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外国近现代经济史

韩毅 高等教育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高等教育  

作者:

韩毅  

页数:

251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6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立项,主要为了满足我国高校经济学、历史学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教学需要而编写。“外国近现代经济史”是教育部规定的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它与“中国经济史”、“中国经济思想史”和“外国经济思想史”一起,构成了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的“史”类课程群,为学生学习、掌握经济理论和研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提供历史的观点、方法与视角以及历史的知识与背景。因此,“外国近现代经济史”课程在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教育部对外国近现代经济史本科教材建设历来高度重视。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教育部就组织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着手编写外国近现代经济史本科教材。1965年,由樊亢、宋则行主编的《外国经济史(近代现代)》(三册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书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系统研究外国近现代经济史的通论性学术著作,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它构建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外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对有关外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学术问题,包括外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历史分期、基本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等,都做了开创性的研究和精辟的论述。该书的出版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被誉为我国外国经济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同时,作为我国高校外国近现代经济史教学最早的全国通用教材,这部书对后来我国外国近现代经济史本科教材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该书出版后的几十年中,它毫无争议地成为我国高校外国近现代经济史本科及研究生教学无以替代的经典式教材蓝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书的结构框架和部分内容已显陈旧、过时,作为一本高校本科教材所具有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

内容概要

  本教材以外国近现代经济史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主要阐明近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在经济上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从传统农业国向新兴工业国进而向发达工业国转变的历史过程,力求揭示各国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特有模式和独特的发展道路,进而为总结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演变趋势提供历史依据,为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历史的经验与借鉴。  本教材根据我国高校经济学、历史学和其他相关专业本科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了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巴西和埃及九个主要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大背景下,以工业化为主线,重点阐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特点和规律;(2)在工业化带动下各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和社会整体进步的具体过程、特点与规律;(3)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进程中各国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形成、演变与特点;(4)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进程中各国政府的政策与作用。  本教材力图在外国近现代经济史体系和内容上实现突破与创新,同时在教材编写的内容、形式和体例上也注重了完整性与实用性、科学性与前沿性、一致性与多样性、规范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本教材适合于我国高校经济学、历史学和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使用,也可供理论研究者和对外国经济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韩毅,辽宁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历史学硕士,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外国经济史学会会长,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副会长,辽宁省历史学会秘书长。目前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史和美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历史》、《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工具书等十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各级奖励十余项。主要代表著作有:《美国赶超经济史》、《美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八卷(校订)、《历史的制度分析》、《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研究——理论方法与问题》等;主持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有:《西方新经济史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传统与制度变迁的历史路径依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等。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英国第一节 16-18世纪的社会经济状况一、自然环境与资源禀赋二、“圈地运动”与农业革命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四、殖民掠夺与奴隶贸易五、政府政策与市场制度建设第二节 工业革命与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地位的确立(1764-1870)一、工业革命二、农业的发展三、交通运输与通讯四、贸易与金融五、自由贸易政策与金本位制度六、19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高涨和工业化的完成第三节 经济的缓慢发展与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地位的丧失(1870-1914)一、工业发展相对缓慢与世界工厂地位的丧失二、农业、对外贸易与金融三、殖民地与英国经济第四节 两次世界大战与危机年代的经济(1914-1945)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济二、20年代的经济萧条三、30年代的经济危机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济五、贸易保护主义与金本位制度的崩溃第五节 20世纪50-60年代经济的曲折发展(1945-1973)一、重建时期的经济二、50-60年代经济的曲折发展三、企业国有化与社会福利制度第六节 70-90年代的经济滞胀、改革与增长(1973-1999)一、70年代的经济滞胀二、80年代撒切尔政府的经济改革与成效三、90年代经济的稳定增长名词概念思考题进一步阅读文献第二章 美国第一节 北美殖民地时期的经济(1607-1783)一、北美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禀赋二、农业、工业与贸易的发展三、英国的殖民统治政策与殖民地经济发展的矛盾第二节 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发展(1783-1865)一、工业革命二、西部农业的发展与南部的种植园经济三、贸易、金融与银行制度四、城市化进程与区域经济特征第三节 工业化的完成与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地位的确立(1865-1914)一、工业化的完成与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地位的确立二、工业化期间的农业、交通运输、贸易与金融三、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发展四、工业化期间的经济政策与政府作用第四节 两次世界大战与危机年代的经济(1914-1945)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后果二、20年代的经济繁荣三、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经济第五节 20世纪50-6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1945-1973)一、工业的高速增长二、农业、交通运输与内外贸易的发展三、国际金融霸权地位的确立与衰落四、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五、政府的政策与作用第六节 70-90年代的经济滞胀、复苏与新经济(1973-1999)一、70年代的经济滞胀二、80年代的经济复苏三、90年代的新经济名词概念思考题进一步阅读文献第三章 法国第一节 16-18世纪的社会经济状况一、自然环境与资源禀赋二、封建制度和农业经济的缓慢发展三、重商主义政策与商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四、对外贸易的发展与海外殖民扩张第二节 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发展(1789-1870)一、工业革命二、农业的发展三、对外贸易的发展与海外殖民扩张四、金融业与银行制度五、工业革命期间的政府政策第三节 工业化的完成与经济增长(1870-1914)一、工业化的完成二、农业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三、对外贸易与金融四、工业化期间的政府政策第四节 两次世界大战与危机年代的经济(1914-1945)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济二、20年代的经济繁荣三、30年代的经济危机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济第五节 战后初期至70年代的经济增长(1945-1979)一、政府的国有化与计划化政策二、工业的高速增长三、农业的发展四、对外贸易与金融业的发展第六节 80年代的经济滞胀与90年代的改革调整(1980-1999)一、80年代的经济滞胀二、90年代的改革与调整名词概念思考题进一步阅读文献第四章 德国第一节 16-19世纪的社会经济状况一、德意志的自然地理环境二、16-18世纪经济的衰落与缓慢发展三、19世纪的农奴制改革及其影响第二节 工业化与欧洲强国地位的确立(1834-1913)一、 工业化的进程二、农业、第三产业和城市化的发展三、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形成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三节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济(1914-1945)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后果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济第四节 战后联邦德国经济的发展(1945-1990)一、战后初期的经济衰退二、50-6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三、70-80年代经济的缓慢增长第五节 战后民主德国的经济发展(1945-1990)一、战后民主德国的经济重建二、60年代的“新经济体制改革三、70-80年代经济的发展第六节 德国统一后的经济发展(1990-1999)一、两德的统二、统一后的经济发展名词概念思考题进一步阅读文献第五章 俄罗斯第一节 17-19世纪中叶的社会经济状况一、自然环境与资源禀赋二、农业、工业与贸易的发展三、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第二节 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发展(1861-1917)一、工业革命二、农业、交通运输、贸易与金融三、农奴制改革与政府扶植工业的政策第三节 苏联工业化时期的经济发展(1917-1937)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二、农业集体化三、交通运输、贸易与金融四、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确立第四节 备战时期与战时的经济(1938-1945)一、备战时期的经济二、战时经济体制的建立三、战时经济的发展第五节 战后重建与赫鲁晓夫时代的经济(1945-1965)一、战后重建与工业化的完成二、赫鲁晓夫时代的经济发展三、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第六节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1965-1984)……第六章 日本第七章 印度、埃及和巴西

