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现代影像理论的文化阐释

郝朴宁,李丽芳 著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郝朴宁,李丽芳 著  

页数:

285  

Tag标签:

无  

前言

  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价值统一  随着工业文明和现代化的发展,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自觉意识不断增长,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今天已经愈来愈凸显出来,成为人类不断赢得自由、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价值判断和追求,形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尺度。人类活动的各种成果都内含着以人的情感、心理、观念、精神、理性为标志的文化,表达了不同的人生生存状态与感受,传递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内心的冲突与和谐,交换了不同文明成长过程中的融合与宽容。人类社会通过文化传播着各自的理念内涵、交往方式、价值构建、生活图像,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多样性文化生态,为现代化的多样性社会发展模式提供了文化保障和精神基础。只有实现综合性的社会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致力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研究成为热门的课题。各门具体学科介入社会发展研究。社会发展理论是探讨社会变迁的规律性及其具体表现形式的学说。广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关于社会发展的研究,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狭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又称“发展社会学”,特指社会学对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探讨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理论、模式、战略及具体政策,先后形成三个主要理论派别: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供了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依据的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图景。针对当代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指导我们考察和分析当代社会重大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和理论研究指南。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对于人类发展观念的一大重要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内容概要

《现代影像理论的文化阐释》是一部融技术性和文化性于一体、专业性极强的理论研究成果。本书以影视艺术为背景,以影像为关注点,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视角对影像做了系统的阐释,能够帮助读者走进色彩斑斓的影像世界。作者不仅长期从事教学和研究,而且从事影视作品的创作,这决定了本书内容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创作上的指导性。同时,本书内容是在多项课题的支撑下完成的,这保证了本书的理论性和前沿性。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高校的学生、教师和从事影视艺术研究的理论工作者。本书可以作为高校影视艺术专业本科牛和研究牛的教材。

书籍目录

代序 序 导语 第一章 影像的基本含义  第一节 物象·视像·影像  第二节 影像的基本定性  第三节 影像的综合性特质  第四节 影像节奏的纽带作用   一、人物的动作、语言的节奏   二、画面构图节奏   三、摄影机的推、拉、摇、移运动所产生的节律在揭示人物情感情绪中的特殊功用   四、蒙太奇节奏   五、色彩、光亮与影调节奏   六、变速摄影的节奏   七、自然音响的节奏   八、音乐的节奏 第二章 符号世界中的影像  第一节 结构主义理论的引入与运用  第二节 符号学理论的转换  第三节 对影像符号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影像符号的多元阐释 第三章 象征隐喻世界中的影像  第一节 影像艺术化起步于隐喻与象征  第二节 影像隐喻意义的生成  第三节 影像象征意义的生成  第四节 现代影像—一个性化的象征话语 第四章 精神世界中的影像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将受众研究引向深入  第二节 影像创作与受众需求满足  第三节 影像创作的心理化分析  第四节 影像文本的层次理论 第五章 文化语境中的影像  第一节 商业化背后的话语建构  第二节 影像政治话语的艺术修饰  第三节 文化资本化对语境的置换  第四节 中国影像话语的解构与建构  第五节 影像话语霸权理论 第六章 虚实世界中的影像  第一节 对“蒙太奇”和“长镜头”的理论辨析  第二节 影像的神话意指  第三节 “虚”与“实”的影响要素分析  第四节 蒙太奇是一个复合概念   一、蒙太奇是镜头剪辑的方法   二、蒙太奇是镜头组接的方法   三、蒙太奇是镜头的冲突   四、蒙太奇是处理现实的方法   五、蒙太奇是模仿观察者注意力的方法   六、蒙太奇是电影的特殊手法   七、蒙太奇是动作的分解和组合   八、蒙太奇是时间造型的手法 第七章 影像的民族文化特征  第一节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思维特征  第二节 民族艺术中的“象”意识  第三节 中国影像的诗意结构  第四节 民族艺术特征的影像转换  第五节 民族文化影像与人类共同话语 第八章 影像思维与影像创作  第一节 影像思维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叙事与经验修正  第三节 影像思维与影像结构 第九章 自我诠释世界中的影像  第一节 故事是想象世界的叙事文本  第二节 影像创作源于创作者的文化反思 第十章 技术世界中的影像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催生子弄科学技术之潮  第二节 科学技术拓展丁影像创作空间  第三节 真实与虚拟的效果对比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节 影像的基本定性  摄影创造有意味形式的方法,就是简化对象复杂的外部形式结构,把那些具有意味性质的造型元素,用摄影手段给予突出、夸张、变形,排除那些不相干的形式元素。形式越简化,意味越鲜明。简化不仅要去掉不相干的细节,还要把剩下的元素加工改造成有意味的形式。不相干的细节包括没有必要的摄影技巧的运用,它会影响意味的透明度。简化的结果必然使表现形式脱离再现形式,其差距的大小决定意味色彩的浓度,即画面表象对原物失去“忠实的”再现时,其形式意味更鲜明,爱因汉姆因此说:变形是影像表达意义的手段①。  影像传达情感和信息,是通过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进行的,是通过影像的各个部分表现出来的。首先是由影像再现实体的内容完成表达情感和信息,即由影视艺术的故事情节、人物动作、表情等引起观众思考和情感的共鸣;其次是利用“有意味的形式”表达情感;最后是利用影像造型元素构成的意象表达情感和观念。  影像具有再现与表现的双重性格,影像与实体是再现性关系,影像是实体的再现物,实体则是影像再现的客观内容。影像与表象是表现关系。  自然物体是存在于三维空间中的,而画面中的影像却只能是二维空间,以平面表现立体,改变了物体的自然形态;客观世界是一个系统的存在,任何物体都存在于一定的“关系”之中,而画面中的影像却切断了物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成为一种“孤立”的存在;画面色彩与自然色彩是有所区别的,即使是现代工艺,也无法“绝对”地再现出自然的原色,只能表现出一种“假定性”的色彩。  影视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精心创作出来的,是一个“高”于生活的过程。生活素材的无序状态,被艺术家“有序”地结合起来,并且对人物与细节都进行了“典型化”的改造。其原型的意义也是相对的。最近推出不少历史片,其人物在历史上是实有的,但不是具体原型的再现,而是艺术典型化后的产物,已经被艺术家的主观认识重新塑造,将“逼真性”融入“假定性”。至于“戏说”历史剧,其“假定性”的程度更难以界定。  当然,在影视艺术中确实存在着“照相的本性”,但它不能代替“艺术”的本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对任何一个方面进行唯一性的思考,都是不利于影视艺术健康发展的,也是背离客观规律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现代影像理论的文化阐释 PDF格式下载



这个商品真的挺好的 简单 好用学习的好帮手骗子骗子骗子骗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