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儒家辩证法研究

庞朴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庞朴  

页数:

117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加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获得丰富学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广阔视野,披沙拣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赜索隐的严谨态度,投入到这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来。

内容概要

  本书是庞朴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之一,完稿于1984年,在当时的学术背景下率先提出并深入研究了"儒家辩证法"这一命题,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了儒学中包括仁义、礼乐、忠恕、圣智、中庸等基本理论范畴的对立统一关系。书中明确提出的"一分为三"观念和方法,对儒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使用的是中华书局1984年版本。

作者简介

  庞朴(1928~),字若木,原名声禄。江苏淮阴人。当代著名哲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出土简帛方面的研究,在海内外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

书籍目录

引论仁义礼乐忠恕圣智中庸三分

章节摘录

可是,他们却又并不甘干目前的弱者地位,不安于无法理解的命运的支配,他们不无侥幸地在想:目前的秩序可以称得起“正”么?焉知明天不再变成“奇”;自己的现状的确很弱了,今天的强者不也原是弱者变来的么?于是他们欣然确信:既然向对立转化是不可抗拒的规律,那么只有处在弱的地位上,才算立于不败之地;而强者,倒是注定要随时倒霉的。所以他们进而宣布,这个不败的“弱”,就是他们终于找到了的“极”:古之善为士者不武也,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为用人之力,是为配天,古之极也。(《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弱是极,而且是“古之极”,即从来如此的行为准则。当他们这样说的时候,显然忘记了自己祖先以强取胜的光荣历史,反而自甘于目前的弱者地位了。从不甘于自己的弱者现实出发去寻求解脱,却制造出一套自甘于弱者现实的理论体系。这就是道家的历史悲剧。其实,弱之转化为强,有如强之转化为弱一样,是需要种种主客观条件的,而且还要合乎总的历史发展规律;而不能只凭愿望和推理。他们既已被社会浪潮冲刷出来,又筹集不到足够的条件,只能是在历史风云面前愈形衰落,直至消失,这倒真是他们所应该知道丽不能知道的“道之用”。在这样的规律作用之下,由弱向强倒转过去的前景,在道家人物那里,从开始的充满诗意的奢望,不免慢慢褪色为只供自嘲的绝望。这就是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演变之所在。所以在庄子那里,唱的是整整降了两个八度的低调: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编辑推荐

《儒家辩证法研究》: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儒家辩证法研究 PDF格式下载



庞朴的代表作,用现代的学术术语解释中国古典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


强烈推荐有心学习的人购买。
过往所见之书多为泛泛而谈哲学(或逻辑)与儒家的关系。
此书有细节,抓住儒家学说的起源性代表人物的著述要点谈,在这方面精准,纠正了过往所见许多文章将儒学东一鳞西一爪地摘拮作为儒家素材的错误。
作者对辩证法是真正理解的,完全不同于过往所见的不能自洽的所谓辩证法。
对二者都有如此程度深入认识的作者,奉献出一本好书。


此书是庞朴先生会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著作,值得认真研究。


很薄的一本小书,100多页,但很经典,用辩证法的思维对儒家最主要的概念进行了再思考
让人对儒家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虽然是本老书,而且书中还有很多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描述
带有明显的80年底初的色彩,但就书的内容而言,很好很经典
比现在市面上的那些所谓的国学普及书高明的太多了
很是值得一读


庞朴先生国学功底深厚,学养丰富,观点独到,很好。


庞先生的一分为三的哲学思想值得一阅,很好。


此书怎么说呢,观点非常老旧,也就是文革时期的观念。这种书太多了。一群文人匍匐于政治的脚下,结果即毁了政治又毁了文化。


庞先生的书,有思想有深度。让人深思回味。


主要是对书中的三分法有兴趣。不错,受益匪浅。


有些见解挺偏


值得入手,比较新颖的视角,看过之后挺有启发的


好作品共欣赏!!!


此书内容经典,值得一看


这本是很不错的,讲解的很详细,也比较新颖,有自己的见解!


