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与保障制度研究

刘渝琳,刘渝妍妍 著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3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刘渝琳,刘渝妍妍 著  

页数:

329  

前言

  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概念是多维的目标组合,其内容包括物质生活、就业状况、社会保障、权益保护、精神生活、健康生活六个方面。目前农民工不仅面临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文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低、工作环境差、生活条件差、文化娱乐少、技能培训少等(一大、三低、两差、两少)经济与社会问题,而且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总体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的53.2%。另外,农民工社会保险水平的覆盖率较低,同时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四种保险的农民工不到1%,而一种保险也没有购买的农民工竞高达45.3%。因此,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中国迈进全民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是当下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之一。  对目前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的现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农民工群体主要以青壮年为主,有长期在城市打工的意愿。获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成为广大农民工的普遍需求。第二,农民工总体的教育水平不高,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以劳动力为主、技术含量低的二级劳动力市场。由于自身劳动力素质低,加上相关职业培训的缺失,导致低水平的就业竞争激烈和较强的可替代性,致使农民工失业与流动频繁。第三,在全社会统一的保障体系不能覆盖农民工群体,且农民工流动性强、收入水平较低等因素阻碍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的背景下,对流动性强的农民工迫切需要一种过渡性社会保障制度与其特殊身份相适应。第四,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尽完善,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应该签订的劳动合同得不到法律保证,致使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得不到应有保护。  本书分为10章,逻辑结构是沿着理论研究一实证研究一对策研究的一般范式展开,围绕提升农民工生活质量的主线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方法运用上有突出贡献,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贡献。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与内容的复杂性,本书构建的农民工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是对国际上传统的三大生活质量指数的修正与发展,是专门对农民工特殊群体设置的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内容概要

本书是关于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的研究,研究的基本定位是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以生活质量为中心,以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指标评价体系为主线,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非工非农”群体的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及保障机制。期望本书能够客观反映中国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揭示影响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关键因子,诠释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有机搭配的政策效应。本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实现城市化战略中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而且也将支撑国家保障制度改革与社会公平的平衡,为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新的思路。 本书是针对我国农民工特殊群体的民生问题进行的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可供政府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经济管理等领域中各类管理者、工作者、研究者、学生参考阅读,也可作为对相关问题有兴趣的广大读者的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刘渝琳,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重庆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重庆大学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重庆市宣传文化首批“五个一批”人才(理论类)获得者.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先后在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经济系、美国Missouri-Colurmbia大学商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  近五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主持重大招标项目2项。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在《管理世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金融研究》、《经济科学》、《中国软科学》、《改革》、《国际贸易问题》、《世界经济研究》、《财经科学》、《财经问题研究》、《当代经济科学》、《中国人口科学》、《国际经贸探索》、《当代财经》、《人口学刊》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以及被EL、ISTP检索。  刘渝妍,女,教授。先后毕业于云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昆明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获工程硕士学位,现为昆明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授。编写教材6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昆明市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等多项研究课题.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和软件工程。

