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清末民初万国博览会亲历记

陈占彪 编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0-4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陈占彪 编  

页数:

384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9年11月12日,温家宝总理在第七届上海世博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有一段话是说中国与世博会“源远流长”的关系,他说: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伦敦举行,当时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政治经济格局的历史性变化还茫然无知,视西方科技为“奇技淫巧”,将世博会称为“赛奇会”。仅有上海英商“宝顺洋行”的一个商人徐荣村,以其经营的“荣记湖丝”参加博览会,并获得金银大奖。经过几次走近世博会,不少中国人大开眼界,接受了近代文明的洗礼,进而萌发了学习西方、追赶西方的强烈使命意识。1876年,中国第一次以官方名义参加了美国费城世博会,随团参展的商人李圭根据经历写下了《环游地球新录》,成为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名篇。此后,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希望参与世博会,而且期望中国举办世博会。中国早期改良主义代表人物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第一次提出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1910年,一位叫陆士谔的青年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等也曾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渴望自己的祖国“睡狮破浓梦,病国起沉疴”。但由于当时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国力衰微,举办世博会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的确,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源远流长”,但我们对清末民初中国参与世博会的了解却相当有限。这其中存在着太多的人云亦云的传闻,似是而非的判断,甚至是以讹传讹的错误,而这些内容又为报刊电台揭示转载,流传播布。什么原因呢?恐怕首要的原因是史料的匮乏。就以哄传天下的“陆士谔精准预言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来说,陆士谔于1910年所写的幻想小说《绘图新中国》,长期以来,可谓只闻其名,不见其书。然而,世上既然存有此书,就定有人能看到,“陆士谔精准预言说”估计正是能看到原文,但又不能不说有些粗率马虎的人最先公布,虽然这个“精准的预言”是地地道道的无中生有,但是由于大家看不到原始材料,便也只能人云亦云,以致这个无中生有、神乎其神的“预言”却传播天下,其流传之广、流传之烈、流传之深,都是令人咋舌的。这次,我们找到一百年前他所写就的《绘图新中国》原本,从中可以得知,陆士谔顶多在百年前借小说人物幻想到“宣统二十年”(1928)在上海浦东开办过“内国博览会”(按,“内国博览会”与“万国博览会”对举)。因此我们可以说,陆士谔不仅没有“精准预言”2010年,而且他所说的“内国博览会”亦非我们今天所说的“万国博览会”,所谓“精准预言2010年在上海召开世博会”只是粗心的后人的一厢情愿罢了。再比如,由于相关原始史料的不易看到,今天,我们对清末民初中国参与世博会的历史的了解和理解,都是基于当世人的介绍。可是,在当世人的叙述中,我们只能看到中国参与世博会的光辉历史和出色表现,中国出品在世博会上的大放异彩和精彩绝伦,中国场馆使西洋人大开眼界和赞不绝口,中国官员受到主办方的尊敬和礼遇等。我们看不到中国在参与世博会过程中的无能为力和有心无力,中国出品在文明世界中的丢人现眼和灰头灰脸,中国场馆的规模狭隘和粗制滥造,中国官员在世博会中的贪腐和勒索等。就历史事实而言,中国固然有出色表现,但显然,清末民初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微不足道、无足轻重,甚至“丢人现眼”,恐怕才是其本来面目,而那种耻辱感和焦灼感几乎是每一个身临现场的中国人的共同感受。如果刻意,甚至是故意漠视和回避扫兴之一面,强调和放大光彩之一面,那就不能不说是把“芝麻当成西瓜”了,这对历史研究者和文化爱好者来说,也不能不说是一种误导。正因为我们没法看到、不易看到原始史料,或者看到的是精心省略和故意删节的材料,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晚清中国在世博会上“风光无限”和“大放异彩”的美好印象了。这次我们比较诚实地、不加删节地将这些材料都揭露出来,是耶非耶,读者诸君可自作判断。造成种种误说一方面固然与客观上史料的匮乏和难见有关,但另一方面不能不说与我们主观上态度的粗疏和马虎相关。