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役戍备
2012-11-1
科学出版社
赵宠亮
387
无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博士文库·行役戍备:河西汉塞吏卒的屯戍生活》利用出土简牍、传世文献和考古调查发掘资料,从吏卒的来源与退役、工作与休沐、功过与奖惩、物质生活、医疗卫生状况与死亡抚恤、精神文化生活以及河西汉塞的社会生态等方面,对汉代河西地区屯戍吏卒的生活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细致讨论。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对汉代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也得以加深。
赵宠亮,男,1982年7月生,河北永年人。2005年6月、2008年7月、201 1年7月分别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7月进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现为《四川文物》编辑部编辑、馆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秦汉史、秦汉考古,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总序序绪论一、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二、学术史回顾(一)研究概况(二)具体研究三、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一章 吏卒的来源与退役一、吏卒的来源(一)吏卒的籍贯(二)吏卒的年龄、身高和爵位(三)吏卒的入伍动机(四)戍卒的赴役二、吏卒的退役(一)罢卒——戍卒的退伍(二)致仕与斥免——戍吏的退役第二章 吏卒的工作与休沐一、日常工作(一)候望(二)日迹(三)邮书传递(四)其他非战斗性工作二、休沐状况(一)周期性休沐(二)节假(三)休田(四)休假方式——更休(五)相关问题(六)请假与销假三、对吏卒工作强度的推测第三章 吏卒的功过与奖惩一、功劳与奖赏(一)取得功劳的途径(二)功劳的上报与批复(三)功劳墨将名籍(四)功劳的校验(五)功劳与升迁二、犯罪与惩罚(一)吏卒犯罪概况(二)对犯罪吏卒的处罚三、戍吏的除授、迁转与罢黜(一)戍吏除授的途径(二)戍吏迁转分析(三)戍吏罢黜的原因第四章 吏卒的物质生活第五章 吏卒的医疗卫生状况与死亡抚恤第六章 吏卒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七章 河西汉塞的社会生态插图出处参考论著后记
第一章吏卒的采源与退役 一、吏卒的来源 (一)吏卒的籍贯 作为汉代河西屯戍活动的遗存,居延、敦煌等西北汉简中有大量关于屯戍吏卒生活的历史记录。其中诸多信息均为传世文献中未见记载或记载有限的内容,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意义十分重大。而关于戍边吏卒的来源情况的文字遗存,也是弥足珍贵的。这里仅就屯戍吏卒的来源情况稍作分析,希望能对吏卒的生活状况和边塞屯戍机构的情况,能有一个稍微深入的认识。 从西北汉简中大量名籍、账簿以及物品签牌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河西屯戍吏卒籍贯的信息。另外,在一些文书中也涉及有吏卒籍贯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有以下四点: 第一,选取资料的标准。采用明确标明或者可以推断为吏卒籍贯的资料;而对于不能判明为屯戍吏卒的郡县乡里记录则不再考虑。虽然很多可能原属于屯戍吏卒籍贯的资料被遗漏,但本着阙疑的态度,以免将非屯戍吏卒籍贯的材料统计进来。因此,所得出的具体数字就与以往研究有很大的不同。 第二,籍贯的记录方式。戍卒的籍贯记录具体到县,而对里则不予考虑。这同样是因材料所限,同时也由于县若确定,再追寻里意义已不是很大;但由于戍吏的情况与戍卒不同,其籍贯则尽量记录到里。 第三,因为简文记录状况或简牍残断等原因,大量简文显示的吏卒所属的具体单位已不清楚。为妥善计,仅以所屯戍郡为单位,来讨论吏卒的来源地问题。而同样由于资料的限制,我们主要讨论的仅是张掖和敦煌两郡,而对酒泉郡、武威郡则几乎未能涉及。 第四,根据史籍记载和简牍材料,我们知道边郡有民政和军政两个体系。前者体制为郡、县、乡、里;后者则是都尉府、候宫、部、燧。讨论吏卒来源主要是探讨后者的情况。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