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
2010-3
科学出版社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编
445
662000
水土流失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严重的水土流失,是生态恶化的集中反映,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加强水土流失防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2005年7月至2007年5月,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了“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组织生态、环境、资源、法律、政策等方面的专家,对我国重点水土流失区进行了全面的综合科学考察。在此基础上编写的《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全面评价了我国水土流失现状与发展趋势,总结了长期以来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成效与经验,梳理了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防治对策。这一成果,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产生的危害严重,影响深远。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退化、毁坏耕地,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加剧江河湖库淤积和洪涝灾害,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不仅影响当前发展,而且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多种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不断完善,人为水土流失逐步得到控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在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环京津地区、珠江上游等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国家重点治理工程;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投入,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经过广大干部群众和水土保持工作者近60年的艰苦努力,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治理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进入江河的泥沙大幅度下降。通过开展水土保持,改善了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了水土资源,土地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区域经济得到发展。同时,在长期的水土保持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为今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系《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西北黄土高原区卷》,在综合考察、调研、集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历史演变,特别是近20年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的现状与发展态势,对水土流失治理效益及其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与评估。总结了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经验与推广模式,提出了新形势下水土流失治理分区发展模式及关键技术。同时,对区域水资源、植被恢复、淤地坝建设及区域核心治理区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加快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战略对策。 本书可为各级政府进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决策提供参考,也可供水土保持和相关领域科研人员、教师及学生阅读。
总序总前言前言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黄土的特征 二、地形与地貌 三、气候特征 四、植被特征 五、水文水资源特征 六、土壤与土地资源特征 第二节 区域资源与经济社会特征 一、行政区划及人口 二、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情况 三、农业生产情况 四、经济社会发展 五、矿产资源 参考文献第二章 水土流失现状与演变趋势第三章 水土保持发展历程第四章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主要成就第五章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验与模式第六章 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关键问题研究第七章 水土保持分区、布局与措施配置第八章 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与科技优先领域第九章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相关政策与措施专题研究彩图图版
黄土高原植被类型主要有常绿针叶林类、落叶针叶林类、落叶阔叶林类、灌丛类、草原植被以及人工植被等。常绿针叶林植被类型,根据建群树种的生活习性,可分为寒温性常绿针叶林和暖温性常绿针叶林两类。寒温性常绿针叶林主要分布于亚高山带,建群种以云杉属和冷杉属为主,分布比较普遍的有青扦林和白扦林,青扦林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南部高海拔山地,如五台山、关帝山等。在黄土高原西部还有青海云杉、紫果云杉,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西部,大果青扦以及巴山冷杉、臭冷杉、秦岭冷杉分布于秦岭。暖温性常绿针叶林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的中低山区和丘陵区。建群种主要为油松、侧柏、白皮松。油松林分布最广,几乎遍布整个黄土高原的所有山地,在东部和南部山地,多位于落叶阔叶林带内,或为纯林,或与栎类混交,在山西境内,油松林分布于800~1800m山地,在甘肃小陇山一带,油松分布于1800~2000rn,在大青山分布在1500ITI以上的山区。白皮松林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东南一带的关帝山、霍山、中条山等。侧柏林是暖温性常绿针叶林中最耐旱的类型,多呈疏林状态,经常与灌丛和草原相结合,侧柏林即可在较好的土壤上生长,也能够生长在生境严酷的悬崖陡壁上,分布的海拔较低,主要在800~1300m。 落叶针叶林类属于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建群种为华北落叶松、太白落叶松等。华北落叶松林仅限于山西境内,如五台山、恒山等,多位于海拔1600~2800m,太白落叶松林主要分布于秦岭。落叶阔叶林类主要建群种有辽东栎、栓皮栎、锐齿槲栎、麻栎、槲栎等。除了辽东栎在黄土高原分布较广以外,其他栎类仅见于黄土高原东南端。辽东栎林主要分布于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向西可分布到六盘山、向北可分布到延安,在沟谷地可分布到白于山,在山西境内,可分布到五台山。除了栎林外,还有桦木林、杨树林以及其他落叶阔叶林,桦木林和杨树林都是黄土高原最常见的类型,几乎遍布整个黄土高原。 灌丛在黄土高原十分发达,类型很多,既有原生性的,也有森林破坏后的次生类型。分布面积十分广泛,在山区,分布面积远远超过森林植被。灌丛分为常绿灌丛和落叶灌丛。常绿灌丛分布面积较小,主要有塔枝圆柏、臭柏和杜鹃。落叶灌丛是黄土高原分布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最为重要的灌丛,主要有高寒中生落叶灌丛、温性山地中生落叶灌丛、温性旱生落叶灌丛。高寒中生落叶灌丛主要分布于高山与亚高山地区,主要建群种有金露梅灌丛、箭叶锦鸡儿灌丛、高山柳灌丛等。
《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西北黄土高原区卷)》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总报告为基础,经实地考察、综合调研和反复讨论,以考察区域为重点,阐述了水土流失产生的自然北京、经济社会背景和演变过程,全面总结了水土保持的历程和经验教训,论述了新时期水土保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保护优先、分区防治、项目带动、生态修复、科技支撑等五大战略和保障措施,明确了各主要区域的防治目标和措施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