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预防医学

陈锦治 科学
出版时间:

2007-2  

出版社:

科学  

作者:

陈锦治  

页数:

398  

内容概要

  本教材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职业教育文件精神编写,供护理、英语护理、卫生保健、社区医学、助产、检验、药学、康复、口腔工艺、影像技术、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使用。全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环境与健康,包括人和环境、自然环境与健康、社会环境与健康;第二部分为健康测量、疾病发生要素与预防原则;第三部分为卫生统计和流行病学调查;第四部分为公共卫生和卫生监督,由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学校卫生和公共卫生法规、卫生监督组成;第五部分为疾病防制,涉及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传染病、地方病、医源性疾病、性传播疾病防制和新增加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制的内容。实践性教学共有实习指导16项,附录为8张附表。《面向21世纪全国卫生职业教育系列教材:预防医学》语言生动,版式新颖,非常适合卫生职业院校教学使用。

书籍目录

第1章 人和环境 第1节 人类的环境 第2节 人和环境的关系 第2章 自然环境与健康 第1节 自然环境因素 第2节 环境污染 第3章 社会环境与健康 第l节 社会因素与健康 第2节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第3节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第4节 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第4章 健康的测量指标及评价 第1节 人群健康状况测量指标及评价 第2节 个体健康状况测量指标及评价 第5章 疾病的发生要素与预防原则 第1节 疾病的发生要素 第2节 疾病的分布 第3节 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动态连续过程 第4节 疾病过程的干预措施和三级预防原则 第6章 卫生统计 第1节 卫生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 第2节 统计表与统计图 第3节 频数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第4节 相对数 第5节 抽样误差及其假设检验 第6节 方差分析 第7节 非参数统计 第8节 直线相关与回归 第9节 计算机在卫生统计中的应用 第7章 流行病学调查 第1节 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 第2节 个案调查 第3节 暴发调查 第4节 现况调查 第5节 病例对照研究与定群研究 第8章 环境卫生 第1节 空气卫生 第2节 饮用水卫生 第3节 土壤卫生 第4节 住宅卫生 第5节 公共场所卫生 第6节 化妆品卫生 第9章 食品卫生 第1节 食品污染 第2节 食品添加剂 第3节 各类食品的卫生要求 第4节 食物中毒 第5节 公共饮食行业卫生管理 第10章 劳动卫生 第1节 职业性危害因素 第2节 职业性损害 第3节 劳动卫生服务 第4节 常见职业病 第11章 学校卫生 第1节 教学卫生 第2节 学校作息制度卫生 第3节 体育卫生 第4节 学校建筑设备卫生 第5节 教学设备卫生 第12章 公共卫生法规 第l节 传染病防治法 第2节 食品卫生法 第3节 职业病防治法 第4节 卫生管理条例 第5节 卫生标准 第13章 卫生监督 第1节 卫生监督的特点和原则 第2节 卫生监督的基本内容 第3节 卫生监督的一般工作方法和程序 第14章 传染病防制 第l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2节 传染病防制措施 第3节 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 第15章 地方病防制 第1节 地方病及其分类 第2节 地方病的防制措施 第3节 碘缺乏病及其防制 第4节 地方性氟中毒及其防制 第16章 心脑血管疾病防制 第1节 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特征 第2节 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第3节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制措施 第17章 糖尿病防制 第1节 糖尿病的流行特征 第2节 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第3节 糖尿病的防制措施 第18章 恶性肿瘤 第1节 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第2节 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 第3节 恶性肿瘤的防制措施 第19章 医源性疾病防制 第1节 医源性疾病的概念及发病因素 第2节 医院感染及其防制 第3节 药源性疾病及防制 第20章 性传播疾病防制 第1节 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 第2节 性传播疾病的危险因素 第3节 性传播疾病的防制措施 第21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制 第1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 第2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制策略、原则和措施 第3节 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预防和控制 实践性教学部分 实习1 个体健康状况的评价 实习2 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绘制 实习3 平均数与标准差的计算 实习4 常用相对数指标的计算 实习5 假设检验 实习6 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实习7 饮水消毒及余氯测定 实习8 食品的感官检验 实习9 生产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采样测定 实习10 教室的卫生学调查和评价 实习11 公共场所卫生学调查 实习12 预防接种现场操作 实习13 疫源地终末消毒及效果检查 实习14 制订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制方案 实习1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制案例讨论 附录 附表1 随机数字表 附表2 t界值表 附表3 x2界值表 附表4 F界值表(方差分析用) 附表5 q界值表(Newman—Keuls检验用) 附表6 T界值表(配对比较的符号秩和检验用) 附表7 T界值表(两样本比较秩和检验用) 附表8 r界值表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1章 人和环境  人类在漫长和曲折的进化发展过程中依赖于环境,同时又不断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协调的动态平衡关系。人类和一切生物所接触到的空气、水、阳光、土壤和岩石,为其生命活动提供了一切必要条件。同时,生物的活动,特别是人类的生活活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也影响环境,造成环境污染,使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70%-90%与环境有关。  人类的目标不只是生存,而更多的倾向于健康、安全、舒适与和谐发展,这就使人类与健康之间形成了比其他生物更加复杂的关系。因此,人类健康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学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人类不可能离开环境而生存,也不可能离开环境而发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健康和发展的前提。随着威胁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破坏活动的加速,使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态与平衡的重要性。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对环境问题表示极大的关注与忧虑,正采取积极措施,协调合作,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做出努力。  第1节 人类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及外部条件。它为人类提供空气、食物、水,还提供人类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方面获得发展的基础和机会。WH0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认为:环境是“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实的或远期的作用”。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环境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人类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绢成。  ……


编辑推荐

《预防医学》语言生动,版式新颖,非常适合卫生职业院校教学使用。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预防医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