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2011年“南海I号”的考古试掘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页数:

155  

字数:

295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2011年南海Ⅰ号的考古试掘》是关于“南海I号”沉船的考古试掘报告。书中分章节,对“南海I号”的试掘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对“南海I号”的打捞过程、工作历程、发掘情况、沉船保护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突出介绍了创新方法和成果。本书是我国水下考古的重要成果,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参考资料。

书籍目录

序 何斌
发掘工作的说明 刘志远
背景资料的介绍 卜工
一、—个偶然的发现,成就了“南海I号”重见天日的必然结果
二、新理念、新思路、新境界一从传统水下考古到整体打捞
三、组织保障、科技支撑,多学科融合——从遐想到科学
四、下沉井,穿底梁,坐气囊——从海底到水宫
五、整体打捞的里程碑意义
六、辉煌仍将继续
试掘过程的回顾 余万勤
一、硬件设施的准备
二、划区分组
三、钎探触摸
四、探方布设
五、淤泥清理
六、提取样品
七、测量绘图
八、收集文物
九、探方回填
铝制探方的运用 王志杰
一、铝制硬式探方的规格
二、铝制硬式探方的连接
三、铝制硬式探方的布设
四、铝制硬式探方的改进
五、铝制硬式探方的优劣
淤泥堆积的分析 罗斌
一、淤泥堆积的概述
二、淤泥堆积的检测与分析
三、淤泥堆积显示的问题
出水器物的介绍 罗俊雄
船首位置的研究 陈波
一、以船壳板为线索寻找船首位置
二、探方内船体现象分析
三、船首位置分析及初步结论
四、结语
水晶宫环境的现状 林唐欧
一、水体状况的分析
二、沉箱的现状
公众考古的理念 黎飞艳
一、边发掘边展示
二、不断改进提高视觉效果的措施
三、搞好“三个互动”,考古学大众化的进程
隔舱板意义的启示 许鹏
一、水密隔舱的发展
二、隔舱板的特性
三、水下考古发现的隔舱板举例
四、隔舱板在水下沉船考古中的意义
附录
附录1: “南海I号”沉船第二次试掘申请
附录2: “南海I号”沉船第二次试掘方案
一、“南海I号”沉船的基本情况
二、前期调查和准备
三、发掘项目时间表
四、“南海I号”沉船第二次试掘项目的说明和学术目的
五、“南海I号”沉船第二次试掘方案
六、文物保护方案
七、人员组成及分工
八、宣传计划
九、经费来源及数额(略)
十、发掘期间的遗址管理和保护措施
十一、安全措施
十二、环境保护措施
十三、报告编写、出版计划
值得珍藏的记忆(后记) 卜工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本次试掘的首要工作任务即是摸清“南海I号”在沉箱内的船体态势,从而找到船首的位置。如何确定“南海I号”的船首位置呢?当然要通过在发掘过程中了解到的各类信息综合考虑,凝结物的分布、船货的种类和摆放位置以及土层状况等因素都可以作为船只整体分析的依据。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船首位置的判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仍然是发掘过程中表露出的局部船体结构现象。本文将对本次试掘中搜寻船首的过程及各探方内表现出的船体结构现象进行简要的介绍,并根据目前掌握的“南海I号”船体信息,对船首位置进行初步的判断。本文在展开过程中经常要涉及具体方位的表述,因此有必要对发掘现场区域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加以说明。沉箱内表面呈比较规整的长方形,因此我们将沉箱内壁西南角作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南侧内壁设定为E轴(长约12米),西侧内壁设定为N轴(长约33米),这样就可以将沉箱内全部区域在水平面上进行坐标定位,具体布方的时候再利用全站仪进行精确定位和测量。例如距西侧和南侧内壁分别为1米的区域,我们将其记录为NIE1。需要补充的是,“南海I号”沉箱在方向上是有一定偏斜的,但整体打捞后船体早已脱离其原有保存位置,真正的方向对于发掘和研究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下文可能涉及的方向都是基于我们预设的坐标系而言,并非真正的方向,这样的考虑仅仅出于表述和说明上的便捷。如果需要真正的方向描述,也仅需根据罗盘测量稍加修正即可。


编辑推荐

《2011年"南海1号"的考古试掘》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2011年“南海I号”的考古试掘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