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近代中日论集

李少军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0-11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李少军  

页数:

343  

前言

  “珞珈史学文库”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的结集。第一批推出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后将根据情况,陆续推出新的集子。  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早在1913年,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设置历史地理部。1930年武汉大学组建史学系,1953年改名历史学系,2003年组建历史学院。一批又一批著名学者,如李汉俊、李剑农、雷海宗、罗家伦、钱穆、吴其昌、徐中舒、陈祖源、周谱冲、郭斌佳、杨人梗、梁园东、方壮猷、谭戒甫、唐长孺、吴于廑、吴廷缪、姚薇元、彭雨新、石泉等,曾在这里辛勤耕耘,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在推动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和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繁荣的同时,在武汉大学和中国史学史上也留下了嘉名。其中,唐长孺、吴于廑两位大师贡献最为卓殊。  改革开放30年间,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1981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获得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历史地理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中国古代史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历史系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7年,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近代史及中日关系研究的论文集,关注的重点是晚清中日关系。鸦片战争以来,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之下,力求变法图强,而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国势蒸蒸日上,成为清廷和民间改革派学习的对象,中日官方民间交流日益紧密。本书以晚清中日在外交、经济等方面的一些具体事件为对象,对中日近代化历程中出现的思潮、经济政治改革进行了全面对比,并就晚清时期日本对华政策的转变作了深入分析。全书论述充分,观点明确,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

作者简介

李少军,湖北汉阳人,1958年6月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在湖北省孝昌县农村担任民办教师,1978年3月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此后一直在武汉大学学习、工作,其间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并先后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作访问研究。参与撰著的《鸦片战争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受到学界好评,获1997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另有个人专著《迎来近代剧变的经世学人:魏源与冯桂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及论文、译作多篇。1999年以来主持国内外科研课题若干项。

书籍目录

鸦片战争与清朝对外政策的转变试论律劳卑事件的根源与中方的应对关于鸦片战争的开端问题试论耆英的投降外交国门打开前夜中日“经世”内涵之比较魏源、冯桂芬与横川小楠对外观之比较魏源、冯桂芬与横川小楠富国思想之比较中日近代工业起步时期经济思想若干问题的比较论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传播主体之异论甲午战争前夕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19世纪后半期中日对外贸易之比较戊戌变法——中国人师法日本变革的尝试简论甲午战争前的日本对华贸易——以日本驻华领事报告所述为中心试论明治变革时期日本对待西学的基本态度晚清日本驻华领事报告介绍作者主要著述列表后记

章节摘录

  东方诸国以农立国,西洋诸国以商立国,故东方诸国常贫,西洋诸国常富”①,更鲜明地正面否定了农本商末思想。总之,日本在近代工业起步前后,由农本而重商的思想转变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与同时的中国思想界相比,居于领先地位。  再看中日思想转变的底蕴之别。  通观中国近代工业起步时期王韬、郑观应、薛福成与马建忠等人的相关言论,就会发现:他们谈“重商”,基本上都是从对西方经济状况的叙述切入、主要是由抵御西方势力入侵的需要引发。最典型的就是郑观应的说法:“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②与这种情形相关联,他们的重商,并没有伴之以对中国传统的农本商末思想的深入批判与清算。像当时有一定政治地位的薛福成与马建忠,对农本商末思想,至多言其不适应当今与外国势力相抗的时势,而不曾从清除农本商末观念对发展近代经济的障碍这样的角度,对之进行深入的思想批判。王韬曾斥责当时的农本商末鼓吹者并非真正关心农业生产,“徒知丈亩征赋、催科取租、纵悍吏以殃民、为农之虎狼而已。徒有其名而无其实”③。这向来被认为是对农本商末思想实质的深刻批判。但笔者以为,他的锋芒是指向农本商末鼓吹者的卑劣动机及由此而来的“农本”有名无实,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批判,而不是对农本商末理念本身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所作的思想批判。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近代中日论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