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潜夫论笺校正

王符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1985-09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王符  

页数:

492  

字数:

389000  

译者:

彭铎 注解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子書是我國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子書產生在春秋末到戰國時期的百家争鳴中,其中不少是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貴结晶。秦漢以後,還有不少思想家和學者寫過類似的著作,其中也不乏優秀的作品。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華書局修訂重印了由原世界書局出版的諸子集成。這套叢書匯集了清代學者校勘、注釋子書的成果,較為適合學術研究的需要。但其中未能包括近幾十年特别是一九四九年後一些學者整理子書的新成果,所收的子書種類不够多,斷句、排印尚有不少錯誤,為此我們從一九八二年開始编輯出版新編諸子集成,至今已出滿四十種。
新編諸子集成所收子書舆舊奉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經常要閱讀或查考的書。每一種都選擇到目前為止較好的注釋本,有的書兼收數種各具優長的注本。出版以來,深受讀者歡迎,還有不少讀者提出意見建議,幫助我們修訂完善這套書,在此謹致謝忱。
本套書目前以平裝本行世,每種單獨定價。近期我們還將出版精裝合訂本,以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
凡例
卷一
 赞学第一
 务本第二
 遏利第三
 论荣第四
 贤难第五
卷二
 明闇第六
 考绩第七
 思贤第八
 本政第九
 潜叹第十
卷三
 忠贵第十一
 浮侈第十二
 慎微第十三
 实贡第十四
卷四
 班禄第十五
 述赦第十六
 三式第十七
 爱日第十八
卷五
 断讼第十九
 衰制第二十
 劝将第二十一
 救边第二十二
 边议第二十三
 实边第二十四
卷六
 卜列第二十五
 巫列第二十六
 相列第二十七
卷七
 梦列第二十八
 释难第二十九
卷八
 交际第三十
 明忠第三十一
 本训第三十二
 德化第三十三
 五德志第三十四
卷九
 志氏姓第三十五
卷十
 叙录第三十六
附录一传赞
附录二序跋
附录三着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潜夫论笺校正 PDF格式下载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买到了一部在中国失传了上千年的珍贵图书——日本天明本《群书治要》,一段尘封的历史也随之浮出水面。 《群书治要》是唐初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等根据唐太宗的要求而编纂的。此书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代,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经、史、子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是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经典之作。
然而,由于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在唐代末年刚刚起步,魏徵等编撰的《群书治要》在未能广泛流布,仅仅以抄本的形式在皇室内部流传。所以,到了宋代,《群书治要》就失传了,《宋史 艺文志》已不见记载。
所幸的是,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代(1192―1330年)日本僧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此时,正值中国的宋元时代,根据所能看到的文献,当时的对外文化交流,远不如唐代那样繁盛。按照一般的推测,镰仓时代的日本僧人写本,应该是传抄本,底本很可能是遣唐使带回的抄本。此僧抄本每叶十二行,一行约十七字。卷中有日本后深草天皇建长年间(1249―1255年)至花园天皇延庆年间(1308―1310年)日本清原教隆、藤原敦周、藤原敦纲、藤原经雄、北条实时和金泽贞显等学问大家的手识文。后来,此书归德川家康,他在得到这个本子后,曾于1616年(日本元和二年)正月命令用活字排印。但此时的《群书治要》已经缺失卷第四、卷第十三和卷第二十,残存四十七卷了。今存《本光国师日记》“元和二年”条中,记录了当时江户幕府重印《群书治要》的全过程。《日记》中对于活字排印工序中的“切木”、“雕手”、“植手”、“摺手”、“校合”等,记载非常详细。半年后,《群书治要》印成五十一部,每部凡四十七册。不幸的是,此时德川家康突然后去世,印本只是分赠给了德川家康的后裔尾张、纪伊两家藩主。事实上等于没有公开发行,所以流传在外间的不多。前几年,中国嘉德曾经拍卖过一部,可惜没有引起充分的注意。
1781年,也就是日本天明元年,尾张藩主家的大纳言宗睦,有感于《群书治要》未能流布,便从枫山官库中借得原“金泽文库”藏僧人抄本《群书治要》,重新校刊。1786年(日本天明六年)重印本告成,分赠诸藩主和各位亲臣。这就是今天流传于世的天明本《群书治要》,从校刊到正式出版,前后花了5年时间。
天明本《群书治要》相当于中国的藩府刻本,开版弘朗,选用当时极好的白皮纸印成,细腻而富有韧性。书前前有“天明七年丁未四月朝敬大夫国子祭酒林信敬谨序”、魏征序及尾张国校督学臣细井德民“刊群书治要考例”。原书五十卷,实为四十七卷。林序写刻,字大如钱。正文每半页九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白口,单鱼尾,版心上书“群书治要”,鱼尾下书卷数及页数,书分两截,眉批栏约2字高,间有批语。