就拿王韬“亲历”巴黎世博会来说,今天,我们称1867年巴黎博览会在举办之时,“中国文人王韬在这年到达法国,正好参观了巴黎世博会,并在自己的文章中记叙了此次盛会,这是首次见诸书刊的中国人与世博会的关系”。其实他所参观的只是当年的博览会旧址,他的游记不难找到,白纸黑字。再比如,1868年巴黎世博会期间,爱迪生在英国为中国驻英法公使郭嵩焘演示的是贝尔发明的电话机,并不是今天我们想当然的留声机。这在郭嵩焘的日记中有所记载,不知何故被误以为是留声机,也是白纸黑字。正是这些主观与客观因素,造成我们对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的“不解”和“误解”。编者不才,近水楼台先得月,翻阅这批史料时,或有点滴偶得,或有疑难困惑,都在编后草中一一提及,以期与有兴趣的同好者共同探讨。由于史料的缺乏,中国与早期世博会的关系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可能还是一团迷雾,在世博历史的天幕上,“中华之星”还只是隐隐约约地闪烁着,要真正“拨云见星”,还得有赖于更为丰富的史料的出现。“亲历记”是将与“清末民初亲历世博的记录”相关史料挑选、整理、汇编起来。这次史料的汇编只是中国参与世博会史料的一个角度,一个尝试,一个起步。在这本史料汇编中,除过收入一些众所周知的材料之外,还发现、整理出一些可能为时人所忽略的材料。比如,我们都知道当年中国驻英法大使郭嵩焘曾参与过1878年的巴黎世博会,但由于没有整理出他的“与会日记”,我们所知道的也就不得不停留在“他曾游览过此届世博会”而已,至于他参加的具体情形如何,亦不得而知,这次将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中与此届世博会相关的日记整理出来,对他参会的整个过程就能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从而就可以知道,当年他紧急兼任驻法大使应当与参加法国世博会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除郭嵩焘的日记外,张荫桓的《三洲日记》,张德彝的《航海述奇》、《(航海)再述奇》之中与世博相关的材料也都一一挑出。再比如,我们注意到了王韬的《游观新院》,但对他的《玻璃巨室》并不一定重视;我们注意到了李圭的《美会纪略》,但并不一定注意到他的《游览随笔·英国伦敦京城》、《游览随笔·书幼童观会事》;我们注意到黎庶昌的((巴黎大会纪略》,但并不一定注意到他的《巴黎灯会》、《轻气球》;我们注意到张元济的《中国出洋赛会预备办法议》,但不一定注意到他的《环球归来之一夕谈·比利时的博览会》,等等。而如果没有王韬、张德彝、李圭、张荫桓等人先后不同时间、不约而同地对首届世博会后重建的水晶宫的描述,我们很难对早期世博会的“炫奇”功能有所认识和重视。除了相对容易看到的材料外,这次编者搜集、收录了一批今天不易见到的、甚至是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这其中包括一批珍贵的世博书籍,诸如屠坤华的《1915万国博览会游记》、冯自由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大赛会游记》(按:屠、冯二人所著,原文已有句读,文气通畅,编者不再画蛇添足将之置换为新式标点)、郭凤鸣的《意大利万国博览会纪略·调查欧西实业纪要》、陆士谔的《绘图新中国》、《新中华》杂志的《上海的将来》等,这些书刊年代略远,实属难得,尤其是郭风鸣其人其书,更是鲜为人知,至于其书具体内容若何,可以说知者寥寥,屈指可数。这批比重颇大的珍贵史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得上是在当世的首次整理面世。除了这些书籍之外,更有一些在报刊杂志上搜罗到的重要文章,诸如《东方杂志》上的《比京赛会记》、《比国博览会调查实录》、《华商赴比赛会纪事》、《申报》上的《一月间所见之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系列文章,台北出版的《亦云回忆》中关于观览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内容,诸如此类文章,包括当时的一批珍贵世博图片,如果不是编者孤陋寡闻的话,亦可算是在今天第一次提及。由于此类材料颇为难得,编者对收集整理之苦辛深有体会,这次几乎全盘托出,公之于世,使得那些对此方面材料有需求、感兴趣的读者,不要再次经受编者所经受之罪。同时遗憾的是,有些材料由于难以辨认,也只好暂时放弃。2010年,上海世博,系我国家民族有史以来第一次。倘能时光倒流,吾人设身处地,身处那清末民初之中国,吾人还敢做那有朝一日能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美梦吗?我民族百年前在世博会上的尴尬和屈辱、焦虑和忧惧,都已化作云烟,氤氲在历史的深处,这徘徊的云烟不正是我民族一个半世纪以来发愤踔厉、自强不息的明证吗?2010年,上海世博,万国咸集,全球瞩目,我们在向全世界展示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现代中国的同时,还得倍加努力,探索一个更加成功、更加理想的未来中国,期望我国家民族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人类文明之“样板”。这不能说是不可能的。陈占彪2010年3月1日夜于雅片书屋

