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北方的河

张承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张承志  

页数:

16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九元丛书,顾名思义,单本定价九元。 以低廉价位推出丛书,惠及读者,始终是出版业推广好作品的一种手段,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传统之一。 编辑出版九元丛书,意在承继优良传统,使优秀的文学作品得到更好的普及,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共享当代文学的精神食粮。 九元丛书第一辑,凡二十种,均为近三十年时间里涌现的优秀中篇小说,故定名“中篇金曲”。此后还将有第二辑、第三辑……其他门类的文学作品小辑亦将进入九元丛书的视野。 需要说明的是,还有一些本该纳入丛书第一辑的优秀中篇佳作,因其版权等技术性问题未能解决,而不得不忍痛割爱。对此,我们深表遗憾,并请广大读者见谅。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2005年12月

作者简介

  张承志,男,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1968年毕业于清华附中,赴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当牧民。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历史学硕士。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政治部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处任职。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有《黑骏马》、《北方的河》、《一册山河》、《谁是胜者》、《文明的门》、《心灵史》等。作品多次获全国中、短篇小说奖及少数民族文学奖。

书籍目录

黑骏马北方的河

章节摘录

  也许应当归咎于那些流传太广的牧歌吧,我常发现人们有着一种误解.  他们总认为,草原只是一个罗曼蒂克的摇篮.每当他们听说我来自那样一个  世界时,就会流露出一种好奇的神色。我能从那种神色中立即读到诸如白云  、鲜花、姑娘和醇酒等诱人的字眼儿。看来,这些朋友很难体味那些歌子传  达的一种心绪,一种作为牧人心理基本素质的心绪。  辽阔的大草原上,茫茫革海中有一骑在禹禹独行。炎炎的烈日烘烤着他  ,他一连几天在静默中颠簸。大自然蒸腾着浓烈呛人的草味儿,但他已习以  为常。他双眉紧锁,肤色黧黑,他在细细地回忆往事,思想亲人,咀嚼艰难  的生活。他淡漠地忍受着缺憾、歉疚和内心的创痛,迎着舒缓起伏的草原,  一言不发地、默默地走着。一丝难以捕捉的心绪从他胸中飘浮出来,轻盈地  、低低地在他的马儿前后盘旋。这是一种莫名的、连他自己也未曾发现的心  绪。  这心绪不会被理睬或抚慰。天地之间,古来只有这片被严寒酷暑轮番改  造了无数个世纪的一派青草。于是,人们变得粗犷强悍。心底的一切都被那  冷冷的、男性的面容挡住,如果没有烈性酒或是什么特殊的东西来摧毁这道  防线,并释放出人们柔软的那部分天性的话——你永远休想突破彼此的隔膜  而去深入一个歪骑着马的男人的心。  不过,灵性是真实存在的。在骑手们心底积压太久的那丝心绪,已经悄  然上升。它徘徊着,化成一种旋律,一种抒发不尽、描写不完,而又简朴不  过的滋味,一种独特的灵性。这灵性没有声音,却带着似乎命定的音乐感—  —包括低缓的节奏、生活般周而复始的旋律,以及或绿或蓝的色彩。那些沉  默了太久的骑马人,不觉之间在这灵性的催动和包围中哼起来了:他们开始  诉说自己的心事,卸下心灵的重荷。  相信我:这就是蒙古民歌的起源。  高亢悲怆的长调响起来了,它叩击着大地的胸膛,冲撞着低巡的流云。  在强烈扭曲的、疾飞向上和低哑呻吟的拍节上,新的一句在追赶着前一句的  回声。草原如同注入了血液,万物都有了新的内容。那歌儿激越起来了,它  尽情尽意地向遥远的天际传去。  歌手骑着的马走着,听着。只有它在点着头,默然地向主人表示同情。  有时人的泪珠会噗地溅在马儿的秀鬃上:歌手找到了知音,就这样,几乎所  有年深日久的古歌就都有了一个骏马的名字:《修长的青马》、《紫红快马  》、《铁青马》等等,等等。  古歌《钢嘎·哈拉》——《黑骏马》就是这无数之中的一首。我第一次  听到它的旋律还是在孩提时代。记得当时我呆住了,双手垂下,在草地里静  静地站着,一直等到那歌声在风中消逝。我觉得心里充满了一种亲切感。后  来,随着我的长大成人,不觉之间我对它有了偏爱,虽然我远未将它心领神  会。即便现在,我也不敢说自己已经理解了它那几行平淡至极的歌词。这是  一首什么歌呢?也许,它可以算一首描写爱情的歌?  后来,当我遇到一位据说是思想深刻的作家时,便把这个问题向他请教  。他解释说:“很简单。那不过是未开的童心被强大的人性的一次冲击。其  实,这首歌尽管堪称质朴无华,但并没有很强的感染力。”我怀疑地问:“  那么,它为什么能自古流传呢?而且,为什么我总觉得它在我心头徘徊呢?  ”他笑了,宽厚地捏捏我的粗胳臂:“因为你已经成熟。明白吗?白音宝力  格,那是因为爱情本身的优美。她,在吸引着你。”  我哪里想到:很久以后,我居然不是唱,而是亲身把这首古歌重复了一  遍。  当我把深埋在草丛里的头抬起来,凝望着蓝空,聆听着云层间和草梢上  掠过的那低哑歌句,在静谧中寻找那看不见的灵性时,我渐渐感到,那些过  于激昂和辽远的尾音,那此世难缝的感伤,那古朴的悲剧故事;还有,那深  沉而挚切的爱情,都不过是一些依托或框架。或者说,都只是那灵性赖以音  乐化的色彩和调子。而那古歌内在的真正灵魂却要隐蔽得多,复杂得多。就  是它,世世代代地给我们的祖先和我们以铭心的感受,却又永远不让我们有  彻底体味它的可能。我出神地凝望着那歌声逝入的长天,一个鸣叫着的雁阵  掠过,打断了我的求索。我想起那位为我崇拜许久的作家,第一次感到名人  的肤浅……  哦,现在,该重新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我想问问自己,也问问人们,  问问那些从未见过面、却又和我心心相印的朋友们:《黑骏马》究竟是一首  歌唱什么的歌子呢?这首古歌为什么能这样从远古唱到今天呢?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了张承志的两部中篇小说,《黑骏马》以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为背景,以一首古老的民歌《黑骏马》为主线,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历程,描写了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小说以舒缓的节奏,优美的笔法,再现了草原民族的风俗人情,歌颂了草原人民善良、朴质、勤劳的美德。《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继《黑骏马》之后的又一部成功之作。作品曾获1984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创作奖,小说几乎没有故事,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语言优美、流利,通篇就是一首抒情诗,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雄浑、壮阔、绚丽的“北方的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北方的河 PDF格式下载



如果说我们已不屑于谈人生和理想,如果说我们逃不脱名缰利锁,看看《北方的河》,就可以重新燃起珍藏于内心的希望!


现在这样的小说不多了.看得眼睛湿润了.


这就是青春!这才是年轻人应该看的书。薄薄一本,值得慢慢朗诵,细细品味。


非常细腻的描写,非常别致的故事而动人的是,作者在写故事中从始至终融入的情感非常值得一读


就是便宜,适合学生购买.....


