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礼治之道

张造群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张造群  

页数:

29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与价值理念,名教从汉代产生到近代退出历史舞台,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两千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乃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名教发展史上,汉代是一个特殊的阶段,经历了发生、发展、定型、危机及转向等过程。
  本书作者运用历史与诠释的方法,紧扣“汉代名教”进行解题,不仅考察了名教概念的流变、内涵,分析了汉代名教的理论基础与名分体系,而且着重对作为教化文化载体的经学和礼制、教化途径进行了梳理和论述,并在考察东汉后期出现的名教危机以及诸子的批判思想的基础上,对名教的价值和内在矛盾进行反思与现代观照。

书籍目录

“三纲五常”的文化阐释(代序)
引 言
第一章 汉代名教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正名说
一、先秦儒家的“正名以正政”思想
二、先秦法家的“立法明分”思想
三、名家与墨家的逻辑“正名”思想
四、秦汉之际的正名思想及董仲舒的“深察名号”说
第二节 教化论
一、先秦儒家的礼乐教化思想
二、先秦法家的“以法为教”思想
三、西汉儒家德主刑辅的教化思想
第三节 正名与教化的融合
一、孔孟对正名与教化的融合
二、韩非对正名与教化的融合
三、荀子和董仲舒对正名与教化的融合
 ……
第二章 汉代名教的名分体系
第一节 先秦及汉初对名分体系的探索
一、先秦儒家的名分思想
二、墨子的名分思想
三、韩非的名分思想
四、秦汉之际的名分思想
第二节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名分体系
一、“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
二、对“三纲”的论证
三、对“五常”的论证
四、“三纲五常”的历史影响
第三节 “三纲六纪”与名分体系的完善
一、“三纲六纪”的内涵
二、《白虎通义》对“三纲六纪”的论证
三、“三纲六纪”在《白虎通义》中的贯通
四、白虎观会议对名教的意义
第三章 汉代名教的教化载体
第四章 汉代名教之教化途径
第五章 东汉末年的名教危机与批判
第六章 名教的现代观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名”与“分”在春秋乃至更早时期都已单独使用,到战国时期“名”、“分”才合称为“名分”。《辞源》释“名分”为:“人的地位和身分。《庄子。天下》:‘《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管子.幼官图》:‘定府官,明名分。’也泛指财务的所属关系。《商君书·定分》:‘夫卖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这一解释透露出,儒法两家在使用名分时的意义是不同的。法家提倡的“定名分”主要是指制定并推行国家的法令制度。他们认为,制定“名分”首先需要对“名分”指涉的对象进行辨别,只有确定事物的从属关系,才能把民众教育好,实现和谐的社会秩序。而儒家讨论的“名分”主要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身份和位置,基本上与现代的“社会角色”的含义相当。①简单地说,法家讲名分,着重从法律约束对象着眼,以确定事物的归属;儒家讲名分,着重从规范社会主体着眼,以确定社会角色的道德义务。由于儒家的影响日渐增大,儒家对名分的使用慢慢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礼治之道 PDF格式下载



作者以较为独到的眼光,细致分析了名教的思想渊源、名分体系、教化的途径以及名教在两汉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是一本不错的书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