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皓首学术随笔

任继愈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6-10-23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任继愈  

页数:

31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中华书局的纪念会上,邓薛三说过,中华书局兴旺发达,说明中华文化的兴旺,中华书局和中国文化共命运,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中华文化出版建设是中国兴旺的一面镜子。  中国由一个半殖民地的贫困落后的旧中国建成新中国,中国人才真正站起来了。旧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历次“运动都是被批判的对象,有的受到不公正的遭遇,以至更大的不幸,但他们对此无怨无悔。从他们身上看到经历了新旧社会的爱国的骨气和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感。

作者简介

任继愈,1916年出生于山洪省平原县。193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41年获硕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名誉馆长,中国宗教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1999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四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等,主编《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卷,已出版四卷)、《中国佛教史》(八卷,已出版三卷)、《宗教词典》、《宗教大辞典》、《佛教大辞典》、《中华大藏经》、《中国首都史》、《道藏提要》、《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等。

书籍目录

自序哲学编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 从中华民族文化看中国哲学的未来 朱熹与宗教 主敬、慎独与坐禅 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 《中国儒教论》序 璀璨中华文化之花的母树——《十三经》 认识论的起点——《孙子兵法》序 用历史说明宗教——《宗教小词典》序 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潮 武则天与宗教 《世界宗教丛书》总序佛教编 从佛教到儒教——康宋思潮的变迁 佛教向儒教的靠扰 介绍《中国佛教宗派丛书》 关于编辑《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意义 《中华大藏经总目》序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 禅宗哲学思想略论 禅宗哲学思想略论 农民禅到文人禅 南北禅宗异同 南北朝佛教经学的中心议题——心性论 南朝晋宋间佛教“般若”、“涅槃”学说的政治作用道教编 《道藏提要》序 《道藏提要》第三版修订本序 老学源流 关于《首先经》 要重视道经研究 道教图册序杂文编 中华民族的生命力 古代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值得借鉴 从兄弟民族宗教看古代中国文化 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不可分 从“书同文”到“语同音”……

