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河南早期刻画符号研究

袁广阔,马保春,宋国定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袁广阔,马保春,宋国定  

页数:

31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河南早期刻画符号研究》在全面收集目前所见河南出土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早期器物刻画符号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符号学、民族学、图像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初步探讨了这一时期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出土器物刻画符号的定名、分类及其与汉字起源的关系等问题。对一些特殊的刻画符号也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较为深人的探讨。发现晚商之前河南地区出土器物刻画符号的构成既有线段构架类符号,也有线条造型类符号,二者是平行发展的。它们与汉字在形体上有一定的联系。《河南早期刻画符号研究》搜集整理的刻画符号资料和初步的研究工作对今后考古学、文字学、符号学、语言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适合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人员及对中国早期器物刻画符号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概述第二章 河南出土的早期器物刻画符号资料第一节 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陶器符号第二节 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符号第三节 龙山时代的刻画符号第四节 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刻画符号第五节 二里冈文化时期的刻画符号第三章 陶符与文字起源第一节 器物刻画符号的重新定名与分类第二节 陶器符号与文字起源第三节 中国考古所出重要陶器符号资料第四章 河南陶器刻画符号研究第一节 裴李岗文化时期第二节 仰韶文化时期第三节 龙山时代第四节 二里头文化时期第五节 二里冈文化时期附录一 殷墟出土陶符、陶文附录二 殷墟出土陶符、陶文研究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概述中原早期考古发现的刻画符号主要见于新石器时代、二里头文化、二里冈文化和商代后期的殷墟时期遗址中,目前已有大量的考古资料可以证明。但在骨器、木器、石器上雕刻动物、植物形象可能开始的时间更早,如2009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许昌灵井遗址发现一件距今1.5万~1.2万年、用鹿角雕刻的微型鸟雕化石,雕刻鸟身长2.1、高1.2、厚0.6厘米。以均匀烧烤过的鹿角为材料,用细石器中的雕刻器精致雕刻而成。鸟身线条简洁流.,形态完美。翅膀部位刻线寓意羽毛,非常细致。足部前后两端刻有对称的凹槽,形成很平的底座。同时被发现的还有其他雕刻品及其半成品。真正出现明确符号的时代为裴李岗文化时期,该文化是黄河流域较早进入原始农业氏族社会的一支新石器早期文化,在河南境内分布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共有一百余处。遗址地点南到南阳,北至濮阳,东达商丘,西至三门峡地区。该文化的遗迹有房基、灰坑、墓葬等。房基主要有两类,即地面式和半地穴式。房基的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和方形三种。裴李岗文化发现的墓葬较多,据初步统计,共有700余座。这些墓葬均在氏族公共墓地内。在各遗址中墓葬都比较集中,有的还有分片集中埋葬现象,这些墓的墓坑均为长方形竖穴式,排列有序,墓向比较一致,以头向南和西南为主。葬式主要是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部分双人合葬墓,在个别遗址内发现有多人一次葬和多人二次葬。大多数墓内有随葬品。裴李岗文化的遗物有石器、陶器和骨器等。陶器可分为容器类和非容器类,容器类包括炊器、储器、盛器、水器、食器等。裴李岗文化早期的陶器火候低,陶质疏松,陶器的种类不多;晚期以后,陶器的火候较高,陶器的种类增多,形式多样。人们根据陶器的用途,选用不同的陶质,制造出各种器类,如饮食器多用泥质陶,炊器用夹砂陶。器表一般有一定的装饰,纹样由简单到复杂,最后还出现了彩陶。