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体育美学

胡小明 胡小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04出版)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胡小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04出版)  

作者:

胡小明  

页数:

331  

内容概要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体育美学》共分10个章节,主要对体育美学中的基础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体育美、人文美、运动竞赛观赏、体育中的美育、体育美学的发展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书籍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体育美学的建立 第二节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体育美学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体育美 第一节身体活动与体育美的萌生 第二节体育美的属性 第三节体育活动中的真善美 第三章身体美 第一节身体美的概念及价值 第二节历史上对身体美的认识 第三节身体美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身体健美的标准 第四章运动美 第一节运动美的内在要素 第二节身体运动的形式美 第三节相关审美对象 第五章人文美 第一节体育目标显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第二节群体的多样美 第三节个体的内在美 第六章体育与美惑 第一节运动者与美感 第二节与美感有关的运动感觉 第三节身体运动能力与美感 第七章运动竞赛观赏 第一节竞技美及其评价 第二节体育竞赛的审美要素 第三节运动项目的审美分类 第四节评分类运动项目的审美特征及观赏 第八章体育中的美育 第一节体育教学中的美育 第二节运动训练中的美育 第三节面向社会的美育 第九章体育与艺术 第一节体育与艺术之异同 第二节与体育有互动关系的艺术门类 第三节以体育为题材的艺术门类 第十章体育美学的发展 第一节社会转型与体育功能的调整 第二节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审美价值的浮升 第三节体育的审美理想与审美创造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三)审美评价有性别差异 古代奥运会曾是女性的禁区,违禁观看比赛的女性,将受到被处死的处罚。在雅典复兴的第1届现代奥运会因努力模仿古代奥运会,也没有女性参加。1900年以来,奥运会先后开设包括网球、高尔夫球、射箭、花样滑冰、游泳等女子运动的5个大项,都是属于无身体直接接触的项目。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增加了艺术体操和花样游泳,拉开了展示女性身体运动美的大幕。 有女子参加的体育比赛最初是不能展示女性身体美的。如1900年奥运会中的女子网球比赛,女选手只能穿袍子一样的长裙,脚穿长筒袜,头上还要带上高帽子,站在原地比赛。1924年以来奥运会击剑、篮球、手球、曲棍球等身体直接冲撞对抗女子项目增加,对更强体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女子运动员身体形态的变化。田径运动等项目中使女子运动员的身体要求男性化,模糊了女性特有的身体魅力。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特别增加了艺术体操和花样游泳项目,突出女性柔美的曲线和柔韧运动的魅力,受到当代社会舆论的高度认同。现代网球短裙越来越性感,田径运动员、沙滩排球运动员的分段式服装,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尽管女性参加体育活动已广泛为社会接受,但竞技场上的男女并不是完全平等的。男女在身体运动能力方面的差异,使足球、篮球等身体直接冲撞的激烈对抗项目中观众比男性大为减少;女性参与举重、拳击、摔跤等重竞技项目为不少人的审美观念所难以接受;在信仰天主教的人群中妇女传统上很少参加未经男人允许的运动,而伊斯兰的妇女被禁止在异性面前暴露身体。 西方古代也有把美分为柔性美(女性美)与刚性美(男性美)的主张。如古希腊的伊壁鸠鲁派思想家瓦拉,在把人体美区分为男性美和女性美时,就以刚性与柔性在快感上的最大满足为依据,并把这两种类型的美所引起的快感归结为人体美的最高理想。不过,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及美学著作中论述得相当细致深入的一对范畴。直至今天,人们在艺术批评与审美鉴赏中仍然时时沿用这对范畴来标示美的两种不同形态,区分艺术创作中相对立的两种风格。从审美的角度对身体活动的形式进行分类,特别应注意到动作的刚与柔。

后记

没有理想,行动是盲目的;没有审美理想,即使睁着眼睛,前途也并不一定光明。美学是指引体育进步的火炬。这个火炬通过应用美学、实践美学传递出来,实实在在握在手里,照得见脚下的路。因此,体育美学不宜热衷于“理念的感性显现”、“本质力量对象化”之类的抽象的原理性讨论,太多的美学中有争议或尚无定论的内容进入体育,这个领域薄弱的理论基础缺乏承受能力,于发展之事无补。这是二十多年前悟出的一点道理。那时候,我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体育美学》。说起那时接触美学,有一点偶然性。我自小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在“文革”中经受磨炼,上山下乡时处于资源匮乏、走投无路的无知无畏状态,闲极无聊之余只能读马列和历史。廷良引导我行路中浏览古籍,尚彬启迪我观大局变换思维,小敏和长青教我如何面对世态炎凉。尔后发愤写作,希望藉一支笔跳出“农”门,在之光先生无数次指导下,我投稿若干,屡战屡败,觉察到理论的匮乏,于是苦读大学中文系教材及文艺理论书籍,这才知道研究文艺理论的学科叫美学。后来调入成都体育学院,正好遇到改革开放后体育界的思想解放,对体育的名词、术语、概念、属性、功能、学科体系进行热烈讨论,我有幸参与这场难得的学术争鸣。记得1979年寒冷的春节,我和几位都想在科研上“发狠”的同事不约而同来到办公室用功读写——因为这里有一台电炉可取暖。我面对大堆书籍苦苦思索着研究领域的切入点,突然,脑袋里如电光火石般一闪:文艺可以有美学,体育为什么不能有美学?于是我开始阅读能够找到的一切与美学有关的资料,废寝忘食地思索和写作。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暨论文报告会征文,我的首篇《体育美学初探》得到当时《新体育》杂志社的阎维仁、史玉美等前辈慧眼赏识,被选中作报告。此后,我全力以赴,每日必读,每日必写,短短几年,在几乎所有的体育报纸杂志上都发表过有关体育美学的文章。体操教研室的张丽华教授请我给学生开讲座,我就把这些文章串起来编成讲义。最终,成了一本书。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教材:体育美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体育美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