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儒家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李如密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李如密  

页数:

300  

内容概要

儒家教育理论是以孔子教育思想为源头,并在后世儒家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逐步丰富、完善起来的。儒家有关教育的观点、见解和主张,主要包括有关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学和学习、德育和修养、美育、教育管理、教师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论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教学的客观规律,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久负盛誉。
儒家教育理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以下鲜明的特点:其一,综合性。或称交融性。儒家教育思想是与儒家哲学思想、社会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美学思想、逻辑思想等交织在一起的,有时很难将它们彼此区分开来。因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的社会现象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当然,这也和古代学术尚未产生专业分化有关。其二,分散性。儒家教育思想是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背景上产生和发展的,它散见于经、史、子、集等浩瀚的古文献中,而较为集中地、全面地探讨教育的专门著作是很少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研究儒家教育思想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为研究者首先必须对大量古文献下一番提要钩玄,甚至于沙里淘金的功夫。……

作者简介

  李如密
男,1964年7月生,山东费县人。1985年本科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并留校任教。1992年被评为讲师,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2000学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做国内访问学者。200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现代教学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教学理论研究。著有《教学艺术论》(专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二版)、《教学风格论》(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现代教学理论研究》(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专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等著作20余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书籍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儒家关于教育作用和目的的理论
 第一节 儒家的教化论思想
 第二节 儒家的人性论思想
 第三节 儒家的学以成才说
 第四节 儒家的教育目的论
第二章 儒家的教学和学习理论
 第一节 儒家的教学理论
一启发诱导
二因材施教
三教学相长
四适时而教
 第二节 儒家的学习理论
一好学乐学
二专心有恒
三学思结合
四学贵有疑
五学以致用
六循序渐进
第三章 儒家的德育和修养理论
第一节 儒家的德育理论
一 区别对待
二 知行一致
三长善救失
四 预防在先
第二节 儒家的修养理论
一 立志乐道
二 克己内省
三改过迁善
四善择益友
五身体力行
第四章 儒家的美育理论
 第一节 重视诗教和乐教
 第二节 重视文质彬彬、美善相谐
 第三节 重视美的移情作用
 第四节 重视中和之美
 第五节 重视里仁为美、环境育人
第五章 儒家的教育管理理论
 第一节 重视人的因素
 第二节 重视管理教育
 第三节 重视领导者的品格
 第四节 重视人际关系的协调
 第五节 重视管理秩序的稳定
第六章 儒家关于教师和师生关系的理论
 第一节 儒家的教师地位论
 第二节 儒家的教师修养论
 第三节 儒家的师生关系论
 第四节 儒家的师表形象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儒家普遍重视教育的作用,不仅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同样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儒家之所以那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因为儒家教育家多数同时也是政治家,具有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教育的社会作用认识深刻,希望通过教育来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儒家还通过研究人性及其与教育的关系,探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因为教育对社会的影响终究是通过培养人而发挥作用的。孔子以“性相近”论首先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孟子、荀子则在人性的善恶问题上立论相异,后世儒家又提出了形形色色的人性论假设,但就对后天学习和教育的重视方面而言,又显然是殊途同归的。 第一节 儒家的教化论思想 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良好的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据研究,“教化”是中国教育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之所以不用“教育”而用“教化”,是因为上古时代人们尤重“化”。“化”与水、风相关,水和风即意味着生、意味着长,人人莫不喜之、悦之、乐之、爱之、趋之、近之。因此,化的本质乃“生”。《韵会》:“化,天地阴阳运行,自有而无,自无而有,则为化。”教育的首要任务和职能,就是教人生存,因此,“教”与“化”的结合,慢慢就约定俗成了。儒家是非常重视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的,这从历代儒家对有关“教化”的大量论述可以看得出来。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是最早从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的角度来论述教育作用的教育家。他认为“庶”、“富”、“教”是治国的三个基本条件,而“教”又是其中最重要的。《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指出通过教育传播道德伦理比国家的政令、刑法更为重要和有效,因为在他看来,前者可使民众“有耻且格”,而后者只能使“民免而无耻”。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主张“为政”必先“教民”,他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尧日》)。有一次,学生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子贡用假设的提问让老师在丰足的粮食、充足的武备、取信于民三者中分出先后、轻重。孔子认定,民信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而民之能信首先是一个教育问题。


编辑推荐

《儒家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儒家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PDF格式下载



内容全面,引文详细,有点类似于集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