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石瑛传

宋清海 人民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人民  

作者:

宋清海  

前言

“人传清操真余事,世际艰难悟大贤。”这是于右任先生当年为石瑛(蘅青)先生写的挽联。石瑛先生确是民国革命时代一位大贤。 石瑛先生是清末举人,中举不趋京求仕进,惟念国势日衰,民生维艰,认定“非改弦易辙,振业崇武,不足救危亡”,毅然远翥欧洲留学。初学铁道,转而学海军。然先生渐悟清王朝内部政治百病丛生,已无力进行改革,不以革命手段不能复兴中华,遂接受孙中山之革命思想,并于1905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迎接前去宣传革命的孙中山先生。石瑛先生“则助之号召留欧学生,组织同盟会,为国外革命团体活动之始”(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民国三十三年八月,重庆)。自此,先生由传统知识分子转变为现代民主革命知识分子。 武昌起义后,石瑛先生应孙中山先生之召,东归襄助建国。任大总统军事秘书、全国禁烟总理。孙中山辞大总统职,先生回鄂任同盟会湖北支部支部长。1913年当选国会众议院议员。因反对袁世凯,二次革命失败后遭通缉而逃亡英国,再次留学,历九年学成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武昌大学校长、上海兵工厂厂长、湖北建设厅厅长、武汉大学工学院院长兼教授、浙江建设厅厅长、南京市市长、铨叙部部长及湖北参议会议长等职。每一任都留大好政声,在当时即被誉为“民国以来第一清官”、 “湖北的圣人”、 “现代包拯”,因言行不随俗,被某些人称为“湖北三怪”之一,而老百姓以“三怪”(石瑛、张难先、严立三)“怪”在不同流合污,也以“三怪”之名反其意而呼之。故先生在当时的湖北实为家喻户晓。 要说尽石瑛先生一生之功业、道德、情操、学问,实非易事。在先生一切美德中,爱国当是基础。楚地知识分子继承屈原的爱国传统,一脉千秋。先生可以说是“现代屈原”。 石瑛先生之爱国,自有石氏风格。 先生为强国不求官只求学,抱定“救国必须读书,读书方能救国”之信念,以举人书底面对全新之西方科技,以超常的刻苦精神,成为才兼文武、学具专门的现代高级知识分子。第二次半工半读留学英国,先生本有可任意进入全英任何一所大学的“全英高校统考超等文凭”,而先生不进牛津、剑桥,入伯明翰大学专攻冶金化学,只为“强国必先强兵,强兵必有钢铁”。而为凑学费,先生竟冒着生命危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做战地记者。 先生之爱国,彻底不计个人得失。在法国净军学校留学期间,因海校不许中国留学生上尖端技术之课,先生冒死刺取海校秘籍。事先更与同学商议时说,“此事若败露,不过我一、二人坐牢……”可知先生为强中国海军,已将生死荣辱置之度外。 先生之爱国,深知救国之主义是孙中山思想。先生对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的理解,远超同时代的人,认定民生主义有基础之意义。先生是当时最重视经济建设的先哲,第一次任湖北建设厅厅长(1928年)仅一年,却从工业、交通、通讯、农林、市政、资源、矿业等方面,为湖北现代经济建设全面规划了蓝图。从先生当时就提出修建长江大桥的设想,就可知先生是何等的眼光和大胸怀大气魄! 先生之爱国,始终与爱民相一致。“民为邦本”,古训昭昭。先生为力行第一人。先生任南京市长期间,救助绸缎机户,救助小工商户,以耕牛贷款救济农户,建廉租房救济贫民,以免费或限价医药救济穷人……1934年阳新老家遭大旱,省政府拨赈灾款八千银圆,而先生独捐一万银圆。1935年春又从南京买粮运回阳新救济灾民度过春荒。而先生却不认为自己在“行善”,是“邑有流亡愧俸钱”!其精神境界实属高山仰止! 先生之爱国,认定为国家千秋计,首在教育,尤其重视小学教育。任北京大学教授期间,寒假回阳新,独去访问长滩私立小学。任武昌大学校长时,首次引进西方研究生制度,并以李四光先生组织实施。先生于1932年任南京市市长,当年就办义小40所,免费招收失学儿童上学。在鄂西赋闲期间,还为西迁学校寻找校址。先生一生最后两大心愿之一,是在家乡燕厦办一所“可容400学生住读的中学”。 先生之爱国,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九·一八”后,先生屡屡面斥汪精卫媚日,后以辞去市长职为抗争。那份“辞呈”真可为民国革命史上之光辉文献!“七·七”事变后,先生与宋庆龄等力倡国共合作,抗战建国。先生为辛亥革命元勋,虑事却能不囿于一党一派之私利,完全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上,真正做到了大公无私! 先生之爱国,恪记“士大夫之耻,是为国耻”。其廉洁之名在当时已为朝野所共仰,甚至只能找出古人与其类比,被称为“现代古人”。煌煌大观者早为人所共知。举一小例:先生办公用的信封信笺,决不许小孩子们用一张。从政者一时廉洁并不难,难的是一生廉洁。先生逝世后《新华日报》文称:“石瑛先生病逝中央医院,这是值得我们哀悼的。石瑛先生特别值得人们追忆的是他从政的清廉自守,和对官场的奢浮疾恶如仇。石瑛先生做官并不小,要发财并不难,可是他安贫如素。在抗战的今天,这样的操守是特别可贵。我们举目四顾,今天像石瑛先生那样做官能清苦廉洁的人,能有几个。”诚哉斯言。我们只要想想先生辞职离开南京时,南京市民设案焚香跪拜相送之情景,就可知先生是怎样的清官了。民国之后的官员,享此民间古礼者除先生之外还有谁人?! 先生在当时就得到国共两党的尊敬,在今天同样得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尊敬。我们敬仰石瑛先生,就是敬仰我们共同的传统文化,只有伟大的中华文化能培育出石瑛先生这样伟大的旷代爱国者。 哲人虽逝,思想常照人间。石瑛先生不仅仅是一位学者,他的教育思想,经济建设思想,民主政治思想,金融思想,行政管理思想,建设现代国家思想,新文化思想,等等,更为后世留下了“富矿”。举一个例子,石瑛先生在彼时就提出“现世为科学万能的时代”。这是相当了不起的见解。希望有更多学者研究石瑛先生的思想,这是对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极好的纪念。能正确理解现实者,可正确理解历史,反之亦然。对孙中山先生和包括石瑛先生在内的民主革命先驱先贤的研究,有助于在历史的阶段性和历史的延续性相统一的基础上,理解辛亥革命百年来的中国,有益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的和平统一。 石瑛先生传记将付梓,我为此感到高兴和欣慰! 是为序。

