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巴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5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巴金  

页数:

43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为巴金赢得世界声誉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家》、《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现代的《红楼梦》。因为小说通过一个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终衰落,说明了历史的真理:罪恶的封建制度必然崩溃,民主革命必将到来。像觉慧这个高家少爷,由于民主思潮的影响,痛苦地感到:“家”是一个“狭小的笼”,“是埋葬青年人青春和幸福的坟墓”。他下决心不去做高老太爷们所期望的绅士,也不愿学忍气吞声的大哥,他要做自己的主人。他敢于对抗高太爷的旨意,积极参加进步的社会活动,编刊物,写文章,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最终走出封建家庭,勇敢地奔赴光明的道路。《激流三部曲》写了近百个人物,其中有封建家长制的代表高老太爷,有不敢冒犯尊长,懦弱而善良的觉新,有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丫头鸣凤,有温顺驯良默默忍受痛苦的梅芬,有善良厚道的瑞珏,有荒淫秽无耻的冯乐山。

书籍目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PDF格式下载



   昨天刚刚读完这本《春》,很多人都说《家》是巴金写的最好的一本,我却觉得,相比下来,有着《家》的铺垫,倒觉得《春》有着更细腻的描写。尤其是画面感很强。我总是读着书,想着翠环倒茶的样子。还有那只鹦哥,琴小姐来了,翠环,装烟倒茶。然而,这些细腻的描写,若是不仔细的研读,体会,倒是显得有些拖沓了。
  
   对于这本书,唯一觉得不满的是觉新被虐的有点太惨,如果说《家》只是觉新悲剧的一个开端,那么《春》就是真真正正的将觉新推向悲剧的深渊,海臣的离去,让他失去了对生活的寄托,而惠的逝去,也彻底的泯灭了他的最后一点希望。但是这个与他自己的性格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也常常说,你们可以这样做,你们可以追求梦想,我呢,我已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了人罢。
  
   但是我反而希望能替觉新说两句好话,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成长,又被赋予责任的人,是很难抛弃一切反抗的。他是长子,在他的心里,责任,大家庭的和睦才是他一直所追求的。但仔细想来,无论是觉慧还有淑英,能够到上海去,都与觉新的帮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有的时候我常常想,觉慧有些过于理想化,他只想着出走之后可以离开这个家,以为离开这个大家庭就是成功的,我觉得他还是不够成熟,他却没有想过到了上海之后怎样的生活下去。淑英也是不够成熟的,她逃避这个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躲避她的亲事。她也未曾考虑过她到上海去之后要怎样的生活。她要的只是自由。然而这些的问题却被觉新考虑到了,觉新常常说,经费的事情你们不要担心,所以觉慧才有了机会在上海继续安心的读书,继续他的革命事业。淑英也可以去上海找他的哥哥。我总是想到《家》里边,觉慧出家门,觉新塞给他的几罐罐头,想想就觉得有一些莫名的伤感,可能觉新觉得,这是他能为弟弟做的为数不多的几件事了吧
  
   当然,巴金老先生的主旨仍然是用觉新的懦弱和作揖主义来反衬觉慧的勇敢和敢于反抗的精神,这个社会当然需要觉慧这样的人,然,我只是看到了觉新的一点点闪光点罢了,如果这些能被称之为闪光点的话


   看到150页,实在觉得罗嗦乏味,以为是我欣赏不了,但看起来大家有同感啊。没完没了的同质性对话,而且也没说出啥实质性问题,情节也没起伏变化。
   写淑英、蕙时,总是“但是她的笑容里含的有悲哀”“在这笑容里看出了一种似浅又似深的哀愁”。。。
   写觉新时,总是“他的心又隐隐的痛了”“他的心里忽然起了一阵酸痛”“他的过去的创痛又被勾起来了”。。。
   读不下去了。


  今天是十二月份二十九号,在阳光明媚的早晨把巴金《春》剩下的部分读看完了。有种平淡的喜悦萦绕心间,最后淑英那句‘春天是我们的’掀起了战胜困难的暗涌。《春》是一部在时代交替的年代,年轻思想和旧思想的争斗,反应了中国旧家庭式和那套‘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它不仅对生命的迫害,对思想的改造更令人发指,那时没有鲜活的个体,只有臃肿大体。
  文中中间跟前部分一个格调的推进故是情节,不免感到繁琐,当然,其中不乏有令人激动的情节。
  虽说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而我们更需要时而提醒自己,更要时时刻刻保持对新思想的热忱,保持年轻的心。


