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

朱世学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朱世学  

页数:

52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巴人或称巴族,是我国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所谓巴文化,依照狭义的考古学的范畴,当是指夏商周时期,在三峡地区及临近区域,由巴民族所创造的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文化遗存。 本书在长期参与三峡文物保护、进行大量课题专项调查以及吸收前辈学者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三峡地区最新的考古成果,采用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形式,对巴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三峡地理环境与巴文化形成机制 第一节 三峡地理环境与巴文化的地缘关系 第二节 三峡远古文明与巴文化的始源关系 第三节 三峡渔猎文明与巴文化的生存关系 第四节 三峡盐业文明与巴文化的发展关系第二章 巴族的起源与迁徙 第一节 巴族起源若干问题的认识 第二节 廪君的起源、时代及迁徙 第三节 巴族的分支及习性第三章 巴国的兴衰与巴族的演变 第一节 巴国的建立及发展 第二节 巴国的衰亡 第三节 秦汉以后巴族向土家族的演变第四章 三峡考古与早期巴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三峡地区出土的陶釜 第二节 夏商周时期巴人遗存中出土的陶釜 第三节 战国到两汉时期巴族地区出土的陶釜、铜釜和铁釜第五章 三峡考古与早期巴文化的源头及类型 第一节 早期巴文化的源头 第二节 早期巴文化的形成与类型 第三节 早期巴文化与“濮”文化的关系第六章 清江考古与远古巴人遗存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及文化遗存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存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的早期巴人遗址 第四节 商周时期的早期巴人墓葬第七章 三峡考古与巴族渔猎文化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巴人先祖的渔猎 第二节 夏商周时期的巴人渔猎 第三节 战国及两汉时期的巴族渔猎第八章 三峡考古与巴族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文化 第一节 巴族的农业 第二节 巴族的手工业 第三节 巴族的商业第九章 三峡考古与巴族建筑文化 第一节 石器时代三峡原始先民的建筑居住形式 第二节 夏商周时期巴人的建筑居住形式 第三节 汉至六朝时期巴族地区的建筑居住形式第十章 三峡考古与巴族青铜文化 第一节 青铜乐器 第二节 青铜容器 第三节 青铜兵器 第四节 巴式青铜器相关问题的认识第十一章 三峡考古与巴族墓葬文化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巴族先民的墓葬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巴人船棺葬 第三节 涪陵小田溪战国巴人墓群 第四节 云阳李家坝战国巴人墓群 第五节 开县余家坝战国巴人墓群 第六节 鄂西及湘西发现的战国巴人墓第十二章 三峡考古与巴族悬棺文化 第一节 巴族地区悬棺葬的分布情况 第二节 悬棺葬的类型及葬制 第三节 悬棺葬的起源、族属及宗教观念第十三章 三峡考古与巴族原始宗教文化 第一节 巴族的白虎文化 第二节 巴族的巫鬼文化 第三节 巴族的卜噬与“人牲”祭祀第十四章 三峡考古与巴族的文字、舞蹈艺术 第一节 巴族的象形文字 第二节 巴族的原始舞蹈艺术第十五章 三峡考古与巴蜀文化、巴楚文化的关系 第一节 巴蜀文化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 巴楚文化关系的认识附:作者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部分相关论文及考古简报目录作者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三峡地理环境与巴文化形成机制什么叫文化?《辞源》释为:“古称文治和教化,今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用现在的话说,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历史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举世闻名的三峡地区,自古以来以其肥沃的土地,温和的气候,丰富的资源,哺育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更被欧美学者誉之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其文化以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和鲜明的特征,孕育出我国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区一个伟大的少数民族——巴族。笔者以为,所谓巴文化,依照狭义的考古学的范畴,当是指夏商周时期,在三峡地区及临近区域,由巴民族所创造的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文化遗存。从其广义而言,当是指人类社会出现以来,巴族地区人群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含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史前时代,也包含整个文明时代。巴文化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巴文化的研究得到了较大发展,自50年代到80年代末,以潘光旦、徐中舒、童恩正、董其祥、邓少琴、张勋僚、任乃强、管维良等一大批前辈学者,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巴族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库区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的进行,为巴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但总的来看,巴文化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广、关联度大的学术议题。它既牵涉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即如何界定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问题,同时也牵涉巴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的关系问题。由于历史上文献资料的匮乏,加之考古材料得有一个不断发掘和不断认识的过程,因此,要想在短时期内将巴文化的诸多问题彻底弄个水落石出,恐怕不是某一代人或几代人所能做到的,可谓任重而道远。正如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在《关于考古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所说的:“任何时候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均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史料;二是能力。对史料的发掘及人类能力的增长均无止境,因此,对历史的认识只能是愈益增进,即逐渐地接近历史的真实。却永不能达到完善的认识。可以说,历史在创造它的人类面前,永远是个解不透的谜。”当然,解不透并不等于无解,巴族历史的研究需要各个时期、各个专业的学界同仁前仆后继地不断探索,相信我们会不断接近巴族历史的真实。从区域文化学和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巴文化是具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并具有从古到今的历史延续性和连续表现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巴文化的始源在三峡地区,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乃至人类的起源时代。巴文化在空间分布上属于古代长江中、下游一带三个原始文化区(即蜀文化区、巴文化区、楚文化区)之一的文化形态,由于三峡的特定环境,使古代巴人创造的文化不同于蜀、楚。如今,人们研究蜀文化离不开巴文化,研究楚文化也离不开巴文化,说明巴人的文化原型形成较早,并有鲜明的个性和影响力。