内容概要

  本书主人公石瑛对清末衰落之局,对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政府等失败后之军阀混战,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蒋、汪屠杀革命党人和抗日战争等有切肤之痛,故而书稿涉及史事繁多;他与孙中山、田桐、居正、曹亚伯、张难先、李四光等人交往密切,与蒋介石、陈诚等人多有接触,故而书稿涉及人物众多,通过具体史事和精彩对话展现人物性情;他虽为清末举人却又曾留学叙利亚和英国,在传统学术功底深厚的同时又深受西方学术熏染,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颇多创见卓识,且他曾任武汉大学首任校长、北大教授等,对中国学术发展贡献良多,故而书稿在记述史事的同时对其思想颇多深刻评价。

作者简介

  宋清海,辽宁人,江西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曾从军16年,于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作者在文学创作上以小说为主,认为小说就是“小声说话”,从无张扬之底气。曾出版和发表长篇小说《猿山》、《1968年的雪》等3部,中篇小说《鸡鸣店》、《馕神小传》等10余部,曾获“全国第四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石瑛传》是作者首次涉足民国人物传记的写作,于惶然中却发现进入一个非常宽广的领域。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乘雾而来
第二章 华枝春满
第三章 少年风云
第四章 负笈远翥
第五章 虎帐窃兵
第六章 名扬英伦
第七章 追随导师
第八章 应召东归
第九章 再履欧土
第十章 战地忧思
第十一章 “苦行头陀”
第十二章 故国万里
第十三章 实业之痛
第十四章 教育立国
第十五章 政治惊涛
第十六章 云鹏折翅
第十七章 建设湖北
第十八章 桑梓之痛
第十九章 西湖遗韵
第二十章 “石头狮子”
第二十一章 民生至上
第二十二章 精神建设
第二十三章 谁续《离骚》
第二十四章 昆山灌园
第二十五章 忧国之病
第二十六章 砥柱中流
第二十七章 唤醒“睡狮”
第二十八章 赋闲日月
第二十九章 执长议席
第三十章 训练政府
第三十一章 “龙王爷”
第三十二章 青年师友
第三十三章 恩施火炬
第三十四章 现代“古人”
后记
附录:石瑛年谱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到1906年冬,石瑛已学完了大部分课程,明年的7月,就可以毕业了。但石瑛始终有一件不甘心之事,海校在教学上对中国学生有保留,比如炮学、水雷课就不许中国学生听课,虽然实习与法国学生在一起,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先生”总是对“学生”留了一手。那是个阵风加雪的一天,中国学生又被通知“自习”。石瑛知道,这是法国学生又在上炮学课或水雷课了。落了雪的甲板使军舰显得很安静。而石瑛的内心却如海底将要爆发的火山,这样对待中国学生,是对中国的歧视!下课的时候,法国同学嘻嘻哈哈走出教室,石瑛怒狮一般向老师走去。老师先是一怔,又微笑道:“我亲爱的石瑛同学,我看你的神色好像罗伯斯庇尔,发生什么事了?”罗伯斯庇尔是法国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老师够幽默的。可是石瑛笑不出来,他高声问:“先生,我中国留学生既为法海军学校正式学生,为何有的课可听,有的课不可以听!”老师把石瑛拉上甲板,说:“亲爱的石瑛同学,你知海校为何设在军舰上?此中也许就含有保密因素。各国海军技术从来是保密级别最高的。欧洲各国之间表面上是和平的,都高高挥舞橄榄枝,其实暗中较劲一日烈于一日,海军技术就是较劲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老师,我愿把知识传授给所有同学,不分国籍、种族、宗教信仰。可是,我亲爱的石瑛同学,海校属海军部领导,海军部的官员们可不与老师有相同想法呀!不过,我十分理解您的心情。不必灰心,年轻人,中国人的聪明我已经见识了,中国会有强大的海军。”阵风掀起波浪,拍击船舷,轰轰作响。石瑛闻到了大海的咸腥气息。海鸥追逐波浪,呕呕呜叫。他想到离开祖国那天,海鸥也是这样呜叫,不由有些怅然。世界上海鸥的叫声是一样的,不分东方的或西方的。而人类到底是有国别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不会完全施于外国人的。想孙中山先生奔走于欧美各国,欲联系能平等待我之民族,支持中国革命,然而,口头支持者多,实际支持者少。人不自立,无人正视;国不自主,何邦结盟?终要中国人个个努力,才是强国之根本!