  《春》大概讲了几件事儿,亲人离世,家族沦丧,姑娘逃家。高老太爷死了之后整个家族持续地堕落,这几乎是穿插在主旋律中从未间断的杂音。主仆之间可以争吵、缠斗甚至通奸,肉欲横流,礼法不在。觉慧出走后,视角更多地转向了淑英、淑华以及淑贞,觉新那一辈的悲剧刚刚盖棺定论,新的悲剧又迎向了她们。好在她们有榜样,救命稻草就存在在觉民和琴这对从逃婚危机中胜利走出来的精神领袖的言语行为中。但巴金在这儿犯了一个错误,他太絮叨了,不断用相同地方式阐述相似的悲剧。以致于经验老道的读者会不约而同得在全书三分之一左右的位置产生疲劳。这书里的角色派遣悲伤的渠道和方式都尽然相同,每一次三五个姐妹兄弟聚到一起,便开始饮酒谈天逛花园,由快乐联想到应该珍惜快乐,这情愫便衍生出来对未来不可捉摸的悲凉情调,然后命运不那么好的姐妹就开始哭泣,而后像琴、觉民这样不那么悲剧的人物就用单调的方式和言语去抚慰他们无法掌控命运的妹妹们。
  
  在全书进入到第三代叙事的节奏之后不久,巴金安排了一场茶园谈天的情节,大意是二哥觉民和琴领着一帮涉事未深的小辈去茶园参加青年报社的一个会议。这个会议被命运禁锢得喘不过气来的高家姐妹视为进步的标志,亦是酝酿着巨变的世界的一隅。巴老将这次私密地集会贴上了违背家规的标签,以至于除了琴和觉民之外的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中都表现得局促不安。巴金不厌其烦地记录下了整个波澜不惊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个主要或次要人物的心理活动、面部表情和对话。像是一册精工细笔的连环画,但除了对细节的精雕细琢之外,章法构思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如若读者用极快地速度略过人物间套路式的对话和那些絮絮叨叨的心理描写,剧情衔接也不会存在半点问题。我读到此处时心理盘旋着一个疑问,如若巴金在整个激流三部曲里面映射的是觉慧这个人物,那么《春》的故事发生时,他已经远在上海了,而全书诸如此节的摄影机一般详实的记录描写,还有很多。那么巴金是怎样获取并把握到这些细至毫厘的分寸呢?我想这依赖于那个时代的作家对故事完整性的执着和一种过时的叙事方式的特性。
  
  或许是过度忠实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春》里面几处关键的转折,都让我感到巴金在刻意回避制造回环上升的主题升华。这对于小说的故事性是有伤害的,最显著的例子就是觉新这个人物在这一部里几乎跌破了观众的心理底线,变得几乎没有了“人味”,辜负情人、丧父、丧妻、丧子的打击连番而来,近旁又有蕙的沦亡的刺激,竟然没有让这个人物的脾性有半点发展,更别说通常小说家所善于去蓄爆的一种涅槃了。如果不是巴金的过往里真的存在这么一个没有血色的亲人,我想他不至于去这么落空观众期望的可能性。
  
  最后一点想法关于文采,我对《春》的文字第一印象要优于《家》,巴金这次把很多的笔墨用在了高家那个后花园的草木和湖水当中,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于,这一部的重心移到了高家的女孩身上,字里行间自然孕育出柔美的韵味。巴金的观察力和文字固然稳重而优秀,但风格的单一平淡依然给整个循环往复的故事带来了一点乏味,即便身为四川人,在理解文中人物口语毫无障碍的前提下,我依然觉得在很多场面的刻画中,巴金的处理真的是过于执着于记录,而少了戏剧性。但公平的说,《激流三部曲》之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并不倚重这些早已被欧西大玩家耍得天花乱坠的文字技巧,论及这些技法,我们的起点太低。《春》的厉害,抑或说巴金的厉害,在于毫无悬念地复刻了曹雪芹那一辈遗留下来的大家族叙事传统,并把它精确地置于了新的时间轴线上,阐发出亘古不变又全新的悲悯。
  