  
  作为一名文科生,张承志的小说读过不少的了,这一次有幸收到这本精装版的《北方的河》,自当非常高兴,书的排版和纸质都是相当不错的。《北方的河》和《黑骏马》可谓是张承志中篇小说中最出名的作品,当我再次阅读的时候,依然是那样地兴奋,和感到胸中热情洋溢啊。
  《北方的河》是一首生命的赞歌,也是一首青春的赞歌,主人公是一位年轻而胸怀梦想的青年,当他通过扒车来到黄河边时,是那样地兴奋,一直念叨着“曲流宽谷”,这是他的自然地理的梦想,他渴望通过行万里路,然后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希望能够继续进修相关的专业知识。像黄河一样,主人公具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感染了我们,“这黄河里没有浪头。不是水,不是浪,是一大块一大块凝着的、古朴的流体。”梦想是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火焰,我们即使就是飞蛾扑火也要去追寻,他们那代人充满着青春、理想和信念,所以我被他们的这些强大的精神所打击了。因为我发现当下的我们似乎都缺少了这些宝贵的东西,缺乏了强大的力量,缺乏了永不言退的对神圣便不死追求的梦想和决心,当我们遇到苦难时,我发现我们容易选择退却了,而不是奋进。一个来自北京那样大城市的知青,他不会因为生活的贫困和路途的遥远而唉声叹气,他依然对生活抱着乐观的心态和奋进的坚持,他对北方的河是那样地着迷,于是他一直想写一首诗,就叫“北方的河”,粗犷而雄浑的北方的河就是他力量之源,北方的一切自然景致一直陪伴着他,鼓舞着他,而路途所遇到的人和事变成了他一辈子不可磨灭的记忆,包括那个好女孩,也包括他从不放弃的考研梦。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跟张承志笔下人物相比,我作为一个南方人总是显得过于懦弱了,不仅是梦想,而且是爱情。《黑骏马》里描写的是一曲蒙古草原的爱情悲歌,它不仅是一首古老的民歌,也是见证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爱情的民歌,这里面就包括了蒙古青年牧民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从小说里面我们慢慢地走进了草原民族的风光和生活,我们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善良和淳朴,记得有一部电影叫《天浴》,里面的草原风光和生活曾经深深地吸引了我。即使一切都是造化弄人,即使一切都是流动着悲剧和苍凉,但是他们对于青绿的草原依然是那般地向往,他们没有失去心中的理想,他们想着心中明亮的地方奔跑,迎接圣洁的黎明。
  张承志的理想主义和厚土情结,一直是他创作的特色,他是富有激情的,同时他也是孤独的,仿佛就是那个抬头望着星空的主人公或者是望着大河东去的主人公,他们什么都没有说,却道尽了一个时代的美好和悲怆。
  B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
  


   文/盒饭君
   爱情很美,哪怕结局伤感。但爱情之外生活之内,世事变迁而感情犹在,唯此只剩下阵阵叹息。这大概是张承志在小说前言中说的,“那深沉而挚切的爱情,都不过是一些倚托或框架”(言外之意正是那阵若有似无的叹息)。古歌《黑骏马》的结局就是白音宝力格宿命的轮回。爱情或许只是生活的外壳,但它却以最炽烈的形态呈现,让我们年少时曾经误以为它就是生活的全部,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会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扶桑》《飨宴篇》等文学、哲学书籍以及影视作品盯着那炽烈的情感。它既是生活丰满外形的侧写,又是不得不经历的心灵成长。
   人是感情的动物,都会给自己设定情绪命途,供自我凭吊或自我救赎。白音宝力格踏上寻找索米娅的路程,是一次自我赎罪的旅程。这种自以为的赎罪或者说情感的自我欺骗也往往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自欺欺人。张承志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满怀情感的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绪独白,都犹如站在舞台剧上朗诵台词,如此之人骨子里自然是内敛之人,不能自我原谅无疑意味着在自我营造的罪孽中不断煎熬。他们需要一次泪水,来同过去告别。
   朋友曾告诉我,他少年时伤害过一个女孩。她是他的初恋,他是她的初恋,最后他们天各一方,至今不知她是否已经嫁为人妇。但他一直为曾经的伤害深深自责,留下几本日记本自我吊念。没了女孩的联系方式,他也不敢去找寻女孩的联系方式,因为他没有给自己找到一个自我赎罪的缺口,释放心中压抑的情绪。《黑骏马》中白音宝力格被往事激起情怀,终究要去完成罪孽的告解。
   白音宝力格被父亲送到老婆婆家寄养,与婆婆家女儿索米娅青梅竹马。少年的他们都不曾知晓如何表达自己喷薄欲出的情感,满腔热血遭遇了草原流氓的袭扰,女孩坏上杂种的孩子。而男孩选择以读书的方式追求自己的未来,也逃离了他不敢面对的那份情感污点。当他长大成人,那份不敢面对变作了不负责任,他的逃跑丢给女孩独自面对草原上人们的怀疑,甚至婆婆去世作为养子应该承担的送终义务也被丢下。但在他心中,那份美好的爱情,那份沉重的亲情,都保持着当初最美好的样子。那种对美好的怀念,自然是原罪的起始点。
   最好的赎罪方式就是面对被丢弃的过往。白音宝力格仍然是带着一种自私目的:他幻想着嫁为人妇的索米娅仍保持着当初的童真,他幻想着他们爱情停留在那个美好的日出时刻,他即便看到她过得并不算太好,而当初被强暴生下的女孩瘦弱不堪,他仍是觉得他们应该是过得好的吧,也就以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得到了自我的原谅。白音宝力格是带着赎罪的心态前往,这也让他选择性的忽略了,善良的索米娅不得不放低身份才能换取女儿的教育,在艰苦的环境里工作,还要独自一个女人到远处去为学校搬运煤块这种男人活计……如此想来,着实也有些许无奈。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当众撕毁给人看。美好的感情当获得赞美时,女孩被强奸成了白音宝力格整个人情感的转折点,也成为后来寻求自我解脱的起始。他选择了在婆婆天葬的地方跪下,就好像能够弥补孝敬并获得老人的原谅,他选择了看看索米娅的生活,并带着圆谎的意味去假装是琪琪格——那个被强奸生下的女儿——的父亲,似乎如此就可以淡去索米娅所经历的苦难。
   多年之后,生活在彼此之间打上了距离和陌生感,那是生活的洗礼。白音宝力格带着满腔热情的赎罪之旅,发现索米娅并非他幻想的停留在少女时代的美好,而是多了几分生疏和客气,其实不是她变了,而是她能够更好的面对时间带来的结果。一切,都已经回不去了。他对她的情感,化作只要她过得还好,他就可以放心了,而她不得不隐忍地坚持着繁重的生活,去让丈夫不那么喜欢的琪琪格有更好的生活,她把对他的爱都放在心底,最后爆发出泪水,希望将来他的孩子能够送到她家寄养(就像他们少年时一样)。那是她发乎情止乎礼的爱,而他却深知,这次自我救赎之旅之后,或许他将永远不会再踏上到索米娅家的路程。自我的救赎让他重获前行的动力(他要的不是追忆过去的美好,更像是如何抛却过去美好的开始和不那么美好的结局的负担)。
   青春里有爱情,青春里有叹息,青春终将逝去也无法再次抵达。《北方的河》一书中包含的两个短篇《北方的河》和《黑骏马》,相比之下《黑骏马》更能打动人,不像《北方的河》中那个独特时代里整齐划一的热血青春,而更多了生活中世俗烟尘的味道,揪心的叹息更为动人。在张承志的代表作品中,他都乐于在文字中塑造一个个热爱和自己对话的形象,他们在自言自语中完成了一次次思索,这大概处于当时的某种表达上的个人偏好,但我更愿意相信像公益女孩梁龙蜀说的灵修,是他们在找寻和自己相处的方式。他在《北方的河》《黑骏马》《金牧场》等小说中,都大量的运用内心独白,并以主题先行的方式将全篇核心和强烈的情感倾注其中,这不讨巧的表达方式大概是那个时代作家所独有的热情,能够把爱恨情仇都表达得如此果敢而强烈,用尽力气如杜鹃啼血。今日时代,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因素干扰人们内心纯净,或许是语言文字的进化,更多可能还是那种纯粹变得粗糙而浑浊。
   有趣的是,小说中白音宝力格在进城读书,然后获得畜牧厅研究员的工作,对个普通的男孩,热爱着草原厚土,爱看《如何经营畜牧业》书籍的他来说,是一次成功学意义上的蜕变。但他自言自语的思索中也作出如是感叹:“我曾经那样愤慨和暴躁地离她而去,因为我认为自己要循着一条纯洁的理想之路走向明天。像许多年前的朋友一样,我们总是在举手之间便轻易地割舍了历史,选择了新途。我们总是在现实的痛击下身心交瘁之际,才顾上抱恨前科。我们总是在永远失去以后,才想起去珍惜往日曾挥霍和厌倦的一切,包括故乡、包括友谊、也包括自己的过去。……而你呢?白音宝力格,你得到了什么呢?是事业的建树,还是人生的真谛?在喧嚣的气浪中拥挤;刻板枯燥的公文;无休无止的会议;数不清的人与人的摩擦;一步步逼人就范的关系门路。或者,在伯勒根草原的语言无法翻译的沙龙里,看看真正文明的生活?观察那些痛恨特权的人也在心安理得地享受特权?听那些准备移居加拿大或美国的朋友大谈民族的振兴?”这段话与《黑骏马》的核心主题并无太大关系,但几十年前张承志的感叹,无比清晰地刻画了当下这个成功学时代的病态。我们不正过着这样追逐所谓事业成功的生存,而放弃了生活的本源。如果放慢脚步触摸生活又会是怎样的结果?
   《黑骏马》能够让人触动,也大概是因为我们记忆里都有那么一段满怀歉疚的过去,我们可以勇敢地说声对不起,看看他们还过得好吗,来让自我得到赎罪和继续前行的动力,但也许我们并没白音宝力格那么幸运,能够通往救赎的彼岸(还因为那前瞻性的点滴预言,切中我们狂躁而卑微的生活)。白音宝力格在前言中表达出对古歌《黑骏马》远非讲述爱情,大抵也是他所为的理解生活,便是获取了救赎与忘记的能力。记住过去,忘记过去,把过去化作前行的动力,大概就是普遍的生活真理吧。在个人的情感、生活史上如此,面对浩瀚漫长的历史何尝不是如此。叹息过后,还将上路。


