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白志礼 等编著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白志礼 等编著  

页数:

160  

前言

  据美国媒体报道,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佐治亚州大学专家统计显示,在2007年5月23日这一天,世界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成为有史以来城市和农村人口结构发生转折的“分水岭”。不管其研究结果是否准确,这一研究已明确地向人们发出一个强烈的信息: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这里至少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总体上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聚集,城市将成为人类的主要居所;二是第二、第三产业在城市蓬勃发展,城市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进程和有效手段,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一个发达国家是以农民和农业为主体的。

内容概要

本书介绍城镇化发展的一般理论和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历程,总结我国各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与经验,重点对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路与目标、城镇体系构建以及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措施进行研究。 本书既有理论的概括,又有实践的探索,可供从事城镇化研究的人员、实际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的师生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城镇化发展的一般理论与研究综述 第一节 城镇化相关概念 一、城镇的概念 二、城镇化的概念 第二节 城镇化发展一般理论 一、城镇化发展基础理论 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城镇化研究综述 一、国外城镇化研究概述 二、国内城镇化发展研究概述 三、简评第二章 世界城镇化发展概述 第一节 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群发展 二、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城市群的首位城市 第二节 世界城镇化发展态势 第三节 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因地制宜,优化城市化之路 二、城镇化要与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协调 三、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章 我国各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与问题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我国各省(区、市)城镇化发展比较 一、城镇化水平及其增长幅度的比较 二、基于国际方法的城镇化发展比较 第三节 我国各省(区、市)城镇化发展对重庆的启示 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二、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三、构建现代化市域城镇体系 四、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之路 五、加强区域协作,共建长江上游城市群第四章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分析 第一节 重庆市历史沿革 一、重庆历史沿革概述 二、重庆解放至直辖前的行政区划沿革 三、重庆直辖以来的行政区划 第二节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进程 第三节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的成就与主要问题 一、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的成就 二、重庆市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特征 一、“大城市、大农村”二元城镇化特征明显 二、市域范围内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差距显著 三、与都市区相比,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滞后 四、人口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 第五节 重庆市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一、重庆市城镇化率与人均GDP的相关性分析 二、各区县城镇化率与人均GDP的相关性分析 第六节 重庆市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比较 一、重庆市区域布局现状 二、重庆市三大区域城镇化发展比较 三、重庆市“一圈两翼”城镇化发展比较第五章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战略思路与战略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战略思路 第二节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一、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选择 二、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目标预测 一、全市城镇化水平目标预测 二、“一圈”、“两翼”城镇化水平预测 三、三大经济区城镇化水平预测 四、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城镇化水平预测 五、次区域中心城市城镇化水平预测 六、城镇经济发展目标设计 七、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目标设计第六章 重庆市城镇体系构建 第一节 重庆市城镇体系的现状及评价 一、市域中心城市首位度偏高,城镇体系分布相对失衡 二、大部分地区中心城市功能较弱,带动作用不强 三、城镇体系分布的地带性明显 四、小城镇数量逐步减少、功能增强,但区域布局不合理 五、市域城镇体系划分与经济区划匹配不够 第二节 重庆市城镇空间布局与体系构建 一、基本思路 二、主要原则 三、城镇体系规模层次结构构建 四、城镇体系功能结构构建 五、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构建 第三节 都市区城镇体系建设 一、重庆都市区总体概况 二、重庆都市区空间发展特点与问题 三、重庆都市区的城市功能定位及布局 第四节 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与建设 一、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二、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建筑业发展比较 三、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公路交通运输业比较 四、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比较 五、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比较 六、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建制镇发展状况比较第七章 推进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第一节 统筹城乡规划,构建城乡一体化城镇体系 第二节 构建城镇化发展的强大产业支撑 一、产业发展在重庆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重庆三次产业与城镇化的相关性分析 三、重庆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对策 第三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一、完善交通运输体系 二、加快市政设施建设 三、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第四节 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投融资方式 一、重庆市基础设施融资现状 二、重庆市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的借鉴及创新 第五节 以制度创新,促进劳动力和人口转移 一、农村教育制度的创新 二、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 三、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发展 四、建立统筹城乡的户籍制度,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六、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 第六节 生态环境与“两型社会”建设 一、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二、“两型社会”概述 三、重庆市创建“两型社会”、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创新 第七节 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一、农地使用权流转应遵循的原则 二、以市场机制促进农地使用权流转 三、建立农地使用权流转中介机制 四、促进农地流转形式多样化 第八节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二、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三、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加强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主导作用 五、多渠道广泛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 六、建立统分结合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体制参考文献附表一 2007年重庆市各区县人口及城镇化率比较附表二 2006年重庆市各区县人口及城镇化率比较附表三 2005年重庆市各区市县人口及城镇化率比较

章节摘录

  3.人口迁移理论  人口迁移理论包括了推一拉理论、人口迁移转变假说以及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推一拉理论起源于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律”。该理论认为,迁移行为发生的原因是迁出地的推力因素和迁入地的拉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力”,即迫使居民迁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压力;“拉力”,即吸引其他地区居民迁入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引力。  人口迁移转变假说由泽林斯基提出。他认为人口迁移和流动既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有关,同时也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转变密切相关。他将社会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征与规律。在现代化以前的传统社会阶段里,人口再生产类型是“高出生率一高死亡率~低增长率”模式,人口很少发生迁移流动;工业革命早期社会转变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向“高出生率一低死亡率一高增长率”模式转变,人口迅速增多,出现大规模从农村向城镇的人口迁移;在工业革命晚期社会转变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向“低出生率一低死亡率一低增长率”模式转变,人口自然增长受到抑制,各种形式的人口迁移包括城乡人口迁移势头减缓;在发达社会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生育率和死亡率的进一步下降而降到很低的水平。由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和迁往未开发地区、国内人口迁移及国际人口迁移的重要性都在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的迁移,人口流动得到进一步强化;在未来超发达阶段,从总的方面来看,人口迁移数量会有所下降,但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的人口迁移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  ……


编辑推荐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对重庆市城镇体系和城镇化发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介绍城镇化发展的一般理论和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历程,总结我国各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与经验。  世界已经进入城市的快速发展阶段,现在有将近一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里,预计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还将继续,而且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这个历史的变化进一步受到强有力的全球化力量的推动。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使城市化和全球化为人类服务,而不是把成千上万人甩在后面或抛在边缘。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近年来,重庆的城镇化速度飞快,一直想系统了解一下重庆的做法,如今这本书算是了了一个心愿。
最大的感触:既是大城市又是大农村的重庆,在城镇化的征程中,如果不是看中农民那块廉价的土地,或者在把农民的土地由每亩收购价20万转拍到数百万的时候,让农民兄弟也分享一部分增值收益,用作进城生活的资本,那就更向城镇化的本意靠近了。


基础理论写了很多,但是实践部分分析太少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