  http://www.novaliu.com/archives/spring.html


  巴金既然写出了一本《家》来讲述青年反抗旧家庭,向往自由的故事,我不明白为什么还要写一本31万字的《春》来讲一个几乎差不多的故事。我看过一些小说,但没有看过像《春》这么啰嗦的小说,导致我在看的过程中不禁想,我看过的那些不啰嗦的小说是怎么写的呢?它们一定不会把人物的每句话和每个动作都写出来的。
  要是简单地概括起来,《家》里面死了两个小姐,一个女仆,一个老太爷,跑了一个少爷。而《春》呢?死了一个小姐,一个娃,跑了一个小姐。不同的是,《家》里面的那个少爷是主动的,他早就想走了,最后走掉了。而《春》里面那个小姐不停地在流泪,在忧郁,在悲伤,最后哥哥姐姐各种开导,走掉了。其实何止淑英这个小姐,里面不管男的女的,都在不停地流泪,忍受,痛苦,然后基本上的故事情节就是他们因为各种各样外界强压给他们的命运痛苦,眼泪流个不停,然后其他痛苦稍轻的人就去安慰他们,如此反复,贯通全书。
  整本书毫无情节,语言匮乏,人物性格单调。我强烈怀疑,要是大家不知道它的作者是巴金,评分肯定没有8.4分。《家》《春》《秋》三部曲,一部《家》就足够了。


  感觉春很像是为窝囊的觉新写的窝囊史...看得人很憋气...一直以为在经历了这么多不幸之后觉新会做出一些反抗的举动(就算很轻微的反抗),例如不顾众人的反对把蕙送去医院,毕竟他那时候已经预料到蕙的悲剧结局,但是结果他连争辩也没有争辩一句...觉新已经是我心中窝囊的代表了...
  幸好结尾有点期待中的转折


   腐朽的封建制度还深深地刻印在那些老一辈人的身上,而女子无才便是德还是他们的主张,三寸金莲却是他们夸耀的资本,嫁出去的女儿便是泼出去的水,只有夫家管得着。但是不得不说现在这种思想还是存在于很大的一部分人身上,只不过现在的人更懂得捍卫自己的利益,这总归是好的。
   一开始老觉得觉新唧唧歪歪的,一方面要捍卫摇摇欲坠的封建大家族,一方面又泪流满面地仇恨那些欺负他的人所引申的腐朽封建大家庭,却为自己未能为力而继续维系表面上的和平。后来不得不说,觉新所处的环境跟他所受的的教育是有关的,当然归根到底就是他那个软弱的性格所害的。
   说到腐朽的封建制度,感觉似乎回到了初高中,每天在那里看着文章总是不离这一方面的书,还有历史,写来写去就是这些。多想回到那个时候啊。
   这本书的亮点就从淑英看那个反抗话剧、蕙表姐的死开始的,高潮也是从那开始的。否则一开始内容太繁琐的,几乎都不大想看。


   读《家》的时候,我喜欢的是觉慧这个人物,因他的热血和热烈,因他敢抛下一切地去争取去闯荡。他的光彩是耀眼的,像一片强烈的白光,掩盖过一切后通透彻底。所以直到捧起《春》,我才看到觉民的光。他是薄暮的晨光,一点一点地射放,越来越强大。
  如果对觉慧是爱是叹,那么于觉民则是敬是佩。同样的家庭,他的抗议是逃婚,他的抗争是留下来,留下去拯救,留下去承担。
  我敬佩的就是这么一份敢于担当的魄力和责任。像觉慧那样洒脱决绝地转身他也会,也许他也会走上这条路,但与觉慧不同的是他做不到那么干脆,那么不计一切。不是舍不下家的富贵,说实话他巴不得生于平凡人家。金丝雀是关在笼子里给别人看的。他还有大哥和妹妹需要他,他的走与留不只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代人的命运。再潇洒的转身都不过是逃避而已,而他却是面对,从当下开始抗争。正是他的无比清醒,所以他一定要帮淑英在那条通往死亡的路上走出一个拐点。女人不应当是封建礼教的祭奠品,更不是一个毫无思乡心绪的木偶或砝码。他要这些人在一条女人毫无自主与地位的路上走出一个拐点。
  他是一个强者,他留下来了,这是证明;淑英飞出了囚笼,这是证明;报社办的风生水起,这是证明。
  叹往事隔不过昨天。觉民看着觉慧与淑英飞远,下一个人也在蓄势待发,而他,他还不打算先逃离,他还有更远的路要摸爬滚打,还有更难的前方需要他的晨光去照亮,一丝一缕,微弱的,强烈的,都是力量。一个强者的光芒。
  