   文/盒饭君
   华文天下策划再版了张承志《北方的河》,首次读到如此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文字,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小说中的“他”何尝不是高中时代好友老杨的真实写照?他内向,他内心充满热情,他偏激,他自卑,但最后他以及我们更多人都不得不向生活妥协。然而妥协的部分,小说在研究生考试前戛然而止,我们不得而知。面对自信得几近自负的青年,我倒希望他感受失败,如此才能认清世界的浑噩。倘若他尚年轻,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前路漫漫倒也可以热血碰撞,碰破头后知晓地厚天高。
   以今日视角看,我觉得“她”最后和徐华北在一起是对的,就像最后林徽因和梁思成走到一起,徐志摩和他都是绝对的理想主义者,只是徐志摩执着于那浪漫主义的情感,而他却深爱着这片厚土。“厚土情节”贯穿《北方的河》的始终,这是张承志那代作家集体的情怀吧,故事中他到30岁仍可以理想主义地对未来充满幻想,如今的社会却缺少了那种理想主义的激情,成功学的今天,三十而立要求的更多是经济上的独立,而非理想的达成。在这个言必称钱的时代,谈理想是多么可笑的事,但倘若人没有理想又是多么可悲的事。虽然他的理想,看来有些荒唐,在这个荒唐的当下,无疑也是对我们荒唐生活的点醒。你还有梦想么?梦想又是什么?
   张承志的年纪,和我父亲相仿,他们这代人经历了新中国的崛起,看到过主流思想号召下的群情激奋。那种理想主义和激情,更多是一种建设的激情,在祖国从支离破碎中走来的对大好河山的向往。但他们也经历了这个共和国的苦难,他们看到知青上山下乡背后的残破,看到文革对社会生活的侵蚀,但浓重的厚土情节选择性地作出判断。在引言里作出“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判断,这大概是张承志、张炜等理想主义派作家对祖国的认识。自然这个年纪的作家,他们的爱也走向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个极端,批判与激情共同构成了社会的阴面与阳面。
   《北方的河》中的厚土情结,远胜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程度,那是集体主义的胜利。红卫兵串联走遍大好河山的情节,书中有提到。颜林能够把所走过的地方,讲述得绘声绘色,甚至吸引年幼的他,把终身志向定在了地理学上。这是对那场运动的怀念,但他也深知彼时社会陷入的动荡,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遇到她时,十二岁的女孩亲眼看到自己的父亲被红卫兵打死,他能做出的辩解是,至少我没有打死过人。如此的解释也显得悲哀而无奈。但到底那种强烈的厚土情节是怎样的强大,我们已经无法具体考究,能从潘鸣啸《失落的一代》等史学研究里看到“革命年代”幕后的动因,以及种种不忍的数据。这些数据,或许是理解那种盲目厚土情绪的重要旁证。但到底,我们是不能亲自感受,对大河的情绪何以胜过小情小爱,不足以成小家何以成就大家。
   对祖国的热爱占据了他的所有,以至于他的情感判断里,总让他对北方的河的爱进入偏执,不愿意花心的徐华北在写给海涛的诗歌里提到额尔齐斯河,他觉得唯有他能懂得那些大河,那些大河独属于他。厚土情节,还让他对大河的爱凌驾于对女孩她的爱,在他的自言自语里,总爱以“十二岁的小姑娘”那个沉落在过去的年纪来称呼眼前的姑娘,在大爱面前小爱也就像是在面对一个小姑娘。理想主义占据了他的全部,而他到底是缺乏爱人的能力。
   张承志倒是很成功地刻画了如此激进偏激的青年。有如此盲目的自信和豪情,我很乐意叫他少年,但他不是。也很成功地表达出那种理想的热情,但到底我是觉得张承志是在对他的描绘中,试图呈现那个革命热情的年代,那是知青们特有的热情,有些残忍的热情。事实上他并不是完美的青年,他写诗写得很烂,自诩对大河的独享也不得不面对身体的背叛,他甚至不善和人交流,除了大篇幅的自言自语以外,他面对海涛离开时,他甚至想过去打她(因为她为返城而背叛了拥抱厚土),在和A机构门卫大妈争执时,他选择激进地去拍门辱骂,以至于最后他更硬闯书记的办公室,无理地说出那些话。尽管我们能从那前言后语里理解这个青年的渴望与无理,但我们无疑也可以预见前路的坎坷会等着他。毕竟空有一腔热情,不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必要充分条件。
   小说在技巧上也颇有用心。你、我、他,三种人称交替出现。不只是他,获得诺奖的法籍华裔作家高行健,在小说《灵山》里也尝试过这种人称的试验。只是《北方的河》里,“你”是用在自言自语的对白里,并非确切地在和虚构的你对话。整个故事的快节奏和厚重的理想主义交织,大篇幅内心独白的写作方式在当今显得很不讨巧,轻文学占据年轻读者的阅读视野时,意义已经不是人们追求的内容,但在《北方的河》里会看到那个时代的真诚。
   毕竟《北方的河》是打上历史烙印的作品。就像如今人们谈到青春时,会想到电影《致青春》《中国合伙人》,但为人鄙夷的《小时代》不切实际的生活恰恰成为90后眼里的青春。但在那个时代的青春里,生命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厚土,献给了集体主义的情怀。那是个模糊个体价值的时代,那是个让人缺少爱人本能的年代,即便是爱情也会想到保尔柯察金与达雅,是啊,那就是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代。
   用今日视角来看《北方的河》里的时代,那个时代体制已开始打破官民关系,除非他硬闯敲传达室的门,大概一个月都难以达成目标。最后青年他闯进书记的办公室,不容分说地让书记帮他办理准考证。书记虽然心中不悦,倒也面对他“这是人民交给您的工作”“您可以再忙一点”“难道您不是共产党员吗”等要求和质问,获得了书记的应允。到底,那个时代的民众还可以以如此方式和官员对话。如今呢?
  小说中的理想主义和厚土情节,都成了作者个人经历无法撇开的时代烙印。甚至我们可以揣想,引言里怀疑后带着希望的主题,也和那个思想洪流的时代不无关系。能够在有限的自由中畅快表达,抑或者如北岛等追求自由而转战他乡,你不得不做出选择。有时候,文学不仅仅可以让我们看到某种情怀,更可以透过那些文字,看到一个时代的美好或悲怆。


