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启蒙与重建

孙诗锦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孙诗锦  

页数:

42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乡村运动的成败,最终取决于乡村内在机制的建立。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所发动的乡村建设运动就未能动员起民众参加国家建设,也不能解决“国”与“民”的关系这一根本课题。如何构建国家权威,如何整合社会,还有赖于全新的乡村建设理念与实践。《启蒙与重建(晏阳初乡村文化建设事业研究1926-1937)》作者孙诗锦便是以晏阳初的乡村建设为例展开调查和研究的。

作者简介

孙诗锦,
吉林省长春人。1991年长春大学英语专业毕业,2000年在东北师范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南开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博士毕业。曾在英国伯明翰大学、De。Montford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国神学研究院进行访学和交流。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教学与研究。在《史学月刊》、《学术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译)
文20余篇。

书籍目录

导论
一、选题与研究价值
二、史料与研究动态
三、研究视角与思路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第一节 清末到五四:乡村启蒙的理念与实践
一、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
二、政治革命与民众动员
三、观念革命与“走向民间”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乡村自治
一、乡村自治的缘起
二、翟城村治:清末民初乡村自治的发源地
三、山西村制:南京政府乡治运动的范本
四、国家政权建设模式
第三节 “博士下乡”:知识分子的乡村建设活动
一、知识分子乡建活动的启动
二、各具特色的乡建团体
三、从分散到合流
第二章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念
第一节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渊源:基督教与儒学
一、接受基督教的历程
二、“博爱”与“仁爱”
三、宗教家与社会改革家
四、小结
第二节 救治愚穷弱私:本土化的乡建理念
一、民族再造与民族自救
二、四大病症:愚、穷、弱、私
三、新民:整个的人
四、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
第三节 理想化的乡村建设途径
一、研究实验
二、训练人才
三、表证推广
第三章 乡村建设的实践:定县模式
第一节 平教会的成立及其机构构成
一、平教会的成立
二、平教精英
第二节 定县的实践与探索(1926—1937)
一、“活的研究与实验”和李景汉的社会调查
二、四大教育
三、三大教育方式
第三节 “打成一片”的方式
一、表证示范、庙会及展览会、合作组织
二、广播无线电
三、导生传习制
第四章 乡土文化改造:以戏剧改良为例
第一节 戏剧改良与治“愚”
第二节 “寓教于戏”的新剧改良
第三节 “戏剧大众化”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现代观念移植:以医疗卫生为例
第一节 平教会的“现代卫生观念”
第二节 社区医疗模式乡土化尝试:三级保健体系的确立
第三节 乡土医疗的新内容:传染病管理、妇女与儿童
第四节 不同的反应
第六章 政府、启蒙者与乡土社会
第一节 重合的目标:定县实验与农村复兴运动
一、合作的缘起
二、内政会议与《县政改革案》
三、“学术与政治合流”
第二节 平教会与定县政府
第三节 拥护抑或抵制:平教会与乡绅
一、定县实验与地方乡绅
二、所谓的定县“民怨”问题
第四节 从拥护到失望:定县实验与乡村民众
第五节 定县实验与海外捐助
一、平教会与檀香山华侨
二、第二次美国募捐
三、外来经费的效用
第七章 理想与现实:乡村运动乡村不动
第一节 定县实验的实绩
一、救治愚穷弱私的实绩
二、定县实验的效应
第二节 “乡村运动乡村不动”
第三节 乡村为何不动
一、乡村建设派的自我反省
二、时人的评论
三、笔者的分析
结语 国家与社会视野中的乡村启蒙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与爱因斯坦、杜威等巨匠齐名。对于历史人物来讲,如果多年以后仍然为人津津乐道或争论不休,除了说明他的个人魅力外,更重要的是他所作所为仍然是今天没有解决的问题,他所关注的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的问题。晏阳初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的工作,客观地说,他的思想、实践也的确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他把中国的问题归结为愚穷弱私四大病症这些表面因素,提出了治标不治本的四大教育。他甚至对美国的好感超出理性范围,比如他说:“美国的民主虽然有它的缺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但无论怎样在我一生中都具有最大的魅力和最大的启示。”同时他对共产党主张以革命的方式彻底改变农村经济基础、阶级结构和生产方式不以为然,也为此遭到了共产党的批判。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为后人提供了思考的依据和行动的借鉴,以及作为历史人物对历史和现实产生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身为基督徒的晏阳初,以宗教家的精神,毕生致力于平教事业,其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勇于探索的本身。 第二节 救治愚穷弱私:本土化的乡建理念 在世界性的平民教育浪潮的冲击与影响下,晏阳初尝试运用与借鉴西方的平教理念与实践来观察与审视中国,探索一条救亡图存和改造社会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出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他独特的改造社会的乡村建设理念。他认为,要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关键在于彻底改造构成这个社会的基本单位——人,四万万的中国人构成了中国的社会和民族,而这个基本的单位出了问题,中国的民族和社会自然而然就会危机四伏,所以晏阳初的改造社会思想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是人出了问题,中国社会才矛盾重重。“人”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晏阳初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人格平等,才能发挥无限的潜能、无穷的价值,这样,就“应当给以平等的教育机会,使他们尽量发展,自由创造”。只有先“平社会之不平,平天下之不平,而后才能平天下”。 一、民族再造与民族自救 晏阳初在川中时的经历,使他的脑海里有了抽象的国家民族观念,而香港浓厚的殖民地色彩,又使他感受到败国之民的羞辱,促生了他的民族意识。他开始深切体会国之重要,此时,他已有改造社会的愿望。留美期间,美国的繁荣安定,华裔工商的屈居人下,又回想祖国的贫愚落后,使晏阳初深刻地认识到:“自强才是谋求真正平等之道”,因为“20世纪是机器时代,是技术时代,是科学时代,是智能时代”,体力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智能专长得之于教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启蒙与重建 PDF格式下载



迄今为止国内研究晏阳初最全面系统地学术专著


在教育目的模糊的当下,看看晏阳初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这本为书更像是一本关于晏阳初乡村教育的资料索引,书中对以往关于晏阳初的各种文章和作品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可见作者的案头工作之详细。对于全面了解晏阳初的思想和乡村工作,以及各方的评价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