   优点:一、继《家》之后继续揭露"吃人的礼教",残酷的、逼死人的糟粕传统得以生动地体现。
   二、细节描写到位。
   缺点:一、觉新的悲情太戏剧化(爱谁谁死),反而使得这部写实主义小说失真。
   二、剧情发展略显单薄,故事的主线——淑英的痛苦与抗争反反复复,并无多大波澜。
   三、书中的人物,但属悲剧性格的,太容易落泪。虽未统计,可书中人物啼哭的次数,应该不下于50次。命途多舛,多有伤心可以理解,可若是一伤心便落泪,就有点不正常了。


  其实每看一本书都会有许多感想想写下来
  看的过程中我会把一些感动我的情节和句子划出来
  还会经常在空白处写下我自己的一些理解和联想
  就像古时候的“眉批”一样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书评却几乎没有
  大多都是一些零碎的感想而已
  这篇巴金先生的《春》的读书笔记是高三时为艺考做准备时写的
  当时编导老师鼓励我们多写读书笔记
  不论形式,只是把所想所感记录成文就好
  
  
  读书笔记:《春》
  2010-02-16 18:44:39
  
   花了一天半的时间看完了《春》,本想趁热打铁把《秋》也啃完,但我确实又有太多的话想说,便开始后悔当初看完《家》时没有写下点什么就立马把《春》啃完了。
  
   出乎我意料的是,《春》带给我的震撼与感动比《家》更强、更深,不过如果没有《家》作为铺垫,也不会有接下来精彩的《春》的故事。《家》记录着每个人物曾经的酸甜苦辣,所以每当《春》里提到过去的往事,我的思绪便会随着主人公回归至《家》中来。作为《家》的续篇,《春》不仅发展了《家》的情节,还延续了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的命运发展。
  
   巴金爷爷笔下的人物具有典型化的特点。
  
   觉新
  
   《春》中的觉新比《家》更具悲剧色彩了,却依旧纠结于思想的清醒和行为的软弱之间的矛盾之中,但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崩溃、绝望,他心中的天平最终还是倾向了琴和觉民——这类有思想有胆识的进步青年这边,所以他像帮觉慧一样二妹淑英逃出了高家,使她从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中挣脱了出去。
  
   觉新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两部作品下来,他是巴金爷爷塑造的最出色的人物形象之一。觉新是个彻头彻尾的可怜人,由于种种的原因他掌握不了自身的命运,他是那么的痛苦和不忍心却眼睁睁看着自己最亲的人相继离世,弟妹们痛斥他的不抵抗主义,他坦然的承认自己本就是这样的人却依旧隐忍的活着。但他却让我恨不起来,我对他的同情和惋惜总多过怨恨。
  
   当他视海臣如生命般疼惜,把自己生命的唯一的温暖和希望都给了海臣;
  
   当他表面应承着克明打理淑英的亲事,其实暗地里却与觉民、琴一起帮淑英逃婚;
  
   我开始觉得觉新变得可爱起来。
  
   虽然他不像觉民、琴一样敢爱敢恨、敢于斗争,但实际上他才是那个时代最典型、最真实,同时更是最复杂的知识分子形象,正是通过觉新的所做所感,我才真正读懂了那个封建时代人们的无奈和拥有进步思想的可贵;正是从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中,我才切实地感受到那个年代青年人的彷徨与无助。
  
   觉新并不是巴金爷爷要褒扬的人物,但他的命运悲剧却是批判封建专制的有力罪证。他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是时代的牺牲品,他的命运是最坎坷也是最令人惋惜的。
  
