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花钱与传统文化

方称宇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方称宇  

页数:

394  

前言

中国古代钱币,有各种各样的形制,有贝状的,有铲状的,有刀状的,但是通行最久、流传最广的则是圜状的钱币。海贝作为交换货品的钱币使用,源自远古,商代的墓葬与遗址中时有出土。古文字的"货"字从贝,不仅指的是货品,也指的是可以进行物品交易的代替媒介,是反映货品价值的货币。在春秋战国时期,铜钱开始普遍使用,中原三晋地区主要用铲状的布钱。铲状布钱的来源,是铲地用的农具“铸”,“布”字则是“铸”字的同音假借字。《辞海》解释布币的发展,简明扼要:“初期布币还保留锝的形状:首空可以纳柄,形如今之铲,故又称'铲币'或'空首布'。”在齐国和燕赵地区,流行的是刀币,显然是由实用的刀具转为交换的货币。至于圜状的钱币,有学者(如千家驹)指出,是从纺轮演变而来,因此体圆有孔,先是圆孔,后来变成方孔,或许与战国时期逐渐流行的"天圆地方"观念有关。

内容概要

  《中国花钱与传统文化》收录的花钱是作者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伦敦的时候逐渐收集的,一般是通过英国、法国、新家坡等国的钱商或拍卖行购买,也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南京、广州、香港、澳门等地购买了一些,还有一部分为家人和朋友的赠送。但是,绝大部分的藏品得自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所以,《中国花钱与传统文化》收录的花钱,大多是中国流落在国外的花钱,大多源自名家,可以说是中国境外最好的私人花钱收藏。  中国花钱也称厌胜钱,有钱形,但没有法定的流通价值。它们或有吉语,或有吉祥纹饰,或有传说中的神仙人物。它们的一个共同目的就是趋吉辟邪。从历史上来说,汉代就有花钱了,一直鼓铸到清代甚至民国初期。从门类来说,它们和中国铜镜一样,可以细分为神仙故事、瑞兽与花草、吉祥纹饰、吉语等几大类别。  中国花钱的传统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宗教(佛教、道教和儒教)、艺术(书法、绘画、雕塑)和民俗(如乞巧拜月)等几大领域。从某种角度来说,它们和欧洲所盛行的宗教币章有着异曲同工的意味。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十八和十九世纪在中国活动的外国传教士、外交家和海关官员有不少喜欢并收藏这种钱形的物件。英国、法国、挪威、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主要博物馆均藏有中国花钱,甚至梵蒂冈也收藏了不少。在过去的近二百年里,它们受到广泛及深入的研究。

作者简介

方称宇,博士,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和执教十余年,曾任英语用法调查中心副主任,目前就职于香港城市大学。他曾是英国东方钱币学会会员,多次应邀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和英国皇家钱币学会作有关中国钱币及花钱的讲座。他是中国民俗钱币学会的主要创办人之一。

书籍目录

序(郑培凯)序(乔·克里伯)前言中国花钱概述吉语钱鹤鹿同春钱钱文钱神仙瑞兽钱星象崇奉与四灵厌胜钱生肖钱张天师大花钱考挂牌与异形钱镂空钱参考文献索引中国历史纪年简表

章节摘录

插图:中国花钱概述一、花钱的基本要素及含义花钱也称厌胜钱(或写作压胜钱)、福钱和吉祥钱,也称玩钱或杂钱,学界称民俗钱。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它们是古钱学的一个分支,与行用钱有着密切的联系。最起码在宋代,古钱谱就开始收录花钱了,但是直到现在,到底什么是花钱还是常有争论。我认为,花钱的基本要素,须从形制、材料和功能这三个方面来考虑。


编辑推荐

《中国花钱与传统文化》向当今的读者完整地展示了这些历史的见证。作者方称宇在此卷中所选录的花钱,美轮美奂,极具品味,集中反映出花钱的几大主要类别。他展示了花钱的词汇、纹饰和传统艺术,并揭示了它们所表达的趋吉避恶的丰富内涵。这些花钱充分地运用了中国的传统艺术表达方式,比如说蝙蝠代指福、鹿谐音禄、鹤喻长寿、剑以驱邪等等。此书通过对彩图的使用,不仅充分展示出花钱的美丽图案设计,也展示出钱体上悠久岁月所产生的奇妙包浆。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花钱与传统文化 PDF格式下载



好书,彩图还放大,内容很多,参考价值高。推荐购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