天明本《群书治要》问世十年后,1796年(日本宽政八年),尾张藩主得知《群书治要》在中国国内已经失传,便以五部移送当时掌管长崎海关的近藤重藏,托他转送中国。近藤氏以一部存长崎圣堂,一部赠诹访社,三部赠唐商馆,托中国商人携回本土。因此,最初进入中国的天明本《群书治要》只有三部。根据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的记载,此书原装本应该是二十五册,横18*2 cm,纵31 cm。
清嘉庆七年(1802年),鲍廷博编撰《知不足斋丛书》,他在第二十一集《孝经郑注序》中提到了《群书治要》:“此书久佚,仅见日本天明刻本”,由此可知,天明本《群书治要》已经在中国藏书家之间流传。稍后,阮元编辑《宛委别藏》,也将《群书治要》编入其中。其题曰:“《群书治要》五十卷,原缺卷四、卷十三、卷二十。唐魏徵等撰,日本天明刊本。”后来,《连筠移丛书》、《粤雅堂丛书(三编)》等都从《宛委别藏》中辑入了《群书治要》,为清人校刊典籍起了不小的作用。到今天,它仍然是学者校勘、辑逸的一部重要的类书。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仅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部天明本《群书治要》。另外,香港中文大学及台港各藏一部。其中,台湾所藏的一部,很可能就是抗战初期中国存放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那一部。上世纪三十年代,北平图书馆善本部主任王重民先生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编写善本书目时,看到的就是这一部,后来收录《中国善本书目》中。
天明本《群书治要》重回中土后,世人惊为秘笈,除了辑入《连筠移丛书》、《粤雅堂丛书(三编)》以及《宛委别藏》外,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别以日本天明本为底本影印出版,涵芬楼还以《宛委别藏》本为底本影印出版了《群书治要》。
日本天明本《群书治要》的刊刻时间相当于中国乾隆末年,当初进入中国的仅三部,此外不见其他任何记载,考虑到当时清政府的海禁很严格,不可能有大量图书进口。只是到了清代末年,中国国门被坚船利炮打开后,中国人才有机会直接到日本去淘书。根据《日本访书记》和《书舶庸谭》的相关记载,黎庶昌、董康等人在日本访书的过程中也发现过天明本《群书治要》,但是否采购,则没有明确的记载,董康本人还曾亲见过金泽文库藏镰仓时代日本僧人的手写本。所以,就目前的资料推断,天明本《群书治要》在中国的存量不会很多,乐观地估计,也就十部左右吧。就是在日本本国,由于经历了二战的惨烈扫荡,图书资料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


新编诸子集成这套书编写的很好,正在努力搜集中。


诸子集成


中华书局诸子集成,一直都是我很喜欢的。此次收藏快全了,该书印刷也不错。读起来很舒服。


东汉时期的儒家著作,有新兴地主阶层的经济思想。


帮同学买的 不错 很合意


都是经典,要慢慢地读


等待发掘的财富


古书精华,读藏两宜,多读明智明性。


总结历史,敬告当世。


竖排繁体字。也很不错


好久了,终于买到了


汉代的子书


10年3印


书很好哦,正版的,我喜欢。


买了很多书。。。都不是我看的。。。


很有知识性的书.


了解汉代社会的好书~~~


这套书收集的也差不多了


这套丛书里比较重要的差不多都集全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