裴李岗文化时期人们根据陶器用途对它们进行装饰,如盛器中的素面陶器多经过磨光,并且在器表涂上红陶衣,炊器(如夹砂大口罐)上多饰篦点纹、指甲纹、细绳纹、附加堆纹等。陶鼎的腹部多饰有乳钉纹等,纹饰往往用不同的排列方法组合成形式多样的花纹图案,给陶器增添了活力。裴李岗文化早期泥质陶器装饰的突出特点是陶衣装饰,其具体方法是在未烧制的陶器表面涂一层细腻的泥浆,经高温烧烤后,这层泥浆变成一层红色的陶衣,出土时色泽十分鲜艳。裴李岗文化晚期,先民们的制陶技术进一步提高,陶器的胎质变薄,器形更加精巧,他们还掌握了在陶器表面施彩而不会脱落的技术。在裴李岗文化各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反映出当时的经济生产有农业、渔猎、采集、家畜饲养、编织、纺织等,但人们的生活资料主要来自于农业,这表明农业已进入比较发达的阶段。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制陶、制石、制骨等手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从裴李岗陶器制作看已不是最原始的阶段,而是经过较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裴李岗具有一定规模的制陶业,这为仰韶文化多姿多彩的彩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裴李岗文化时期以贾湖类型的刻画符号出土最多。贾湖类型以贾湖遗址而得名。这种类型的遗址多在丘陵与平原地区的过渡地带和平原地区沿河两岸的台地上,主要分布于淮河上游的支流沙河、洪河流域,最北可达到汝河、颍河流域。主要遗址有漯河翟庄,舞阳贾湖、郭庄、阿岗寺,许昌丁庄、崔庄,叶县文集,鄢陵古城、南关、蝎子岗、刘庄,长葛石固部分遗存等。贾湖类型的遗址经过大面积发掘的有贾湖[1]和石固[2],经过试掘的有漯河翟庄等。早期的陶系主要为夹砂红陶和红褐陶,泥质陶很少,陶器的纹饰以磨光红衣和细绳纹为主,也有少量的刻划纹和戳刺纹。器形仅见圜底和平底器。典型器物有角把罐、双耳罐、深腹钵、四角形浅腹钵、兽头形支架等。晚期的陶系和器类增多,除有一期的夹砂红陶和红褐陶外,泥质红陶数量大增,还出现少量的夹炭、夹蚌壳粉末和夹云母颗粒的红褐陶。夹砂、夹炭和泥质陶流行施陶衣并磨光的工艺。纹饰除有一期的外,新出现乳钉纹、篦点纹和齿状花边纹,而绳纹减少,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出现了龙山文化常见的篮纹和方格纹。陶器除平底和圜底器外,出现了三足器。典型器有盆形鼎、束颈鼓腹圜底罐、筒形篦纹罐、折肩壶、圆腹壶、折腹壶、直口钵、敛口钵等。墓内随葬成组龟甲由此期出现。骨器也较多,有骨镖、骨针、骨锥、骨饰等。贾湖遗址目前发现的契刻符号有16例,分别刻于14件甲、骨、石、陶器上,均是刻划而成。其他裴李岗文化遗址没有符号发现,可见此时符号只出现于某些特殊的遗址,当时社会也并不普遍使用符号。距今7000~5000年,河南进入仰韶时代。仰韶文化是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最重要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该文化因20世纪20年代首次在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大规模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河南、陕西、山西的文物工作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发现了众多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等遗物,基本上弄清了仰韶文化在全国的分布范围。目前调查和发掘的仰韶村落遗址,规模大小不一,大的面积有几十万平方米乃至百万平方米以上,小的一般只有1万到几万平方米。规模较大的村落遗址,有一定的布局,遗址内分布密集的房基、窖穴、灰坑和较多的陶窑遗迹。经济生产包含农业、渔猎、采集、养畜及手工业等多种成分。这些为复原仰韶文化的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它们代表了仰韶文化早期原始村落的结构,对研究中国早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河南境内已正式考古发掘过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县三里桥、庙底沟,渑池仰韶村,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淅川下王岗、下集,安阳后冈、大司空村,濮阳西水坡,南阳南召二郎岗、镇平赵湾,以及郑州市北邙山区的西山遗址、灵宝市阳平镇的西坡遗址,等等。