  放下北方的河,
  没有想象中多的感动。
  却杂糅着不可名状的情感。
  或许说,这其中有太多似曾相识的东西,
  简单、纯粹、幼稚。
  却又蕴含那么大一幅壮阔波澜的图景,
  一份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情怀。
  虽时代不同,书中的部分场景和对话,
  似乎也似曾相识。
  
  
  还记得高考前的岁月,
  忙忙碌碌却始终有人陪伴。
  每天都在想着,
  “考上了大学,
  就什么都好了”,
  多么单纯的愿望啊!
  
  那时,有着陪伴心里也格外坚定,
  像书中的他一样。
  我背着从你口袋你抽出来的政治框架卡片,
  背完之后,卡片就被塞进我的口袋。
  后来,
  卡片用不到了,
  上面的内容早已经已经滚瓜烂熟。
  可总是有人不经意间抽问,
  你认真地一字一句地听着,
  我就一边看着你因为思考而抖动的耳朵,
  一边想着下一句是什么。
  
  有时候故意背错几句,
  只是因为想看你因为纠到我的把柄
  而幸灾乐祸的样子。
  
  其实,
  谁都有梦想,
  他想去找海涛,
  他想照顾好家里,
  他想考上地理系研究生,
  他想去黑龙江,
  他想看遍北方所有的大河……
  
  多么可爱啊,
  理想似乎在他那里发了芽,
  一天一天都想噌噌噌地往上长。
  
  或许,有梦想的日子才是安定的吧!
  就像从前一样。
  依稀还是记得,那个纠结的傍晚。
  你问我
  “你想去哪?”
  “中大…吧”
  然后呢,你就没话了。
  还记得那天店里播的是alison krauss的《Restless》
  我望着你的手,
  干净,
  这是我能想出的第一个词。
  你随意的拿着小勺,用勺尖在咖啡里画着圈圈。
  我就望着那杯子出神,
  白色的,厚瓷杯。
  
  深棕色的液体,泛起浅浅的涟漪。
  一圈一圈的。
  我只是呆着,现在想来,早已忘了当时在想什么。
  
  就这样考完了。
  
  突然,涟漪不见了,咖啡里倒影出你的下巴。
  我被消失的圆圈拉了回来,
  接着,你轻轻地吐出了一句
  我一直没忘记的话
  
  “我可能陪不了你了。”
  
  是啊,你也要追你的梦想去了。
  我不能那么自私。
  
  这是那天我出了店门,
  想到的唯一一句话。
  
  面对希望,我们都曾经挣扎。
  那种每天都有奔头的日子,
  不知能否再有。
  那种被梦想逼着一天一天,
  匍匐前进,
  被折磨得痛苦万分,
  却依然咬咬牙坚持的执念。
  
  可是如今,这种非你莫属的感觉已经不再强烈,
  只能从些许生活的细微处,
  再抓到关于你的
  那一点点的气息。
  脉搏微弱,
  似乎马上马上就会停止。
  
  “你们真像岩石”
  “什么?我们——岩石?”
  “嗯”她微笑着点了点头。
  是岩石,她想,是我们理想中的依靠。
  
  或许,你终将依靠别人,
  或许,你还会成为别人的依靠。
  或许,或许,
  或许,我在那个傍晚
  就已经决定,
  
  不再依靠你。
  
  
  “喏,走么,孩子?他听见妈妈在唤他。
  他站起来,看见妈妈的眼睛在纷乱的银发下望着他。
  他笑了。
  他和妈妈一块儿朝着公园的深处走去。
  他听见母亲的轻微足音和自己沉重的脚步,
  心里充满的新奇的庄重。
  
  “喏,同学的信么,刚才?”
  母亲随口问道。
  “是华北,还有那个姑娘
  
  ——她们要结婚了”他说。
  
  谢谢你,
  我想,
  我的心里还奔流着那条河。
  
  毕竟,我也在像你一样——
  朝前走。
  


  “十几年流逝得像这黄河水。你还没长成人,你的肉体就已经开始要背叛你。可是我的青春别想背叛!我活着就不让你背叛!”---张承志《北方的河》
  《北方的河》是坐公交时看的一本书。看完时心情澎湃,我对自己说,我,愿意追随这样的生命。那时感觉书里的长河大浪也汹涌而至眼前,那些棱角分明的浪头,一下下撞着我的心口,很想很想去看看黄河,看一天,看夕阳点燃长云,红霞撒向河谷,浩莽大川奔涌向南,赤铜色的浪头,沉重地卷起来,又卷起来......
  原本我想是否能从黄河入海口的城市开始走沿黄河入黄土高原而向西行,直至黄河的源头,但沿途查到有独立书店的城市并不多,于是只择了其中一段路。
   但其实我看到的第一条大河是黑龙江。
  我带着这本书一路北上,竟也到了中国最北端——漠河的北极村。其实任何地方,只要你想去,都可以到达。
  在中俄边境,我看见了冰封雪覆的黑龙江,我像个孩子一样为一个愿望的达成而满足地笑,傻傻地在用树枝在雪地里写上“黑龙江”三个字,举着《北方的河》以近乎跪着的姿势在江边拍照留念。这是对一条江的朝圣吗?
  但其实我更渴望看见他解冻的样子,我渴望听到那隆隆的波涛声,这才是真正的北方的河啊。
  
  
  


  最早读这本书是在1992年,那是大学二年级时的一个黄昏。我坐在靠窗的课桌前,身边是空荡荡的教室,窗外是布满西天的晚霞。读着那热情澎湃的文字,我这个从未到过北方的江南书生,眼前仿佛也涌起了滚滚浊浪,奔腾不息。那份坚毅、执着、热情,还有那份无私的坦荡与豁达,现在想来,那时让我年轻的心充满了多少兴奋与憧憬。
  
  回想一路走来的经历,我和“他”是多么相似。执着而忍耐地走过了自己想要的路,我也曾面临走投无路的境地,但当时我选择了委曲求全,虽然最终还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那份软弱和愤懑,至今依然让我生气、后悔,对给我制造障碍的那群人依然充满愤恨。
  
  那曾经的奋斗啊!