陈仲鸾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清)曾国藩
  天之生贤人也,大抵以刚直葆其本真[2],其回枉柔靡者[3],常滑其自然之性[4],而无以全其纯固之天,即幸而苟延,精理已销,恒干仅存[5],君子谓之免焉而已[6]。国藩尝采辑国朝诸儒言行本末,若孙夏峰[7]、顾亭林[8]、黄梨洲[9]、王而农[10]、 梅勿庵之徒[11],皆硕德贞隐,年登耄耋[12],而皆秉刚直之性,寸衷之所执,万夫非之而不可动,三光晦、五岳震而不可夺。故常全其至健之质,跻之大寿而神不衰。不似世俗孱懦竖子[13],依违濡忍[14],偷为一切[15],不可久长者也。
  同年生陈君仲鸾与余交十余年,每相与议论平生,慷慨不挠。或品第当世人伦[16],意所不可,睥睨讥切[17],无所复忌。同人或谓仲鸾居吏阔别曹司,身处卑冗[18],更事未深[19],宜其嚣嚣不绌[20];若移置要地,稍稍练习文法,亦且破觚而为圆矣[21]。既而仲鸾果以考第入直率机,而戆直发愤[22],芒角森然,曾不减其曩者之旧[23]。吾乃私怪生民刚直之性,其禀之有厚有薄,未可以一概度量也。


大师级作品,经典非流行。


儒家理论在长达二千多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止,一直是统治阶级用于维护其利益的理论工具,其伦理教育的价值无庸置疑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而庞老先生率先提岀了其理论上的辩证法是有独特见解的,有待于后辈去完善它。辩证法首先要研究的是通过归纳和演绎找到物事发展的规律,有兴趣者可以再读一读庞老先生的《一分为三》。


本书是庞朴先生的学术代表作,老前辈的研究成果,即便在今天已不新鲜,作为资料也值得收藏。本书是2009年的版本。在当前书价一路飙升的背景下,还能买到价格如此低廉的书,不能不说是运气。


研究儒家思想的一个视角,值得反复琢磨


老前辈的探索之作。


一直想买一本收藏,终于买到了。


很有启发性,值得阅读


此书甚薄,不过一百二十页左右,然则却能每出新意,其发人深省之处,犹以“一分为三”之观点为重。所述关于仁义、礼乐、忠恕等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关系,逻辑有力,论证有方;又每能引领读者从汉字起源与演变、哲学发展与相互影响的角度探径寻源。只是惜却引论之中多有偏颇,最多我以为可商榷之处极多。
譬如第7页,作者说转化的“极”,即转化的准则、原因和条件,在道家眼里,成了不可猜度的谜——事物之发展的走向与其变化,因为事物与现象的具体性与细节性,几乎无法预知,而其规律却可或多或少的掌握。道家之祸福转化论,恰正是对规律做出的整体总结。它绝不空泛,相反,从哲学之角度它是常道的代表,从人生的角度来讲它是慰藉的温床。作者又说道家制造出一套自甘于弱者现实的理论体系,此系道家的历史悲剧。然而道家之弱并非示弱、软弱,而是用弱这个特性达到强弱相济的人生目的。再有作者说道家学派梦寐以求的夙愿是转化自己社会地位,这低估了道家能使心灵得以解脱的作用,对老子出关、庄子不仕的不汲汲于地位的历史做出了非客观的评判。所谓的“道家绝未意识到所谈的转化着的对立两极之间有什么同一性”,举祸福论来说,即是两种对立面的转化,其彼此之间转化不息,这个规律恰证见了两者联系、渗透之同一性的存在。
除去引论,正文亦有几多疑惑之处。如作者说儒家以“义”代“宜”,对别人隐瞒宜,即杀的血污。这样的描述或者正确,但时间性太强,转折点太生硬,容易给人以武断之感。事实上,儒家完全可以重新启用一个字与仁相配合,没必要进行这么大的风险,来试图抹杀一直在历史上存在着痕迹。只能说,当社会经济等背景与历史差异太大时,思维也会相应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即是哲学行进的条件。字或者字义正是哲学在行进过程当中之改变的表现。
作者谈儒,大可一观。作者论道,实不如儒。


这本书内容一般,不过还是值得看一下


多看大师的书,总比看那些乱七八糟的电影和电视剧要强。


儒家辩证法研究纸质还可以,就是字不太好。


作者是我国资深哲学家、史学家,学养深厚,笔力雄健,开卷获大益。


庞朴先生的作品,值得一读


文字文辞不是很精道,但是开拓我的思路


值得一读的好书,呵呵


好书,便宜,快递好


价格便宜 内容有些晦涩


儒家的辩证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