后记

为石瑛先生作传,在我确乎勉为其难。一者,以我所受的教育,以我此前的兴趣所在,我对民国历史知之不多。不了解民国历史如何写民国名人?二者,先生是清末举人,两次留欧,其国学西学根基深厚,以我辈在“破四旧”时代里成长起来的人,怎能体悟先生的学养?三者,先生是辛亥革命元勋,有关其生平资料的收集实非易事,况且对某些历史旧案的评定,分寸也难以把握。 然而,每读先生去台湾和大陆的故旧及故旧后人在先生去世几十年后写的追忆文章,我总是感动非常。要知道,先生与他们已毫无利益关系了,那完全是崇敬情感的驱使。一个人去世已半个世纪,仍有民间人士写文章纪念他,可知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了! 我认为先生是具有中国传统士大夫风骨和现代科学民主精神的旷代爱国知识分子,我将此作为先生的思想与精神内核。我的写作目的,是将散见于数百份资料中的有关内容,放在先生生平的不同阶段中,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哪怕仅能作成先生的资料年谱,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方便。我无力、也不情愿把先生的传记写成畅销书,有关先生的政治思想、施政理念、教育思想、经济建设思想等属于理论的部分,会影响本书的可读性。但那是先生作为现代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不能舍弃。我追求在表现先生非凡的思想、人格、道德、功业的同时,尽力写出活生生的他。 从2007年底到2008年底,我一直在研究关于先生的资料,也“补课”式地读一些民国历史。凡外出,我必带部分资料,必带从资料中选出的先生青年、中年和老年三幅照片,以求与先生“神交”。当先。生的性格在我内心活起来的时候,我于2009年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写作,私心里是想借这中国人普天同庆的一元复始之日,为写作图个吉祥的开端。 至此,支撑我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已不仅是“为老校长做点事”的师生之谊,而是对先生的崇敬之情成长于胸,与先生的神交日深于心。我甚至可以根据先生的性格见出某一资料细节上的失误,如有文章说先生辞去南京市市长之后,南京市政府房管科照某人授意,要石家搬出原住三条巷六号,因先生后任铨叙部部长,所以没搬。我则认为以先生的性格,他定会搬家,既不做南京市市长,为什么硬要住南京市的房产?最后从自幼随先生生活的石聿仁处证实,石家果然是搬家了。 而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的内心常是郁愤的。先生以旷世之才,每任一事必获大好政声,却总是在蒸蒸日上时因遭突变而弃功。先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先生总是于悲剧之中高扬风骨于云霄之上!其挽救危亡的思想,实践于欧洲;其现代教育思想,实践于武昌大学(武汉大学前身);其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实践于上海兵工厂;其现代经济建设思想,实践于湖北、浙江;其管理现代国家的思想,实践于南京市;其现代金融思想,实践于南京、湖北;其科学、民主与文化思想,实践于恩施;而其人格、道德最后臻于至善至美的化境,则是在生命的终结地——歌乐山中央医院。若在民国人物中论,孙中山先生以下,先生若不领第一,何人可居第二? 大凡一个地方出一位贤者,足以影响地方风气,成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先生的出现,当是湖北的骄傲。1959年,湖北省政府为先生修了墓。当时的决定者,实在是有胆识的人。武昌人民不会忘记先生。先生的灵柩迎回武昌那天,沿途百姓在家门口设香案以祭。“文化大革命”中,先生在武昌三义村的旧居没有受到红卫兵的冲击,他们连门都没进过,这在那个年代真是个奇迹了! 而先生的墓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湖北省金融专科学校的红卫兵要表现造反精神,盯上了先生和严立三的墓,只因两位先生的墓碑是当年湖北省政府主席万耀煌所题,这就符合了阶级斗争逻辑:国民党的省主席给题碑的还能是好人吗? 