   我相信,会有一个公正而深刻的认识来为我们总结的:那时,我们这一代独有的奋斗、思索、烙印和选择才会显露其意义。但那时我们也将为自己曾有的幼稚、错误和局限而后悔,更会感慨自己无法重新生活。这是一种深刻的悲观的基础。但是,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因为这个母体里会有一种血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使活泼健壮的新生婴儿降生于世,病态软弱的呻吟将在他们的欢声叫喊中被淹没。从这种观点看来,一切又应当是乐观的。
  
   "我一定要考上!"
   "我一定能考得上!"
   我一定会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我最喜欢的那个位置。
  
   他想看看世界,也看看同学和人们都在怎么生活。
  
   伙计,你在衰老。他突然觉得满心凄凉。十几年流逝得像这黄河水。你还没有长成人,你的肉体就已经开始要背叛你。可是我的青春别想背叛!"妈的,我活着就不让你背叛!"
   你干得不坏,伙计。他默默地想着,大方地给年轻时代的自己打了个五分。
  
   因为他的精神从未如此集中而安详。一个个准确的词汇涌向笔尖。
  
   "你是在奔跑着生活。你不觉得太累了么?"
  
   什么你们都懂,什么你们都敢插嘴,我讨厌你们这种无孔不入。我比你懂得摄影。
   "他就是这样,干什么都不顾一切。"
   我可以夜里干,耽误不了事的。
  
   "年轻人,你愿意在这个领域里干完一生么?"、
  
   年轻人在一生的关口原来需要一个导师,这种导师将深思熟虑地指导他的人生。
   把基础课考好。记住:每门功课都必须名列前茅。"
  
   那时候我从来不去解释什么,不管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我无法猜测年轻时代的你,无法猜测那时你究竟有多强悍。
   "嘿,我以为你是一条好汉,"他大声地对永定河说道。
  
   你应当变得深沉些,像这忍受着旱季干渴的河一样。你应当沉静,含蓄,宽容。你应当像这群晒得黑黑的河边孩子一样具有活泼的生命,在大自然中如鱼在水。你应当根须攀着高山老林,吮吸着山泉雨水;在号角吹响的时候,像这永定河一样,带着惊雷般的愤怒浪涛一泻而下,让冲决一块的洪流淹没这铁青的砾石戈壁,让整个峡谷和平原都回响起你的喊声。
  
   他现在充满了信心,大考临头还镇静自若。她想,他那么相信自己的力量。是的,男人比我们多的只是力量,这是我们和他们最大的差别。她伤感地想,我咬着牙关,拼着全力,才终于得到了这么一丁点儿。可是我得到了也累垮了,我像被抽空了一样精疲力尽,心境苍凉。哦,这样的成功也够狠的,她想着,顺手叉了一点菜放在口中嚼着。人生那么多代价,那么多滋味儿,就被这种成功轻轻地一笔勾销啦。
   我是女人,她慢慢地啜着冰啤酒,我需要有块岩石靠靠,我要歇一会儿,我实在累啦。
  
    你的疼痛的深切
    我当然不能理解
    为什么我们离得远了
    其实一直是近在眼前
    是呵,我就是我
    我不能变成你
    就连你在那儿独自苦斗
    我也只能默默地注视
  
   "我想写诗,"他低声回答道。
   她身上应当有一种永远使我激动和震惊的东西。
   肉体可以衰老,心灵可以残缺,而青春——连青春的错误都是充满魅力的。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荡气回肠的书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隔了一周才有时间静下来,写写读书笔记。
  
  书一开头就是一段对理想深刻的剖析:
  
  “我相信,会有一个公正而深刻的认识来为我们总结的:那时,我们这一代独有的奋斗、思索、烙印和选择才会显露其意义。但那时我们也将为自己曾有的幼稚、错误和局限而后悔,更会感慨自己无法重新生活。这是一种深刻的悲观的基础。但是,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因为这个母体里会有一种血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使活泼健壮的新生婴儿降生于世,病态软弱的呻吟将在他们的欢声叫喊中被淹没。从这种观点看来,一切又应当是乐观的。”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内心正经历着每年这个月份开头必经的激荡,关于理想,关于那些不为人知的牺牲。尽管我知道这事件的背后有很多人性的黑暗与龌龊,以前我认为,黑跟白,在这件事里面,界限是非常清楚的,可是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
  
  也许这样说对当年的孩子们不公平,但是老人也的确有他的顾虑跟无奈,尽管这份无奈有令人寒心的怯懦。我没有权力评价任何一方,我只能保有一颗敬畏的心,踏实地过日子,看事情。
  
  真相是无底洞的那个底,而我们只不过是在通往那个底的路上抒发着自己的感想与看法,对与错的决定权不在我们,在于没有尽头地探寻这份公正的路上。
  
  然而心怀理想终究是值得赞扬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想无大小,无尊卑,无贵贱,因为只要是理想,它都闪耀着纯粹而干净的光芒。
  
  北方的河,写的就是这种理想。
  
  它也许是主人公要考上地理研究生的决心,也许是他对无法在一起的姑娘的祝福,也许他是站在黄河边上准备游过去那一刹那笃定的表情……这一切都是理想,都让我感动。什么叫做“要成为更好的人”?就是这种逆着心中欲望之流而向上的过程。
  
  或许这个过程并不痛苦,因为它闪耀着梦想的光芒。
  
  值得一提的是张承志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字字都具有独特的阳刚之气:
  
  
  “真宽哪,他暗暗吃惊了,简直宽得看不到边。他转身奔上岸上的河堤,继续朝那辽阔的河漫滩了望。一片茫茫的铁青色充塞视野。真宽呀,他暗暗惊奇了。这河漫滩恐怕有几千米宽,不,恐怕有一万米宽哪。这条河在丰腴的平原上制造了一片戈壁,一片荒漠,一个几千米或者一万米的摇篮。它在农田和树林之间制造了无法改造的一片钢铁般的青灰色,而它自己却在悄无声息地流。这还是永定河哪。
  “你应当变得深沉些,像这忍受着旱季干渴的河一样。你应当沉静,含蓄,宽容。”他想。”
  
  
  又比如说这段:
  
  
  “他香甜地熟睡着。他不再说梦话。他的声音已经和这轰鸣的巨川的吼声溶在一起,他觉得自己的身体也和这桦皮舟一块化成了一个大浪。我就要成熟了,他听见自己在用浪涛的语言说着,我就要成人了。我很快就要窥见那北方的秘密。他感到自己正随着一泻而下的滚滚洪流向前挺进,他心里充满了神圣的豪情。我感激你,北方的河,他说道,你用你粗放的水土把我哺养成人,你在不觉之间把勇敢和深沉、粗野和温柔、传统和文明同时注入了我的血液。你用你刚强的浪头剥着我昔日的躯壳,在你的世界里我一定将会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和战士。你让额尔齐斯河为我开道,你让黄河托浮着我,你让黑龙江把我送向那辽阔的入海口,送向我人生的新旅程。我感激你,北方的河。”
  
  
  我也很喜欢文章中激励式的自嘲:
  
  
  “永定河来到平原就屈服了,你呢,你也屈服了。你暴躁,你烦恼,你四天里谁都不理,你在大街上和医院里想寻衅打假。你连书也不看----你居然连书也不看了!他嘲笑着自己,仅仅因为拿不到准考证,因为没有钱去看黑龙江,仅仅因为徐华北在追求这个姑娘,你就丧失了意志。他轻蔑地望着那条小溪般的细流,
  ‘嘿,我以为你是一条好汉’,
  他大声地对永定河说道。”
  
  
  嘿,我以为你是一条好汉。
  
  这句话,就像鲁迅先生《秋夜》里的那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一样,很有味。
  
  《北方的河》看到接近结尾的时候,我是很痛心的,仿佛又看到了有情人不能相守的遗憾,后来当我看到这一段以后,之前的想法就被颠覆了:
  
