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骑兵军
2012-5
人民文学出版社
[俄]伊萨克·巴别尔
187
110000
戴骢
无
这套中文简体字版“企鹅经典”丛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携手上海九久读书人与企鹅出版集团的一个合作项目,以企鹅集团授权使用的“企鹅”商标作为丛书标识,并采用了企鹅原版图书的编辑体例与规范。“企鹅经典”凡一千三百多种,我们初步遴选的书目有数百种之多,涵盖英、法、西、俄、德、意、阿拉伯、希伯来等多个语种。这虽是一项需要多年努力和积累的功业,但正如古人所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由艾伦·莱恩创办于一九三五年的企鹅出版公司,最初起步于英伦,如今已是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尤以面向大众的平装本经典图书著称于世。一九四六年以前,英国经典图书的读者群局限于研究人员,普通读者根本找不到优秀易读的版本。二战后,这种局面被企鹅出版公司推出的“企鹅经典”丛书所打破。它用现代英语书写,既通俗又吸引人,裁减了冷僻生涩之词和外来成语。“高品质、平民化”可以说是企鹅创办之初就奠定的出版方针,这看似简单的思路中植入了一个大胆的想象,那就是可持续成长的文化期待。在这套经典丛书中,第一种就是荷马的《奥德赛》,以这样一部西方文学源头之作引领战后英美社会的阅读潮流,可谓高瞻远瞩,那个历经磨难重归家园的故事恰恰印证着世俗生活的传统理念。 经典之所以谓之经典,许多大学者大作家都有过精辟的定义,时间的检验是一个客观标尺,至于其形成机制却各有说法。经典的诞生除作品本身的因素,传播者(出版者)、读者和批评者的广泛参与同样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每一个参与者都可能是一个主体,经典的生命延续也在于每一个接受个体的认同与投入。从企鹅公司最早出版经典系列那个年代开始,经典就已经走出学者与贵族精英的书斋,进入了大众视野,成为千千万万普通读者的精神伴侣。在现代社会,经典作品绝对不再是小众沙龙里的宠儿,所有富有生命力的经典都存活在大众阅读之中,它已是每一代人知识与教养的构成元素,成为人们心灵与智慧的培养基。 处于全球化的当今之世,优秀的世界文学作品更有一种特殊的价值承载,那就是提供了跨越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理解之途。文学的审美归根结底在于理解和同情,是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与投入。阅读经典也许可以被认为是对文化个性和多样性的最佳体验方式,此中的乐趣莫过于感受想象与思维的异质性,也即穿越时空阅尽人世的欣悦。换成更理性的说法,正是经典作品所涵纳的多样性的文化资源,展示了地球人精神视野的宽广与深邃。在大工业和产业化席卷全球的浪潮中,迪斯尼式的大众消费文化越来越多地造成了单极化的拟象世界,面对那些铺天盖地的电子游戏一类文化产品,人们的确需要从精神上作出反拨,加以制衡,需要一种文化救赎。此时此刻,如果打开一本经典,你也许不难找到重归家园或是重新认识自我的感觉。 中文版“企鹅经典”丛书沿袭原版企鹅经典的一贯宗旨:首先在选题上精心斟酌,保证所有的书目都是名至实归的经典作品,并具有不同语种和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其次,采用优质的译本,译文务求贴近作者的语言风格,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著的内容与品质;另外,每一种书都附有专家撰写的导读文字,以及必要的注释,希望这对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会有一定作用。