其中发现过刻画符号的遗址有临汝洪山庙[3]、临汝纸坊阎村[4]、临汝北刘庄[5]等。仰韶文化分布广泛,就目前材料分析,河南省三门峡地区、郑洛地区、河南中西部、豫北地区、豫西南地区仰韶文化的面貌均有一定差异。因此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三门峡地区称为“荒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熊耳山以东、平顶山西侧和龙门山地区以南为“阎村类型”;豫北冀南地区的仰韶文化早期为“后冈类型”,晚期为“大司空类型”;郑洛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存称为“大河村类型”;豫西南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存被称为“下王岗类型”。庙底沟类型主要分布于华山以东、崤山以西的豫西三门峡地区、陕西关中地区和汾河中下游的晋南地区,西至甘青,东抵沿海,南到长江南北,北达长城内外,几乎大半个中国都受到了庙底沟类型的影响。河南省境内大规模科学发掘的典型遗址有陕县三里桥、陕县庙底沟、渑池仰韶村、灵宝南万村,山西省境内考古发掘的遗址有芮城东庄村和西王村等。该类型的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次之是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和泥质黑陶,制作方式普遍采用了慢轮制作技术,但也有部分小型陶器如碗、杯、器盖等用手捏制。陶器烧造的火候比裴李岗文化陶器有明显提高,陶质坚硬,器形规整,器表打磨光滑。陶器的种类丰富,主要有曲腹碗、敛口曲腹钵、卷沿曲腹盆、双唇小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敛口鼓腹罐、深腹罐、盆形灶、小口瓮、镂孔器座等。陶器表面的纹饰有线纹、篮纹、划纹、附加堆纹、布纹、席纹、镂孔和彩绘图案等。该类型部分遗址出土彩陶数量较多。彩绘的颜料主要有黑彩、红彩和白彩,兼用黑、红两色的也有。彩绘主要施于器腹上或口沿上。彩陶图案复杂,但大体可以分为几何图案和动物图案两大类。几何图案有条带纹、涡纹、弧形三角纹、垂弧纹、圆点纹、网格纹等,多组成一周富于变化的连续装饰图案,以花瓣纹最为突出;动物图案有蛙纹、鸟纹等,但它们是图案,而不是符号(彩版一,1~6)。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因发现于郑州大河村遗址而得名,也有学者称其为秦王寨类型[6]。大河村遗址于1964年在河南省文物普查中被发现,1972~1987年郑州市博物馆曾先后对其进行21次发掘,共揭露面积近5000平方米,发现遗址包含仰韶文化早、中、晚期,以及龙山、二里头和商四种文化遗存,出土遗迹、遗物丰富[7]。大河村类型主要分布在以嵩山为中心的郑洛中原腹地,除中心区域的郑、洛地区外,其最大范围还扩展到开封以南、周口以西、驻马店以北、南阳东北、崤山以东、伊洛河中下游一带。考古发掘的典型遗址有郑州大河村、郑州西山、荥阳点军台、荥阳青台、长葛石固、洛阳王湾等。该类型遗址中出土的陶器,陶质分泥质陶和夹砂陶两大类。其中以泥质陶最多,夹砂陶次之。陶色以红陶或褐陶为主,灰陶次之,棕陶和黑陶少见。陶器的制法以手轮兼制和轮制为主,陶胎厚薄均匀。陶器器表以素面为主,纹饰有弦纹、附加堆纹、划纹、镂空、线纹和少量绳纹。陶器的种类繁多,鼎类有罐形鼎、盆形鼎和釜形鼎三大类;罐类有深腹罐、折腹罐、直腹罐、带流罐等;盆类有鼓腹盆、折腹盆和斜腹平底盆等;此外还有圆肩鼓腹瓮、直壁小平底缸、折腹镂孔豆、敛口斜弧壁钵、小口圈足壶、双连壶、圈足碗、敛口圈足杯、大口尖底瓶、小口束腰尖底瓶、直壁平底甑、弧形器盖、束腰器座等。大河村类型彩陶发达。大河村遗址的彩陶不仅数量多,且花纹图案繁多,色彩鲜艳。彩陶以白衣彩陶最具特色。彩色多为红、棕色或红、黑两彩兼施。彩陶以黑彩、红彩或棕色与红色兼用为主,也有少量仅施黑彩和红彩的。彩陶母题纹有平行直线纹、平行曲线纹、弧线纹、直边三角纹、弧边三角纹、圆点纹、圆点圆圈纹、同心圆纹、锯齿纹、六角星纹、“∽X”纹、古钱纹、昆虫纹、太阳纹、日晕纹、月亮纹、菱形纹、豆荚纹、树叶纹、花蕾纹、鱼纹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特征的图案有太阳纹、日晕纹、六角星纹、“∽X”纹等。大多数花纹图案是由多种母题纹组成的(彩版二,1~5)。阎村类型以汝州阎村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西部,熊耳山以东,嵩山、平顶山西侧,龙门山以南,伏牛山以北。流经该区的主要水系有伊河、北汝河、颍水等。地势总特征是低山、丘陵连绵不断。遗址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的台地上,背靠丘陵,面向河流,这里是仰韶文化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据统计有遗址百余处。