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看图说瓷

倪亦斌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倪亦斌  

页数:

210  

Tag标签:

无  

前言

当今时代,只要我们一睁眼,印刷复制的固定图像和屏幕活动图像就铺天盖地迎面而来,广告和影视节日无所不在地将我们包围。不要以为所谓的“图像文化”只是近年来才参与我们的生活,此事古已有之。图像从其诞生时起,就开始帮助我们祖先认识世界、美化生活,进而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功效。宗教信仰仗其流布,日用陈设器皿赖其吸引顾客,门楣、家具借其抬高身价。墓葬造像、庙堂壁画、农舍年画、瓷碗染付、裙板雕花,中华图像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绵延不绝。这本小拈是我近年给《艺术世界》等杂志所写文章的汇集。文章写成现在这个模样,是我本人同刊物之间弈的结果。在最初发表时,因为有字数限制,有些问题的讨沦意犹未尽,这次收入本书时作了修订扩充。这些文章的基本写法是这样的:以一件同当前收藏界、拍卖行情有关的器物开头,引出对该器物上主题纹饰诠释的疑问。然后通过旁征博引来辨章涵义、考镜源流,列举同一题材图像在各个时代、各种媒材上的不同呈现,厘清被误释的图像的真实画意。在讨论中,我试图探讨图像的社会功能,追问各个图像在当时是为谁制作、放在哪里、被谁观看的,从而发掘图像背后隐藏荇的社会历史生活图景。在对具体图像的详细捕绘和研究巾,我还力求总结出图像创作、传播的一些普遍规律。图像的创作和传承类同于文字图书的写作和传播。有意思的是,在文字方面有修辞学、校雠学、避讳学等来帮助人们读懂古书,但是在图像“修辞”和传承方面的研究却寥若晨星,以致误读古代图像反倒屡见不鲜。近十年来,我建立起了有几万张图片的电脑图库,它是本书文章的资料基础。文章中所涉及绝大多数“画题”都是现有中国艺术史专著和工具书里的缺门。我希望以这本蠡测小书为引玉之砖,让这个有关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域受到各位方家的重视。我愿意在有生之年为完成两项相关研究——“中国故实画题辞典”和“故实画的创作手法和传承方式”而鞠躬尽瘁。本书所涉及的对象是中国古代的图像文化,具体地说,是为了教化和装饰而制作的故实(故事)图像。这些图像属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对这些图像的研究和阐释,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祖先怎么认知他们所处的世界,还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以图像作为传播思想文化之工具的规律,以便更好地适应我们身处的“读图时代”。

内容概要

近十年来,我建立起了有几万张图片的电脑图库,它是本书文章的资料基础。文章中所涉及绝大多数“画题”都是现有中国艺术史专著和工具书里的缺门。我希望以这本蠡测小书为引玉之砖,让这个有关文化传承的重要领域受到各位方家的重视。 本书所涉及的对象是中国古代的图像文化,具体地说,是为了教化和装饰而制作的故实(故事)图像。这些图像属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对这些图像的研究和阐释,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祖先怎么认知他们所处的世界,还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以图像作为传播思想文化之工具的规律,以便更好地适应我们身处的“读图时代”。

作者简介

倪亦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硕士、博士。曾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进修中国艺术史,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学荣誉课程讲授《中国视觉文化》,2001年至2002年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曾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弗吉尼亚大学、夏威夷檀香山美术馆、南京

书籍目录

序自序明末时尚女子的情色告白被遗忘的《钱塘梦》青楼女子演绎张生莺莺宣德瓷器的纹饰中真的是“女多男少”吗唐伯虎《版筑求贤罔》钩沉非驴非马的“会昌五老”叹为观止的康熙五彩大型组合花瓶翻羹不恚 为官之道“相如不奋题桥志 安得高乘驷马车”最早的传世凤求凰写真功名岂尽埋蛇报 阴骘从来信不诬虽为首阳殍 千载犹光辉牛绳哪里去了《鬼谷下山》惊世人 拍出天价敌梵高——两亿三千万元的元青花罐关公战秦琼 鸨母变崔母——流落英伦的元青花梅瓶上画的是《西厢记》吗长胡子的并不都是你爸 有男有女亦不都是《西厢》双棋未遍局 万物皆为空颖脱尘蒙——被埋没的明末清初景德镇民窑瓷三教原来一家 万变不离其宗“17世纪景德镇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世人谬传“裂塔”纹实为“仙山楼观”图天仙化人 拈花而笑千年传说江心镜 浮出海面现真容这鸭头不是那丫头掷果盈车数潘安 陈年旧事女看男69式颠鸾倒凤 迷众生莫辨雌雄元青花上的“简约主义”货郎担雍正遗珍见天日 流落他乡人宝之“世事纷纷似弈棋”鸣谢