书籍目录

前言1 绪论 1.1 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问题的提出 1.1.1 问题提出的必要性 1.1.2 问题研究的现实性 1.2 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研究的重要性 1.2.1 研究的预期目标 1.2.2 研究的重要意义 1.3 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的研究框架 1.3.1 研究问题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体系 1.3.3 研究的基本内容 1.3.4 研究的逻辑结构 1.4 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研究的难点与突破 1.4.1 研究的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借鉴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1.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2.2 理论借鉴 2.2.1 国外生活质量指数是构建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数的参考依据 2.2.2 UML建模技术是选择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的方法 2.2.3 灰色聚类理论是检验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基础 2.2.4 神经网络模型是构造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赋权的科学依据 2.2.5 外部性理论是避免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外部负效应”的理论指导 2.2.6 博弈理论是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分析工具 2.2.7 计量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方法是判断制度方案的检验手段 2.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2.3.1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2.3.2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3 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含义和内容界定 3.1 “农民工”的定义 3.2 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内容界定 3.2.1 本书的研究视角 3.2.2 农民工生活质量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区别 3.2.3 研究的内容界定 3.2.4 研究的含义界定 3.3 本章小结4 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1 指标选取及量化 4.1.2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建立及检验方法 4.1.3 小结 4.2 基于UML的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模型构建 4.2.1 领域模型的指标体系结构模型构建 4.2.2 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用例建模及类建模 4.2.3 建立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结构模型 4.2.4 小结 4.3 基于灰色关联聚类的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检验 4.3.1 系统指标分析中的定量研究方法 4.3.2 灰色关联聚类在指标项聚类中的作用原理 4.3.3 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项灰色关联聚类 4.3.4 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确定 4.3.5 小结 4.4 本章小结5 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指数的确定 5.1 指标赋权法 5.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观赋权法确定的指标权重 5.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5.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过程 5.3 基于神经网络(ANN)的客观赋权法确定的指标权重 5.3.1 BP神经网络法的基本原理 5.3.2 BP神经网络法在指标权重确定中的应用 5.4 基于层次分析和神经网络的组合赋权法确定的指标权重. 5.4.1 组合赋权法的基本原理 5.4.2 组合赋权法在指标权重确定中的应用 5.5 农民工生活质量综合指数的确定 5.5.1 构造综合指数的目的 5.5.2 综合指数的构造 5.5.3 小结 5.6 指标解释与构造 5.6.1 就业状况质量 5.6.2 物质生活质量 5.6.3 社会保障水平 5.6.4 权益保护程度 5.6.5 身心健康水平 5.6.6 精神生活质量 5.7 本章小结6 农民工生活质量现状与实证研究 6.1 调查对象及方法确定 6.1.1 调查对象 6.1.2 调查方法 6.2 问卷调查的主要发现 6.2.1 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6.2.2 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情况 6.2.3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情况 6.2.4 农民工的物质生活情况 6.2.5 农民工的精神生活情况 6.3 调查资料整理和有效性判断 6.3.1 有效问卷的数据整理 6.3.2 信度评价 6.3.3 效度评价 6.4 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实证研究 6.4.1 描述性分析 6.4.2 因子分析 6.4.3 回归方程检验 6.4.4 聚类分析 6.5 模拟分析——模拟提升因子的权重 6.5.1 模拟提升因子权重的方案一 6.5.2 模拟提升因子权重的方案二 6.6 本章小结7 问题的发现及成因分析 7.1 研究中问题的发现 7.1.1 来自公因子的解释 7.1.2 主要问题的发现 7.2 农民工生活质量不高的外部原因分析 7.3 农民工生活质量不高的内在矛盾分析 7.4 影响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机理分析 7.4.1 造成困境的机理之一:刘易斯(A.Lewis)模型引导的劳动力转移路径与农民工收入偏低的机理分析 7.4.2 造成困境的机理之二:托达罗模型(M.P.Todam)引导的劳动力转移路径与农民工就业压力的机理分析 7.4.3 造成困境的机理之三:准公共产品理论引导的劳动力转移路径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机理分析 7.4.4 机理分析的结果 7.5 其他国家流动人口的实践对我国的借鉴 7.6 本章小结8 农民工生活质量与社会保障的政策搭配分析 8.1 生活质量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搭配功能 8.2 现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中的政策障碍 8.2.1 “城保模式”的政策实施及评价 8.2.2 “双低模式”的政策实施及评价 8.2.3 “综合保险”的政策实施及评价 8.2.4 “农保模式”的政策实施及评价 8.3 农民工弹性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框架设想 8.3.1 农民工社会保障项目的定位 8.3.2 弹性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定义 8.3.3 农民工弹性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8.4 本章小结9 农民工弹性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与政策选择 9.1 农民工弹性保障制度的实施思路 9.2 基于激励相容约束的农民工弹性工伤保险制度的设计与政策实验 9.2.1 问题的提出 9.2.2 我国现行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博弈分析 9.2.3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改进的路径设计——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模型 9.2.4 实验方案——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 9.2.5 结论 9.3 基于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农民工弹性医疗保障制度的设计与政策实验 9.3.1 问题的提出 9.3.2 现行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效率分析——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讨价还价博弈 9.3.3 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改进的路径设计 9.3.4 实验方案——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 9.3.5 结论 9.4 基于动态预算约束下农民工弹性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与模拟实验 9.4.1 问题的提出 9.4.2 现行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的博弈分析——基于统筹预算约束下的非均衡模型 9.4.3 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改进的路径设计——基于动态预算约束下的均衡模型 9.4.4 模拟方案 9.4.5 结论 9.5 基于失业保险和就业奖金相结合的农民工弹性失业保险制度的设计与政策实验 9.5.1 问题的提出 9.5.2 农民工弹性失业保险制度的路径设计 9.5.3 实验方案——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 9.5.4 结论 9.6 本章小结10 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与保障制度研究总结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 10.3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参考文献附录附录1 问卷调查表附录2 调查样本附表附录3 证明

章节摘录

  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农民工在物质、生活、教育、居住、社会保障、精神等方面的状况和权利问题也正在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协调城乡关系的阻碍因素。有关专家认为,农民工问题正逐渐成为中国“三农”问题的外延部分,并逐渐向核心问题发展(胡鞍钢,2002)。  根据本书研究所考虑的制度、理论、技术以及实践层面等各方面的原因,本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目标。  1.研究的初级目标  “生活质量”的含义至今在国际上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农民工生活质量的研究体系构建尚不全面,因此本书研究的初级目标是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民工的特殊性,对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含义及内容进行界定。  2.研究的中级目标  在界定了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含义之后,本书研究的中级目标是要依据“农民工生活质量”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建立我国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选择并筛取所需要的指标,在客观与主观结合的基础上应用UML建模技术与灰色关联聚类等技术手段设置出科学合理地反映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及框架,进行实证分析与模拟检验,揭示影响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外在原因与内在矛盾。  3.研究的终极目标  在揭示了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内在成因与外在矛盾的基础上,本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基于农民工社会保障与生活质量的相互关系,寻找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机制与制度设计,以此客观地评价社会保障制度在提升农民工生活质量中的作用及地位,同时也为构建与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及社会统一保障机制及制度安排勾画出方案设想。


编辑推荐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其研究目的是在分析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与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在揭示我国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提升的特殊性、可行性及制度障碍;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民工生活质量的经验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并设计出适合我国农民工的保障制度。本课题通过三个层次的研究内容实现其研究目标。  可供高校师生,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及相关部门研究学者及相关读者阅读使用。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与保障制度研究 PDF格式下载



书写的不错,逻辑性强。有很大借鉴意义,值得入手


封面就出现印刷瑕疵 书纸张很白很白 感觉是盗版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