那一天晴空万里,烈日高照。先生的墓被掘开,棺木尚未腐朽,一镐砸去,如先生的脾气一样,咚咚山响!一片狂乱之中,棺木被劈,突然白光一闪,却是先生雪白的头骨刺向了阳光。先生的生、死、葬,都没遇上晴天,而被掘墓毁骨之日倒遇上个大晴天!先生当然不知道,当年送他出洋留学的张之洞,也在其家乡几乎同时遭到同样的命运。 一个无愧于历史的人,历史终不会忘记他。1979年11月,湖北省政协修复了先生的墓。可是,先生身前身后的悲剧色彩并没有淡去。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不断有人写文章纪念这位先贤,而在2001年,先生在武昌的旧居却被房地产商拆了。虽经多方呼吁,却无法制止。后经曾任严立三秘书的谈瀛老写信向上反映,经爵任湖北省委书记的俞正声两次批示,历两年多时日,此房才得以恢复。 武昌辛亥名人故居仅余此一栋了。 若说湖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有辛亥革命一页,就奠定了其无可动摇的基础。“一声炮响,中华崛起!”如果人们不否定历史,当知后来的一切发展,都以辛亥革命为起点;那起点如长江黄河的源头,虽为曲曲折折的涓涓细流,前途的汹涌澎湃之魂已形成其中。 武昌首义是湖北莫大的光荣。辛亥革命之所以在武昌爆发,有着历史的必然。湖北的开放风气,得益于张之洞推行的“湖北新政”和文教兴革,当时派往东西洋的留学生以湖北籍为最多。而楚地自屈原之后,知识分子素有爱国传统,这些出洋的知识分子,一经接触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立即追随而去,1905年在欧洲助孙中山创立同盟会的,绝大多数是包括先生在内的湖北留学生。 武昌首义这份独一无二的历史遗产,难道不应该加以继承和保护吗?当然如果不是从中华文化的大根本上着眼,不是从炎黄子孙的大血统观上立胸怀,不是从历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观念上把握历史,所谓辛亥名人故居,全恢复了也仅是房子而已。 本书的写作使我大为受益。我追寻先生的生命轨迹,沐浴一个伟大灵魂的烈烈光焰,心灵穿行于民国历史的波澜之中,才知那是一个伟大而混乱的时代,一个黑暗与曙光同在的时代,一个死亡与新生大搏斗的时代。我从先生与他的友人们身上认识了民国人物。于传统而言,他们国学深厚,于世界而言,他们吸收西学的精华,我终于明白那个时代为何大师灿若群星!而且我深深感到,民国时代学人、志士的爱国之心是今天的人难以比拟的。而先生复有超越同时代学人、革命者的显著特点:在那个中西文化激烈冲撞的时代里,先生既不固守传统,也不主张全盘西化,亦不心存调和而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间道路,中西文化在他身上实现了完美的统一,不仅没有矛盾,反而成就了“将民族的融入世界,将世界体合为民族的”大文化眼光与胸怀。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而以爱国为旨归;先生具有自由之精神,而以为民为准则;先生具有治国之大才,而以民生为尺度;先生具有大师之笔墨,而以力行见于世。先生最令人敬佩的美德,是不知美德为美,不知大善为善,一切均出自于天性的修养,而习以为常。行住坐卧于美德至善之中而不自知,修养达到这般化境,岂非“千古一人”?!贺有年在先生逝世时的讣告中称:“茫茫天壤尚得见如斯人者乎!”先生是中华文化培育出的大贤。也只有伟大的中华文化才能滋养出这样的大贤,不能说“空前”,但是否“绝后”,是值得今人一想的。 本书的写作,得到先生的儿媳柯蕙荣老师、先生的孙子孙女聿俊、聿新、萍芳以及先生其他亲友的全力支持,更得到孙中山先生侄孙女孙雅丽、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长萧润君先生的倾情相助,没有他们提供的和重新收集的必要资料,没有他们提供的采访方便,我无法完成此书。因此,本书是多人共成(包括全部资料的作者们),我只是个执笔者。由于学养的差距,只可说本书对先生一生的反映是沧海一粟。而我相信,先生有如一颗千年莲子,将永存于时间里。每当时代风雨浸润,就会萌发、生长——那是中华文化的永恒象征。