  
   觉民和琴
  
   这两个任务是那个封建时代的“非主流”,当时社会的主流是旧礼教、旧思想,大多数人们都愚昧地以冯乐山这类假仁假义的“卫道士”马首是瞻。蕙正是被封建迷信的思想残害致死,所以觉民和琴才会不断宣告:我们不是攻击一个人,我们攻击的是整个制度!最终他们胜利了,淑英成了第二个觉慧,在她们的鼓励和帮助下成功脱离了家,“我知道春天是我们的。”当我看到淑英写给琴的信上的这句话是,我不禁流下泪水,我为淑英的“春天”而感动,为她敢于追求幸福和理想而欣喜,更为有一个鲜活的生命冲破旧制度的牢笼而痛快!所有的旧制度、旧思想通通滚蛋吧,春天永远属于我们!!!
  
  
   剑云。
  
   这个一直跟着觉民他们唤觉新“大哥”的总是一副病态的青年,他跟觉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有一些相像之处。他称自己是“一具活尸”,他对自己的命运充满了悲观、绝望,只有看到自己钟情的姑娘时,他的脸上才焕发出一点血色、一些热情。但他的情感是十分含蓄的,《家》中他喜欢琴,却不敢让她知道。《春》中他钟情于淑英,他迫切地想为淑英做些什么,于是在淑英逃婚的事情上,他十分坚决(这或许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坚决)地对淑英说道:“倘使有一天你需要人帮忙,有一个人愿意为你的缘故牺牲一切。”最后他果真做到了,他主动提出护送淑英到上海,便一路照顾淑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巴金爷爷的语言极富感染力,使我完全走进了小说,仿佛我就是觉新、觉民、琴、淑英一样,他们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同他们一起奋斗,一起反抗,一起迎接春天!
  
  
  http://purpledandilion107.blog.163.com/blog/static/43786365201011664439656/


  
   春天就过去了。
   春天过去了还会再来的。
   明年的春天和今年的不一样。
   三个女子第一次游公园时发出的感叹。三个同样命苦的女子,但是却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淑英,高家的三小姐,面临着被父亲嫁到陈家的处境,陈家的公子品行很差,她明白要是自己嫁过去,等待她的只有痛苦,这是她不想要的。她没有办法,在那个年代,作为女子她是没有任何的反抗能力的。她想走鸣凤的路子,她想湖水就是她最好和最后的归宿。没有快活过,每次只要想到自己即将嫁到陈家时,她就忍不住落泪。而琴表姐的出现,是她命运的逆转,或许可以这么说,只有在琴面前她才可以感觉到那么点点的快乐。所以,她是那么的盼望着琴的到来。事实上,琴也给了她很多的鼓舞和帮助。是她和觉新解救了她,如果没有他们,那么她很可能就葬送了她自己。她逃离了她地家庭,到上海找觉慧。女子反抗的一个重要路子就是出走不然就是死或疯,出走或许还是叫激进的了。娜拉再一次出现了。个人自由的追求,在哪里她真正看到了春天,就像她自己说的,现在她觉得春天是属于她的。或许,这也是为何叫春的原因吧。
   慧表姐,一个旧社会的牺牲品。她面临着和淑英同样的命运,但是最后的结局是她成了牺牲品,死在了医院。她也挣扎过,也幻想过,甚至她是喜欢这觉新的,但是,作为一个大家庭的女子,她能做的只能是听从父母的话。即使她有多么的不想,哭泣是她唯一反抗的武器,但就是这个武器也是不能公开使用的,她只能躲在自己的房间中偷偷地哭泣。但是,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默默的关心着觉新。但是最后,她还是得往火坑里跳,而且这个火坑还是她的父亲为她挖的。当她走上花轿的那刻她就是死了,最后,她死在医院中是可想而知的。或许,我们会说要是早些请西医,它可能就不会死了。但是,我不禁会想即使没有这件事,她最后还是会走上这条路的。因为她只能用死才能解脱,这是她唯一可以自己选择的。
   琴,这个高家姐妹最盼望的人,对于她们来说,她是能给她们力量和快乐的人。事实上也是这样的。她是勇敢的,至少在这群女子中,她是勇敢的。她也幸运的,因为她找到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她和觉民是让人羡慕的一对,她们有共同的志趣,她们一同反抗着旧式的家庭,她们一起加入周报,一起参加秘密的组织。或许,她是新式的女子,她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女子还是有另一种出路的。
   觉新,不能不说他是悲剧,什么都容忍,到最后,给自己的只有深深地伤害。唯一的希望,唯一的寄托,他的孩子,海臣也死了。他是痛苦了,当他看到慧时,他是温暖的,他似乎看到了梅,但是他又再一次做了旧势力的帮凶。每一次,他都不愿意但是每一次他都做了。忍让是他做人的原则,但是这也让他的一生都葬送了。他是矛盾的,他心里也是希望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但是他却无力反抗,或许说是没有想过要反抗。即使心里有想过,但是却从不敢做出,他软弱,他也无奈,只因他是高家的长子。就算这个家是多么的不好,但是作为长子,他都必须要维护他。
   街上的钟就像是野兽的哀鸣,每敲响一次,梦想就破灭一次。
   但,最终,春天是我们的。
  


