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世纪前的中亚北部与中西交通
2008
中华书局
纪宗安
285
无
《9世纪前的中亚北部与中西交通》以公元9世纪以前的中亚北部为时空范围,论述围绕东西文化的互动、交流与传播这一主题,涉及到从远古时起,在这一地区就已见东西文化交流的端倪,等问题。旨在论证这一地区在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并希冀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中,为更好地开发大西北,促进我国与西邻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一点有益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绪论第一章 中亚北部地区的远古文化第二章 早期游牧民的西迁与东西文化交流第三章 中亚北部地区与丝绸之路的发展变化第四章 丝路贸易重心的北移及其原因第五章 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第六章 6-9世纪中亚北部地区东西文化交流之盛况结束语参考文献
中亚北部地区地形复杂多变,自然条件十分特殊。这里有耸立人云、积雪盖顶的高山,大小冰川和皑皑白雪为奔腾湍急的山地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水源,郁郁葱葱的山地森林和草原是四季更替不断的良好牧场。中央天山以西的支脉从新疆中部绵亘伸展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交界处,介于伊犁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外伊犁阿拉套山、吉尔吉斯山、塔拉斯山等是中亚北部的一片最大山地。中部的准葛尔阿拉套山(又称谢米列契阿拉套)是天山最北支的一部分,其南面是伊犁河谷平原,明显地表现为一高山环抱的盆地,其东北面是呈东西走向的塔尔巴哈台山脉,介于两山之间有一狭窄地堑,即著名的古典准葛尔门,高一千零六十公尺,形成天山北坡悬壁,是亚洲中部关口中最低者。谢苗诺夫在《天山游记》中认为,古代中西商路的一支就经过这里。东部阿尔泰山系是一条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山脉,东端渐没于蒙古高原,与萨彦岭、唐努山脉相连,西坡和缓,支脉广延,与准葛尔盆地相接。以上所述各大山地的走向,一律由东向西,或由东南趋向西北,这无疑有利于东西交通道路的开辟与畅通,商队行旅可顺着自然形成的山麓平原、山问谷地东来西往,少受翻山越岭之苦。另外,这些山麓平原和山间谷地多是湿润的灰土、褐栗土层,适宜于栽培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海拔五百至一千公尺的山地和山前地带可以用作春夏秋冬分季牧场或全年放牧的四季牧场。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