总之,我们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绝对不低的标准,期望用自己的努力将读者引入庄重而温馨的文化殿堂。 关于经典,一位业已迈入当今经典之列的大作家,有这样一个简单而生动的说法——“‘经典’的另一层意思是:搁在书架上以备一千次、一百万次被人取下。”或许你可以骄傲地补充说,那本让自己从书架上频繁取下的经典,正是我们这套丛书中的某一种。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 二○一一年四月
一九二○年,二十六岁的巴别尔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帅的苏维埃红军第一骑兵军进攻波兰。战争历时三个月。伊萨克·巴别尔目击了欧洲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空前惨烈的骑兵会战。几年之后,他根据这次征战经历,陆续创作了三十多篇短小精悍的作品,有战地速写,也有军旅故事,这就是一九二六年出版的《红色骑兵军》。
《红色骑兵军》在全球流行八十年、禁而不绝的奇书,是一曲曾经震撼世界的战争绝唱。它既是一位犹太书生有关文明与暴力、征服与抵抗的鲜活记录,也是一部霸气十足、豪气冲天、剽悍粗犷的哥萨克骑兵将士的精彩列传。
伊萨克·巴别尔(1894-1940),20世纪俄罗斯文学奇才,20年代至30年代初苏联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出色的描写技巧、别具一格的构思,使他的作品备受博尔赫斯、海明威等大家的推崇。仅以两个短篇小说集《红色骑兵军》和《奥德萨的故事》,他便已跻身叙事大师之列。其中《红色骑兵军》是哥萨克骑兵将士的列传,因"描写上的自然主义倾向"而曾被列为禁书。1937年巴别尔蒙冤入狱,1940年被秘密枪决,一颗耀眼的明星就此陨落。1957年《红色骑兵军》重在苏联出版,迅速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震惊欧美。巴别尔因此被称为是继卡夫卡之后给世人以巨大震撼与启迪的又一位伟大的犹太作家。
自传
泅渡兹勃鲁契河
诺沃格拉德的天主教堂
家书
战马后备处主任
潘·阿波廖克
意大利的太阳
基大利
我的第一只鹅
拉比
通往布罗德之路
机枪车学
多尔古绍夫之死
二旅旅长
萨什卡·基督
马特韦·罗季奥内奇·巴甫利钦柯传略
科齐纳的墓葬地
普里绍帕
一匹马的故事
政委康金
小城别列斯捷奇科
盐
夜
阿弗尼卡·比达
在圣瓦伦廷教堂
骑兵连长特隆诺夫
两个叫伊凡的人
《一匹马的故事》续篇
寡妇
札莫希奇市
叛变
契斯尼基村
战斗之后
歌谣
拉比之子
千里马
吻
附录
巴别尔其人
巴别尔之死
巴别尔狱中绝笔
翻了个儿的世界
六师师长电告,诺沃格拉德一沃伦斯克市已于今日拂晓攻克。师部当即由克拉毕夫诺开拔,向该市进发。我们辎重车队殿后,沿着尼古拉一世用庄稼汉的白骨由布列斯特铺至华沙的公路,一字儿排开,喧声辚辚地向前驶去。 我们四周的田野里,盛开着紫红色的罂粟花,下午的熏风拂弄着日见黄熟的黑麦,而荞麦则宛若处子,伫立天陲,像是远方修道院的粉墙。静静的沃伦逶迤西行,离开我们,朝白桦林珍珠般亮闪闪的雾霭而去,随后又爬上野花似锦的山冈,将困乏的双手胡乱地伸进啤酒草的草丛。橙黄色的太阳浮游天际,活像一颗被砍下的头颅,云缝中闪耀着柔和的夕晖,落霞好似一面面军旗,在我们头顶猎猎飘拂。