  不过,《春》里面写了些封建家长制的丑陋和对儿女的迫害,蕙表妹的不幸婚姻,一次 次的历史上演,…… 淑芬不想嫁给陈克家,陈克是一个浪子,品行...


  纵然现在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依然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突破一层层障碍,也许那在有些人来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每个正在经历的人来说都像是整个世界。这本书会让我们找到自己,给予希望,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同时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鄙人认为,一本书是否好,要看他对于我们是否有帮助,这个帮助不单只现在,也只未来。


  《春》里面写了些封建家长制的丑陋和对儿女的迫害,蕙表妹的不幸婚姻,一次    次的历史上演,……      淑芬不想嫁给陈克家,陈克是一个浪子,品行极坏。但淑芬的爸爸却是很尊敬陈    克一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致后来的情节都是由淑芬为线索一一揭示封建家    的丑陋……         看完之后,心里无限慷慨。如果三爸不逼女儿嫁给陈克家,大舅伯不逼蕙表妹出    嫁,那么蕙表妹就不会惨死,淑芬也不会离家出走...     到底是家长对了,还是儿女错了?!     这本书确实让我们有待思考,有时候父母不一定是对的,我们要站出来,不能    让悲剧上演。虽说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但封建社会残余的思想,还是根深的扎在了    那一代儿女的思想里,即使不大一样,但也总会看到,一代代人在儿女身上遗留下    的痕迹,...     并且,我在我的父母身上看到了我不想看到的,…… 那确实是


   高中时候的我很少读一些闲书,每天就是硬着头皮计算着一些没有终点的公式。有时想读一些书,也只是一些校园小说和武侠金庸,对于一些名著总是没有信心去阅读,他对于自己来说始终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有一次自己终于鼓足勇气在图书馆里借力一本巴金的《春》至此就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它,原来名著也是这么的平易近人的,并不是那么的可怕,他就是你的一个好朋友好伙伴始终陪在你的身边。书中的故事给我带到了另一个世界,那里充满着阳光,总让人热血沸腾。有些东西是改变不了的,有些东西是潜移默化的。我知道了自己在改变,一点一点的……


  “春天是我们的”-《春》的结尾是充满希望的,让人满怀憧憬地想接着去读《秋》。
  
  读《家》,已经是9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深深吸引了我!听说《春》《秋》不如《家》好看,于是一直未曾翻开《春》《秋》。
  
  上周去图书馆,终于借来了《春》,还是读了~打心眼里确实还是更喜欢《家》。
  不过《春》也自有它的魅力。
  一开场确实有点让人提不起劲,整日兄弟姐妹们耍,斗嘴,取笑,打闹,纠结,忧郁,挺平淡的。唯一觉得有点戏剧性冲突的安排就是海儿的死和觉民打五弟。
  没想到会安排海儿死,觉新愈加悲剧了,看着有点不忍。家里什么事情都让他管,七姑八姨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大事小事破事烂事他都得承受,忍气吞声的,懦弱的好男人。只好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了。
  
  随着淑英的一点点觉醒,故事也将近尾声。看到淑英要出逃,我也随着兴奋起来,看到琴姐会为她换上学生装时,我打心眼里高兴又激动。看着最后淑英写给琴的那封信,小小感动,我想我已经准备好读《秋》了。
  