章节摘录

  从中华民族文化看中国哲学的未来  文化的精华部分,集中表现为哲学。我们撰写的《中国哲学发展史》给中国哲学史定义为“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这个看法提出已有十年,现在仍然没有改变。  根据多年来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经验和走过的曲折道路,深感考察中国哲学不能仅限于哲学本身,如果能把视野扩大,从民族文化发展的广度来考察中国哲学,可能看得更清楚些。  结合中国及外国的文化历史,纵向及横向考察,有以下几种现象:文化发展的连续现象。  中华民族的文化,从原始蒙昧中摆脱出来,不断前进,走着从低级到高级的路程,不断丰富其内容,由古朴到雕饰,由质到文。哲学的发展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才四十多年,但说到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史有几千年而不是四十年。新旧政权之间可以一刀两断,新老文化是不能一刀两断的。“文革”中有些人宣称要打烂一切传统,事实证明这是愚昧的,也是做不到的。真正的革命者要对人类负责,对历史负责,要吸收全人类一切有价值的文化,不能随意地割断历史。哲学的发展也是有连续性的。正是因为有连续性,研究哲学史才有意义。  文化发展的积累现象  文化有连续现象,必然产生新旧文化积累现象。文学史上从《诗经》、《楚辞》讲起。汉有汉赋,以后有骈文、五言诗、七言诗、律诗、词、曲,不断出现新的形式。人们发现,不是有了五言诗就抛弃了赋,有了词曲,五言诗、七言诗就不再流行,有了古文就不要骈文。文体越到后来越丰富,后期包容了前期。有了白话文,古文还在使用。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有一篇声讨国民党不积极抗战的通电,就是用文言写的,道理讲得很透彻,也很有气势。哲学发展也有类似现象,不是有了后来的流派,就不要以前的流派,有了汉魏就抛弃先秦。正是由于这种积累现象,才使得中国哲学的内容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日趋丰富,古老的传统中包含着新鲜的内容。  文化思潮的衰减现象  这里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衰减讯号得到增益。有价值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有永久的魅力,能使千百万后人为之感动。《诗经》、《楚辞》是中国不朽的作品,西方荷马的史诗、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随着时代的推移,它们的影响在逐渐减弱。比如“五四”前后,青年男女要求从封建束缚中求得解放,《红楼梦》的影响很大。《红楼梦》这部小说对现在的青年男女的影响比“五四”前后要小得多。  这种现象在中国哲学史上也存在。同一种思想流派在前一个时期有过广泛影响,在后一个时期影响有所减弱。如孟子在世时,用全力辟杨墨,韩非时代认为天下之显学为儒墨两大派,汉初杨、墨、儒的影响都减弱了。  有人说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其影响越来越大。这种看法与实况不符。孔子思想的影响,单凭孔子思想本身,不可能越来越大,只能越来越小。孔子的影响久远和中途得到接力站补充有关。汉代有董仲舒的补充,振兴了几百年;宋朝得到朱熹的补充,又振兴了几百年。得到振兴的是董仲舒的孔子、朱熹的孔子,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原来的孔子的思想永不衰减。  文化交流的融会现象  不同的文化思想的体系相接触,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无论吸引还是排斥,最终总会发生融会。即使互相攻击的双方也经常从对方吸收自己有用的东西。显著的例子如佛教与道教两种宗教相互争论了一千多年,为了战胜对方,不惜借用政治手段来打击对方。结果表明,中国的佛、道两教都吸收过对方的思想甚至教义、教理。儒、佛、道三教的关系也是这样。  正因为融会普遍存在着,我们治中国哲学史,除了探究思想的传授关系,还要注意它的融会关系。过去研究佛教、道教、儒家的历史往往是单线的,各自为战,这不符合历史的实际。写佛教专史,也要兼治道教、儒家;写儒家专史,也要兼顾佛教、道教;写道教专史,也要兼顾佛、儒,固不待言。  文化接触的势差现象  两种文化体系,发生接触,会产生影响。文化形成于一定特点,往往在批资本主义的口号下给封建主义留下了后路,甚至错误地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的东西予以肯定。我们从事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应该自觉地把批判封建主义的任务担负起来。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它展示出中国哲学与宗教的斗争中发展前进的历程,展示出人类抽象思维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以及人类的认识是如何由浅入深,从片面向更多的方面扩展的。它也展示,哲学压缩了宗教的辖区,而宗教则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形式以维护它的阵地。中国哲学史用事实说明儒教形成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苦难,直到今天,人们还不得不背着因袭的重担,不适应现代化的步伐。  哲学史作为认识史,无疑地将为人们提供可贵的借鉴。看到前人如何克服错误,我们从中受到启发;看到后人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我们从中得到警惕。百年前恩格斯就指出:训练思维能力,迄今为止,还没有比学习哲学史更有效的方法。今天看来,它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历史传统悠久,文化积累深厚,这是我们国家的特点,但特点并非尽是优点。正如鲁迅批判的所谓“国粹主义”者们,好比一个人头上长了个赘疣,对这个人来说可以说是“粹”,但这又有什么值得保存的价值呢?如果我们对遗产不善于区别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就可能把赘疣当成“国粹”,可能把缺点、弱点当成了优点,被死人拖住活人前进的脚步。这是我们要警惕和要避免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皓首学术随笔 PDF格式下载



还是有些收获的,大师还是有些独到之处的


是一本好书,非常好看


皓首学术随笔共8册都看了,总的感觉中华书局是想出一本皓首们的学术随笔的精选集和自选集,看来大体上是自选集(尚无证据表明是他人代选的),但自选集就未必了,比如这本<任继愈卷>从前言就可知道是近些年的作品集,看样子编辑同志还是要和作者好好沟通沟通才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