在傍晚的凉意中,昨天血战的腥味和死马的尸臭滴滴答答地落下来。黑下来的兹勃鲁契河水声滔滔,正在将它的一道道急流和石滩的浪花之结扎紧。桥梁都已毁坏,我们只得泅渡过河。庄严的朗月横卧于波涛之上。马匹下到河里,水一直没至胸口,哗哗的水流从数以百计的马腿间奔腾而过。有人眼看要没顶了,死命地咒骂着圣母。河里满是黑乎乎的大车,在金蛇一般的月影和闪亮的浪谷之上,喧声、口哨声和歌声混作一团。 深夜,我们抵达诺沃格拉德市。我在他们拨给我住的那间屋里,看到了一个孕妇和两个红头发、细脖子的犹太男人,还有一个犹太男人贴着墙正蒙头大睡。在他们拨给我住的这间屋里,几个柜子全给兜底翻过,好几件女式皮袄撕成了破布片,撂得一地都是,地上还有人粪和瓷器的碎片,这都是犹太人视为至宝的瓷器,每年过逾越节才拿出来用一次。 “打扫一下,”我对那女人说,“你们怎么过日子的,这么脏,一家子好几口人……” 两个犹太男人应声而动。他们穿着毡底鞋,一蹦一跳地走动着,收拾起掉在地上的垃圾。他们像猴子那样不发一声地蹦跳着,活像玩杂耍的日本人,他们的脖子一个劲地转动,都鼓了起来。他们把一条破烂的羽绒褥子铺在地板上,让我靠墙睡在第三个犹太人身旁。怯生生的贫困在我们地铺上方汇聚拢来。 万籁俱寂,只有月亮用它青色的双手抱住它亮晶晶、无忧无虑、圆滚滚的脑袋在窗外徜徉。 我揉着肿胀的腿,躺到破褥子上,睡着了。我梦见了六师师长。他骑着一匹高大的牡马追赶旅长,朝他的眼睛连开两枪。子弹打穿了旅长的脑袋,他的两颗眼珠掉到地上。“你为什么带着你的旅掉转枪头?”六师师长萨维茨基冲着脑袋瓜开花的旅长怒吼道,就在这时我醒了过来,原来那个孕妇在用手指摩挲我的脸。 “老爷,”她对我说,“您在梦里又是叫又是踢。我这就给您的地铺挪个角落,省得您踢着我爹……” 她的两条骨瘦如柴的腿,支着她的大肚子,打地板上站了起来。她把那个睡着的人身上的被子掀开。只见一个死了的老头儿仰面朝天地躺在那里,他的喉咙给切开了,脸砍成了两半,大胡子上沾满了血污,藏青色的,沉得像块铅。 “老爷,”犹太女人一边抖搂着褥子,一边说,“波兰人砍他的时候,他求他们说:‘把我拉到后门去杀掉,别让我女儿看到我活活死去。’可他们才不管哩,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他是在这问屋里断气的,临死还念着我……现在我想知道,”那女人突然放开嗓门,声震屋宇地说,“我想知道,在整个世界上,你们还能在哪儿找到像我爹这样的父亲……” 昨天我拿着报告去见政治委员,他住在一名外逃的天主教教士家里。耶稣会女管家艾丽扎太太在这名教士家的厨房里接待我。她请我用琥珀色的茶和牛奶饼干。她的饼干有一股子耶稣受难十字架的气味。其中还有狡狯的汁水和梵蒂冈香气四溢的狂怒。 宅旁的教堂里钟声乱鸣,打钟人疯了。这是个布满星斗的七月之夜。艾丽扎太太晃动着一头精心梳理过的白发,不停地给我添饼干,我享用着耶稣会的甜食。 这个波兰老妇人称我为“老爷”,厨房门外,笔直地站立着几个灰不溜丢的老头儿,他们的耳朵一色都僵硬了。在蛇一般阴险的暗处,有件修士的长袍像蛇行一般游动。神甫逃跑了,不过把他的助祭罗姆阿里德先生留了下来。 罗姆阿里德是个阉割派教徒,身体肥硕,讲起话来瓮声瓮气,讨好地称我们为“同志”。他用黄不棱登的手指头在地图上比画着波兰毁于战火的地带。他历数着他祖国的创伤,亢奋得连声音都嘶哑了。但愿一过性遗忘症让这个心狠手辣地出卖我们,又叫人随手毙了的罗姆阿里德丧失记忆吧。然而在那个夜晚,他那件紧身的长袍曾在所有的门帘旁飘动,兴冲冲地扫过所有的过道,并且对所有想喝酒的人示以微笑。在那个夜晚,这个修士的影子寸步不离地潜伏在我身后。他,罗姆阿里德先生,原本可以成为一名主教,要是他不当奸细的话。 我和他一起喝着罗姆酒,天主教教士的住宅虽已百孔千疮,形同废墟,可那种见所未见的生活方式的气息仍在其中回荡,而罗姆阿里德谄媚的谀辞则听得我筋骨为之酥软。什么耶稣受难十字架,其作用像交际花的护身符,写有罗马教皇训谕的羊皮纸和藏在女人蓝色丝坎肩内的那些已经霉烂了的信札一样不足道哉!…… 我从这儿看清了你,你是个披着紫袍、不守清规的修士,你的两手是虚肿的,你的心是软弱而又残忍的,就像猫的心,看清了你那个主的伤口,从那儿流出的是精液,是让处女醉倒的芬芳毒液。 ……