  其实读完这本书,我最大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也想有一个能一直鼓励我,给我希望的兄长。在我犹豫彷徨之时,不断给予我信心,坚定我的信念,为了最初的梦想,还有勇气去坚持,去追求。
  
  觉民在《春》里就是这样一位兄长!不断鼓励着淑英。给淑英带去希望!当然隐形人觉慧的力量也不可忽视。
  
  总体上平平淡淡的剧情也未必不见得不感人,习惯了每天看一点看一点,和自己的生活同步,书里书外,关注主人公的生活思想动态,俨然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嗯,现在就去图书馆借《秋》^^
  
  
  
  
  
  
  


   晕掉!还不容易花了一个月把《春》看完,今天兴致勃勃的来写篇评论才知道是《家》的续集,怪不得看完正本书对整个高家的所有人物都弄的不是很清楚,真的是很悲剧。
   算了,还是来写写书评吧!整本书无疑是以淑英为线索讲述着一个有关于不屈服于命运勇于对现实做出斗争的故事。
   是的,在对待命运和未来这两个方面,我们和淑英差不多,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不知道世界的宽广和美好,对于命运虽然我们不甘心但却也只能停留在想象的层面上,无法摆脱着,是那么的迷茫。
   所幸的是我有一个开明的父亲,在两年前他选择了不在对我的多加干涉,无论什么事都由我自己做主,可我的内心却还是那么的软弱,不敢直面自己的人生,不敢去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曾以为那是一个遥远的梦,但现在的现在,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不在让我能过得那么的从容。
   我要寻求着改变,不是简单的改变,而是出自内心的改变,犹如前几天的户外拓展项目中认为我们那个五十人的团队,觉得最后那个毕业墙是无法完成的,但最后结果出呼意料,用了十八分钟就完成了。这也要感谢那几个牵头的人,若不是他们的指挥与毫不犹豫的行动才让我们完成这个项目,记得自己开始时看见那将近五米高的台子时就认定这是无法完成的。但最后,还是完成了。
   这件事真的教会我们一个道理,有时自己的判断并不是那么正确,或许尝试着去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犹如淑英,这个从小生活在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里,最终能逃离命运的枷锁,这里面诚然有觉民和琴的帮助,但最重要的是她自己不甘命运的安排,有改变的想法,不然就算觉民和琴在怎么帮还是会成为第二个惠。
   想来想去,或许真的去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能有不错的收获,而且我也并不是没有人来帮助我,我那不善表达感情不太和我沟通的老爸,我想他也有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吧!不然他现在还在老家种着田挥舞着锄头。
   是的,要直面人生,面对着自己的梦想,去努力的实现完成,走出第一步,对自己的老爸述说着自己的理想,让他理解,让他认同,让他觉得自己的儿子其实不是那么的差劲,恩!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吧!


   新华书店打折时,买了巴金爱情三部曲中的《春》和《秋》,搜便全场,没有发现《家》。残缺的爱情,残缺的三部曲。
   要辞职的时候,公司给我配上了电脑,不再需要背着沉重的本本上班了,可是也没有机会把电脑拿到公司下电影看。本里的电影都看完了,晚上无聊,想起买的书还没有看,于是开始看起来《春》,没有看《家》从半截看《春》居然深深的被故事情节吸引。我记得我总是习惯干这事。大学时老舍的《四世同堂》也是先看下部再看上部,居然看的津津有味,现在巴金的爱三也是这样。故事情节早就很熟悉,可是看起来还是很引人入胜,可能看外国小说看的太艰难生涩,回过头来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就会觉得很流畅,如果看当代无名小卒的作品就会感觉太直白,没意思。总之读这本书时,觉得火候刚刚好。内容不多说了,主要是读书的感觉,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能够有一本小说吸引我,很不容易了,倍感珍惜!
  