编辑推荐

《石瑛传》的写作历时5年,从海峡两岸和海外300多篇文章和近100本书中旁征博引、寻微钩沉,以翔实的史料为根据,在波澜壮阔的民国史大背景下再现了石瑛先生跌宕起伏、悲壮奇特的一生,既使历史成为人物的心灵时空,更使人物成为历史的精神之光。他自幼熟读四书五经,中举后不进京求仕进,而是为强国两度留欧17年,并于1905年在布鲁塞尔协助孙中山创建同盟会,“负经理及筹款之责”:他如同接纳、净化古今中外文化、思想的海,将孔孟之道与三民主义相结合,将西方的科学民主精神与中华文化的“日新”、“时中”观相结合,使古今、中西文化在他身上实现了完美融合:他笃信“空言不能救国”,一生重力行,在力行中留下值得今人研究的经济、金融、教育和文化思想;他被同时代人誉为“民国第一清官”、“布衣市长”、“不亚于谦、不让海瑞”、“现代包拯”、“湖北的圣人”、“正义的化身”和“现代古人”:他就是旷代爱国者石瑛先生。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石瑛传 PDF格式下载



宋清海先生辛勤五年而著就的巨著《石瑛传》终于问世,这绝对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这不仅仅是因为《石瑛传》画卷般地为我们重现了那段几近堙没的历史,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德昭两岸、勋留中国、亮节清风的伟大贤哲石瑛先生风云际会、涛涌流奔的人生历程,为我们在史海中寻微钩沉、再寻100年前伟大的辛亥革命的精神思想宝藏;还因为这本为民国元勋立碑的传记在今天的大陆由人民出版社顺利出版。此令人欣慰的意义已大于事件本身。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专制的模式下改朝换代的历史——一群专制者取代另一群专制者继续专制压迫的历史,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伴随着尸山血海。中国似乎永远逃不出这历史的怪圈。
而只有到了孙中山,到了辛亥革命,历史的曲线才在急剧的下滑中来了一个猛然的勾起,一个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大转折!
1911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大地春雷,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以雷霆之声破天荒喊出自由、平等、科学、民主”的大音,使“吾国三千年政治历史改弦易辙,议会制度始得产生”,让濒死的古老中国获得了新生,促积贫积弱的中国重新融入世界的潮流中。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无论我们怎样赞美辛亥革命,都实不为过!
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100年过去,千百万烈士用鲜血和头颅换来的胜利给我们留下了什么?“革命”成功了吗?
孙中山先生说过“革命乃高深的学问,革命必须读书,读书才能革命”。中国是个沉疴病久的国家。面对此,辛亥革命的先驱们不仅仅是伟大的革命先驱,他们首先是渊博的学问家,又是伟大而深刻的思想家,更是按他们光照千秋的伟大思想奋不顾身地去实践,去挽救中国挽救民族的历史巨人!他们站在了历史的高地,俯瞰着我们,为我们的堕落、无耻标榜穷奢极欲的贪腐而痛心疾首。
打开书,石瑛这位辛亥革命元勋的一生带着历史的血肉、岁月的风雨和一个民族的遭际在我们眼前扑面而来。这位先贤的高贵品质和深邃思想以宝石般璀璨的光芒划破夜空,直刺我们的双眼,震撼我们的心灵。
虽然汉语的词汇已被那些满脸只剩一张臭口的无眼无珠、无肝无脑、只会用鼻子思考的尸位者糟蹋得干瘪而贫瘠,但我还想使用一下被反复糟蹋过的一个词:伟大!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她的厚重,她的真诚,她的惊天动地,她的诗情画意,她的如歌似吼,她的真情绵绵,余味咏长……都是成千上万的历史作品和文学作品难以企及的。
老实说,我在阅读中一次次被感动得流泪,一次次被历史惊得目瞪口呆,更一次次在靠近历史和这位先哲中被拨亮眼睛。我看到了民族的魂灵,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先哲的人格那种震撼、感动,无以言表。
同时,为自己惭愧。竟然这许多年来相信那些无耻的谎言,相信那些不要脸的标榜,忍受着那些装腔作势,忍受着那些“愚”!这,真是荒唐,正是被“愚”的硕果!
