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产业社会化与生态文化创建

郝朴宁 等著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郝朴宁 等著  

页数:

434  

前言

  随着工业文明和现代化的发展,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自觉意识不断增长,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今天已经愈来愈凸显出来,成为人类不断赢得自由、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价值判断和追求,形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尺度。人类活动的各种成果都内含着以人的情感、心理、观念、精神、理性为标志的文化,表达了不同的人生生存状态与感受,传递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内心的冲突与和谐,交换了不同文明成长过程中的融合与宽容。人类社会通过文化传播着各自的理念内涵、交往方式、价值构建、生活图像,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多样性文化生态,为现代化的多样性社会发展模式提供了文化保障和精神基础。只有实现综合性的社会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致力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研究成为热门的课题。各门具体学科介入社会发展研究。社会发展理论是探讨社会变迁的规律性及其具体表现形式的学说。广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关于社会发展的研究,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狭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又称“发展社会学”,特指社会学对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探讨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理论、模式、战略及具体政策,先后形成三个主要理论派别: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供了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依据的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图景。针对当代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指导我们考察和分析当代社会重大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和理论研究指南。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对于人类发展观念的一大重要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内容概要

文化遗存形态与文化生态的建设、文化产业的开发,是对于多元文化的价值认定,是对人权的最大尊重,应该成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确立文化遗存形态(文化物种基因)延存的科学发展观。文化遗存形态的产业开发是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最佳手段,使多元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社会发展同步具有了可行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是多元文化的开发,完成多元文化资源的效益转换,形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一些文化遗存形态存在于跨境民族之中,其产业开发所表现出的文化态度具有国际示范效应,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在繁荣社会经济文化的同时,应打破现代单边话语。构建和谐社会,文化和谐是经济和谐和政治和谐的前提。弘扬民族文化,中华文化本身具有多元性的特征。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区域性表征,正是这种多元性的具体体现。任何文化基因的丢失,都关乎中华文化基因链的完整性。所以,中国56个民族中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延存都是对中华文化的保护,都将影响到国家文化生态的建设。本书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

书籍目录

代序第一章 母亲湖——甘露化泪水 第一节 寻找失落的文化 第二节 “滇”文化的水性 第三节 祖先的遗训 第四节 文化的生态属性第二章 区域性产业开发与文化生态建设 第一节 思考的基点 第二节 开发·建设·维护 一、“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二、怕吃亏的思想严重 三、狭隘的个体意识 四、缺乏“闯”劲 五、在干部任用上,部分地区存在着唯民族、区域、亲缘性及“长官”意志的现象第三章 民族文化遗存形态原传介质(上) 第一节 民族文化传播原理 第二节 走出尘埃的诉说 第三节 高原古道通东西 第四节 言语的力量 第五节 教育传习第四章 民族文化遗存形态原传介质(下) 第一节 媒介的发展与定义 第二节 媒介理论 第三节 华夏原传介质 第四节 民族文化存储器 第五节 云南民族文化原传介质 一、体态传播 二、石介质传播 三、民间艺术介质传播 四、民族节 日传播 第六节 图画文字的符号意义生成第五章 云南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产业开发 第一节 现代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云南民族文化遗存形态产业化现状 一、民族文化产业政策现状 二、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市场现状 三、云南民族文化产业主要行业现状 四、云南民族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 第三节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化对策研究第六章 文化产业社会化与生态文化创建 第一节 和谐·富足·文化 第二节 城镇建设中的问题剖析与基本发展思路 第三节 云南城镇建设对策研究 一、从“温州模式”看温州小城镇文化建设——云南城镇建设对策研究之一 二、用特色文化铸造小城镇的个性与风范——云南城镇建设对策研究之二 三、立足市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云南城镇建设对策研究之三 四、云南小城镇文化建设近期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五、城镇网络建设与民族文化多元展示 第四节 村寨建设与文化产业开发第七章 非物质文化遗存形态的开发与维护 第一节 对文产“双十”评选的思考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形态的社会寄存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形态的物质形式 第四节 传统与现代后记

章节摘录

  现代是文化,历史更是文化,我们会说北京、西安、洛阳、成都、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却不会说深圳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的特色恰恰产生于历史轨道之间的距离。在这里,特色强调的就是文化价值。  其实我们的顾虑是多余的,现代化大生产推出“复制”产品的同时,文化的倡导却是多元化,特色只能够产生于多元化中,“复制”只能是对于特色的消解。  令人望而却步的景观大道、暴晒于阳光下的世纪广场、亮起来的街道……多少形象工程。然而,城市是由谁来设计的,又是为谁而设计的呢?古代没有设计师的城市空间是充满人性、充满诗意、富有情感的空间,那些没有经过设计的场所充满着含义,是人与人交流的空间,供人分享、同欢。离开了人的活动、故事、情感,空间便失去了意义,成为失落的空间。  说到云南,也许让人首先想到的是昆明,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极大地提升了昆明的发展速度,作为发展的结果,徜徉在昆明的街头,让人能够随时嗅到的都是现代气息,可仔细想来,其中既有拓宽的道路、林立的高楼带给我们的现代效率,也有滇池留给我们的无法抚平的伤痛。但对于昆明人来说,那组从国外买回来的“老昆明”照片所产生的震撼,绝不次于世界园艺博览会带给我们的激动,在那里我们重新看到了爷爷奶奶的身影,听着“老昆明”照片向我们述说着爷爷奶奶的故事,体验着爷爷奶奶淡如绿茶的情感。似乎在那一刻,我们又重新找回了昆明城失落的空问。“老昆明”照片也因此获得了自身的价值认同,变成了昆明的历史文化。遗憾的是,这种历史文化在今天的昆明只能是一种寻找,寻找那支离后的残肢。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研究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产业社会化与生态文化创建的专著,书中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全书具体包括了:寻找失落的文化、民族文化遗存形态原传介质、云南民族文化原传介质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产业社会化与生态文化创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