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钢笔植物写生技法

李明和 人民美术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人民美术  

作者:

李明和  

页数:

66  

前言

  画植物,先需认识植物,爱植物,以纯净的眼光观赏植物。人在植物面前,不可有主宰者的傲态。人类虽已凭借智慧登上了月球,但迄今为止,尚未能够制造出一片小小的活力充盈的自由生长的草叶。可见,伟大的自然界并未赐予人类轻蔑植物的资格和权力。  作为植物的画者乃至画家,观察植物时,不能仅仅只看它的形态结构、明暗调子和疏密关系,也不能仅仅是在表现植物时,才去观察了解它。植物给予人的东西,无从计数,而感念到植物的恩惠,感悟出植物的神性、襟怀,以及其绝妙的旋律感,节奏感和方向性,并以敬畏之心去窥探和冥想大自然中它的朴素得不可再朴素、古拙得不能再古拙的神秘宝藏,又由此感触到它历经万劫而生生不息的精神和伟力的人,却不多见。俄罗斯风景画大师列维坦面对大自然,面对蓬蓬勃勃,生机无限的植物群落,常常流下感动的热泪。同为俄罗斯风景画大师的西施金为画风景,终身与森林为伴,面对大自然,他首先表现出的是诚实,然后才是自信。他说:”大自然是永远可以请教的大师。”这是何等谦恭而博大的艺术情怀!对于植物,进而对于大自然,没有敬畏和感恩之心的人,是难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艺术家的。  爱植物,爱大自然,应该是人类的本分。做到这一点,即使不以艺术家的情怀,至少也应当以寻常人应有的感恩之心。

内容概要

以普通钢笔或特制的金属笔灌注或蘸取墨水绘制成的画,就叫做钢笔画。钢笔画属素描的一种,也是通过单色线条的变化和由线条的轻重疏密组成的灰白调子来表现物象的。其特点是用笔果断肯定,线条刚劲流畅,黑白对比强烈,画面效果细密紧凑,对所画事物既能做精细入微的刻画,亦能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肖像、静物、风景等题材均可表现,西方有许多精于钢笔画创作的画家。在中国则属新画种,已成为重要的素描手段之一。  《钢笔植物写生技法》主要介绍了钢笔植物写生技法。以普通钢笔或特制的金属笔灌注或蘸取墨水绘制成的画,就叫做钢笔画。钢笔画属素描的一种,也是通过单色线条的变化和由线条的轻重疏密组成的灰白调子来表现物象的。其特点是用笔果断肯定,线条刚劲流畅,黑白对比强烈,画面效果细密紧凑,对所画事物既能做精细入微的刻画,亦能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肖像、静物、风景等题材均可表现,西方有许多精于钢笔画创作的画家。在中国则属新画种,已成为重要的素描手段之一。

书籍目录

感悟植物(代序)一、画具画材的选择二、观察与构图三、植物写生的基本步骤四、方法和技巧五、作品的命名六、学习、借鉴和创作七、作品赏析

章节摘录

  2,植物色彩向黑白灰调子的对应转换和调整  在学习室内素描时,就有一个将静物色彩转换为黑白灰调子的对应问题。不过,室内静物诸如器皿、蔬果、布类等等物品,系人为的组合安排,在挑选、布列时,已充分考虑了其质地、形态、体量、色彩及疏密上的对比和照应,一般在对色彩作转换时不存在色调偏暗偏亮的问题。而在钢笔植物写生中,首先,画者面对的是自然界的植物,而这些植物的叶子、茎、花朵、毛刺、卷须等等的色彩,不可能人为地去调整。其次,钢笔的墨水本身无浓淡之分,虽通过线条的疏密可表现明暗层次,但与铅笔相比,其层次上的丰富性仍受一定局限,很难像铅笔那样自如地表现静物明暗的最微妙之处。再次,钢笔笔触墨色难以更改的特性,要求画者为色彩的转换做一个准确地定位。基于这三点,钢笔画者就需未雨绸缪,下笔之前做到胸有成竹。  一般而言,画过一段时间铅笔素描的人,在钢笔写生中不会有太多的色彩转换问题,如玫瑰红与朱红,转换为黑白灰调子后,前者必然深于后者,而柠檬黄和粉绿转换为黑白灰调子后,前者又显然浅于后者。这些,在很多时候的写生中,画者作顺其自然的转换即可。色彩的自然转换,需力求准确。而准确的转换又具有双重的要求:其一,同一植物的色调,有符合其规律的微妙变化,不可忽略。如芦荟,靠近叶梗的地方及边刺稍浅,叶片稍深。发蔫和有旧伤痕的地方色调偏深,焦干时则接近深褐色。其他植物也有或多或少的类似现象。这些,都须认真表现。否则画面就可能发“灰”,调子沉闷,且画面上的植物也丧失了应有的生气和美感。其二,植物色彩的转换,不仅是“原色”的转换,还有“光源色”“环境色”的转换。尤其是后者,有时很微妙,若有若无,有时较强烈,非常明显。对微妙者,必须作微妙的转换,不可因其若有若无,便以为可有可无。因为这些微妙之处,不仅仅意味着光照与环境赋予植物明暗层次无限的丰富性,还像镜子一样,反映出画者在被表现物面前“诚实与自信”(西施金语)的程度及功力的深浅,所以,一个力求绘画技艺精湛的人,绝不会对此等闲视之。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钢笔植物写生技法 PDF格式下载



绝对对得起这价钱,图片印刷质量好,线条清晰,结构明朗,功底很深,不适合初学者


钢笔画技巧介绍可以,但作者的画过于匠气、呆板,带着中国钢笔画的通病。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