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论希腊哲学

陈康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1990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陈康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一本论希腊哲学的集子

作者简介

民国学者,国际著名希腊哲学专家,译注有《巴曼尼得斯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论希腊哲学 PDF格式下载



   西方社会有句谚语,除了日光空气以外,无一件事物不是源于古代希腊的。
     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潮、马克思主义、近现代新自由主义等植根于西方的众多文化无一例外都自觉不觉得染上了古希腊的烙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真正致力于探究西方的文化、制度,绝不能脱离古希腊。
     曾经与一位老年学者深入交流讨论过关于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的方方面面。由于年龄、学术背景、生活背景的不同,我们在很多问题上都有极大的分歧。分歧归分歧,交流碰撞始终是不可避免的,相互尊重基础上的碰撞也是美妙甜蜜的。
     这位老人曾经这样告诫我:年轻人,你应该多读读毛泽东同志的书籍。你们青年人都应该牢记毛泽东同志的告诫——不要“言必称希腊”!
     所谓的“言必称希腊”是毛泽东同志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提到的经典论据。用意在于告诫党内的同志不要过分的迷信于西方的“金科玉律”。中国的事情归根结底是需要中国人民根据自身实践走出一条符合客观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个论断具有明显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活动中饱受“左”倾错误之苦,以王明等人为代表的“海归派”高举共产国际大旗,用马恩列著作中摘取的个别字句作为大棒盲目指挥,给中国革命发展、中国工农军队以及共产党自身的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毛泽东本人也被讥讽为“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
     客观的讲,虽然时过境迁,这句话依然有着现实意义。“言必称希腊”,过分的拘泥于既往的辉煌、过分的拘泥于理论的教条都不是可取的。
     但是,抛开政治,仅从学术探究的角度讲。古希腊的思想是所有学者都不可规避的。不论是社科背景还是自然科学背景的学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我零碎的阅读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部分著作。但是由于自身能力局限以及文化背景以及既有思维方式的影响,并没有通过阅读获得明显的提升。在中国学术界谈古希腊哲学,我们就不能回避陈康先生。我想,我之所以关注陈康先生,也是想借助依托陈康前辈,希望前辈能成为我和古希腊哲学之间的一块跳板!
     我对商务印书馆一直有异常亲切的情感,所以对商务印书馆版本的《陈康:论希腊哲学》更是青睐有加。
     很遗憾,我的阅读学习效果却是在是不佳,资质愚钝是一方面,而没有文化底蕴或者说语言功底则是更重要的原因。上世纪三十年代车昂先生在德国柏林修习哲学、古希腊文、拉丁文,历时十年获得哲学博士。而要细细咀嚼古希腊的哲学的精妙所在则必须读很好的驾驭揣摩文字。如,陈康先生在本书中有以下几个篇目《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哀乃耳假也阿”(Energeia)和“恩泰莱夏也阿”(Enteleheia)两个术语的意义》、《从柏拉图的“接受者”到亚里士多德的“质料”(译文)》。面对这些文章,我实在难以细细揣摩把握!
     在这里,我要着实感谢此书的编辑同志照顾了我这位低层次学子,将一些相对简单的文章录入。如《哲学方法》、《学与思》以及今天要提到的《嫉妒分析》等。
     陈康先生所倡导的方法——
     “无论分析、推论或下结论,皆以其对象为依据,各有它的客观基础”
     “研究前人的思想时,一切皆以此人著作为根据,不以其与事理或有不符,加以曲解。”
     “人我不混,物我分清,一切皆取决于研究的对象,不自作聪明,随意论断”
     仅仅这三句话,细细揣摩即可受用终生。“人我不混,物我分清”的境界绝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在我看来,古希腊哲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这里。皓首穷经却始终“人我想混,物我不清”却不能自省是最大的悲哀。这不但失去了人与物,更失去了自与我!
     1987年3月,汪子嵩、王太庆两位先生为《论希腊哲学》所做的前言中极力推崇陈康先生这种严谨的求学精神、求学准则。
     正如汪王两位先生在前言中所提到的——“收入本书的最后三篇文章都是他做具体分析的实例,可以看出他分析的细致精密;他对希腊哲学史的研究经常采用这种精细的分析方法”。而《嫉妒分析》正是这三篇之一,此文与希腊哲学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其思维方式、分析方式则尤为可贵,再加上相对简单适合非专业人士阅读,故而本人非常喜欢,也的确受益匪浅。
     先将本文的分段标题依次列出:
    
    一,嫉妒乃一人对另一人在实践方面的作为
    二,此等作为只限于同时代的二人之间
    三,此同时代的二人之间必有利害接触点
    四,这利害接触点在嫉妒者心中认为是一种价值
    五,这价值乃嫉妒者所无且自知非其所能有
    六,嫉妒这对有这样价值的人不折服
    七,嫉妒者诬所认为价值的为非价值
    八,嫉妒者诬所认为价值的为非价值乃是恶意的损害
    九,这恶意损害的目的乃在预止遭嫉妒者由此价值已获得嫉妒者所欲得的其他价值
    
     本文不是社会心理学专著,恐怕也不能对“嫉妒”这一心理现象做出最科学最权威的分析。但是我们可以把握陈康先生这种精细的分析方法。
     二人实践作为:1,二人——同时代二人——同时代有利害接触点二人
     2,利害接触点——被认为是一种价值的利害接触点
     3,价值——甲有而乙无——无且不能有—无且不折服——不折服且诬——诬为非价值;
     ——恶意的损害——预止乙获其他价值
     在九条展开演绎之前,陈康先生就明确说明:正当的分析不是空洞概念的分析,乃是现象的分析、事物的分析;正当的分析出发点即是事物,它的历程中每一步骤皆只接受事物的控制。
     《嫉妒分析》的骨架已经列出,没有鲜活的血肉则不能称之为“生动”。骨架的建立看似简单而难得,血肉的填充同样需要丰厚的知识及严密的逻辑。《左传》叔向之母贯穿于此文的始终。叔向之母是“嫉妒”分析这个大实验中的“小白鼠”,通过解剖小白鼠我们能窥见整个“嫉妒”的概念。但是话说回来,即使没有叔向之母,我们也依旧可以找到小黑鼠、小黄鼠、小灰鼠。
     《嫉妒分析》不是一个标准、具有社会心理学学术意义的论文,也谈不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著作。
     但是,《嫉妒分析》在构建骨架、填充血肉、解剖白鼠的流程上非常顺手。完全学术分析上“庖丁解牛”的经典范例。
    
    (完)
    
    
    注:《嫉妒分析》原载于《思想与时代月刊》第五期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