内容概要

本书精选了清末民初万国博览会亲历记24篇,图片200余幅,资料稀见难得。阅读本书无异于享受着一次“世博历史探索”之旅,我们踏着张德彝、李圭、郭嵩焘、屠坤华、冯自南、郭凤鸣等人的履迹,穿越历史时空,抵达世博现场。在那里,我们听到了我驻比利时大使杨枢的佳妙讲辞,爱迪生为郭嵩焘讲解电话的传声道理;看到了海关洋员操纵展出的弓鞋、烟枪、枷号等丑陋出品,雨夜中特地为中国客人红光照亮的埃菲尔铁塔;遇到了“装束若西人”的留美幼童,以畸形身体献丑渔利的巨人侏儒;体会到乘坐轻气球升空时的刺激,水晶宫里被西方人追随围观的尴尬……好奇与紧张,自尊与自卑,屈辱与愤恨,忧惧与焦灼,诸味杂陈,弥漫其中……

作者简介

陈占彪,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文化研究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是知识分子研究、思想文化研究、当代文化研究。

书籍目录

前言六游水晶宫游观新院美会纪略参会日记巴黎大会纪略炫奇会观感巴黎观会日记万国博览会闻见记散鲁伊斯博览会中国入赛情形方君守六函述赴美赛会登岸情形圣路易大博览会之游记函述美国会场情形恭报赴会并称会场情形疏比国博览会调查实录意大利万国博览会纪略义大利万国博览会游记环球归来谈比利时的博览会比京赛会记华商赴比赛会纪事1915万国博览会游记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大赛会游记一月问所见之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流亡期间观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费城赛会观感录附录:上海·世博当年的想象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开设大博览会宣统二十年浦东开办过内国博览会上海的将来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绘画石刻院院在五大院中推为杰出,乃以美石、精铁、玻璃三项建造,坚固无比,计工料费一百五十万元。盖议:会事既蒇,诸院屋皆拆,惟此院留传为胜迹也。屋长三百六十五尺,宽二百十尺。中耸一楼,圆若覆钟,高一百五十尺,顶尖立石刻神女像。正门南向,,与总院北门相对,仅隔数十武。门前立武士持枪石像一座,约高二丈。两旁有铜铸将帅骑马巨像。登阶十余级,甚宽展。上为游廊,左右皆石像。进门大室一间,深四丈,广六丈,石像、铜像,罗列几满。上首石造者,为美开国祖华盛顿;东南隅铜造者,为今德国爵相毕士马,各高丈余。余如天神者、将帅者、仙女者、罗汉者,大大小小,不一而足。或实有其人,或凭空结撰。又阿非利加黑人像、印度人像、回教人像、红皮土番像,又有男女全体裸露像(下体或遮以树叶,或围以片帛),合计不下三四十座。再进一室,尤深广,亦无非古今名人像,上有耶苏钉于十字架像,白石者居多。