  
  “他站起来,看见妈妈的眼睛在纷乱的银发下望着他。他笑了。他和妈妈一块朝着公园的深处走去。他听母亲〔穴悉〕〔穴卒〕的轻微足音和自己沉重的脚步,心里充满了新奇的庄重。
  “喏,同学的信么,刚才?”母亲随口问道。
  “是华北,还有那个姑娘,——他们要结婚了,”他说。
  母亲默默地点了点头,不再问了。
  他不禁又笑了。他望着身旁走着的矮小的母亲,懂得了她无言之中的话语。“走吧,妈,”他用大手握紧母亲的臂。“我也快啦,妈,”他调皮地逗母亲说,“您别着急。”
  “真的么?”母亲苦笑着,挣出手来,替他摘掉衣服上的一片草叶。
  当然是真的,妈妈。别太为那个眼睛黑黑的年轻姑娘遗憾,她毕竟还不了解你的儿子,更不了解你。他望着林荫道两侧高大的乔木,一线明亮的天正在密密的浓叶中闪烁。我当然会结婚,会找到一个我中意的姑娘。就像无定河边上的那个红脸膛的陕北小伙找到他的蓝花花,就像额尔齐斯草原的哈萨克巴郎子找到他们的阿米娜或是帕丽黛,就像保尔找到他的达雅,就像一个河上的年轻船工找到他的健壮红润的渔家女儿一样,我当然会找到一个梳小辫的家伙,她会让你乐得合不上嘴的,妈妈。她会心甘情愿地跟着我从一条大河跑向另一条大河。
  她有本事从人群中一把抓出我来,火辣辣地盯住我不放。她一眼就能看清两块石头之间的不一样。她会在我们男子汉觉得无法忍受的艰难时刻表现得心平气和,而我则会靠着她这强大的韧性,喘口气再冲上去。她身上应当有一种永远使我激动和震惊的东西,那就是你的品质,妈妈。”
  
  
  不能相守,不是外力相阻,而是双方的内心使然。感情没有浓厚到非要在一起的程度,它跨不过现实的鸿沟,放不下其他的牵挂,所以这样的“不能在一起”,是没有悔恨的,兴许有遗憾,但却不值得相怨。
  
  这样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用黄河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了,如果将理想的重量托付于具体的人,那么这种理想是狭隘的,而且是可变的。人是最善变的动物,与其寄希望于人,不如把内心纯粹的东西托付给浩浩荡荡的河流,即便最后付诸东流,内心也坦荡。
  
  这样的心灵多么自由。
  


  小说的内容亦可戏称为“我是如何准备考研的”。我却愿意理解为“我如何准备上战场”。张承志像一个冷静而职业的战士,仔细调整心态、检查准备,期待拂晓的冲锋。嗜血、仇恨、不动声色、冷漠,他是天生的战士,只为摧毁敌人而微笑,也只为胜利而亢奋。
  
  读张承志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胸中孤独而灼热的力量。我知道他获得和拥有是一种很强大的不可言说之物。人的无意识深处,祭奠着一尊神祇,默默地,是战神的原型。有时候,在清冷的暗夜里,我小声地读着他的句子,心中充满感佩。我想是牺牲。张承志是个牺牲者,这是他的理由、本质和力量。我只因此而低首。
  
  小说中充溢着雄性荷尔蒙的气味。北方的河的意象绝无仅有,张承志把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震惊化为力量,自然的神秘和浩大明朗而突兀。张承志不是露出胸毛以示剽悍,而是从心底抒发出磨砺后的男性的坚忍和沉着。他以艰苦和虔诚的方式,奔向一条条静静流淌的河流,他苦苦寻找从未见过的父亲,实际上是寻找自己。他不能没有血脉。主人公是不断成长的主体,北方河流的粗犷和大气,化作绵长而雄厚的力道灌注在他的体内,形成睥睨天下的信心。睥睨天下!作品中的研究生一直在寻求一种精灵般的力量,百思而不得其解,终于在梦中不期而遇。北方的河的情感粗粝而不粗糙,奔腾而又有节制,熟透了。
  
  在北方的河的抒情体系内,同样不乏阴柔,但是,却无法形成与阳刚并存的太极。她为他吸引,却知道无法驾驭他的傲岸。她的犹疑踌躇与他的坚强无情形成对比。他不断迎来人生高潮的洗礼,但是却不会因为任何人而停留。孤绝而偏执地投入大河的他,只能是浪子。
  
  我不断为张承志书写到的母亲而惊异。她慌乱地把鸡肉夹给儿子,却打翻了餐具,弄了满桌汁水。她瘦小而多病,但是却得到儿子无比的尊敬。柔情似水。儿子送他去医院路上,可以为任何阻挡而杀人。母亲是他的图腾。我想,张承志是一个有大情感的人。
  
  张承志是寂寞的,因为他很难被征用。我们的时代不需要一个用自己的脚走路的人,即便濒临绝境,也不需要他来提醒。他对清洁的精神的追求必然是极端个人化的和隐秘的,但是也必然有人在暗夜与他握手。
  
  


   我相信,会有一个公正而深刻的认识来为我们总结的:那时,我们这一代独有的奋斗、思索、烙印和选择才会显露其意义。但那时我们也将为自己曾有的幼稚、错误和局限而后悔,更会感慨自己无法重新生活。这是一种深刻的悲观的基础。但是,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因为这个母体里会有一种血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使活泼健壮的新生婴儿降生于世,病态软弱的呻吟将在他们的欢声叫喊中被淹没。从这种观点看来,一切又应当是乐观的。
  
  后来,后来——在爬上山顶的那个时刻,你看见了黄河。 
  
  陕北高原被截断了,整个高原正把自己勇敢地投入前方雄伟的巨谷,他眼睁睁地看着高原边缘上一道道沟壑都伸直了,笔直地跌向那迷朦的巨大峡谷,千千万万黄土的山峁还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他激动地喃喃着,“嘿,黄河,黄河。”他看见在那巨大的峡谷之底,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蓝青色的山西省的崇山如一道迷朦的石壁,正在彼岸静静肃峙,仿佛注视着这里不顾一切地倾泻而下的黄土梁峁的波涛。大河深在谷底,但又朦胧辽阔,威风凛凛地巡视着为它折腰膜拜的大自然。
    这个记忆他可没有遗忘。这个记忆他珍存了十几年。他一直牢牢记着,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目瞪口呆、惊惶失措地站在山顶,面对着那伟大的、劈开了大陆、分开了黄土世界和岩石世界的浩莽大河的时刻。  
  
   一块块半凝固的、微微凸起的黄流在稳稳前移,老实巴交但又自信而强悍。而陕北高原扑下来了,倾斜下来,潜入它的怀抱。
  
  她看见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一条落满红霞的喧嚣大河正汹涌着棱角鲜明的大浪。在构图的中央,一个半裸着的宽肩膀男人正张开双臂朝着莽莽的巨川奔去。
  
  他曾经目送着那支马队从草原上走过,里面尽是饱经风霜的妇女和骠悍勇敢的男人。
  
  额尔齐斯河在戈壁滩前舒缓地滑过,沼泽里芦苇长成一道道曲折的屏障。有牛群,也有野鸭子和别的水鸟停在沙洲上,那片从上游阿勒泰山南麓冲下来的野花,在钢蓝色的水面浮成斑斓的一层。那天有一种青色的暮霭弥漫着沼泽和四野,连翻滚的波浪也涂着青青的光。只有你的脸颊红润新鲜,海涛。
  
