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汉语语汇研究史

温朔彬,温端政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温朔彬,温端政  

页数:

282  

Tag标签:

无  

前言

  汉语语汇学虽然是一门新的学科,但汉语语汇研究却由来已久。如果把收集整理语汇也看作是语汇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话,那么,从东汉末年崔寔辑录的《农家谚》开始,就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其后,北魏·贾思勰(约465一约532年)撰的《齐民要术》,在总结农业生产经验过程中,引用了许多当时流行的谚语。到了唐代中叶,李商隐(约813一约856年)的《义山杂纂》可称得上是我国第一部保存比较完整的收集整理语汇的集子,其中有许多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歇后语和谚语。宋代王君玉的《杂纂续》和苏轼的《杂纂二续》,以及后来的《杂纂三续》(明·黄允交撰)、《杂纂新续》(清·韦光黻撰)、《广杂纂》(清·顾铁卿撰)、《纂得确》(清·石成金)等,构成了“杂纂”的系列性工程。宋代还有《常谈》(吴箕撰)、《释常谈》(无名氏撰)和《续释常谈》(龚颐正撰)的“常谈”系列。  到了明清,语汇的收集整理进入了鼎盛时期,许多著作不仅收条丰富,而且注重考源,有的还加简单注释。

内容概要

  汉语语汇学虽然是一门新的学科,但汉语语汇研究却由来已久。如果把收集整理语汇也看作是语汇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话,那么,从东汉末年崔寔辑录的《农家谚》开始,就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其后,北魏·贾思勰(约465一约532年)撰的《齐民要术》,在总结农业生产经验过程中,引用了许多当时流行的谚语。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我国古代语汇研究概况第二章 20世纪初期至新中国成立前的语汇研究第一节 谚语研究第二节 歇后语研究第三节 成语研究第四节 俗语研究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50-60年代)的语汇研究第一节 谚语研究第二节 歇后语研究第三节 成语研究第四节 惯用语研究第五节 语的综合性研究(“熟语”研究)第四章 新时期(改革开放以后)的语汇研究(上)第一节 谚语研究第二节 歇后语研究第五章 新时期(改革开放以后)的语汇研究(中)第一节 成语研究第二节 惯用语研究第六章 新时期(改革开放以后)的语汇研究(下)第一节 俗语研究第二节 语的综合性研究(上):作为词汇组成部分的“熟语”研究第三节 语的综合性研究(下):在“语词分立”基础上的语汇研究后记

章节摘录

  关于谚语的内容,作者认为,重“真”重“善”是“谚语所表现的意义之主要性质”。作者指出,谚语的“真”表现在观察社会“以世态人情为材料”,观察自然界“以经验知识为依据”。谚语所描写的世态人情,范围极广,其中最重要的是“贫富”和“男女”。如“畏己贫,忧人富”、“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儿亲戚”、“贵易交,富易妻”等,都是旧时人情的写真;“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远亲不如近邻”等,都是“透彻人情之至言”。关于观察自然界的谚语,范围也很广,有“关于天文者”、“关于地理者”、“关于种植者”、“关于畜牧者”、“关于博物者”、“关于医药者”等。作者同时也指出,“谚语中亦有包含的知识是很不正确的,偏向于迷信方面的议论,如‘猪来贫,狗来富;猫儿来,开质库’、‘灯花今夜开,明朝喜事来’等……这亦是文化未进时代所不可避免的事实”。  作者指出,谚语的“善”,表现在谚语是以“训诫讽喻为宗旨的”,对于人的“处世理事”,“有指导的能力,抉择的效用”。这种“训诫讽喻”常带有道德上的意味,如“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诫人之贪财;“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是戒人之畏葸退缩;“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是戒人之犹豫不决;“忍事敌灾星”,是戒人之暴躁,等等。作者又指出,“谚语中不道德的亦并非没有”,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消极的主张;“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是利己的态度;“好死弗如恶活”,是“苟且的情形”;“吃得邋遢,做得菩萨”,是“不洁的现状”;“千里做官只为财”,是贪婪的写真,等等;“人在人情在”,是“势利的论调”;“日食三餐,夜眠一觉,无量寿佛”,是“懒惰的生涯”;“背后兴兵”,是“暧昧的举动”等。作者认为,谚语的“善”还往往含有宗教的色彩,受儒、释、道三教的影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汉语语汇研究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