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沿海经济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

李巍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李巍  

页数:

307  

前言

  区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上形成了一些具有重要支撑和带动作用的区域,特别是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沿海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和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  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环渤海、北部湾、海峡西岸等新的沿海经济增长区正在形成。从发展潜力上看,这些新兴沿海经济区将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共同决定着我国沿海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格局和态势。并且,这些区域的生态地位亦十分重要,都是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功能区,涉及长江、黄河、辽河、海河、珠江等重点流域以及渤海湾、湄州湾、北部湾等重点近岸海域,同时这些地方的环保和节能减排任务亦十分繁重。因此,这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最具活力的沿海地区的中长期生态环境演变趋势。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沿海经济区发展都是以国家战略性基础产业为主体,但其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尚未真正摆脱传统模式,不顾环境资源承载能力“铺摊子、上项目”,在沿江、沿河、沿海无序布局大量的石化、化工、钢铁、能源、造纸等“两高一资”型产业,给有限的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区域性、流域性环境风险进一步加大的隐忧不容忽视。为此,必须解决沿海经济区发展过程中可持续的环境资源支撑问题。对环境与资源进行有理性、有节制、有远见地利用与管理,依据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科学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布局、结构和规模,是沿海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国内外的广泛经验证明,战略环境评价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制度化保障,是在发展战略层面促进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随着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深入实施特别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出台,开展沿海经济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正成为一件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然而,相关规划环评工作正面临着技术方法和实践经验的制约。对此,本书从总结和分析目前相对成熟的沿海经济区的发展历程人手,提出新兴沿海经济区发展应重点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应吸取的经验教训,建立了开展沿海经济区发展规划环评的技术原则、方法框架,并通过三个典型案例具体说明和展示开展类似规划环评工作的基本模式、重点内容和技术关键。为深入实施沿海经济区发展规划环评工作提供实用的技术方法和参考案例。

内容概要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和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本书总结诸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些相对成熟的沿海经济区在以往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和经验教训,分析一些新兴沿海经济区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形势,指出开展沿海经济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和意义,提出并建立了沿海经济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原则和方法框架,并提供辽宁沿海经济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广州南沙地区等三个典型的沿海经济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案例。 本书可供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管理、研究和实践人员,环境科学、区域规划、经济地理、生态学、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以及政府部门有关人员阅读和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 沿海经济区的发展历程与先发的环境教训 1.1 我国沿海经济区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1.2 沿海主要经济区的发展现状 1.3 沿海先发经济区的主要环境教训第2章 新兴沿海经济区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2.1 沿海新兴经济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2 沿海新兴经济区的发展与环保对策 2.3 沿海新兴经济区发展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形势第3章 沿海经济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与要点 3.1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和发展现状 3.2 沿海经济区发展规划环评的技术原则 3.3 沿海经济区发展规划环评的技术要点第4章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4.1 工作背景和评价思路 4.2 规划概要与分析 4.3 区域概况与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4.4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4.5 重点产业发展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6 近岸海域环境影响评价 4.7 空间布局生态合理性分析 4.8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4.9 发展规划综合论证 4.10 评价结论与建议第5章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5.1 工作背景和评价思路 5.2 规划概要与分析 5.3 区域概况与环境质量现状 5.4 资源环境特征与承载能力 5.5 重点产业发展环境影响 5.6 近岸海域环境影响分析 5.7 空间布局生态合理性分析 5.8 发展规划综合论证 5.9 评价结论与建议参考文献彩图

章节摘录

  2.加强和拓展阶段  继深圳之后,珠海经济特区也于1980年10月正式动工建设。1981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了《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强调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把特区真正建设起来。1984年,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进一步办好既有的四个经济特区,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北海等14个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在这些地方实行经济特区的一些政策,增强它们对外经济的活力。1985年2月,党中央又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至此,我国的沿海经济区开始全面建设起来。  3.完善和深化阶段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东南沿海经济区已经初具规模,发展经验也被逐步推广到其他开放城市和开放区。自1987年以来,国务院又先后批准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等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1988年3月,国家决定将开放的范围从沿海城市扩展到全国沿海市、县,同年4月,又批准海南省成为经济特区。中央政府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倾斜政策,使东部沿海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而且,为了更好地融人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国际化的潮流中,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环渤海、海峡西岸和北部湾等沿海新兴经济区的发展也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望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目前,我国的沿海经济带,地域上包括三市九省区以及台、港、澳三个特殊地区。其中,三市是指北京、天津和上海;九省区则包括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以及广西。  1.1.2 我国沿海经济区的发展特点  沿海经济区的显著特征是依海而建,海洋使其在区位优势、地理特征、地缘条件、文化背景等方面都与一般的陆地区域经济区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形成了我国沿海经济区发展的一些显著特点。  1.经济发展具有高度外向性  沿海经济区发展受到国家经济能力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双重影响,通过海洋在全球配置资源从而产生资本。真正使沿海经济增长产生飞跃的关键是与其他经济区的合作和国外的空间经济技术传播。从局部来看,海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陆地的由铁路、公路、河流连接的点轴发展模式有很大不同,它既要体现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海洋安全利益,又涉及国际法律准则、周边关系和多边开发原则等相关方面,因此,沿海经济区是在高度开放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沿海经济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感觉这本书还比较全面,蛮不错的。
关键是安全,写得很不错。比较喜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