石瑛的一生追求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他一生所体现的精神核心是爱这个国家,爱这个民族,爱这块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生活着的他的同胞们。
他最空前绝后的是将在深邃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理想追求付之于一言一行的实践——用他那如诗如歌的一生努力去实现她,完善她。他根植民族文化的沃土,内心充沛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吸食着全人类文明的精粹,在孙中山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照耀下,融会在民主、民权、民之中。他“负笈欧土,学具专门”是为了救国;教书育人重教促学,理政府整饬纲纪,启民智完善政体同样是为了爱民爱国。他的爱,是让民族元气不失,让民心民气昂扬。他视腐败为仇敌……希望以已的精卫填海、士夫奋发的淬砺精神,藉勤报国报民;他一生忠心耿耿,位高望重而两袖清风。这等大贤,谁人堪比!
在我的印象中,国人不敬史。所谓“史为胜者修”,“胜者王侯败者贼”,言下之意就是“历史可以任由我说”。轻者否定历史,甚者更是信口雌黄,睁着眼睛胡说,习惯性以谎言装点。今人中,知国民党,知辛亥革命,知三民主义,知孙中山者几?(我这里说的“知”,是真正的了解,不是被“宣传”了的知。)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历史”,就要被翻过去了,至少已有人说国民党“正面战场”了。
孙中山等先驱用鲜血头颅推翻了帝制——专制的制度,但这块土地上的糟粕实在太多,袁世凯以下孽子孽孙绵延不绝,抱着僵尸兴奋的渣滓层出不穷,视民主为妖魔鬼怪,将专制打扮得花枝招展。
看看石瑛吧!看看这位伟大的先驱者!他以及他们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顾一切追求的是什么?以历史的镜子照今天,很容易看出我们是不是在前进!
财富多了,却更疯狂地制度性掠夺;经济发展了,却让百分之五以下的人享受;时代前行了,却让更多的人失语。似乎我们在泯灭记忆,消失曾高高举起的东西,自觉不自觉地落入历史的**中。
我们打倒了国民党,又用全身的力气去臭骂他,但回头看看我们曾判定是他们身上狗屎的东西在不觉间却被发现于社会的花蕊中间。
《石瑛传》让人读后产生如同被洗礼和明史品诗的感觉。你不会觉得这是在读史,(她当然是在说史)你会发现自己欣赏的是一部真正的艺术品。历史,画卷般壮阔,带着血肉,发出阵阵颤音;人物,鲜活鲜活,有丝丝呼吸,散着体味;场面,高低错落,主角和衬景有着缝隙和呼应的勾连;人生,如同江河湖海,涌动,有着节奏、峰谷和回响;情感,燃着色彩,连着血脉,透着文化、历史和民族的心跳,涌荡着依依不舍、纤纤呵爱、生死挣扎而又毅然决然的浪头或溪流;命运,轰然作响而又默默无声;语言,凝如珍珠而又如诗似歌……她对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的再现有着读来令人心颤涌水沥血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她会让人震撼,让人心如刀绞,让人热泪奔涌,让人扼腕叹息,让人肃然起敬!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似配有音响、味道、光色和金属般质感。革命不顾一切,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站起,绝不说“算了吧”的孙中山、领袖风范俨然的蒋介石、卓尔不群的陈诚、能而清正如诗的张难先、严立三等历史名人群像,让石瑛这一聚光灯下的大贤哲人随历史的浪头涌荡起伏,直到生命的乐章消失了尾音……这些千古仅有的民族峰尖上的人物,其胸怀、其思想、其情感、其追求、其品质、其境界、如光芒四射的巨星,在宝石蓝色的夜空中闪烁并且耀着我们,让我们思想、参悟……
窃以为自己是个读书人,名人传记也读过不少,但真正令我震颤而赞不绝口的却是这部〈石瑛传〉,她以骚韵史风的风格再现了一个民族的高贵的记忆。
我不知为何要引用雪莱的《致云雀》,也许我是想唱一唱,但似乎不是在说云雀,你信吗?
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不可雕琢的艺术,
倾吐你的衷心。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 2011/11/24