章节摘录

明末时 尚女子的情色告白苔丝因为有过失身经历而在新婚之夜遭爱人唾弃。可是在《德伯家的苔丝》的作者托马斯.哈代眼中,苔丝依然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小说就以此为副题。如果说苔丝是以自己的生命同不良社会环境抗争,那么明代传奇《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则是拿生命来博取自身应有的价值:如果活着不能同所倾心的人相聚,她宁愿死了葬在花园里的梅树下面。这抑或秉承《诗经。標有梅》的传统,以梅为媒,孜孜以求如意郎君,抑或因为传说梅树下可觅绮色罗浮梦?在托马斯。哈代的故乡——英国西南部绿草如茵的多塞特郡(Dorset),我有幸找到了湮没了三百五十年的杜丽娘小像。一位古装妙龄女子的半身近影占了一个青花浅瓷碗直径的三分之二,戴着玉镯的纤手翘起兰花指支着下颏,正闭目在脑子里“过电影”,回味自己同一位书生的会面。女子和书生面对面诉衷肠的场景呈现在从女子头部引出的云气状幻象里,以示女子思想的内容。整个幻象“气泡”以浅蓝染地,区别于女子身后的白壁。碗心有“柳梦梅”三字铭文,书法亦隶亦楷,而且,“柳”字和“梅”字中的“木”字旁都从左偏旁的位置上爬到了“卯”和“每”的头顶上,是让人乍一看不知所“书”的异体字,如此种种,莫不都是明末清初士大夫文化的当红趣味。

后记

此书的出版得益于各方面的帮助,在此只能挂一漏万地谨表诚挚的谢意。先父倪祖培为家里置办了几大书架的书,使我得以即使在革文化的命的时期,仍然能够领略书本的魅力,由此奠定了我一生的幸福。要不是中学语文老师陆家麟先生给我作文打下鼓励的“优”字,我恐怕不会对文字那么上心。教大学语文的邱先生让我当堂朗读记述我听到母亲罹患癌症后心情的作文,使我明白了只有文自心出才能走心的道理。在伦敦大学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七年中,恩师西德尼•格林包姆教授用烟斗喷云吐雾地熏陶我,教我西方学术传统、培养我下笔必有根据的习惯。为写此书所收集的资料,除了受益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央图书馆和中文图书馆的丰富藏书和馆员的热情帮助以外,还得益于美国哈怫大学魏德纳图书馆、美术图书馆、啥佛一燕京学社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伦敦大学达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资料室、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我在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学荣誉课程”所开设的《中国视觉文化》中使用了本书的内容,来自工、商、理、文等学院的拔尖学生常常给我带来教学相长的惊喜。我在世界各地讲演中用到本书的内容,从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的反馈中我也得益匪浅。资助我讲演的高等教育、艺术机构有: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前文物馆、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新加坡艺术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新加坡管理大学廉凤讲座、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哈佛一燕京学社、耶鲁大学东亚系、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火奴鲁鲁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英国收藏家巴特勒爵士(sirMichaelButler)、美国收藏家洁蕊堂主人、观鹭园主人、新加坡收藏家陈敏良高级政务部长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慷慨的帮助。我于2000—2001年受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伊维德教授邀请做访问学者,研究戏剧文化的图像表现,由此奠定了本书的基础。其间的生活、旅行得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哈佛一燕京学社、美国亚洲学会理事阿瑟·罗斯(ArthurRoss)先生、戴维·洛克菲勒(DavidRockefeller)先生的资助。上海《艺术世界》杂志主编张翔、前副主编尤勇、编辑刘晶晶策划和编辑了这组文章,为本书出版的前期工作做了很大的努力。研究生刘斐、杨方、何济生等帮助我复印、整理、扫描资料,洪华清经常在电脑技术方面给予我帮助。扬之水先生虚怀若谷、提携后进,徐俊先生同意在中华书局出版拙作,本书责任编辑马燕女士为此所做的大量细致工作,都使我铭感于心。