这本无与伦比的书叫《红色骑兵军》。它具有音乐性的语言风格,与几乎难以形容的残忍的场面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博尔赫斯
他的小说像盐一样平凡而珍贵,《欧洲人》杂志评选世界百名最佳小说家第1名,他的短篇杰作《盐》是博尔赫斯最珍爱的作品。 “红色骑兵军”——生与死、残忍与善良、月亮与人头就这样平静地共处着,没有夸张,没有煽情,连一点惊异都没有。 当我们沉醉于博尔赫斯短篇小说中那精巧的结构,那传神的场景,那宁静而神秘的语气,我们不要忘了,再去看看那些奇妙写作技巧的发源地,那就是伊萨克·巴别尔的《红色骑兵军》。
无
《骑兵军》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巴别尔的一部名作。这是一部流传了八十年的奇书,也是用青春的铁和花,锻打成的文学瑰宝。作者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天才伊萨克·巴别尔。1920年,二十六岁的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帅的苏维埃红军第一骑兵军进攻波兰。战争历时三个月。巴别尔目击了欧洲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空前惨烈的骑兵会战。1923年至1924年,他根据这次征战,陆续创作了三十多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有战地速写,也有军旅故事,这就是《骑兵军》。这曲曾经震撼过世界、畅销欧美的苏波战争的绝唱,既是一个带眼镜的犹太书生有关文明与暴力、征服与反抗的记录,也是一部霸气十足、豪气冲天、剽悍粗犷的哥萨克骑兵将士的列传。
说《骑兵军》,首先想起的却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时候看连环画,对保尔和他战友们的亮相印象深刻:他们头戴缀有红五星、带个尖儿的圆锥形翻毛帽,肩挎步枪、高举马刀,旋风般冲入画面。保尔曾经就是第一骑兵军中的一名战士。就题材而言,《骑兵军》和《钢铁》有部分重合。
然而这两部作品所描述的,看起来却像是完全不同的两支队伍。在《钢铁》中,保尔们的马刀代表了一种压倒性的正义力量和红色激情,几近完美,至于他们的敌手,无论白军、落后分子还是波兰人,都罪有应得,死不足惜。在伊萨克·巴别尔笔下,同样具有鲜明群体色彩的骑兵军战士,却更多地展现了他们的内心和灵魂,力量十足、激情四射的表象之下,某些在《钢铁》中确切不疑的东西,在《骑兵军》中就显得更为摇曳、模糊、躁动,从而也更为丰富。巴别尔的小说呈现出一种狂热与冷峻、残忍与悲悯、强硬与软弱相伏相倚、浑然一体的原生态,美丑、善恶、是非之辨,都还是后起的,面对这种原生态,它们显得过于苍白无力。
巴别尔1894年生于海滨城市敖德萨,是犹太商人的后代,被家人送进敖德萨商业学校。然而在这所学校里,一位法师教师却引导他进入了文学世界。于是他开始逸出既定轨道,不顾人家劝他去当个店铺伙计的忠告,走上了文学道路。22岁那年与高尔基的会见改变了他的一生,高尔基肯定了他的才华,刊发了他的几篇小说,并让他“到人间去”。他一去就是7年,先后在罗马尼亚前线当兵,在契卡、征粮机构、敖德萨省委等部门服务,而他最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就是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亲历了第一骑兵军进攻波兰的战役。战争结束后,他在战地日记的基础上创作并陆续发表了30多篇小说,长者五六千言,短者仅数百字。这些小说最后结集为《骑兵军》。