很好,谢谢。我会经常光临当当网的。


绝对值得一读!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读来更有收获。石瑛绝对是民族的高峰,学问、思想、道德、境界石瑛传》——一个民族的高贵记忆一部有着骚韵史风的巨著稻城宋清海先生辛勤五年而著就的巨著《石瑛传》终于问世,这绝对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这不仅仅是因为《石瑛传》画卷般地为我们重现了那段几近堙没的历史,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德昭两岸、勋留中国、亮节清风的伟大贤哲石瑛先生风云际会、涛涌流奔的人生历程,为我们在史海中寻微钩沉、再寻100年前伟大的辛亥革命的精神思想宝藏;还因为这本为民国元勋立碑的传记在今天的大陆由人民出版社顺利出版。此令人欣慰的意义已大于事件本身。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专制的模式下改朝换代的历史——一群专制者取代另一群专制者继续专制压迫的历史,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伴随着尸山血海。中国似乎永远逃不出这历史的怪圈。而只有到了孙中山,到了辛亥革命,历史的曲线才在急剧的下滑中来了一个猛然的勾起,一个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大转折!1911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大地春雷,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以雷霆之声破天荒喊出自由、平等、科学、民主”的大音,使“吾国三千年政治历史改弦易辙,议会制度始得产生”,让濒死的古老中国获得了新生,促积贫积弱的中国重新融入世界的潮流中。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无论我们怎样赞美辛亥革命,都实...不为过!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100年过去,千百万烈士用鲜血和头颅换来的胜利给我们留下了什么?“革命”成功了吗?孙中山先生说过“革命乃高深的学问,革命必须读书,读书才能革命”。中国是个沉疴病久的国家。面对此,辛亥革命的先驱们不仅仅是伟大的革命先驱,他们首先是渊博的学问家,又是伟大而深刻的思想家,更是按他们光照千秋的伟大思想奋不顾身地去实践,去挽救中国挽救民族的历史巨人!他们站在了历史的高地,俯瞰着我们,为我们的堕落、无耻标榜穷奢极欲的贪腐而痛心疾首。打开书,石瑛这位辛亥革命元勋的一生带着历史的血肉、岁月的风雨和一个民族的遭际在我们眼前扑面而来。这位先贤的高贵品质和深邃思想以宝石般璀璨的光芒划破夜空,直刺我们的双眼,震撼我们的心灵。虽然汉语的词汇已被那些满脸只剩一张臭口的无眼无珠、无肝无脑、只会用鼻子思考的尸位者糟蹋得干瘪而贫瘠,但我还想使用一下被反复糟蹋过的一个词:伟大!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她的厚重,她的真诚,她的惊天动地,她的诗情画意,她的如歌似吼,她的真情绵绵,余味咏长……都是成千上万的历史作品和文学作品难以企及的。老实说,我在阅读中一次次被感动得流泪,一次次被历史惊得目瞪口呆,更一次次在靠近历史和这位先哲中被拨亮眼睛。我看到了民族的魂灵,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先哲的人格那种震撼、感动,无以言表。同时,为自己惭愧。竟然这许多年来相信那些无耻的谎言,相信那些不要脸的标榜,忍受着那些装腔作势,忍受着那些“愚”!这,真是荒唐,正是被“愚”的硕果!石瑛的一生追求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他一生所体现的精神核心是爱这个国家,爱这个民族,爱这块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生活着的他的同胞们。他最空前绝后的是将在深邃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理想追求付之于一言一行的实践——用他那如诗如歌的一生努力去实现她,完善她。