  额尔齐斯河是坚强,忠诚和敬重诺言的。
  
  永定河没有屈服,他想,这并不是一道屈辱的驯服的浅流。听那石头落水的声音,那声音里饱含着深沉的艰忍和力量。永定河没有屈服,它不像你,原来,你完全配不上这些北方的河。你就像你那些诗句一样干瘪和轻狂,你只会在顺利的时候充满自信,得意洋洋。他想到了自己几天来的一幕一幕,想到了准考证、医院、徐华北和那姑娘。“笨蛋,你完全是个废物!”他骂着自己。你应当变得深沉些,像这忍受着旱季干渴的河一样。你应当沉静,含蓄,宽容。你应当像这群晒得黑黑的河边孩子一样具有活泼的生命,在大自然中如鱼在水。你应当根须攀着高山老林,吮吸着山泉雨水;在号角吹响的时候,像这永定河一样,带着惊雷般的愤怒浪涛一泻而下,让冲决一块的洪流淹没这铁青的砾石戈壁,让整个峡谷和平原都回响起你的喊声。   
  
   当然是真的,妈妈。别太为那个眼睛黑黑的年轻姑娘遗憾,她毕竟还不了解你的儿子,更不了解你。他望着林荫道两侧高大的乔木,一线明亮的天正在密密的浓叶中闪烁。我当然会结婚,会找到一个我中意的姑娘。就像无定河边上的那个红脸膛的陕北小伙找到他的蓝花花,就像额尔齐斯草原的哈萨克巴郎子找到他们的阿米娜或是帕丽黛,就像保尔找到他的达雅,就像一个河上的年轻船工找到他的健壮红润的渔家女儿一样,我当然会找到一个梳小辫的家伙,她会让你乐得合不上嘴的,妈妈。她会心甘情愿地跟着我从一条大河跑向另一条大河。她有本事从人群中一把抓出我来,火辣辣地盯住我不放。她一眼就能看清两块石头之间的不一样。她会在我们男子汉觉得无法忍受的艰难时刻表现得心平气和,而我则会靠着她这强大的韧性,喘口气再冲上去。她身上应当有一种永远使我激动和震惊的东西,那就是你的品质,妈妈。
  
  摘自张承志《北方的河》
  
  还记得当初从我姐手里夺来张承志的书,看到开头描写黄河,尤其张承志写的朴素的流体那段 ,没有在黄土高原看到黄河的人是想不出来的,一条河,静静的,每一个浪头看起来都是亘古就在那里存在,但是又充满了力量和欲望。就像书中说的,就是那种感觉: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目瞪口呆、惊惶失措地站在山顶,面对着那伟大的、劈开了大陆、分开了黄土世界和岩石世界的浩莽大河。
  
  看多了精致唯美的文字,蓦然看到张承志如同砾岩一样粗糙的文字,坚硬的颗粒摩擦着神经,惊讶得不知所以。如同读唐诗读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话一样,相比那些雅致而精心雕刻的辞藻,看这些句子更像被兄长长满茧子的双手握着,踏实,充满力量,无所畏惧,勇气油然而生。


  
  