更进一门,为一横道,四面皆门,曲曲折折,不辨方向。惟有步他人后尘,任其所之矣。门上大书洋文某某国字样,即各国列画处也。其屋或长或方不一式。四壁悬画无空隙,大幅宽至二三丈,长至一二丈,小幅不过方广尺许,皆古今人物、山水树木。合院陈画若干幅,各将所画事故录出,编号印为专书,游人可逐号观览。有一国一室,有一国数室,悉视其来画多寡也。每幅价自数十元至千万元,亦有家藏之件无价值,专送入会考察者。英国有大幅绘其太子娶俄公主结缡礼拜堂事故。太子礼服,公主衣全白(西俗以白色为吉服,黑色为丧服),袒肩背及胸。随从王大臣衣朝服,佩刀。命妇衣杂色,亦袒肩背及胸,可数百人。左首有高阁,英君主在焉。同坐女士三四人,皆贵戚。云系彼时情景,毫无装点,面目亦皆酷肖其人,不知价值几何?德国一小幅,方广仅二尺许,绘半身女像,索价八千元。其中华盛顿像,何止百幅,惟法国所绘乘马像最出神。闻美国有一幅尤妙,惜未见也。其他善本颇多,各国皆有,难以悉载。按泰西绘事所最考究者,阴阳也,深浅也,远近高低也,必处处度量明确方着笔。多以油涂色着布上,亦有用纸者。近视之,笔迹粗乱若涂鸦,颜料多凸起不平。渐远观之,则诚绘水绘声,惟妙惟肖。所绘士女,又以着衣冠者易,赤体者难。盖赤体则皮肉筋骨、肥瘦隐显,在在皆须着意,无丝毫藏拙处。雕刻石像、铸造铜像亦然。此为绘画镂刻家精进工夫,非故作裸体以示不雅观也。院中所藏,皆各国文人手制,等闲工匠不能为。石刻以义大利国尤精,绘画以法、英称最云。耕种院会基北隅有耕种院,计长八百二十六尺,宽五百四十尺,高约五十尺,四壁砌砖石,顶亦玻璃,共用洋钱三十万元。东南距总院里许,五院之一也。凡垦地、耘田、刈禾麦、诛草莱、捕鱼虾、榨油酒、熟饭菜等器,并稻、粱、菽、麦、黍、稷、薯、芋、蔬菜、果品、饼饵、馒头、盐、茶、油、酒、酱、醋、鱼干、肉脯、乳酥、架非,以及木块、枝叶、稻草、麦茎、麻秸莫不会萃其中,备博物家考察。物以饮食二类最多,架非而外,皆我国所有者。至农田器具,不过十之一二而已,皆美国近时新法。美国地广人稀,耕耘之事,非借机力不为功。圭曾逐一观览,极重极大者居多。其应使于何地,用于何事,如何运动,皆难理会。询之洋人,亦不甚解,竟非老农不能了了,以是直无从记载。方今我国内地,兵燹后多有未垦之田,因是正需此器。倘日后议垦西北旷土,尤必得购用,以代人力也。况中西地土非尽殊,而农田则为中国首务。苟力省工倍,是举国之所愿也。兹虽未能了了,尝询西人,不仅器具便巧,尤讲究种植之法,何以长茂?何以蕃实?糠秕麸荚何以能薄能少?逐物考较,必使物无遗利。由是人不俟劝惩,而踊跃趋之,皆农田机器之效。则农田机器,洵能使国无旷土,人无游民,仓廪实,风教敦焉。现在日本购定十有八式,共值一千五百元。闻彼境之北有四岛,气候苦寒,议兴种植,而日人多不愿往。故购此器,欲招华工往事垦辟。斯其注意,已可概见。饮食类皆西人日常所需者,多半与华人食性不同。惟酒甚佳,皆葡萄佳果所酿。如德国来因河之白酒,法国香冰酒、红酒,葡萄牙国合利酒,久已著名中土,而索值甚奢,非寒素所可沽饮。盐、糖皆洁白匀细,胜于华产。若牛油、乳酥、架非,则华人直无过问者矣。日本陈列之物,鱼网、土块、茶叶、咸鱼外,米盐琐碎亦均备。凡榜“劝业寮出品”五字,皆公物家也。