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

王伯鲁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王伯鲁  

页数:

319  

Tag标签:

无  

前言

技术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主导力量,技术文化已上升为当代的主流文化形态。然而,在新技术革命进程中,技术发展速度加快,种类日趋繁多,力量成倍增长,对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影响日渐增大。因而,技术已成为当今众多社会问题的主要根源。当代哲学的“技术转向”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其实,人类对技术活动的反思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东西方文明的历史“轴心期”。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是资本主义迅速崛起的时代,是以纺织机械发明和蒸汽机改进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向纵深推进、以电力应用和化工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孕育的时期。日新月异的技术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引起了马克思的浓厚兴趣、密切关注和深入思索,进而形成了马克思的技术思想。追溯学术思想源流是科学研究之根本,对马克思技术思想的梳理与探究,既是当代技术哲学发展的需要,也是马克思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任务。尽管技术思想不属于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主流,马克思也没有留下技术思想方面的专门著作,但他确实探讨过许多技术问题,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技术思想材料。王伯鲁教授认为,马克思的技术思想是一种“原生态”的技术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事实上,马克思主要是在具体技术活动层面上研究技术的。其中,既有对技术史实的记录、转述,也有对许多专门工艺学著作的摘录,还有对实际技术问题的多侧面思索,尚未展现出统一的哲学基础和清晰的体系结构。《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是王伯鲁教授近年来研究马克思技术思想的一部力作。作者在选题上挑战当前马克思技术思想的研究现状,从对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广义理解出发,试图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马克思技术思想体系,开辟了马克思技术思想研究的新途径,难能可贵,值得称道。王伯鲁从广义技术观念出发,见微知著,透过马克思对众多具体技术现象的针对性论述,还原和提炼出蕴涵于其背后的技术思想,进而揭示出这些分立技术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这些分散的技术观念条理化,纳入一个统一的逻辑体系,从而再现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发展脉络、结构及基本原理。无疑,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巨大工程,需要超凡的理论勇气和胆识,更需要学力的支撑和精力的极大投入。这一杰出工作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知识积淀、开阔的理论视野以及分析问题、驾驭研究活动的学术功力。

内容概要

技术思想是马克思丰富思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认为,尽管技术思想不属于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主流,马克思也没有留下技术思想方面的专门著作,但他确实探讨过许多技术问题,并留下了大量的技术思想材料。本书在选题上挑战马克思技术思想研究现状,从对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广义理解出发,梳理和研读马克思的有关著述,力图给出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马克思技术思想轮廓,再现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基本原理、体系结构及发展脉络。本书有助于推进马克思技术思想研究的深化,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进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全书通俗易懂,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适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哲学、社会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党政干部阅读。

作者简介

王伯鲁,男,1962年9月生,陕西韩城人。先后就读于西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分别获得西北大学理学学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哲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成都市政协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近年来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3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研究项目5项,获甘肃省第七、八届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等科研奖励5项。曾获铁道部优秀教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等荣誉称号。

书籍目录

序绪论 一、马克思的技术思想遗产 1.千年伟人 2.马克思文稿的整理与出版 3.马克思的技术思想文献 4.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叙事方式 二、马克思技术思想研究概述 1.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态 2.国外马克思技术思想研究 3.国内马克思技术思想研究 三、探究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原则与视角 1.探究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原则 2.梳理马克思技术思想的新视角第一章 技术与人性 一、人的技术属性 1.人的本质问题 2.人性溯源 3.技术性的历史发生 二、人性的内在技术构成 1.人性的两个基本层次 2.人性的技术基础 3.潜在的元技术观念 三、人的技术化 1.人的需要 2.技术的创造与传播 3.人的技术化机制第二章 劳动技术 一、劳动技术演进的逻辑 二、劳动技术形态 1.劳动技术范畴 2.工艺流程技术形态 3.劳动资料技术 三、技术与分工 1.分工及其演变 2.协作技术 3.分工技术第三章 机器技术 一、机器技术的发展历程 1.通用型工具阶段 2.专门化工具阶段 3.机器的出现 二、机器技术结构 1.机器的一般结构 2.工业革命的起点 3.机器体系 4.机器的制造 5.机器技术形态 6.机器与自然力 三、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 1.机器与分工 2.机器对工人的排斥 3.机器异化为资本统治的帮凶 4.机器与工人阶级处境的恶化第四章 产业技术 一、产业技术形态 1.农业技术形态 2.手工业技术形态 3.工业技术形态 二、产业技术进步机制 1.产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2.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3.产业技术体系结构 三、产业技术进步的经济收益 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生产费用的节约 3.物质产品的丰富 4.生产排泄物的利用第五章 技术与科学 一、科学与技术的互动 1.科学与技术的合流 2.科学—技术—生产主导作用模式的确立 3.工艺学的产生 二、科学的技术基础 1.追溯技术发展史 2.科学发展的技术动力 3.科学研究的技术转向 三、科学应用的技术中介 1.科学的多重价值 2.科学应用的技术枢纽 3.技术开发的科学取向 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1.生产力范畴 2.科学的生产力属性 3.技术的生产力属性第六章 技术与资本 一、科学与技术的资本化 二、资本的技术化 1.资本的本性 2.资本的技术构成 3.资本积聚与集中技术 三、资本剥削技术 1.剥削剩余价值技术 2.加快资本周转速度技术 3.不变资本节约技术第七章 技术与社会 一、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1.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技术的社会塑造 3.技术决定论问题 二、社会技术形态 1.社会技术样式 2.社会技术特点 3.社会的技术化 4.社会技术系统的建构 5.社会技术的地位与作用 三、资本主义社会技术体系 1.技术与权力 2.生产管理技术体系 3.资本主义的政治技术体系第八章 技术异化与人类解放 一、技术中立性的两种解读 1.技术自主性 2.技术价值中立论 二、技术异化思想 1.异化劳动 2.技术异化 3.技术异化的后果 三、技术困境及其超越 1.人类解放的技术途径 2.人类解放的技术困境 3.技术困境的超越与人类解放后记