前两年中、乌合拍的电视剧《钢铁》主题歌有一句:“布琼尼的士兵准备出发。”“布琼尼的士兵”这种说法很恰当地表明了这支队伍的性质:它不仅是红色骑兵军,更是带有深刻的布琼尼色彩的哥萨克骑兵军。革命热情和反犹倾向在骑兵军身上共存,而身为犹太人的巴别尔,显然不可能如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样一味沉浸于红色激情当中。巴别尔在日记中更多地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他对人性的思考,他认为自己是“在参加一个盛大的、无休无止的追悼会”,把哥萨克士兵称为“一群有纪律的野兽”。《骑兵军》发表后,布琼尼对它很不满,指责他把骑兵军写成了马赫诺匪帮。1939年,巴别尔被捕,他哀求让他完成他“最后的作品”,但仍于1940年初被处决。1957年《骑兵军》在苏联重新出版,并很快在欧美文学界刮起新的“巴别尔旋风”。
巴别尔认为“语言的明确性和力量”就在于再也无法从一句话里剔除什么,他对自己作品的要求近乎苛刻,每写完一篇,都感觉自己会老好几岁。但是他所获得的回报也是丰厚的:《骑兵军》问世后,他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博尔赫斯称赞这本书独一无二,并认为其中的一篇小说《盐》享有散文难以企及、只有诗歌才能获得的荣耀:很多人都能将它背出来。以“电报体”著称的海明威致信爱伦堡,说:“看完巴别尔的,我觉得我还能更凝练些。”在意大利,由于卡尔维诺等人的高度赞许,巴别尔曾被《欧洲人》杂志评为世界100位最佳小说家中的第一位。
写作形式
全书以三十五篇散记的形式,记录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苏波战争期间,在波兰的苏联骑兵军的故事,以骑兵军士兵献身革命事业为前提,着力刻画了他们身上人性化的一面,真实地再现了布琼尼领导的骑兵军鲜为人知的风貌,揭示了内幕。其中关于残酷的战争场景及普通哥萨克既英勇又消极的真实形象的描写,在原苏联引起极大争议。
《红色骑兵军》一书内容优秀。巴别尔是一位可敬的优秀作家。能看出,译文很严谨,译者具有很高的水平。我之前在当当购买过一本,这次是第二次购买,是为了收藏。不巧,收到的书在运输、递送过程中被摔坏了,提出了换货申请。当当及时受理,及时给予更换,我对当当的服务工作很满意,也很感动,谨致以谢忱。同时,也诚恳地提出建议,望当当网上书店能够考虑对售出的书进行更牢固的包装(例如用小纸盒包装等),有关费用摊到书费里或另向购书者收取也可以。这样好的书,在运输途中被损坏了,真是非常可惜。用加固包装的办法保护书,实际上对售书者、购书者都有益。新年将至,高兴地祝愿当当网上书店、也祝愿诸位书友新年快乐!
今天拿到书,只看了一篇,便犹如当头一声棒喝,抛开那些历史、政治加之于上的迷雾、传奇,只从俄罗斯文学的伟大传统来看,此时谢世不久的安东 契可夫所造就短篇小说这一形式,被巴别尔用《骑兵军》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巅峰!他没有莫泊桑优雅、也没有契可夫睿智,但他做到了这两位前辈没有做得的事情,用自己的文字证实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只用不多的人物和故事,堪称伟业!