花果草木院院在会基西北隅,计长三百八十三尺,宽一百九十三尺,费洋钱三十万元。造法明敞,与花相宜,雕镂丹雘,颇尽其美。门外空地,随其曲折。种花数十丛,开放正繁;衬衣碧草,如锦如油,愈形艳丽。然种数不多,惟取悦目而已。进门正中,有大室名“康色费忒里”,译即“暖阁”,户洞皆玻璃。下为水池,池中央立铜人,高可一丈五尺。暗设机管,水由下吸,上至铜人顶,复倒垂向下,四面喷泄,若泻玉跳珠,回环不断。周围则皆各国花草、果木,不下数千种。海棠、芍药、牡丹、月季、山茶、木槿、书带、凤尾、梅、杏、桃、李、柚橘、苹实而外,多不知名。有含蕊者,有始花者,有初实者,有烂熟者,亦并无怪异之品。而独不见荷、竹,大是缺事。室之四隅,皆凿小池,旁置长椅,以息游人。南北两面,有偏室,藏各种娇嫩盆景。楼上东西建平台,可瞭远。中为游廊复道,凭栏下盼,若人万花谷。全室花草,尽呈眼底,极惬观赏。余屋多列莳花种树之书,遮护灌溉之器。院外北首,另起一室,亦种奇花异草焉。按西国莳花接木之法,亦有专门。花不艳者,可使之艳。花一色者,可使为数色。皆用药水变化。其质果之酸涩者,接以他树,则香甜。坚结者,接以他树,则松脆。其中奥妙,诚难思议,实巧夺造化矣!今会内广为罗致者,仍精益求精意耳。美国公家各物院公家院,建以专陈美属各省向所收藏之物,亦博物院意也。在机器院之北,纵可五百尺,横三百尺,土木之费六万元。大门朝东。门前置枯木,围约三丈,云得白海滨,为数千年古物。进门左首,为历年所用枪械、炮弹。某年为何式,今年所制较去年旧式有何妙处,皆一一标识。后为兵船式样,蓬索锚舵咸备,亦逐年标识比较。又医家器具、刀针约数百式,药料甚多。再后为各种粮食。又列各项机器小样,颇极灵巧。美例:凡民间独出心思,造成一器,世不经见者,先制小样,送官查明。实有用处,或酬以多金,或奖以功牌;并给予文凭,限若干年许专其利,他人不得摹仿影射,其小样藏府库。闻美国近来每年求给文凭者,多至五六千人。年复一年,有增无减。无怪其机巧之件,层出不穷。且不独机器也,即著一新书,成一妙药,亦莫不然。按此例为英国创始,各国踵行之,今已二百余年矣。右首列外海内江鳞介之属,鱼类最多。有黑脊红腹者,有白身起红绿斑点者,有身小而须长倍蓰者,有生翼者,有腹扁而略具人形者,种种怪异,不知名。又有鲸鱼骨头一具,长二丈许,腮一片若蓑衣,腹骨长丈余,若原枝象牙。旁边一冰柜甚大,内悬大小鱼数种,鳞片白亮,腮血尚红,询已冰三年。柜外热至九十余度,柜内寒暑表仅二十余度,宜其历久不败。又列各式捕鱼船只、器具。再后为红皮土番之军械、舟车、冠服、器物及所奉偶像。像以原株大木剖半,雕恶鬼形。一木层迭五六像,涂以杂色,怪恶不可形容。衣皆兽皮,亦有用毛羽穿成者。舟皆刳木为之。刀、矛、弓、箭,近似中国古制。再后为矿,铁块大者重至万斤,并建屋琢像。石块作玻璃坯料,海上大塔灯。其余空隙处,则塑历来兵士像,装束、军械,各就当时模样,一一如生。又有红皮土番像,五官若华人。发亦黑,披肩背或总束顶心若散花。东北隅有方室,为电报房、书信馆,通各省信息。旁置称风秤、量雨尺、测远镜、风雨表。游人亦甚挨挤。总理、司事,和蔼可亲。偕圭游者,为总理会务官幕府费君。