章节摘录

插图:在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方面,1500-1600年,英国人口从400多万人上升到将近700万人;17世纪英国人口从将近700万人增加到18世纪初的900多万人;从1740年起英国人口死亡率出现下降趋势。人口的长期增长得益于农业革命,而“圈地运动”又为发展工业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造成农民与土地的分离,成为流浪者和乞丐,其中很大一部分被迫流入城市,成了雇佣工人和产业后备军。在科学技术方面,科学革命时代,在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英国,政府很重视科学,早在1662年就建立了权威的学术机构——“伦敦皇家学会”,以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不过,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大部分不是来自于科学家,而是由普通工人或技术人员完成的。另外,重商主义时期的财富积累、“圈地运动”、殖民贸易、奴隶贸易和海盗掠夺一起,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积累。其中,“圈地运动”是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英国的圈地于16世纪开始,在对土地的掠夺中,大量财富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些财富为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准备了资本。二、“圈地运动”与农业革命近代农业革命最直接的表现是农业技术创新。从中世纪到18世纪,英国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不断改进,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农业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英国一些地方农业制度也出现了变化,特别是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经营制度。16世纪上半叶,羊毛价格上涨,一些地主为了获取价格上涨的利益,把佃农驱赶出农场和村庄,把佃农的土地或者共有地圈起来,限制或者取消村民的共同耕种权和畜牧权,将圈起来的地改为牧场,生产有利可图的羊毛。16世纪下半叶谷物价格上涨,圈起来的地有的也变为耕地。不论是把圈起来的地变为牧场还是耕地,都意味着把中世纪农民分散耕种的小块土地集中起来,形成大片土地。土地的所有权重新被界定,原先按照习惯法世袭拥有份地的佃农彻底丧失了对土地的支配权,而地主实际上成为这些大地产的主人。地主再把这些土地分成好几大片租给雇佣劳动力的租地农场主经营,收取地租。“圈地运动”实际代表并且解释了英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变迁和经营方式的变化,经过“圈地运动”,英国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方式。在确定了私有产权的土地上人们精耕细作,勤施肥料,推广新技术,使得土地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


编辑推荐

《外国近现代经济史》: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外国近现代经济史 PDF格式下载



考博复习用,正版书,放心使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