编辑推荐

《看图说瓷》由中华书局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看图说瓷 PDF格式下载



以前在博物馆里观赏古瓷,经常觉得作品的条目介绍上把作品名称定得笼统宽泛,比如:青花人物故事图盘,五彩人物盘,等等。以这些千篇一律的名称对照有些古瓷上充满故事情节的图像,实在看不出所以然,这时就非常希望有位深谙其中典故的专家能在一旁指点迷津。最近阅读中华书局出版的《看图说瓷》,不禁欣喜地发现这位难得一见的专家就在眼前,而且比期望的还要叫人“惊艳”。不仅艺术品爱好者会为书中关于古瓷人物的精彩诠释喝彩,兴趣考据的人可在书中考证古画版本的孰先孰后,衷情纹饰的人可在书中玩味各式龙凤对偶变体,偏好典故的人可在书中按图索骥,探究故实,甚至连喜爱古代戏曲的读者都可随此书解读才子佳人的浅吟低唱。具体地说,首先,这是一本充满文学趣味,文笔亦庄亦谐的好书。它不像其他瓷器研究丛书那样只是着眼于辨析瓷器年代,考订真伪,而是为你讲解瓷器图像上的故事,比较同一画题人物在不同艺术品上的形象塑造,分析某些图像如何在创作,传播的过程中被误释,等等。书中许多文章开篇如清新优美的散文,结尾以严密的推理论证征服读者的心。在对图像主题进行细致的描绘和详实的论证时,作者旁征博引的写作风格仿佛引领读者穿梭于古今中外互有关联意义的各种艺术品图像之间,或对世界艺术史上相关主题的图像进行解读,或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相关描述娓娓道来,令读者沉浸在丰富愉悦的阅读体验中。其次,单是看目录中列出的三十个文章标题,你就会感到这不是一本随兴抒发的时髦闲书,而是出自一位古文功底深厚,研究视角独特,力争发前人所未发的学者之手。细读之下,书中的每一段文字都充满新意,不是引人遐思,就是发人深省,没有一句笼统的套话或陈词滥调。几乎每篇文章都是针对一个瓷器图像主题,对所有相关资料进行对比考证后作出一个立论-有的力图重构在历史传承过程中被湮没的经典图像画意,有的尝试发掘有关图像传播的一些规律、原理,有的力求再现古人曾有的文化生活,从中认识古人的意识形态。第三,书中大量精美的古代人物故事图像不仅选自古瓷,还有的是作者根据与每篇文章相关的传统画题,从木刻插图,砖雕,版画,漆器,绢画,画像石棺等艺术品上采集而来的,由此可以想见作者为建立“古代图像语言学”这一课题准备了多么系统,庞大的图库资料。在《翻羮不恚,为官之道》一文中,作者为了论证一座五彩人物插屏上的图像表现的是东汉名臣刘宽的一则轶事,先后展示了从插屏,执壶,圆盖盒,方瓶,笔筒到古书插图,水墨画共8件艺术品上表现同一画题的图像。面对着这些被一一细致地排列对比的图像,不由让人心生感慨:这些被当代人遗忘的古典故事在历朝历代的各种艺术品上曾经是多么流行的题材。这就好比几百年后人们对着某个挖掘出来的纪念品百思不得其解,无人知晓那上面一对恋人在船首相拥的图像来自1998年风靡全球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那个经典镜头。第四,书中每篇文章中的引经据典都列明了出处,且分析论证丝丝入扣,逻辑性强,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在考镜源流上的严谨审慎。如《被遗忘的钱塘梦》一文,作者对照《增相钱塘梦》原文辨认出两个青花瓷盘上充满异体字的铭文,从而澄清了被误释为表现《西厢记•惊梦》场景的瓷盘图像的真实画意。如此这般细致准确地挖掘历史图像真意就像考古学家释读甲骨文一样,两者做的都是发掘历史记载原始资料,还原历史文物本来面目的意义重大的工作。第五,书中收录的这些文章几乎篇篇都是有的放矢,有的澄清了被艺术专著误释的图像的真实画意,更正了一些艺术图册中误导的说明;有的指出了一些专家对古瓷图像上铭文的误读,驳斥了某些研究者在引经据典时断章取义的谬误;还有的推翻了其他专家对某一图像传承序列的错误辨别,等等。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具有独立研究精神的勇于直抒己见的学者,他的研究不仅具有“拨乱反正”的学术价值,对于正确地认识和传承古代图像文化遗产更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不是瓷器方面的专家,是图像学、考证方面的学者。但他从另一个方面考证了很多瓷器专家无法辨识的图案。以前我们看人物的瓷绘,一般都知道他背后会有历史典故,但没有人去作这方面的工作,只是笼统的称为“人物故事”,其它图像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历史的故事是我们最想了解的,作者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同时也为考证瓷器图像背后的故事指明了研究方向,推荐喜欢瓷器的朋友此书非常值得一读。
以前没买这本书的时候,在图书馆里借阅过,那时因为馆藏的收藏方面的书少,更没有大家的著录,幸好,没有错过一本好书,这也许也是书缘吧。


中国古代的故事图像。探索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看这本书不仅了解了瓷器的知识,也学到了传统文化中许多经典的图像文化,不错!


