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安米家崖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科学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科学  

作者: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页数:

53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西安米家崖:新石器时代遗址2004~2006年考古发掘报告》是对西安米家崖遗址2004~2006年考古发掘成果的系统公布,书中客观而详尽介绍了遗址发掘所获新石器时代的遗迹、遗物,并依据遗迹间的层位关系及文化面貌差异,将所获遗存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各阶段分别归属于半坡四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及客省庄文化。另外,书中亦对遗址中灰坑出土人骨进行了体质人类学方面的研究。本书对了解关中地区史前文化提供了一批十分重要的资料。  《西安米家崖:新石器时代遗址2004~2006年考古发掘报告》对历史、考古、文化史研究和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环境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三节 工作概况 一、发现与发掘经过 二、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第二章 地层堆积与文化分期 第一节 发掘分区与地层堆积 一、德圣小区 (一)德圣6号楼基槽 (二)德圣7号楼基槽 (三)德圣8号楼基槽 (四)德圣9号楼基槽 (五)德圣10号楼基槽 (六)德圣11号楼基槽 (七)德圣12号楼基槽 (八)德圣13号楼基槽 二、鑫元小区 (一)鑫元2号楼基槽 (二)鑫元3号楼基槽 (三)鑫元4号楼基槽 (四)鑫元5号楼基槽 (五)鑫元6号楼基槽 (六)鑫元8号楼基槽 第二节 文化分期第三章 米家崖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 第一节 遗迹 一、遗迹概述 二、灰坑形制 (一)圆形袋状灰坑 (二)圆形锅底状灰坑 (三)圆形筒状灰坑 (四)椭圆形袋状灰坑 (五)椭圆形锅底状灰坑 (六)椭圆形筒状灰坑 (七)圆角长方形锅底状灰坑 (八)不规则形袋状灰坑 (九)不规则形锅底状灰坑 第二节 遗物 一、陶器 (一)陶容器 (二)陶工具 (三)陶饰品 二、玉、石器 三、骨、角、牙器第四章 米家崖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 第一节 遗迹 一、遗迹概述 二、灰坑形制 (一)圆形袋状灰坑 (二)椭圆形袋状灰坑 (三)椭圆形锅底状灰坑 第二节 遗物 一、陶器 (一)陶容器 (二)陶工具 (三)陶饰品 二、石器 三、骨、角、蚌器第五章 米家崖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 第一节 遗迹 一、遗迹概述 二、遗迹形制 (一)灰坑 (二)房址 (三)窑址 (四)灶址 第二节 遗物 一、陶器 (一)陶容器 (二)陶工具 (三)陶饰品 二、玉、石器 三、骨、角、蚌器第六章 结语 一、米家崖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 (一)文化面貌 (二)文化属性 (三)相对年代 二、米家崖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 (一)文化面貌 (二)文化属性 (三)相对年代 三、米家崖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 (一)文化面貌 (二)文化属性 (三)相对年代附录 米家崖遗址出土人骨的鉴定报告附表 附表一 西安米家崖遗址2004~2006年发掘灰坑统计表 附表二 西安米家崖遗址2004~2006年发掘房址统计表 附表三 西安米家崖遗址2004~2006年发掘窑址统计表 附表四 西安米家崖遗址2004~2006年发掘灶址统计表后记英文提要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一章 概述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一、地理位置陕西省省会西安位于我国地理版图的中心(我国的大地原点和国家授时中心就在西安附近的三原),地理位置为东经107°40'~109°49'、北纬33°39'~34°45’。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渭南市相接;南和东南以秦岭山脉主脊为界,与汉中市、商洛市相邻;西以太白山地和青化台原为界,与宝鸡市接壤;西北以渭河为界,与咸阳市隔河相望;东北以荆山黄土台原为界,与渭南市、咸阳市毗连。南北最大纵距约116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4公里,总面积9983平方公里。现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临潼、长安9个区和蓝田、周至、户县、高陵4个县。米家崖遗址所在的米家崖村,行政规划上现隶属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十里铺街道办事处(原为十里铺乡),西距西安市区约5公里(图一)。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美,水源充足,是古代先民繁衍生息的理想住所。二、自然环境西安位于渭河平原中部偏南,东临华山,西连太白山,南依秦岭,北濒渭河;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以海拔400米左右的渭河平原为主,河流密布,另有山地丘陵及黄土台塬,大体上形似簸箕状。如此山、川、原并存,真可谓“被山带河”①、“四塞之国”②,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编辑推荐

《西安米家崖:新石器时代遗址2004-2006年考古发掘报告》对历史、考古、文化史研究和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西安米家崖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