入门书.
  可惜不少地方我非常感兴趣,它却写了一点点,也难怪了,这么本书要放多年历史....


  总体感觉中世纪部分的三四章写的比较凌乱,其余的最好在对欧洲的历史宗教艺术战争史有概观性了解的情况下再看,可能会较好


  很多本书都是读了一半,就没有继续下去,有些是因为时间,有些是因为兴趣转移。
  本想借着10.1,看孩子的空,把这本书看完。
  坦率说,这是对我的磨练,用锻炼已经不能表达我的意思了。
  太tmd的难读了,不就是折磨人吗?
  几位同志,您这里没啥公式,为啥就不能和房龙大爷学学啊,都是欧洲人,何必呢,何苦呢?
  翻译的同志们啊,就为了俩钱你们就瞎tmd折腾吧,这本书算是买得太亏了!


  很不错的书,有趣,有内容,不贵,
  完美的科普读物啊
  我忍不住多买了几本到本送给表弟表妹们...,


  是在北师大的书店里以半价买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欧洲史基础,建议不要读这本书。内容太过松散,连贯性也很差,有时一页中的两段之间居然毫无联系。翻译也不够流畅,非常影响阅读兴趣。


  这本书我觉得还是很好读的,翻译的东西,很少有流畅、优美、有阅读快感的文字,再加上是个历史著作,所以就不要苛求它了。
  我觉得现在大家能够静下心来读史,是想多了解一些世界观跟“我”不同的其他人的观点,多了解其他一些族群的经验性信息,提升自己看问题的高度。这本书其实做到了,虽然有一些欧洲中心论的观点,风格和文字上也有一些不是很统一,也可能像楼上说的那样“挂一漏万”,但是我们读史不是为了看百科全书,呵呵,我也不期望把所有的事件、所有的细节尽收眼底,那应该不是我们读这本书的目的。这14位学者观点很明确,也很直接。
  我觉得论大局观念,还是《西方文明史I II》更好,翻译的也更好。当然,这里只是谈论欧洲史,范围不同,视角当然也不同。


  我的理由是:
  (1)这是由多位历史学者集体编写的,但个人的风格太过明显,造成通篇结构和侧重不够统一。与其说是按各章排列,不如说做成一个个单独文章的集子。内在的联系,结构和逻辑有些跳跃,内部不够完整。往往这个作者正在就一个方面介绍一个时代,下一个作者就完全不顾其前任所讲,完全另开一篇了,从内容上欠统一。
  (2)需要读者对欧洲历史有相当的了解才能够跟上作者的脚步,但是从史前时代直到现代,想把各国历史都了解到一定程度,纵是欧洲人自己也不容易做到。总的感觉是这部书所讲的还不及它所略过的百分之一,乃至千分之一,作者们只是想从大的方向上把握欧洲的历史,而实际上忽视了很多精彩的细节和这些细节背后的脉络。或者说这是译者没有把背景知识提供的比较详细的缘故。
  (3)翻译的痕迹太重,太过干涩,没有阅读的乐趣了。
  
  这本书的优点是,各位作者因其专攻的不同,能够不受正统历史观和主流观点的禁锢,而提出一些具有更现实历史文化意义的命题,实为一大特色。但这些星星点火式的亮点并不足以提高这本书的价值。
  
  推荐对欧洲史有相当了解的人看这部书,只有这样才能不重视细节,并理解到诸位作者想在这一宏大命题上发掘的新的角度。不推荐作为入门书籍,否则你恐怕要对欧洲史失望了。


  很幸运的以半价在一家书店里淘到了这本书,花了一段时间看完,觉得物有所值,这就够了。
  
  整本书脉络清晰,文字简练,读起来比较流畅,没有很晦涩难懂的文句,从历史书的角度来看,已经相当不错了。值得一提的是,整本书配上了相当多的图片,包括一些彩色图片,有些还是很珍贵的。另外,全书大量的插入引用,也是起到一个参考书目索引的作用,这也是西方作者爱用的方式。
  
  但本书的不足也不少,由于篇幅的缘故,全书都讲述的较为简略,有些地方甚至是一笔带过,尤其是最后的部分,令人较为失望。再者,作者对西欧着墨较多,而对其他地区则较少涉及,这也是个遗憾。
  
  不过,考虑到本书的价格,这么一部通俗的欧洲史,作为一本入门读物却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它的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平铺直叙的给我们打开了一部欧洲历史的绘卷,这一点比用XX史观来硬行解释或者曲解历史要好得多。


  每天晚上靠在床上读一小段欧洲的历史,虽然是专业的史家写成,但并不艰涩难懂,整体的脉络还算清晰
  
  当然,一部欧洲的历史是不可能在如此厚度的小书里展现的,所以,它只是一本很好的枕边阅读的书
  
  对于高中生,倒可以当做教科书来看看:)比较于高中世界历史所知道的那些更为有趣
  


  这本书是高中的时候出的,一直想看但没时间。大学在图书馆里看见了,很高兴。结果读后很失望啊。可能因为是多个作者合作,结构很凌乱,逻辑性不是特别强,如果说是给非专业的人看的,那文字也太晦涩了,个人觉得是翻译的原因。一句话——很失望。


  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有别于正常的评史角度。但也许是翻译的过于牵强,也许是自己的水平有限,对于我这种典型中式思维的人来说,结构过于松散,且有些段文字晦涩难懂。不过,相信原著不会这样吧!!


  门槛不高而且面面俱到,很适合对欧洲感兴趣的人拿来作为入门读物。
  如果只是业余好史的读者,读通这本书,已经够和大多数人侃侃了。
  
  可惜可能因为多作者合作,局部稍显结构凌乱。有时想到书里一个观点而去翻查核对,居然一时不可得,真是惭愧。


  有特色的编排
  丰富的图片资料
  可惜译名不标注原文,价值大打折扣。
  拜托列位译者,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
  不要把什么都当小说弄


呵呵~~~
恭喜啊,啥时候已经升级成爹了?


对翻译确实太无语了


完全赞同 ESeraph 所说。


真的,对欧洲史没有什么基础的话,最好不要看,我就是受害者,感觉读起来想睡觉。


顶楼上,同感


我怎么看起来很到位啊?


这本书的编排似乎很成问题,读起来凌乱不堪。还有,翻译水平似乎太差了。


对的,不适合入门


我也有同感,读这本很难形成比较清晰的欧洲史脉络


大家推荐一本欧洲史入门级的书吧,现在读这本就是感觉缺点什么


哪谁来推荐一本入门的


那么请问,入门该读点什么书?


我也想问这个。。。


这书的确不适于入门看。


可以试试H.G.韦尔斯的《世界史纲》


确实只是入门级读物。但是因为编排比较乱,看完可能反而会晕菜。


这点最不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