  
  在看完《北方的河》之后,王蒙感叹道:“您他妈的再也别想写河流啦,至少三十年,您写不过他啦。”王安忆则开玩笑地表示以后不写小说了。确实, 《北方的河》就如其名一样,想象中便是汹涌、激情、热切的模样。小说中的“他”更是具有北方的河的精神,宛如一叶扁舟,出没在北方翻腾、雄壮的河水中。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主人公跋山涉水的步伐,一起来体认“他”的精神世界。
  一、 高堂明镜悲白发
  我们不难发现,在张承志的许多作品中都会出现一个草原母亲的形象。她们相貌平和,性格善良、坚忍,作者亲切地称呼她们为“额吉”,但在《北方的河》中,张承志向我们展现了不同于草原母亲的在现实生活中有血缘关系的母亲。虽然小说中关于母亲的着墨不多,并且在第三章才出现,但这些都不足影响到作者对母亲这一形象的关怀和细心的描述。
  他是一个志于考人文地理研究生的人,回北京后在家每晚复习功课到半夜,有一天深夜他走到母亲床前,帮母亲掖被子,突然发现她正在暗影中默默望着自己。母亲嘱他“早点睡吧。”“那天夜里他终于听见了隔壁母亲发出的鼾声,但他却失眠了。他靠在床头吸了好几支烟,出神地倾听着那低柔的呼吸的声响。”这是在第三章第一次写到“他”与母亲互动的情景。第二次“他”与母亲的互动出现在第四章。母亲生病了,他在用自行车送母亲去医院的途中写到“他只知道只要有一个蛮小子撞了他的母亲,这肌肉和神经就会即刻反射,把那家伙头朝下扭下来。”多么野蛮的一面啊,却流露出“他”对母亲真实的爱。更为真实深刻的是,作者还写到“他”有时心情不好还会对母亲大发脾气。这种对最亲的人伤害的行为,是“他”,也是我们所共有的复杂情感。母亲是这样伟大的女性,她会在我们觉得我们最无法忍受的艰难时刻表现的心平气和,而我们则靠着她这强大的韧性,喘口气宰冲上去。“他”认为所追寻的姑娘的身上也应有母亲一般坚韧的品质。
  二、与“她”的黑发擦肩而过
  “他”与“她”的爱情故事,还没开始,就已结束。
  小说中“她”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这个女摄影师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从“他”开始向“她”吐露心声的时候,就应对她有隐约的好感了。当姑娘告诉主人公她的父亲是在她十二岁被红卫兵打死时,“他冷峻地迎着她的目光,‘你骂吧!我在那时候也是一个红卫兵。’”,但姑娘口里说出“你和那些人不一样”的话洗脱了“他”在精神世界里的污点和愧疚。有两种红卫兵,一种是独有奋斗与思索的,一种是野蛮的、有罪的,,造成灾难的是后者,而主人公无疑是前者。用张承志后来的区分方法,前者是“正牌红卫兵”,后者则是“仿造红卫兵”。但文中的他始终抱有这一份歉疚已经从此衍生而出的忏悔和救赎的精神,因为在主人公的思维里,反复把“她”的形象定位为“十二岁的小姑娘”“十二岁就有过那么一段经历的小姑娘,应该多得到些温暖。”
  但是,主人公最终选择了逃避、疏离那位姑娘,其根本原因是二人的精神世界及其追求不一样。文中的姑娘虽然看起来很坚强,一个人远赴黄河拍照,但她的内心仍是脆弱的。“她”属于知青中累垮了的一类,在看到河滩上一只破碎的彩陶罐子时激动不已,它美,却碎了,像生活一样,而主人公却是不同的。在他的眼里古老的彩陶流成了河,成了河水和历史的一部分。他是积极、乐观、勇敢而热情的,而他所需要的姑娘是要有像他母亲一样的品质的。姑娘无法理解主人公,她选择了芸芸众生都走着的世俗路,寻求了一块现世安稳的,可以依靠的岩石——徐华北。徐华北与姑娘是同一类人,他们被生活所累,在功利中打转,在破碎的生活中积极地挣扎,所以徐华北看了那张破碎的彩陶照片时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它是碎的,不可弥补地残了一大块,哦,我觉得。这简直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姑娘与主人公共同走过了黄河、湟水、永定河这三条河流,但从此就告别啦。主人公于“她”飘扬在风中的黑发擦肩而过,并唱到:“我就是我,我不能变成你。”
  三、黄河父亲的双重性
  小说中“父亲”的形象是充满矛盾性的。我将其理解为这是父亲形象的缺失与重建。
  首先我们注意到文中主人公父亲这一形象是缺失的。在现实生活中,“他”
  从小是没有父亲的。“那个人把我妈甩了——这个狗杂种”,“他”的父亲从小抛弃了他和他的母亲,所以主人公对父亲自然而然地生了仇视、敌对和愤怒的情绪,他甚至这样说,“我多少年一直有个愿望,就是长成一个块大劲足的男子汉。那时我将找到他,当着他老婆孩子的面,狠狠地揍他那张脸。”由此可见,主人公对父亲的恨。但另一方面,主人公在潜意识里有一种强烈的将“父亲”取而代之的情感,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个真正的“父亲”。于是,主人公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寻找着一种“父亲”的依托,一种可以当作“父亲”的榜样,这时奔腾而至的黄河映入了他的眼帘。“我觉得——这黄河像是我的父亲!”因此,黄河被主人公赋予了“父亲”这样浓烈而深重的含义。这时,“父亲”这一形象在“他”的精神世界里被重构了。在我们的印象中,黄河石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他”认为黄河是“父亲河”,这种对“父亲”的爱的渴望越发显得他爱的深沉。这种爱是超越了恨而存在的,这里的“黄河父亲”成了种精神上的根,甚至上什成为一种民族的精神。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位“父亲”虽然犯过错,但其根本是对它肯定和超越,构成了一种奔腾不息前进的力量。小说中有一个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场景,就是“他”投入黄河的怀抱,这画面是那样的动人心魄“一条落满红霞的喧嚣大河正汹涌着棱角鲜明的大浪在构图的中央,一个半裸着的宽肩膀男人正张开双臂朝着莽莽的巨川奔去。”这仿佛是一种庄重的成人仪式,主人公与黄河父亲间完全融合在一起,父子间的血脉相通了。他超越征服者黄河父亲的同时,更是以他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亘古不变的黄河中去,“他”肯定与认同着,二者都勇敢地奔向未来。这种豪迈的气势,让人心生澎湃。黄河父亲,真是他理想中的父亲啊。
  四、一个荷戟的战士
  现在开始着重介绍文中的主人公“他”。读完小说,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作者仿佛把文中的人物都符号化了,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就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考研人“他”和摄影师“她”在小说中都是没有名字的。进一步说,小说呈现给我们的主人公形象并没有太多细节的刻画,文本更多的是集中展现了一种象征的意义,即“他”是一个英雄主义和个人理想主义的化身,是一个“荷戟的战士”。但是这个战士并没有过多的停留在当下的时间状态中,虽然小说中“他”是以现在考研的目的去考察北方的河中,但是在字里行间都穿插着过去“他”以红卫兵的身份在大串联时周游北方的河中的情景。“他”从过去的回忆中辨认现在,如“这个记忆他珍存了十几年”“十几年前我就是从这儿下水的”“上一次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记忆中只有活泼、满心舒畅。”甚至他当下的理想考研也与过去的记忆产生了某种契合,在“他”心中激荡,然后产生了共鸣。“他现在明白了:就是这个记忆鬼使神差地使他又来到这里,使他一步步走向他的地理王国。”同时故事又向未来推进,“他”是以研究生这一未来状态的身份来考察这些河流的,“他”梦中向往的黑龙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为什么会产生从过去到未来,当下环节却薄弱的这种叙事结构呢?我想这与张承志本人的创作理念是分不开的。有人说这部《北方的河》带有作者自传的性质,不论这说法是真是假,文中主人公冷峻、孤傲又饱含热情,同时又带点迷惘孤独的气质与作者本人是非常相似的。主人公“他”怀念过去在额尔齐斯河边插队的生活,“那条河只认识意志、热情和诺言。那儿的水土只认识有劲的胳膊,大碗的白酒和爽朗的大笑。”现实的都市生活物质而平庸,大家都在疲惫的过生活,如女摄影师和“他”以前的朋友们,而“他”是个孤独的战士,只能在回忆中和瞻望未来的过程里实现他的英雄梦已经构建他的理想王国。
  我在思考,即使“他”考研成功,去了他梦想的黑龙江,“他”在精神世界那种清洁的追求会实现吗?还是跨到了未来的一个当下的自己呢?其实在这个与英雄主义和个人理想主义背道而驰的社会,英雄们自然会迷惘、孤独和寂寞,“他”却在用一种积极、勇敢、饱满耳热情的态度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世界。我想不管“他”成功与否,不管未来是否还存在困惑和无奈,这追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态度。
  “我们追求,我们寻找,我们在路上,我们忍受焦灼与饥渴,我们把青春、爱情、生命都搭了进去,或许奋斗到底依然看不见满意的结局,可是生命毕竟燃烧过,粉碎过,奔涌过,升腾过……”是的,我们所追寻的是一种生命的过程,保持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这就是我读《北方的河》所受到的最大的启示。“送君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我们是徐华北,是 “她”,也是“他”,我们是生活在无数个英雄和无数个凡人的世界中正在拼搏的人。
  
  
  
  
  


  你要在陕北吃过小枣后横渡黄河,你要和一个逃离相亲的北京女青年去考察湟水,你要去黑龙江看看大马哈鱼,你毫不介意鄂尔齐纳河的冰冷……你就是一个野孩子,完全被北方那些野性的河惯坏啦!!!


  
   北方中的男主角,深沉,勇猛,对知识与理想疯狂而执着的爱。
   还有什么样的情愫,可以比他的隐忍与奋力拼搏更有鼓舞力?比他的横渡黄河来的更有勇气?比他给予心中那个十二岁小女孩儿的宽容与信任,包涵而不掠取来的更深情深意?
   从此,爱上北方的河,那些相伴的粗犷,豪放与奋力。
   从此,明白有的感情是多么的干涩与匮乏,而有的感情相比之下,又是多么的自然奔放,浓烈无比。
   找男人当找如山般内心强悍坚韧而又充满柔情的人,找如同北方的河一般串流不息的人。
  
   补记 2010.8.20
  


   09年冬天翻到一张自己写的旧书单,忘了是看什么写下的,从初中的英语作业本撕下的纸,画着记号,知道需要看到。
  
   《北方的河》,带着平实又极其浪漫色彩的写着“他”的内心感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让人激动着迷于“他”的内心世界。
   清晰的记得那个冬日的清晨窝在被子里,有种按捺不住的冲动,想看看张先生笔下的的河流,额尔齐斯河、黄河……
   看着“他”的固执热切的追求,还和“她”的爱情,还有那首日本歌曲的翻译……想着自己的状况,看得触动,也振奋。
   如果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那么还一样有青春,炽热滚烫的感觉。
  
   午饭后温习舞蹈时,突然拿起书一遍一遍的念出“他”梦里对黑龙江朗诵的诗,有些傻有些可笑,千真万确干了这种事。
  
   2010的新年前,点名游戏有道题:有何近期目标?想也不想的写到:学习,想去看黑龙江开冻、站江边大声吵吵。
   不料学习了,黑龙江却没去上。
   也许以后会补上,也许看到那些河流的时候,没有作者的时代那样美好……也愿意去看一看。
  
   险些忘了《黑骏马》,不催人泪遗憾感却很久的爱情悲剧,有些美好只存在于某一个时间。
  
   写不好评价。
   就是觉得两个小说都很美。
   文字朴实而绚丽,不失豪情。
  
  
   好的作家会用文字,穿过时间来慰藉人们的心灵。
   跟哪个年代生的人无关。
  


对!主人公懦弱,胆怯,也不会与人交流,很不完美。


你一直推荐,我一直没看。


我一直觉得这是张承志最好的一部小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