当当买了不少瓷器的书,这本是最好的一本书。怎么说呢?这是一本真正学者的研究成果,用心写的书,对古代戏曲和传统人物故事的介绍尤为丰富,对传统人物题材的瓷器认识帮助很大。也从这本书中看出了国际学者和国内学者撰书的区别。


以前一直都看不懂瓷器上绘画的人物图案是什么意思,现在收获很多,作者引经据典,通过对《牡丹亭》,《西厢记》《红佛女》等大量古典名著插图的分析使我对瓷器里面所绘画的故事有了一个较深的了解,明白了看瓷片故事要抓住的要素,怎样去细致地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图中所描绘的主要道具表明什么,另外就是通过图片的比较我对明末清初过渡期的瓷器有了深刻认识,值得收藏,缺点是纸张不是那种光光的硬亮面纸,看了一下是《中华书局》出的书,是不是为了追求这种朴素的效果呀。


挺有意思的书,同样的故事情节,分别列出瓷片的不同绘画风格,更穿插了西方艺术视角。值得一看。。。


作者的功底很扎实长得也很帅!看这本书能够得到的不仅是瓷器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古典文化的方方面面


很好的一本书、说出图片背后的故事、


看了扬之水的一篇文章,才知道这个作者。不是很懂,扩展一下知识面。


送货迅速,货品好,很满意


内容很好,很适合休闲时候看。


内容很好,很有意思,值得一看


值得看一下.普及一下瓷器的知识,可以在博物馆之外看到实图了.


作者资料收集的很丰富,很长知识的一本书。不过稍微有点唠叨~~


视角独特,从瓷器的图案中发现和讲解历史故事,生动有趣。


内容不错,长知识,考证瓷器画上的故事。


好书一本,一气读完。我的瓷器上的图案在本书中得到考证。


刚收到,翻翻,是自己喜欢的书!


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以前经常看到瓷器上面的图画,可是不知道是什么,现在经过这本书的介绍,开阔了眼界,强烈推荐


倪老师再出一些关于瓷器类解说的书吧


知识性强,值得看!


作者知识面很广,看的爱不释手


不人云亦云,见解独到,考释详实-------------


内容丰富 但是买错了


为作者的文笔和学问所折服。


写的有味道


好书,值得一读,就是选错了写序的人。


很不错,物美价廉,值得拥有


作者的角度和其他研究陶瓷的人不同,既有对陶瓷的研究,更看重其中图案故事的研究,可谓立意新颖,而且在介绍陶瓷图案故事的同时,还涉猎许多相关的图案,更加有说服力。有两点个人意见,希望作者能够看到:1、关于“陈评分肉”的故宫康熙盖罐,早在84年《文物天地》就有介绍,好像是故宫专家杨静荣写的,文章介绍了三件故宫收藏的瓷器,其中有陈评分肉这件,而且是明文“陈评分肉”,我以前常去陶瓷馆看展览,对这件瓷器印象极深,就是看了那篇文章才知道陈评分肉的故事,希望作者核实,不要磨灭了那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关于元代鬼谷罐的问题,好像质疑其真假的人不少,似乎应该指出其学术上的争议为妥。拍卖行毕竟不是学术单位,更看重金钱利益。但是据我所知,另一家在世界上声誉很好的拍卖行,对此事也有不同看法,只是碍于同行的商业利益,没有公开表态。我了解的陶瓷史中,在80年代曾经在苏富比拍卖过一件万历款的官窑瓷器,图案也是鬼谷下山。以上信息供作者参考。希望作者进一步努力,写出更好的作品,让我等学习,开眼。


俗语云: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古瓷图画大有意趣,值得一读.


也是一本闲书,因为我又不是搞这方面研究的。看了这本书,再去博物馆,就对那些“人物故事”标签的瓷器很不满。


作者还是比较用心的,写得挺好,介绍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值得一读。


了解了一些不知道的瓷画知识


作者不是搞收藏的,而是搞学术研究的,主要搞明末清初这段人物片的朋友可以看看


没想到瓷器上的很多图案有这么多典故,那以后要多去博物馆参观一下了


印刷不错,但内容略浅,同时还买了马未都老师的《瓷之纹》差距很大啊!还有书上为什么会出现一个鞋印!!