红色骑兵军红色骑兵军
巴别尔不愧为短篇小说大师。简洁节制的语言就描绘出了苏波战争波澜壮阔的场景,非常逼真传神,有如一幅幅画卷。他敢于用新闻报道的方式不动声色的叙事,让人读来惊心动魄,有如身临其境。戴骢翻译做到了很信、雅、达。史诗一样的语言,凄婉的爱情、友情,酣畅淋漓的快意恩仇,生与死皆在毫厘之间,才演绎出了这个豪情万丈、热血沸腾的年代……人的真性情得以一览无遗。仿佛一首挽歌,不绝于耳。
记住伊萨克巴别尔吧,中国人!!!!!!!!!!!!!!!!!!!!!!!!!!!!!!!!!!!!!!
以小说的形式记录历史,巴别尔给了我们另外一个视角。
看过「红」再看其他作品就会感叹巴别尔的奢侈
这本书是巴别尔的小说代表作。虽轻薄但却字字值得你一品再品。书的质量也很不错。全5分推荐!!
巴别尔的经典代表作,经典的永远不朽!
巴别尔的反抗声
一直以来,苏联红军将士都被神化了,太完美无缺了。看了此书,从新的角度认识国内战争时的红军队伍。
他的小说像盐一样平凡而珍贵
震撼啊,这段时期从来没有在历史上出现过。
好书,我很满意,作者的命运真是悲惨,集权主义的苏联真是太黑暗了
俄罗斯太强大了,它的作家绝对是超一流的
不错!这部小说集是别样的历史!水平很高!
学习俄罗斯文学的要读
第一次看,看看吧
文字让人惊叹,故事让人惊悚。----灵魂之书!
为作品叫好,为作者叫屈。
教授推荐的小说 值得一读
朋友推荐的的小说,看了下,觉得语言感觉不错。
玩世不恭的文学创作,在当代来说还能让人接受,但是当时肯定不能被接受。
超好的语言!非常喜欢!真实的故事,诗意般的语言。
苏俄时期的文学名作。大家好好读读啊。
很好,终于买到
搞活动买的 感觉好像少了
因为是企鹅的图书,所以相中很久了
真实如身临其中,残酷则如此战争!
质量不错,价格买的时候符合心理预期,下手了
非常好的书!很快很给力!
早就听说过这本书,还没读。印刷,装订质量都很不错
很好,翻译不错,洗炼着很啊!
非常好,角度很特别。
书的内容很不错,我很喜欢
别样的美
书不错,很薄,小贵
喜欢这个风格的作品, 短篇小说,不错
内容相对较为乏味 再读一遍看看是否会改观
封面精美,名著名译,很好的一本书,只是价格略高。
包装很好,有塑封,还没有看,先屯着,慢慢来看
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因此就买了看一看。
个人感觉不太吸引人,不过还是可以读一读,在价格合适的情况下~~
不知是译者有问题,还是原著风格就这样,读的没有畅快淋漓的感觉,很艰涩。本人喜欢俄国文学。译成中文的除了托尔斯泰没想读之外。其他作家的著作都读过。俄国的作家都有一支魔笔。这部书的故事太难读了,大概作者把精力都用在语句的形容比喻上了。
如同速写一般的短片小说集 仿佛是一台摄像机 它拍不到人的内心情感 只为你展现出外表所能看到的东西 我不太喜欢作者的这种语言
买了第二本了,都有点小毛病,这本买来送人的,只能退胡哟
侧面被锋利的东西化了大概俩三毫米的口子,很多页都一个小豁口,郁闷!正面被尖锐的东西扎了,一个深深的印记,可见这书被保存得不够好,或者是运输中出了问题。
封面有破损,必须差评。
有污损,书角磨损
买时对此书一无所知
商品名称:企鹅经典丛书:红色骑兵军
早就想买了,一直没有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