后记

编写这样的一本书,是始于“好奇”。一次,在外出的时候,随手在包里塞了一厚叠报纸,乘车呆坐是极无聊之事,就随便翻报,报上照例说世博。待在上海,目之所触,耳之所闻,时时世博,处处世博,可谓是“申城无处不世博”,都要叫人“审美疲劳”了。然而,这次却令人眼睛一亮,其中说到中国参与世博的历史,这很叫孤陋寡闻的我倍觉新奇,可惜令人不能痛快的是,其中的介绍又往往浅尝辄止,语焉不详。2010年的上海世博对我国家民族来说是“一件大事”,但是中国参与世博的历史到底如何,我们似乎还所知不多,难怪乎我们的介绍往往浅尝辄止,语焉不详。《清末民初万国博览会亲历记》可以说是对“中国参与世博的历史”这一巨大而模糊的文化历史存在的一次“探索”式“自助游”。待到畅游一番归来后,方才发现那些置身局外的“导游”事先所讲,出行之前的“准备功课”与自己所观所感,有时并不相合,有时甚至就是错误。我们在外旅游时,不是会经常遇到这种事情吗?“好奇”源于“无知”,“无知”带来“乐趣”。现在,在这数月来的精神之旅完结之日,归来之时,正是向朋友们大侃“沿途见闻”、“探索发现”的种种趣事了。在这次“世博历史文化之旅”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一些故事:1851年伦敦博览会上伊丽莎白女王身边站着“身份不明”的“神秘的中国人”希生;1867年巴黎博览会上广东伶人大耍杂技而被理雅各讥斥;1876年费城博览会上李圭发表“胸罩缚乳甚于缠足”的高论;1876年费城博览会上我首批留美幼童言动自如,吐属有外洋风派;1878年巴黎博览会期间大发明家爱迪生为驻英法大使郭嵩焘大上物理课;1878年巴黎博览会期间黎庶昌乘坐备受欢迎的轻气球,体验升空的感觉;1904年圣路易斯博览会上洋员操纵展出我们的弓鞋、烟枪、枷号、刑具等丑陋物品;1904年圣路易斯博览会上我世博官员私运赛物到纽约售卖而大发其财;1905年列日博览会上部分商人无事嬉游争斗,辱国实甚;1906年米兰博览会上令人惊叹的“捕鱼”学问,“种庄稼”学问;1910年布鲁塞尔博览会上本已谢绝参会的日本,恐我成为“远东之代表”重新决定正式参会;1910年布鲁塞尔博览会中国场馆开幕晚宴上中国驻比大使杨枢的精彩演说;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中国茶商是如何着色参伪的;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美女的游泳表演;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下流西人设置“中国地狱”招徕顾客;1926年费城博览会直到开幕之日,会场还空空荡荡……除了这些有趣好玩的故事之外,这其中留给我们值得进一步探索和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也许还很多。比如,清末民初我国人是如何认识“世博会”的?或者说,世博会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也许国人对世博会的理解,不仅与世博会本身的复杂性有关(“世博是个筐,什么都能装”),而且与观察者所身处的特定时代、特殊国情有关。于是,在清末民初,不同人物,不同身份,身处不同的历史环境,置身不同的世博现场,对世博会形成的认识是不同的。通过对此一时期“亲历世博”的珍贵材料的挖掘和解读,也许在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段中,我国人对世博会至少有着以下三种不同的认知。一、无论是王韬对“瑰奇珍异之物”的神迷,还是抱一对“陈列装饰之法”的强调,都是从“休闲”的角度来理解世博会,于是,“聚珍赛奇,娱乐游戏”成为王韬、抱一等人对世博会的认识;二、无论是李圭的“裕国利民”说,还是杨兆鋆的“兴盛地方”论,都是从“商贸”的角度来理解世博会,于是,“扩充贸易、兴盛地方”成为李圭、杨兆鋆等人对世博会的认识;三、无论是张元济的“表彰国力,塑造形象”,还是冯自由的“网罗文化,诱导文化”,都是从“文明”的角度来理解世博会,于是,“表彰国力,网罗文化”成为张元济、冯自由等人对世博会的认识。这三种认识基本上环环相扣,递次克服,这也诠释着世博会的三种主要功能。再比如,我们或许可以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中国参与世博会的组织模式之流变。这其中1863年维也纳博览会和1905年列日博览会可能是两个重要节点。也就是说在1863年维也纳博览会以前,中国参与世博会主要是外国洋员主导推动的;从1863年维也纳博览会到1905年列日世博会,中国参与世博会主要是中国政府委托洋人把持的“中国海关”主导推动的;1905年列日博览会之后,中国参与世博会主要是中国的“外部”与“商部”主导推动的;这三个阶段也可以说是环环相扣,递次克服的。当然,更准确更有力的论证有待于更为丰富的史料的出现。再如世博会对中国国内博览业的尝试性举办影响如何?世博会上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如何?世博会对于中国人的心理冲击及在这冲击下的中国人的反应如何?……诸如此类问题也许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无限风光在险峰”,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大乐趣”也许正在于此。而这种“大乐趣”的获得显然得有赖于更为丰富的材料的探索和发掘。


编辑推荐

《清末民初万国博览会亲历记》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清末民初万国博览会亲历记 PDF格式下载



可惜没有注释。比如李圭提到的“尺”其实是英尺,而文书中没有注释。


资料齐全完整,非常有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