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自由个性”及其历史生成研究

王盛辉 人民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人民  

作者:

王盛辉  

页数:

454  

内容概要

《自由个性及其历史生成研究——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整体解读的新视角》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整体解读的基础上,对长期以来马克思学说中被忽视的“自由个性”理念做了深度挖掘。“自由个性”是个人不断实现“
个性解放”,达到个性独立和自由,个性解放和社会解放相互促进,最后达到对“个人的独立性”和对“人本身”重新确认之上“每一个个人”个性独立、自由而充分发挥、全面发展,社会平等和谐的社会生存状态。这既表明了追求个性独立和解放是人们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也表明了马克思以人为本、尊重个人,追求个性独立、自由和解放优先性、真正意义上社会平等和谐的价值诉求和目标。马克思“自由个性”理念的历史生成,既是批判地继承欧洲崇尚人的个性和自由的思想文化传统的结果,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对社会所有制、资本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革命进行深入剖析的产物。这就使“自由个性”不再仅仅作为人的主观意向而存在,而成了不断实现着又不断向更高水准发展的生动鲜活的历史过程。
《自由个性及其历史生成研究——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整体解读的新视角》由王盛辉编著。

作者简介

王盛辉,1981年生人,山东聊城人,法学博士,现任教于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原著、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及基本原理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合著《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与中国现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研究》等著作7部。在《内蒙古社会科学》、《学术论坛》、《马克思主义研究辑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加5项省部级课题、1项国家课题,现正主持1项山东省教育厅课题。

书籍目录


摘要
导论
 一、学术背景
 二、学界相关选题对本书研究思路的影响
 三、对学界自觉把“自由个性”作为主题进行研究的分析
 四、研究目的和方法
 五、研究的大体路径
 六、研究特色、创新点和预期贡献
第一章 关于“自由个性”概念及其历史生成的一般分析
 一、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6处“自由个性”概念的初步分析
 二、关于“自由个性”内涵的整体性一般分析
 三、关于“自由个性”历史生成的一般分析
 四、从《共产党宣言》的逻辑看“自由个性”的历史生成
第二章 关于所有制与“自由个性”关系的分析
 一、原始群
 二、个人对人身、以纯人身关系为主要特征的原始部落的依附
 三、伴随着财产的个人所有,个人走向独立并以对抗的形式逐渐发展起来的个性
 四、马克思在1857—1858年对共同体(所有制)与个人关系的分析
 五、个人对以人身依附关系为特征的封建的或者等级社会的依附以及有限的独立性和个性
 六、社会个人的所有制是实现“自由个性”的重要保证
第三章 由所有制与“自由个性”关系引发的历史唯物主义探讨
 一、自主活动与“自由个性” 
 二、生产力与“自由个性” 
 三、异化、个人与“自由个性”
 四、自然界、分工与“自由个性”
 五、阶级与“自由个性” 
 六、世界历史与“自由个性” 
 七、结论
第四章 关于资本与“自由个性”,关系的分析
 一、货币与“自由个性”的历史生成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与工人个性和自由的丧失
 三、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与“自由个性”的历史生成
 四、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积累: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与“自由个性”的历史生成
 五、资本的流通过程、总过程和“自由个性”的历史生成
第五章 关于社会革命与“自由个性”关系的分析
 一、追求完美与崇尚个性独立和自由
 二、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思考
 三、1848年革命与“自由个性”理念的形成
 四、继续不间断的革命与“自由个性”理念的成熟
 五、“自由个性”理念与革命理论实践在相互影响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六、关于社会革命与“自由个性”关系的深入分析
第六章 马克思“自由个性”理念的历史地位及其生成启示
 一、“自由个性”是马克思学说“永恒不变”的价值目标
 二、马克思“自由个性”理念在历史上被忽视
 三、马克思学说在西方的批判性发展以及“自由个性”理念在中国逐渐彰显的时势、契机和意义
 四、马克思“自由个性”理念历史生成的启示:关于“自由个性”与资本、所有制、革命交互关系的历史反思与思考
结语
附录一 对马克恩“自由个性”理念与欧洲杜会文化渊源的具体分析
附录二 对马克思“自由个性”理念的人格个性渊源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这些外部关系决不是“依赖关系”的消除,它们只是使这种关系变成普遍的形式;不如说它们为人的依赖关系造成普遍的基础。个人在这里也只是作为一定的个人互相发生关系。这种与人的依赖关系相对立的物的依赖关系也表现出这样的情形(物的依赖关系无非是与外表上独立的个人相对立的独立的社会关系,也就是与这些个人本身相对立而独立化的、他们互相间的生产关系):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而他们以前是互相依赖的。但是,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资本论》(第一卷)中的论述:“现在,让我们离开鲁宾逊的明朗的孤岛,转到欧洲昏暗的中世纪去吧。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了,人都是相互依赖的:农奴和领主,陪臣和诸侯,俗人和牧师。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但是正因为人身依附关系构成该社会的基础……所以,无论我们怎样判断中世纪人们在相互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始终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的关系,而没有披上物之间即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衣。”从这三段的引言中,我们首先会看到,无论是对“人的依赖关系”,还是对“物的依赖关系”,马克思始终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即“个人”的依赖展开批判的。在“人依赖于人”、在“家长制的关系,古代的共同体,封建制度和行会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构成社会的基础,在这里,“个人”——“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了”,个人表现为不独立。


编辑推荐

《"自由个性"及其历史生成研究: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整体解读的新视角》是青年学术丛书之一。《"自由个性"及其历史生成研究: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整体解读的新视角》依据马克思关于“自由个性”的六句经典话语,对“自由个性”的内涵作了细致分析,认为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个性”既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又是人的一种价值诉求。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自由个性”及其历史生成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