作者试图从一件瓷器或者一个图案阐述历史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关联,但都浅谈辄止。似乎忽略了瓷器本身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很是遗憾啊。


买回来近半个月,今天中午把最后一篇看完了。感觉还不错,不同于一般的陶瓷鉴赏书,而是从瓷器上的绘画开讲,寻找典故,还是挺有趣的。作者触及的内容多且大胆,印象最深的标题是69式颠鸾倒凤哈哈哈哈……其实还不错了,挺有知识性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瓷器的美。


思路很清晰。就是现在瓷器上的画片很多。你也来不及介绍。


有朋友是财经记者,曾牢骚说“文章写那么花哨干啥?读者是要赚钱的。”看倪先生这本书的时候,不知怎的,总想起这句话来。    文章是《艺术世界》上专栏的汇集,为出书做了修订补充。一般路数是从当时较为引人瞩目的某件拍品说起,多讨论其图画主题、故事内容、subject matter ,辨别了不少语焉不详甚至张冠李戴的“人物故事图”,澄清了一些诸如“裂塔纹”之类流传甚广的谬误。    倪先生常年在海外博物馆和拍卖会间游走,流落在外的文物见得多,讲起来旁征博引,可随手引绘画、金属器上的图案佐证,显得言之凿凿。像93-4,125-8,160,181-4 这样大量列表贴图概括,异同一目了然,都是非常有效的扫盲工具。    作为面向大众读者的杂志文章,要实用、要有趣、要显出专业水准,但又不能书袋掉过分,让太多的()《》夹在文章中咯眼,还是很不容易的。这些倪先生的书基本都做到了(()略多,估计是修订补充进来的),美中不足是逻辑性不足、文字差。    比如“这些事实再清楚不过地表明,颠倒对偶凤鸟纹是除皇后、公主的凤冠之外的又一女性高贵身份象征,图案中的两种尾羽不用来辨别雌雄,目的是为了增加图案的形式美(p188)。”这是个结论,也是一篇文章的结语,作者横不冷等撂下就跑了,我看了气结,恨不得追上去把他揪住问个明...白。这什么什么呀?推理不带这么跳步的。。。他的学生要这么写东西能通过吗?    文字差基本就没办法了,更受不了的是那些当下时髦语汇的插入,比如“69式颠鸾倒凤”、“长胡子的并不都是你爸”,very provocative, 可能作者自己觉得幽默吧,还当做题目招摇,严重考验暗自追求美感的小资读者如我的心理耐受力。    此外,低估读者能力,没有参考文献,或者推荐读物。既然假装学者,既然掉书袋,不如做到底。此书我看了觉得有趣,想找相关题目,中级读物看看,发现很难。因为作者地扫得很干净,让我感觉这个领域除了他之外没啥可亲人物。怎么可能?!大约是consultancy江湖惯例吧?反倒是作序的扬之水先生言语坦诚,大有虽败犹荣的大家风范。 阅读更多 ›


一本好读易懂、深入简出的书,不止说瓷,更说文化。而且纸质很舒服!


确实是好书!体现出作者长期治学精神:观点都源于依据!且图都很清楚,细致耐看,值得收藏……


知识点有些散碎,文笔很拖沓。虽然看了还是有些用处的,但也卖得太贵了。


我是看热闹的,不是专业人士,这本书作为艺术读物,非常有趣


被单位同事借走就没有下落了,所以又买了一本。


作者所占有的资料一般国内的人不可能有。


从图像学的角度来介绍,内容挺精彩。总是从一个青花图案的故事开始,引申出很多相关的图案、知识。唯一的欠缺是图案欠清晰。


本来希望了解一些青花的纹样知识,误打误撞买到了它,原来瓷器也有那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好书,推荐!!! 才子文!!!


说的是瓷画,其实是介绍了中国从古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绘画。建议作者改一个书名再版,可以针对更广泛的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群,即使有更多的人不玩瓷,无意瓷器收藏,对这本书的内容也极易感兴趣。


大量翔实的资料,被编排在一起,论据充分,合情合理。拨乱反正。而且,从中还了解到一些些绘画、一些些瓷画发展的特点。值得反复读,值得作为工具书。只可惜,这类好书,在市面上太少了。


对于我这样的初入门者,这本书真是深入浅出,文字表述很好理解,让我对瓷器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作者观点独到,能旁征博引,言之有理有据,很好,推荐喜欢瓷器的人都来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