后记

巴族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巴人其以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巴文化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巴文化的研究得到了较大发展,自50年代到80年代末,以潘光旦、徐中舒、童恩正、董其祥、邓少琴、张勋僚、任乃强等一大批前辈学者,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巴族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20世纪90年代以后,巴文化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课题的分工更细,研究的手段更加先进,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涌现了一大批资深学者,并发表了大量的有深度、有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如管维良的《巴族史》等,恕笔者无法在此一一列举。总的来看,巴文化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广、关联度大的复杂问题。它既牵涉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即如何界定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问题,同时也牵涉巴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的关系问题。由于历史上文献资料的匮乏,加之考古材料得有一个不断发掘和不断认识的过程,要想在短时期内将巴文化的诸多问题彻底弄个水落石出,恐怕不是某一代人或几代人所能做到的,可谓任重而道远。从区域文化学和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巴文化是具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并具有从古到今的历史延续性和连续表现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巴文化的始源在三峡地区,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乃至人类的起源时代。巴文化的诞生离不开三峡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南方文明起源地之一的三峡地区,较早就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土著文化。早期巴文化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峡江地区新石器时代土著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峡江地区的古人类极有可能为巴人的祖先,而正是峡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孕育了以后的巴文化。综观20世纪巴族文化的研究,是以历史文献为主,以考古发现为辅,以考古佐证文献、以遗存补阙文献的方式而构建起来的。这种方式有明显的缺陷,一是文献与考古接榫困难时,对历史链条的断层,易于被怀疑和否定;二是容易忽视巴文化多源多流的复合体性质。巴族文明从始源独立的文化演变为区域性的文化,纯粹依赖历史文献的分析是困难的,而考古发现成了这一演变的实证,且成为演进序列自成体系的完整链条。因此,未来的巴族文化的研究,面临着从文献研究为主向以考古研究为主的转型。笔者出生于湖北来凤,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土家族。作为巴族的后裔,对自己祖先的历史,自上大学开始便十分关注,大学期间就读的是中南民族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又如愿分配到湖北恩施自治州博物馆工作至今,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着少数民族实物资料的发掘、收集、整理和研究。特别是近十年来,直接参与和主持完成了三峡库区和清江流域地下文物的抢救性发掘工作,积累了比较多的田野工作实践经验,尤其是从考古学的角度对巴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更加激发了本人对巴文化探索的浓厚兴趣,于是在多年前便注重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也发表了不少与此相关的学术文章。2007年底,得到湖北省文物局三峡办的课题资助,使笔者有幸对以三峡为中心的整个巴族分布地区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考察,收集了大量材料。并深入到重庆师范大学、三峡大学等巴文化研究的学术机构进行学术交流,特别向管维良等资深专家学者虚心请教,受益匪浅。


编辑推荐

《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戊种第2号)》采用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形式,对巴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 综观20世纪巴族文化的研究,是以历史文献为主,以考古发现为辅,以考古佐证文献、以遗存补阙文献的方式而构建起来的。这种方式有明显的缺陷,一是文献与考古接榫困难时,对历史链条的断层,易于被怀疑和否定;二是容易忽视巴文化多源多流的复合体性质。巴族文明从始源独立的文化演变为区域性的文化,纯粹依赖历史文献的分析是困难的,而考古发现成了这一演变的实证,且成为演进序列自成体系的完整链条。因此,未来的巴族文化的研究,面临着从文献研究为主向以考古研究为主的转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