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藏彝走廊中的独龙族社会历史考察

蔡家麒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作者:

蔡家麒  

页数:

21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藏彝走廊中的独龙族社会历史考察》(原名《独龙族社会历史考察报告》)是1982年5-8月由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承担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六江流域民族综合考察规划”中独龙江流域民族综合考察的项目之一的考察报告。 这次田野调查,侧重于20世纪80年代初独龙族生产生活方式中的物质文化方面,特别是对于原始信仰及崇拜活动作了比较细致的观察和记述。这是一份西南边疆民族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状况的实地记录。对涉及的有关社会历史等问题,仅作了部分资料摘抄与整理,未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关于作者这次艰苦的田野旅程的情况与感受,附于本报告之末,以供参考。

作者简介

  蔡家麒,江苏南京人,1935年12月生。民族学、宗数人类学硕士生导师,研究员。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曾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等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著有《论原始宗教》、《民族学田野调查的理论与方法》、《鄂伦彝族马匹私有制的产生与社会发展》、《景颇山区民族融合个案考察》、《影视人类学理论方法探讨》和《民族志电影的“重塑”方法》等专著和论文。曾任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学会理事、西南大学客座教授、云南省政协第七届委员。现任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一、生产技术活动 (一)农业  1.“烧山地” 2.水 田 (二)狩猎和捕鱼 1.狩猎 2.捕鱼 附:独龙江地区有过奇异动物的传说 (三)手工业  1.纺织 2.兽皮、树皮加工等 3.蒸馏香樟油二、氏族、家族的传说、分布和通婚 (一)氏族、家族的传说与分布 1.木滋印氏族 2.德梅当氏族 3.木然当氏族 4.孟氏族 5.廷三氏族 6.甲贡氏族 7.迪东氏族 8.孟库氏族 9.滴郎当氏族 10.干木雷氏族 11.孔目氏族 12.布列布亚氏族 13.姜荣氏族 (二)氏族和家族户数统计、居住及通婚 (三)几点说明 附:有关三则传说三、饮食、服饰、居住、交通 (一)饮食 1.主食型食物 2.副食型食物 (二)服饰 ……四、当代家庭生活五、解放前察瓦龙对独龙族的统治六、原始宗教七、音乐舞蹈八、贡山县及独龙江公社有关资料摘抄九、神秘的河谷考察散记

章节摘录

  一、生产技术活动  独龙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为求适应,创造了一系列的生产技术,这些活动,充分反映出他们对自然界的悉心体察,世代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和情感。  (一)农 业  1.“烧山地”  俗称“火烧地”,独龙人称“火山地”,一直沿用原始的“刀耕火种”方式经营。这种土地数量多,分布亦广,多在陡峭的山坡上,一般在种植一两年后就要丢荒轮歇。直到20世纪初叶,还是以竹、木工具点种为主,后从邻近地区传进铁锄,方出现锄耕。清末地方官吏夏瑚亲临独龙江做实地考察后,在《怒俅边隘详情》(《云南北界勘察记》)中记述了当时独龙人的农业情景:“农器亦无犁锄,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包谷。若种莜麦稗黍等类,则撒种于地,用竹帚扫匀,听其自生自实,名为刀耕火种,无不成熟。今年种此,明年种彼,将住房之左右前后地分年种完,则将房屋弃而之也,另结庐居,另砍地种。其已种之地,须荒十年八年,必俟其草木畅茂,方行复砍复种”。可见以往这种原始的刀耕火种耕作方式,形成因地而居的生活,其流动性比较强。  按照过去的习惯,烧山地一般占用权并不固定,属于生荒或轮歇期间,谁砍烧谁就可以种。这种情况延续至今。砍种者若看中了某块无人耕种的烧山地,常在当年之初标上记号,如在树上划刻“X”符号,或用竹竿交叉插立于该地段等,旁人就会知道这块地已经有人准备砍种了,遂另觅他处。烧山地面积单位是“架”,一架约等于两亩。耕作方式仍然是传统的。每年春节过后到三月间,是清除草木烧荒的季节,对于较远的烧山地,砍种者常搬至附近有山泉的地方搭棚居住,有的还携带粮食和炊具全家前往。一般先由男主人沿着烧山地的四周砍划出一块大致的范围,妇女们拔除地面上的杂草,砍去小树,男人们挥刀砍倒大树。砍树时留下根部,根干的高矮视山地陡斜程度和树木大小而定。大树根干留下与人体齐腰或肩高相当,小树根干要留得矮一点,防止日后老鼠、猴子一类的动物在庄稼成熟季节,顺着根干爬上来盗食。  ……


编辑推荐

  《藏彝走廊中的独龙族社会历史考察》侧重于20世纪80年代初独龙族生产生活方式中的物质文化方面,特别是对于原始信仰及崇拜活动作了比较细致的观察和记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藏彝走廊中的独龙族社会历史考察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