  巴金的文字我是第一次领略,很多国产的小说家总给我一个感觉便是,地方话色彩太浓,而构造成了不同的流派.
  所以春的开局总是让我有些失望,我一直觉得大家的文字应该逃离本该有的文字圈套.
  说小说更像是一本完整生动的读书,还不如说有着地方色彩的惨淡故事更加吸引人.
  不过小说越往深入读下去,我的震撼便多了几分,看春应该怎么看,我一下子都找不到方向.
  春是富有朝气的象征,总是给人看到希望,人们碌碌无为了一年终于又等到了春天,就好像可以洗刷从前的肮脏一样.
  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我们总希望春是可以改变的.
  只是在春这本小说里,我看到的是更多的妥协和痛苦.
  在所谓的旧社会里,我们都无法找到更多应该评价的正义.
  那些奇形怪状的男人和那些富有妇道人家的女人,所演绎起来的故事搞笑并且不知所云.
  我非常憎恨觉新为什么那么软弱.这个软弱的男人是我最无法接受的.
  我喜欢觉民和琴这对有思想的情侣,但他们的行为依旧有些幼稚,但也算称得上是骄娇者.
  淑英和淑华代表了新一代人的思想.却没有叼啄.
  淑贞和芸做人麻木,就似乎是下一个替代品.
  很多男男女女特别是上一辈过着他们熟悉的生活,他们偶尔针锋相对,偶尔对着下一辈.
  他们的欢笑真是在文字中透出来让人火大的情绪.
  真不知道他们的生活除了皮笑肉不笑还能怎么样?
  
  你当然不知道春究竟给了他们怎么样的希望.
  我也是隐约感觉到的.他们的故事确实有些生不如死.
  春的概念给人越来越淡化.
  人总是叹春似乎就是一种标识性的概念.
  我似乎也是这样.究竟为了春我做过些什么到现在也忘得差不多了.
  风筝仙女是我在铁的书里看到的.
  我也知道这是春天最完整的一个名词.
  一年又是一年.绕冬天转的人偶尔看看春天.
  我有些惆怅,只是没几个月又是冬天,心里也就平息了不少.
  
  人都有那么自以为是的正确感,这是我在很多人身上看到的.
  他们拥有了这种能力以后,便不再会为这样的悲惨而做出什么改变.
  所以,我们很难从那个大舅身上和那个三爸身上的那些芸芸来做出正确评价.
  那些男人,喜欢面子,就似乎是一块模板里刻出来的.甚至是那种形状.
  我们憎恨体制,我们都喜欢那些少爷工资都有像福贵少爷那样的蜕变.
  我们会不会抱怨,为什么我们轮不到那种觉悟的感触.
  
  白日梦蓝.蓝天有雨.
  
  追求的东西随着时间慢慢模糊以后.
  精神支柱开始冻结.
  春天理所当然的在冬天之后.
  可是.
  
  我当时在听摇滚,古典,还是俗流行?


推荐看巴金的《随想录》。


+1 赞同


+10086因为这些缺点,我不想读最后一部《秋》了。


LS+1 读完这个也不太想读秋了...
LZ说道的落泪过多的问题 不知是因为当时的人物确实如此 还是被巴金老先生夸张了?


巴金的青春派风格的小说本来就没有太多逻辑可言 笔随情牵 也不需要太苛求


同感啊


你不觉得红楼梦落泪次数最多么。。也许是那个年代的风格呢。


在来点家的!200字的就好了!!


《家》


不想嫁陈克家的是淑英。。。


内容不多,但很中肯,转贴http://www.douban.com/group/260261/


文章转贴到“阅读巴金”中,谢谢!http://www.douban.com/group/260261/


尽管我觉得情节上这三部都是复制的,但是读起来还是很享受。因为里面有我们对于美好生活自由生活的追求,有我们对于一切旧的腐朽的东西的愤恨。因此不是巴金用故事打动了我们,而是我们从故事中找回了我们这两种久违的感情而感动了自己。这才是一本优秀的文学和一位优秀的作家能做到的。


转贴http://www.douban.com/group/260261/


我觉得三部里《家》应该是最好看的,记得当时看的时候让我这个生活在现代的年轻人都热血沸腾,可想而知这部作品对当时的年轻人有多大的激励作用。建议有机会可以读一下。


纠正。 是激流三部曲。


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能够有一本小说吸引我,很不容易了,倍感珍惜!


您好,转贴到“阅读巴金”http://www.douban.com/group/260261/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