章节摘录

1)技术思想范畴“思想”一词泛指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识中,并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所谓“技术思想”,就是人们对技术现象、技术活动过程及其环节理性思索的成果。因此,与“技术哲学思想”范畴相比,“技术思想”属上位概念,涵盖了技术哲学的所有内容,但又超出了技术哲学范围。技术思想往往展现为对技术活动的多维度考量,抽象高度虽不总是达到哲学思维的高度,但外延却更为宽广。技术哲学一般包含着某种有意识的研究选择,形成以信念为支撑的研究范式。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己的学术任务,马克思从来没有专门承担技术哲学的规范性研究任务,但这并不能否认马克思研究过许多技术问题,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位技术思想家。严格地说,马克思的技术思想是一种萌芽状态的“原生态”技术思想。马克思对技术问题的探究是立体推进的,他多是在具体技术活动层面言说技术的。其中,既有对技术史实的记录、转述,也有对许多专门技术史著作的摘录,还有对技术问题的多侧面思索,尚未展现出统一的哲学基础和清晰的体系轮廓。因此,使用“技术哲学”范畴,难于完整准确地再现马克思的技术思想,有牵强附会之嫌。正如詹明信所言:“哲学体系的特点是将现实中形形色色的观念统统吃进,再赋予其一种单一而自成一体的语言、概念和术语系统。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的终结意味着没有人再认为这是可能的了。”笔者以为,目前采用“技术思想”范畴系统梳理马克思当年对技术现象的.认识成果,有利于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视野中的技术。这是一项基础性的理论工程,在此基础上,再以“技术哲学”范畴进一步提炼和概括马克思的技术思想,可能更科学、贴切和稳妥。可能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陈昌曙先生指出:“从技术哲学生成的角度来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会碰到一个界说上的、至少是表面的困难,即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有许多深刻的技术哲学思想,另一方面在他们的哲学论述中又从未使用过‘技术哲学’这个词,因而可以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从未承认他们有自己的技术哲学。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哲学’的概念或提法是值得怀疑的。”其实,“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哲学”比“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更宽泛,如果说前者仍需要推敲,那么后者就更值得斟酌了。然而,不管怎么说,“马克思技术思想”的提法是不容置疑的。

后记

至此,对马克思技术思想的粗略梳理告一段落,但对相关问题的探究工作远未结束:一是拙作的这一粗略梳理仍需细化,反复推敲;二是在梳理马克思技术思想的过程中又派生出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思索。 梁实秋先生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前后花费了30多年的时间。他不无感慨地说,有时“真恨莎士比亚为什么要写这么多”。我在研读马克思著作的过程中,也深有同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智穷力竭。有如在密林中迷路的游人,无论怎样努力行走,总是难以走出这一片森林。且不论目前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远没有穷尽马克思的所有著述,单就50卷(60册)的中文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而言,没有6个月的时间是不可能粗略浏览一遍的。至于反复研读、仔细揣摩、分析比较、提炼概括,所需要的时间就难以用日、月、年来计量了。其实,许多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都是倾其毕生精力钻研马克思思想的。与他们相比,我只能算是一位初来乍到者,花在钻研马克思原著上的时间实在太少了。这也是我为什么迟迟不愿动笔,动笔后又迟迟不能完稿的真正原因。对于概述马克思的技术思想,我心里一直有一种畏难情绪,总觉得学术界对马克思这样一位广为人知的大思想家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透彻和系统了,单就出版的研究文献来说,就可谓汗牛充栋。这就犹如开采金矿,经过长年累月的开采,前人已经挖尽了富矿,给后人留下的只是一些难以挖掘的贫矿。在当今的马克思思想研究中,后来者要想在马克思的著述中发现新思想、新观点,已经十分困难了,要提出新的见解就更难了。同时,由于马克思技术观念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以及“原生态”特点,马克思技术思想多隐含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之中,要提炼和概括马克思的技术思想,难度和工程量都很大。我总感到自己对马克思著作的阅读还很不全面深入,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也很肤浅,对马克思技术思想的挖掘和提炼还相当粗糙、幼稚。在使命感的驱使下,只好仓促上阵,硬着头皮当一回“初生牛犊”。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在此不揣浅陋,把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写出来,权且以学习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心得体会形式呈现给学界,旨在抛砖引玉。即使贻笑大方,也是值得的。受时间、资料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拙作难免有管中窥豹、走马观花之嫌,牵强附会与错讹之处一定不少,还望学界前辈、朋友不吝赐教。虽然本书即将付梓,但对于我来说,研究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该书属于马克思思想研究领域的基础性课题。王伯鲁博士历经5年多的酝酿和3年多的潜心研究,精雕细琢,终成大器,可喜可贺!全书立意高远,总揽全局,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资料丰富翔实,并提出了一系列有见地、有价值的新观点,使人耳目一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金吾伦


编辑推荐

《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是王伯鲁教授近年来研究马克思技术思想的一部力作。作者在选题上挑战当前马克思技术思想的研究现状,从对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广义理解出发,试图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马克思技术思想体系,开辟了马克思技术思想研究的新途径。王伯鲁从广义技术观念出发,见微知著,透过马克思对众多具体技术现象的针对性论述,还原和提炼出蕴涵于其背后的技术思想,进而揭示出这些分立技术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这些分散的技术观念条理化,纳入一个统一的逻辑体系,从而再现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发展脉络、结构及基本原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 PDF格式下载



作者对马克思的原著理解相对透彻,绝非一时的功夫!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