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华北村治

[美] 李怀印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美] 李怀印  

页数:

392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的资料来源,主要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直隶(河北)获鹿县档案(大约5000卷,现藏于河北省档案馆),内容涉及基层行政管理的各方面,包括各村田赋、差徭、兵差及契税的征收、黑地调查、村级行政人员选任以及兴办新式学堂的具体活动。这些档案材料的可贵之处,首先在于档案资料在年代上的连续性。过去对近代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要么集中在晚清,要么集中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关一二十年代北洋时期中国乡村的研究,因资料偏少,相对薄弱。相比之下,获鹿县档案完好保存了晚清和民国早期的材料,对于研究近代乡村社会的变革与连续性,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这些档案资料,大部分是因为村民之间在纳税、村政权、办学等等具体的日常行政治理活动方面而产生的纠纷、官司记录,包括状词、辩状、堂供、役警调查报告等,从而把村庄日常治理的一幅幅画面,活生生地再现出来,有关当事人的动机、策略以及当地的各种习惯做法和社会政治关系尽显其中,克服了以往西方学者研究华北乡村所倚重的满铁调查资料的弱处;满铁调查虽然做得缜密、详实,但集中在经济方面;社会、政治方面,只有制度、惯行方面的描述,少有反映村民个体活动及其思想行为的材料。

内容概要

  《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的五个章节考察了村社服务和田赋征收方面的一些内生性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焦点问题是村庄合作制度何以产生并持久存在,它们对理解中国的小农、小农社会以及乡村治理形态有何含义。第二章考察这些合作制度赖以产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重点阐述获鹿县所处的冀中南在华北“区域”(macroregion)的“核心”(core)位置。第三章从比较的角度讨论村庄合作制度的产生和实际运行问题,强调隐藏在乡间习惯做法背后的小农观念尤其是互惠及生存伦理的重要性。为了理解农民行为和解释合作性实践的连续性,第四章详细考查了有关乡民轮流充任税收代理人和地方管理者的纠纷,主要讨论在不同的情况下,普通民众和地方士绅的不断变化的动机和策略。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考察了田赋和契税征收中的各种做法,以此说明中国传统的乡村治理形态的某些特征。  第二部分探讨1900年后由于实施全国性的行政制度及现代化措施而在乡村中发生的变化,目的是据此评估“现代国家建设”(state-making)在地方村社中的实效。第七章关注的是清末民初推行地方自治之后,村民们之间因为新设的村长(或村正)一职而产生的种种讼争。其中令人感兴趣的是,外加的官方制度和国家话语,如何跟地方传统做法及理念产生互动,重新塑造地方政治生态。第八章把焦点转移到地方自治的另一个重要项目--新式小学的创设和维持上面。分析的重点,乃是乡民们如何在此一崭新的村社集体项目中,继续发挥其既有的合作传统;同时,地方精英又如何利用旧有特权,加之从官方新获得的资源,进一步扩大其象征利益和物质利益。第九章讨论地方势力在官府加重税务负担之后的反应,尤其是20世纪前30年向官府的历次请愿和讨价还价活动。第十章转而讨论国民党时期乡村行政结构的改组问题,尤其是新一轮政治变革所引发的话语及制度上的变化,以及村庄日常治理活动中地方传统习惯的延续。为了考察20世纪早期各阶段在行政制度化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第十一章重点探究该县调查黑地的情况,重点放在1930年代的历场运动上,从中可以看出国民党时期在行政现代化方面所获得的突破及不足之处。除了以上各章的实证研究之外,读者可以从第一章中了解到本书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以及作者的研究思路。最后一章则回顾了全书的主要观点,并进一步阐发了相关问题。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序言第一章 导论第一部分 地方治理第二章 背景第三章 农民社群中的合作与控制--乡地制第四章 规则、自利和策略--乡地充任纠纷第五章 征税第六章 土地和税收管理第二部分 1900年以后的新变化第七章 权力、话语与合法性--村正充任纠纷第八章 兴学上的合作与冲突第九章 精英行动主义第十章 乡村重组第十一章 清查“黑地”第十二章 结论参考文献译者后记地图和图表目录地图1. 1920年代的获鹿县2. 1932年的河北省图表2.1 1930年代冀中南和东北部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华北村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