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科学技术伦理的跨文化对话

王国豫,刘则渊 主编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王国豫,刘则渊 主编  

页数:

243  

字数:

286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每一本书都有它的来历,这对于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大有裨益。从20世纪初开始,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核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我们忽视了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副作用以及人们对技术的恐惧。要求承担责任的呼声,要求对科学技术特别是技术和相关领域的伦理道德问题及其影响有一个批判性思考的呼吁,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响起。技术的全球化引发了对技术反思的全球化。  伦理道德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宗教密不可分的。因此,需要理性地探讨和寻找一个能被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共同接受的普遍伦理规范。然而,鉴于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群体对道德的感受不同,尽管我们期待着一种共识和普遍认可的解决方式和答案,但不可能没有争执,这就使我们在伦理道德领域的对话和交流变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德国与中国在这个领域进行合作的构想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2年夏天,柏林工业大学的李文潮教授和我访问了大连理工大学,并做了关于技术哲学的讲座。在那里,我们和中国年青的技术哲学家进行了交流。刘则渊教授的参与和大家具有前瞻性的共同努力,促使关于技术哲学的中德对话由一个松弛的论坛发展成为一个活力十足的研究德国技术哲学的中心。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第一届中德科学技术伦理问题研讨会在柏林的成功召开,首先要感谢中德科学中心的支持。这次大会由中德双方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代表组成,符合双方共同的愿望,也使我们找到了广泛合作的基础。感谢柏林工业大学及其副校长Blessing教授。当然还要感谢为这次大会的准备和召开做出重要贡献的李文潮教授和王国豫教授。第一届中德科学技术伦理问题研讨会的主题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伦理道德的挑战以及全球化趋势,从文化和道德的角度反思技术价值和科学技术中的伦理问题,探讨对科学技术进行伦理评估的可能性。呈现给读者的既有共同的观点,也有尚在争论的观点。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和我们这些出席柏林会议的人一样感受到同事间的气氛,并有所收获。

内容概要

本论文集收录了2003年中德科学技术伦理问题研讨会论文共27篇。本论文集共五个部分:科学技术伦理的基本问题,生物医学伦理,经营伦理、工程技术伦理和环境伦理,科学技术伦理与社会,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涉及对科学技术进行伦理评价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科学技术伦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不同文化在对待科学技术及其伦理问题上的差异,生物医学伦理、经营伦理、工程技术伦理和环境伦理中的具体问题,个人与社会的责任等。 本论文集可供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伦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教师和学生阅读,也适合对科学技术伦理学以及德国科学技术哲学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

书籍目录

序 同一星空下探求科技伦理的共同愿景——在2003年中德科学技术伦理问题研讨会上的致辞 共同应对现代科技对伦理的挑战——2003年中德科学技术伦理问题研讨会综述科学技术伦理的基本问题 论科学技术的道德评价 西方世界对技术的态度:从工业革命到现在 发展的概念和传统技术、新技术的特征 现代科技的伦理反思:在真与善之间 科学与技术中的真理、规范和价值 STS与高科技伦理 当代社会形态变革的伦理要求生物医学伦理 德国对《欧洲人权与生物医学公约》的态度——生物医学中法律与伦理关系的一个典型案例 从脑生与脑死之标准看治疗性克隆的理据 生命伦理学是一门特殊的伦理学吗? 欧洲与中国在基因技术伦理评价上的问题比较 为什么“人类克隆”在伦理上是不可接受的?经营伦理、工程技术伦理和环境伦理 规划面临的价值冲突——可持续发展即保留遗产价值与选择价值 电子产品过度设计的伦理问题 工程中的风险及其伦理含义 论经营伦理与科技伦理的互动 工程伦理学需要制度的支持 实现“清洁生产”人工制品的途径 控制论、价值学与生态伦理科学技术伦理与社会 对技术政策的评价 论科学家的科学良心:爱因斯坦的启示 技术进步的三个方面 当代新技术革命和人的社会责任 现代技术的自由与社会民主 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沉思科学技术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科学技术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现代技术伦理的“知行合一”问题编后记

章节摘录

  当前,中国科技与经济突飞猛进,引起许多前所未有的伦理问题,激起学术界探索科技伦理的空前热忱,力图在现代科技伦理的高度上复归古代贤哲“道法自然,人天谐和”的生态伦理观。中国和德国,虽然位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但我们头顶同一片星空,心怀探求全球伦理的共同愿景:中德两国学者携手共建,架起一座科学技术伦理合作研究与交流的欧亚大陆桥。这次会议成果表明,柏林会议堪称这座中德学术大陆桥的奠基工程。  会议期间,学术氛围与宜人天气可谓如影相随。柏林秋高气爽,风清雨疏,沁人心脾,惬意非凡;会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高谈阔论,气氛热烈。中德两国学者怀着关注人类生存与命运的共同责任感,对科学技术伦理进行了富有成果的讨论:从科学技术的一般伦理问题,到网络伦理、生命伦理、生态伦理、工程伦理等各种应用问题;由当代科技前沿的道德哲学反思,到具有前瞻性、预防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的技术伦理评价、制度支持和社会控制等决策建议。  令人特别高兴的是,我们中国学者有幸在技术哲学的发源地,一睹久负盛名的德国技术哲学家的风采。在这次会议上,他们以非凡的技术哲学视野阐述了关于科技伦理的精辟见解,让我们领略到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和伦理价值与时俱进的共同品格。  唐代诗人云:“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伟大的哲学家莱布尼茨发表《中国近事》300多年以来,中德两国学者始终保持着沟通交流、谋求共识、相互理解的传统友谊。这次会议就是这种传统的延续。在共同研讨中,我们既认识到中国和欧洲在科学伦理上的文化差异,也发现了中西文化在当代科技伦理建构中的共性与共识;既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思想对于现代科技伦理的价值,也感受到德国古典哲学追求“科学王国”和“道德王国”的统一在现时代的复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科学技术伦理的跨文化对话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