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军民技术转移的组织与政策研究

侯光明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侯光明  

页数:

306  

字数:

442000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技术在组织创新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技术更新换代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信息技术领域的摩尔定律一再被验证并被超越,由技术引发的生产、生活和贸易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成为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常态。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规划,以促进和加强技术创新工作。我国在2005年提出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其中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根本保证。国外的经验表明,一个成功的国家创新体系,有三个基本运行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和在两者之间实现技术转移的机制。可见,技术转移在技术进步和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具有特殊的位置。同样,技术转移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经历了几次调整和改革,实施了“军转民”战略,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适应国家形势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军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发展民用产品,探索和实践“保军转民,军民结合”的发展道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用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品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了国防科技工业,具备了民用技术转军用的条件。但在整体上,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尚显落后,作为中间环节的技术转移更是落后,这可以概括为“两个落后”:一是整体技术转移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二是军工技术转移落后于民品技术转移。这已对我国科技成果的有效利用构成了障碍,对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产生了严重制约。  国防科技是我国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应该利用国防科技成果为民用产业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服务。同时,新军事变革要求加快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速度,客观上也需要引入民用产业的高技术。为此,党中央高瞻远瞩,基于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互动发展的战略思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富国强军战略举措,为我国新时期发展军民技术转移指明了方向。因此,解析军民技术转移的制约因素,探索军民技术转移的内在机理,研究军民技术转移的科学机制与有效模式,成为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军民技术转移的组织与政策研究》一书,是吸纳了侯光明教授主持的三个科研项目部分研究成果的第二部著作。在研究中既体现了深入军工行业、装备研究与使用单位和技术转移机构进行调研的成果,也体现了针对该领域相关理论的研究与观点。由此形成本书的特点之一是突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军民技术转移的理论著作,以军民融合为背景,以组织和政策为研究切人点,通过对军民技术转移这一重要问题,分析现状、解析机理、构建机制、提炼模式、探索对策,进而对军民技术转移中的组织与政策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构建出军民技术转移组织与政策的一个基本理论框架体系,提出军民技术转移的组织建设和政策创新的基本方法与途径,在我国军民技术转移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 本书适合政府相关部门、军工和民用企业、科研院所以及高等院校的科研和管理人员阅读。可供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的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时参考,特别是对研究国防科技工业组织和民用产业组织间的军民技术转移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侯光明(1957-),男,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博上生导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学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兵工学会军工科技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

书籍目录

序一——陈求发同志读后感序二前言第1章 概论 1.1 研究背景 1.2 军民技术转移的基本状况 1.3 军民技术转移的内涵 1.4 军民技术转移的组织与政策保障第2章 军民技术转移组织体系分析 2.1 企业组织体系现状 2.2 军民技术转移组织发展状况 2.3 国外军民技术转移组织分析 2.4 军民技术转移组织建设存在的典型问题第3章 军民技术转移组织机制建设 3.1 军民技术转移组织管理系统 3.2 军民技术转移的组织流程机制 3.3 军民技术转移的组织竞合机制 3.4 军民两用技术的招投标机制第4章 军民技术转移组织变革与网络构建 4.1 军民技术转移组织变革的动力机制 4.2 依托军民产业集群的技术转移学习型组织建设 4.3 军民技术转移产学研多维动态联盟构建 4.4 军民技术转移网络组织形成与演化 4.5 军民技术转移网络治理及建设第5章 军民技术转移中介组织 5.1 中介组织相关概念 5.2 军民技术转移中介组织分析 5.3 军民技术转移中介组织桥梁机制 5.4 军民技术转移中介组织建设第6章 军民技术转移模式及典型案例分析 6.1 军民技术转移模式概述 6.2 “军转民用”二次开发模式 6.3 军地融合模式 6.4 技工贸一体化技术转移模式 6.5 基于技术引进的民转军模式第7章 军民技术转移政策分析 7.1 军民技术转移政策现状分析 7.2 典型国家军民技术转移政策分析 7.3 军民技术转移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7.4 军民技术转移政策创新依据分析第8章 军民技术转移政策创新 8.1 军民技术转移政策创新概要 8.2 典型军民技术转移方式的政策创新 8.3 军民技术转移政策创新的支撑体系第9章 军民技术转移效应评价 9.1 军民技术转移效应评价理论 9.2 军民技术转移效应模糊评价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为加速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交流和推广,国防科工委曾3次批准3000多项国防科技成果解密。1988年1月首批210项国防科技成果解密;1989年2月第2批2336项解密;1997年742项解密。解密的技术范围包括原子能、航空、电子、兵器、船舶制造、工程机械、核技术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和装置、工程设计、加工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及测试等实用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为加强“军转民”信息交流和技术供应方与需求方的联系,在国家有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相关单位做了大量工作:陆续编辑出版了多种信息资料,如《国防工业系统重要科技成果选编》、《全国军工技术向民用技术转移项目》、《军工技术转民用100例》、《军转民国防科技成果2000项》及各种单项技术资料;召开“军转民”信息发布会;创办《军工技术转民用信息报》。另外,为了有计划地将国防科技成果转为民用,我国在2000年5月成立了国防科技成果应用中心,并建立了国防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网。国防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网由军工各大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七所国防院校等单位共同创建。网站按照“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的方针,致力于整合国防科技工业科技资源,促进国防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目前已建设成一个集技术成果、资金、需求三位于一体的国防科技成果网上交易资讯平台,成为国防科技工业中成果信息量最多的网站之一。  1.2.3新时期的军民技术转移发展态势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至今,我国的军民技术转移工作逐步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初步实现了粗放型向集约型、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形成了军民互动的良好局面。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形成了完善的国防科研体系,为军民技术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高技术产业在产业结构中仅占2%,这直接影响我国武器装备研究开发能力及更新换代的速度。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战略,制定高技术发展计划,努力提高新技术在国防工业的总产值中比重,使国防工业的部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把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各种柔性技术广泛地应用到传统部门,使传统的军工产品向着战术技术性能更为先进、军事效果更加良好和经济效益日趋提高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现代化国防科研体系基本形成,国防科技新技术正在形成产业链条,在对新产品的开发及对传统工艺技术改造方面,我国与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正在缩小:已建成300多个核心军工科研机构,90余个重点实验室,科研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军工技术基础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总体设计、系统集成、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配套的国防科研体系,有力保障了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军民技术转移的组织与政策研究 PDF格式下载



作为经济学的一名研究生,涉猎到各个方面很重要。侯教授的这本书很详细介绍了军民技术转移的组织和政策研究的各个方面,很详细,让人很受启发。我找了很多地方,终于在当当上找到了,当当确实是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这些读书人找到了方便的地方,可以将更多精力用在看书上而不再是找书上。


对军民技术转移的组织进行了系统论述,教科书!


体系构架基本完善,内容较有逻辑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