他根植民族文化的沃土,内心充沛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吸食着全人类文明的精粹,在孙中山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照耀下,融会在民主、民权、民之中。他“负笈欧土,学具专门”是为了救国;教书育人重教促学,理政府整饬纲纪,启民智完善政体同样是为了爱民爱国。他的爱,是让民族元气不失,让民心民气昂扬。他视腐败为仇敌……希望以已的精卫填海、士夫奋发的淬砺精神,藉勤报国报民;他一生忠心耿耿,位高望重而两袖清风。这等大贤,谁人堪比!在我的印象中,国人不敬史。所谓“史为胜者修”,“胜者王侯败者贼”,言下之意就是“历史可以任由我说”。轻者否定历史,甚者更是信口雌黄,睁着眼睛胡说,习惯性以谎言装点。今人中,知国民党,知辛亥革命,知三民主义,知孙中山者几?(我这里说的“知”,是真正的了解,不是被“宣传”了的知。)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历史”,就要被翻过去了,至少已有人说国民党“正面战场”了。孙中山等先驱用鲜血头颅推翻了帝制——专制的制度,但这块土地上的糟粕实在太多,袁世凯以下孽子孽孙绵延不绝,抱着僵尸兴奋的渣滓层出不穷,视民主为妖魔鬼怪,将专制打扮得花枝招展。看看石瑛吧!看看这位伟大的先驱者!他以及他们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顾一切追求的是什么?以历史的镜子照今天,很容易看出我们是不是在前进!财富多了,却更疯狂地制度性掠夺;经济发展了,却让百分之五以下的人享受;时代前行了,却让更多的人失语。似乎我们在泯灭记忆,消失曾高高举起的东西,自觉不自觉地落入历史的垃圾中。我们打倒了国民党,又用全身的力气去臭骂他,但回头看看我们曾判定是他们身上狗屎的东西在不觉间却被发现于社会的花蕊中间。《石瑛传》让人读后产生如同被洗礼和明史品诗的感觉。你不会觉得这是在读史,(她当然是在说史)你会发现自己欣赏的是一部真正的艺术品。历史,画卷般壮阔,带着血肉,发出阵阵颤音;人物,鲜活鲜活,有丝丝呼吸,散着体味;场面,高低错落,主角和衬景有着缝隙和呼应的勾连;人生,如同江河湖海,涌动,有着节奏、峰谷和回响;情感,燃着色彩,连着血脉,透着文化、历史和民族的心跳,涌荡着依依不舍、纤纤呵爱、生死挣扎而又毅然决然的浪头或溪流;命运,轰然作响而又默默无声;语言,凝如珍珠而又如诗似歌……她对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的再现有着读来令人心颤涌水沥血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她会让人震撼,让人心如刀绞,让人热泪奔涌,让人扼腕叹息,让人肃然起敬!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似配有音响、味道、光色和金属般质感。革命不顾一切,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站起,绝不说“算了吧”的孙中山、领袖风范俨然的蒋介石、卓尔不群的陈诚、能而清正如诗的张难先、严立三等历史名人群像,让石瑛这一聚光灯下的大贤哲人随历史的浪头涌荡起伏,直到生命的乐章消失了尾音……这些千古仅有的民族峰尖上的人物,其胸怀、其思想、其情感、其追求、其品质、其境界、如光芒四射的巨星,在宝石蓝色的夜空中闪烁并且耀着我们,让我们思想、参悟……窃以为自己是个读书人,名人传记也读过不少,但真正令我震颤而赞不绝口的却是这部〈石瑛传〉,她以骚韵史风的风格再现了一个民族的高贵的记忆。我不知为何要引用雪莱的《致云雀》,也许我是想唱一唱,但似乎不是在说云雀,你信吗?你好啊,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以酣畅淋漓的乐音,不可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向上,再向高处飞翔,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2011/11/24,圣人也! 阅读更多 ›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