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河北舞蹈史

周大明 著 周大明、 王长华 科学出版社 (2009-02出版)
出版时间:

2009-2  

出版社:

周大明、 王长华 科学出版社 (2009-02出版)  

作者:

周大明 著  

页数:

312  

前言

为便于研究,我们这里所指称的燕赵区域总体包括现今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大致相当于华北平原与燕山南北麓,不仅包括战国时期燕、赵两国的疆域,而且也包括存在其间的古中山国、代国和邢国等地。燕赵区域内特定的地理和气候环境、连绵不断的战争、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导致了燕赵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燕赵文化的主体是华北平原的汉族旱地农耕文化,同时也体现了少数民族的草原文化与汉族农耕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特征。燕赵文化虽然与相邻的三晋、关中、中原、齐鲁各区域文化多有交叉和重叠,但它却更具北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就燕赵文化的气质特性而言,人们多认同它的慷慨悲歌和任气豪侠,这一特征虽非燕赵区域所独有,但无疑它在该地表现得更为典型,它形成和成熟于战国时期,其后绵延两千余年,成为燕赵区域悠久而稳定的文化传统。就燕赵文化的构成和发展机理而言,有学者认为,兼收并蓄而自成一家乃其重要特征。这既与燕赵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多元构成等因素息息相关,又与燕赵地区的先贤今哲洞烛社会发展先机,并以海纳百川的心胸和气魄,对各家各派思想成果择善而从、整合提炼关系至密。这样的看法对于我们认识和思考燕赵文化无疑颇多启示。不过,在尚未对燕赵文化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之前,我们还不能对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妄加评说。

内容概要

  《河北舞蹈史》是一部地方性舞蹈专史,描绘了自远古至今生长在河北这片土地上灿烂的舞蹈艺术。自古以来,河北就是多民族聚居地,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交汇、交融之所,在这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民族艺术的典型方式。《河北舞蹈史》内容较为丰富,材料翔实,持论谨慎,是一部为中国舞蹈艺术增添了浓郁地域特色的新史。《河北舞蹈史》是舞蹈史论专业工作者、史志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一本参考书。

书籍目录

总序绪论第一章 早期人类遗迹和远古时期的河北舞蹈第一节 泥河湾——东方古人类文化摇篮第二节 我国最早的远古傩舞面具和早期石雕人第三节 古史传说中的河北乐舞第二章 夏商周三代河北舞蹈的初步兴盛第一节 夏、商王者之舞第二节 两周乐舞第三节 两周乐舞思想第三章 秦汉时期河北舞蹈的繁荣第一节 秦代舞蹈承上启下第二节 汉代乐舞百戏举国瞩目第四章 魏晋北朝时期河北舞蹈的重要贡献第一节 魏晋河北舞蹈特色鲜明第二节 北朝舞蹈发展迅速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河北舞蹈的进一步发展第一节 宫廷乐舞华丽辉煌第二节 民间唐舞多彩多姿第六章 宋辽金元时期河北舞蹈的发展衍变第一节 宋代舞蹈传承发展第二节 辽代舞蹈兼容并包第三节 金元舞蹈戏舞相承第七章 明清时期河北舞蹈的独特魅力第一节 中国戏曲舞蹈审美规范的最终形成第二节 遍布城乡的古戏楼第三节 承德离宫乐舞和满族舞蹈第八章 民国时期河北舞蹈的艺术成就第一节 丰富多彩的民艺活动第二节 革命政权及其影响下的河北舞蹈第九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河北舞蹈的全面发展第一节 河北民间舞蹈的现代生存方式第二节 专业舞蹈的合作演出第三节 活跃繁荣的舞蹈活动第四节 舞蹈机构与团体及其他成果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节秦代舞蹈承上启下秦王赢政灭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国家。秦王赢政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称为始皇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和简化文字,修弛道,车同轨。每灭一个诸侯国,就按照其宫室的样子在秦都咸阳仿造一座宫室,依次仿造了六国宫室,并把这六国的宫廷歌舞乐工及钟鼓等乐器掠人宫中,汇集六国歌舞精华,为秦王朝服务。据秦始皇时期的丞相李斯称:在地处西部的秦国,有从中原传人的各种传统雅乐和时尚的俗乐,若“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也可以像中原各国宫廷那样,“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立于侧,“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三辅旧事》载:“始皇……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汉代刘向的《说苑》中还这样记载:“(秦始皇)关中离宫三百所,关外四百所,皆有钟磬、帷帐、妇人、倡优……锦绣文彩,满府有余。妇女倡优,数巨万人。钟鼓之乐,流漫无穷。”秦始皇死后,在为他建造的规模庞大的陵墓中,也有多姿多彩的七国乐舞陪葬。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短短的15年,即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完成统一,至公元前206年秦灭。因此,舞史上关于秦王朝乐舞的历史记载不多。一、秦始皇生母邯郸姬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的生母是邯郸人,古籍中说她是能歌善舞的“赵豪家女”,史称赵姬。秦始皇出生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的赵国,他的出生地就在现在的河北邯郸市城区内,他的童年是在邯郸度过的。历史上有一种关于秦始皇身世的说法,说邯郸姬有了身孕之后归了子楚。

后记

《河北舞蹈史》是以河北行政区划为限撰写的一部舞蹈专史。河北历史悠久,其地方行政建置、区域沿革,可以上溯到尧舜禹时期,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传说,更是远及洪荒。因此,本书从远古时期写起,直到当今的河北舞蹈现象,较为全面、系统地搜集和运用了对河北舞蹈艺术乃至中国舞蹈艺术,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的有关出土实物、文献和影像资料。其中一部分古代资料为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的独到发现,经甄别首次应用于舞蹈艺术领域。也有小部分为作者第一手材料,从而使这本书具有比较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譬如,第一个引用河北省2004年易县北福地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期的傩舞面具的重要考古发现,这一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远古傩舞面具,为中国舞史增添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实证。又如,在丰富史料的基础之上,本书浓墨重彩地叙写了魏晋、北朝时期河北舞蹈的绚丽多姿,形成有别于中国舞蹈史的阶段性特色。王玫罡先生的满族宫廷舞剧脚本《阿爸妞式》交于作者,亦属首次公开发表。本书还整理、分析了汉代著名民间歌舞剧《公莫舞》的最初流行地——冀州(今河北省)中山、常山、邯郸一带,所产生的时限,并针对其是否代言体歌舞剧,还是乐府歌辞、单人舞等问题,作了研究性梳理。起源于北齐、闻名中外的《兰陵王入阵曲》,记录了我国歌舞戏的产生,唐代传入日本。书中对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乃至90年代的多次中日文化交流中的舞乐《兰陵王》作了详细考证和记述。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河北舞蹈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