典型遗址有汝州洪山庙、中山寨、阎村,伊川土门、水寨,鲁山邱公城等。该类型流行二次葬,成人瓮棺即“伊川缸”,是固定使用的葬具。缸为大口、直腹、平底,底有一圆孔,系烧前戳穿,是专为死者烧制的,孔是供灵魂出入而设。陶器以泥质和夹砂红陶为主,夹砂褐陶、泥质灰陶也占一定比例,并有少量的泥质黑陶、夹砂黑陶和夹蚌陶等。器表多素面磨光,纹饰有线纹、弦纹、附加堆纹和彩陶等,彩陶中多用黑、白、棕、红四种颜色绘于肩部和腹部。陶器主要有罐形鼎、釜形鼎、大口深腹平底缸、敞口鼓肩平底罐、双唇体瘦长双耳尖底瓶、直口折肩釜、敞口弧壁平底钵、壶、豆、碗、器盖。器盖多为半球状,顶或腹壁有3~5个鸟啄状纽,有的盖纽分别塑成马鞍形、鸟形、熊形等。彩陶图案种类繁多,画面宏大,包含内容广泛,在仰韶文化诸类型中十分罕见。最突出的是反映当时人们生活情景的记事性图画,如阎村的“鹳鱼石斧图”(彩版二,6),洪山庙的“狩猎图”、“金乌负日图”等。后冈类型文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被发现,梁思永先生在后冈遗址发掘,首次揭露出该遗址有小屯殷商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相叠的文化层,第一次了解到豫北地区有仰韶文化的存在。该类型主要分布于豫北、冀南的卫河、漳河流域。其范围向北可达冀北的桑干河流域,东部与北辛文化也有交流。后冈类型的典型遗址在河南境内有安阳后冈,浚县大赉店、高井台子,濮阳西水坡;河北境内有武安赵窑,正定南杨庄,磁县界段营、下潘旺等。目前经过大规模考古发掘的遗址是安阳后冈[8]和濮阳西水坡[9]。陶器的陶质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灰陶数量较少。陶器多素面磨光,纹饰主要有弦纹、锥刺纹、指甲纹、乳钉纹等。彩陶不发达,仅有少量的红、褐彩,多为简单的图案,如宽带纹或数组平行线、斜线、直线纹等。陶器的制法一般为手制,多经慢轮修整。陶器流行叠烧技术,因而出现“红顶”碗、“红顶”钵等器物。典型陶器有敞口红顶碗、敛口红顶碗、红顶钵、罐形鼎、盆形鼎、小口壶、敛口瓮、小口鼓腹弦纹罐、大口彩陶罐、大口圜底缸、小平底锥刺纹盆等,其中罐形鼎的形体都比较大。大司空类型仰韶文化,20世纪50年代初发现于安阳大司空村遗址,其后在安阳大正集老磨岗、鲍家堂、大寒南岗也相继发现这类遗存。大司空类型遗址主要分布于卫河、漳河流域,以大司空村遗址为代表,遗址有河南安阳大寒南岗、鲍家堂,河北磁县下潘旺、邢台柴庄、邯郸百家村等。该类型的遗址分布范围比后冈类型要小一些,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类型。陶质以泥质和砂质灰陶为主,泥质和砂质红陶较少。器表以素面为主,有较多的篮纹和方格纹,还有划纹、线纹和锥刺纹。彩陶主要是在陶胎原地直接绘出图案。彩陶图案绘制草率,主要纹饰有曲折纹、网状纹、圆点纹、蝌蚪纹、梳齿纹、水波纹、S纹等。主要是以红或棕色彩绘于陶器腹部。典型陶器有折沿罐、鼎、高领罐、敞口钵、大口盆等。下王岗类型主要分布于南阳盆地的汉水中游,丹江、唐河、白河流域的支流两岸,遗址分布得比较密集,如在南阳邓州清华一带我们调查出的遗址很多。该类型的南部在大洪山、荆门、武当山和随枣走廊一带与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早期犬牙交错,西部和北部隔秦岭和小秦岭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为邻。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次之。陶器的制法一般为手制,分泥条盘筑和直接捏塑成形两种,大型陶器一般经过慢轮修整。器表纹饰有弦纹、指甲纹、乳钉纹、编织纹、绳纹和镂空等。彩陶不发达,主要为黑彩,主题图案有变体鱼纹、弧线三角纹、草叶纹、豆荚纹、宽带纹、窄带纹、平行线纹、圆点纹等。典型陶器有罐形鼎、釜形鼎、鼓腹罐、圈足碗、敛口钵、直口杯、深腹盆、平底盂、盘、小口鼓肩瓮、镂孔豆、盆形甑、束腰器座、小口尖底瓶、大口尖底器等。其中彩陶筒形器座、直筒杯等为大溪文化影响所致。距今4900~4100年,河南进入龙山时代。发现刻画符号的遗址开始增加,但主要集中于淮河上游地区。河南地区龙山文化可分为王湾类型、煤山类型、王油坊类型、后冈类型等。王湾类型主要分布在洛阳及以西地区,典型遗址有洛阳王湾、孟津小潘沟等。


编辑推荐

袁广阔、马保春、宋国定编写的《河南早期刻画符号研究》共分四章,内容包括:概述,河南出土的早期器物刻画符号资料,陶符与文字起源,河南陶器刻画符号研究。适合从事刻画符号研究工作的人员及对中国早期器物刻画符号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河南早期刻画符号研究 PDF格式下载



书的质量不错,很好,物流给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