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温病学临床运用

钟嘉熙,张朝曦 主编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钟嘉熙,张朝曦 主编  

页数:

498  

前言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是中医学的精髓,更是中医师必读之著。然而,许多中医师毕业后对这些经典便有所淡忘,诊断治疗率性而为,使诊疗水平难以提高,这也成为许多中医老专家、老前辈最为担忧之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非常重视中医师的继续教育问题,2006年11月发布了《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定》,并规定参加和接受继续教育是中医药专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在科学出版社组织下,我们根据各级临床医师所需,编著了《重读中医经典丛书》,根据初、中、高级职称医师的临床需要分为三级,共12册。各经典初级参考读物为“临床精要”部分,主要供初涉临床的中医师使用,使他们能很快地抓住经典精要,为临床解决实际问题;各经典中级参考读物为“临床运用”部分,主要介绍经典理论指导临床的运用经验体会,可供临床中医主治医师参考;各经典高级参考读物为“临床发挥”部分,主要介绍如何发挥经典理论在临床的作用,可供临床高年资医师参考。  本丛书涵盖了中医经典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经验,是临床医师提高经典理论知识及升级考试的重要参考书。主要编写者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专科的学科及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长期坚持在中医经典教学、临床病房、门诊第一线工作,其中多人为国家级重大课题的主持者,或多项科技奖获奖者,书中体现了他们在教学、临床、科研中的许多心得体会,如中医经典理论指导防治SARS、流感及其他病毒性疾病,中医经典理论指导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风湿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疑难疾病。同时亦介绍了众多古今医家临床运用经典理论的经验,可供临床各级医师学习参考,亦可作为高年级中医院校学生参考使用。  本丛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及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大力支持,谨此致谢。

内容概要

本书是“重读中医经典丛书”温病学部分的中级篇,本书主要分为三篇。上篇为温病学重要原著释解,以临证病案形式阐释温病学经典原著必读条文并启发临床运用思路;配合选择温病学重要原著赏析,突出温病学经典理论方法。中篇为温病学运用,介绍温病常见病种如四时温病、温度、瘟疫理法方药临床应用经验及名家发挥。下篇为常见瘟疫防治,主要介绍现代常见瘟疫的辨治,包括当前流行的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人禽流感、SARS等,书后附有最新传染病防治法。  本书可供临床中医主治医师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院校学生学习使用。

书籍目录

总前言前言上篇 温病学重要原著释解 第一章 温病原著必读  第一节 叶天士《温热论》  第二节 薛生白《湿热病篇》  第三节 吴鞠通《温病条辨》选读 第二章 温病学重要原著赏析  第一节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摘选  第二节 吴又可《温疫论》摘选  第三节 余师愚《疫疹一得》摘选  第四节 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摘选  第五节 刘松峰《松峰说疫》节选 参考文献中篇 温病学运用 第一章 风温 第二章 春温 第三章 暑温 第四章 湿温 第五章 伏暑 第六章 秋燥 第七章 大头瘟 第八章 烂喉痧 第九章 温疫 参考文献下篇 现代常见瘟疫的防治 第一章 流行性感冒 第二章 人禽流感 第三章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第四章 流行性腮腺炎 第五章 麻疹 第六章 轮状病毒感染 第七章 肠道病毒感染 第八章 登革病毒感染 第九章 钩端螺旋体病 第十章 流行性出血热 第十一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十二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十三章 伤寒和副伤寒 第十四章 病毒性肝炎 第十五章 艾滋病 第十六章 霍乱 第十七章 鼠疫 第十八章 猩红热 第十九章 疟疾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章节摘录

  【提要】  卫气营血病机的浅深层次及其不同治法。  【阐释】  卫气营血在分布部位、活动范围及生成过程有浅深先后之分。卫气营血的病机传变,反映了温病发展过程中的病位浅深、病情轻重及病程的先后阶段。一般说,温病初起多在卫分,病隋轻浅;继之表邪入里传入气分,病情较重;进而深入营分,病情更重;邪陷血分,病情最为深重。这是新感温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的一般演变过程。并不是所有温病的演变都是按此固定的顺序而变化,如有的温病病发气分或营分,营血分之邪可向外透出气分。同时,因为不同的温病致病原因不同,如在卫分之邪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卫气营血各阶段表现的病机变化不同;在气分之邪,其病位又有肺、脾、胃、胆、肠之异,其病机变化亦不相同。另外,卫气营血之间并不是截然割裂的,又有卫气、卫营同病者,也有气营、气血两燔者,有的病甚至可同时波及卫气营血。  叶氏根据卫气营血不同阶段的证候表现,辨别邪之所在,明确病变机制,提出其治疗大法。“在卫汗之”,是指邪在卫分之表证,主以汗法即解表法。华岫云言“辛凉开肺便是汗剂,非如伤寒之用麻桂辛温也”,亦提示了“在卫汗之”的用药特点。叶氏所指温邪在表,治疗宜辛凉透汗解表,使邪从外解,用药既忌辛温发汗,以免助热耗阴,又不宜过用寒凉之品,以免凉遏致邪不外透。由于表邪性质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不同,解表的方法又不尽相同。  “到气才可清气”.是指表邪入里.气分里热已炽,治疗应以清气泄热为主,初入气分者多用轻清透邪之品,热毒深重者则用苦寒沉降之药,使邪热外透。叶氏用“才可”二字,是强调清气之品不可早投滥用,须在温邪人气之后方可用之,防寒凉早投遏邪不解。由于气分证涉及病位广泛,有肺、胃、肠、脾、胆、焦等不同,感邪轻重有别,故气分证的具体治法亦较为复杂,“清气”只高其梗概,并不能包括气分证的所有治法。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是指邪热人营,治宜清营热、滋营阴,佐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药如犀角(今以水牛角代之)、玄参、羚羊角等,冉配合银花、连翘、竹叶等清泄之品,以达透热转气的目的。慎用滋腻养血和破散活血等药,以免腻滞留邪和破散伤血。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温病学临床运用 PDF格式下载



学习温病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入门书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