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浪了起来
2002-6
人民文学出版社
赵毅衡
217
无
伦敦,雾都?绅士派头?文化保守?——那是过去的伦敦印象了。《伦敦浪了起来》作者将告诉你一个生活时尚、文化前卫、绿树环绕的伦敦。同时,在作者近距离看伦敦的目光中,那些在中英文化交流中有过作为的英、中人士将…复活、栩栩如生。
赵毅衡,1943年出生于广西桂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美国伯克利州大学博士。自1988年至今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席。主要中文著作有:《远游的诗神》1983,《新批评》1984,《符号学导论》1990,《苦恼的叙述者》1991,《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1997,《必要的孤独:形式文化学论集》1998,《建立一种现代禅剧:高行健与中国实验戏剧》1998,《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批判诸问题》2001;主要英文著作有:《The Uneasy Narrator: Chinese Fic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1995,《Towards a Modern Zen Theatre》2001;主要文学创作有中篇《居士林的阿辽沙》,1994,长篇《沙漠与沙》,1995。
英国人也需要诺贝尔奖? “论敦浪了起来” 很笨,更笨,极笨。还是得“往下笨” 在前嬉皮士世界 书店书城书国 中国人与戴王妃之死 百年树刊:所谓《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我们还有选专业的自由吗? 欧洲的晦涩:新海外文学笔记 双单向道:对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几点观察 迪金森:英国新儒家 毛姆与持枪华侨女侠 瑞愉慈:镜子两边的中国梦 燕卜荪:某种复杂意义 奥顿:走出战地的诗人 轮回非幽途:韦利之死 我的老同事庄士敦 制造剑桥神话的徐志摩 朱利安与凌叔华 老舍:伦敦逼成的作家 萧乾在战时英国 组织成的距离:卞之琳与英国文学家的交往 许地山的留学观:为我所用 求博还是求精:傅斯年的例子 拼命精神,打油风趣:刘半农之留学 邵洵美:中国最后一位唯美主义者 这个哑巴太会说:英语散文家蒋彝 额尔金公爵的“忏悔” 我们时代的孩子 生活在布鲁姆斯伯里 普拉丝唇上的煤气味 凯吉吉安的“机变诗” 史蒂文森:不必分裂者 伦敦南郊:全球化时代的绿色小市民(代后记)
2002年题目:“哪位导演1993年拍片时渐渐失明,整个银幕用了蓝色?” 我想中国博闻强记的大学生,能回答1962年题目,答不了2002年题目。 灰发人反应慢,记性差,知识面也不如年轻人。证明每个时代最好的头脑,依然很好,甚至一代代更好。惟一不同的是,《大学挑战》只能在纳税人出资养的BBC占一角。一般观众不看:连问题都听不明白,不用说回答。 在美国也有同样情况:二十年前台上台下交流的“讨论”节目,由很受观众欢迎的黑人女士主持,题目有时候很浅薄,有时候批判锋芒毕露,非常出色。但是论题一旦过分尖锐,例如讨论美国畜牧业有没有得疯牛病的危险,结果美国牧场主到处挂辱骂牌子:“美国只有一头疯母牛。” 于是换了一个像模像样的男人,主持同样格局的讨论:上台的女人,向观众坦白自己的外遇,然后请出蒙在鼓里的丈夫以及姘夫,让她当着这两个人再坦白一遍。结果当然是满台男女乱打乱骂,台下一片喊好,警卫适时冲上台拉开厮打的人们。此节目还换一些花样,“坦白”同性恋,畸恋之类,上台的人物越来越肥胖难看,打扮也越来越暴露丑陋,话说得更加不堪入耳,打骂猖狂几乎要当台动刀子,台下的呼啸赛过罗马斗兽场。最后花样玩尽,在美国难以为继,到英国电视台来混骗了一阵,同样愚蠢而肮脏的勾当,终于彻底消失,不知所终。 看来笨也有到底的时候,此种节目翻来覆去,西方电视观众能看得下去,也真是奇迹。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