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水流花静

童元方 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5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作者:

童元方  

页数:

27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优雅而清新的游学笔记记录着:从香港到美国,从美国到英国,从英国到法国,万里寻觅、上下求索的游学旅行。 行云流水、夹叙夹议的行文,解析了著名学者的内心世界;少年狂放的爱因斯坦、浪漫诗性的麦克斯韦、人文学养深厚的杨振宁、和蔼可亲的长者费孝通……思考科学与诗的对话的可能。 全书起于春天,也结在春天,多少反映出一种欢快的基调,回应着我这一段的人生之歌。而在满天的晴丝荡漾之中,我的笔下最常谈到的两个大人物,一个是麦克斯韦,一个是爱因斯坦。麦氏以方程式表达他的思想,以诗表达他的感情。而少年与老年的爱因斯坦却分别表现出狂野与睿智两种不同的形象。我追探之两位大科学家的言与行,从香港到美国,又从英国到法国。以万里寻觅、上下求索的旅行,作忽天忽天、夹叙夹议的描写。

作者简介

童元方,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有中文、英文著作及译著《一样花开——哈佛十年散记》、《爱因斯坦的梦》等。

书籍目录

自序 却顾所来径初恋为什么没有莫扎特旅途私语 过英法海峡剑水流觞艾曼纽·哈佛·清教徒举头望明月 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的情书之中译追探天才之源 有关爱因斯坦的情书之中译本印行一年后小舟之歌泰坦尼克号上的真故事 怀德纳图书馆与哈佛大学科学与诗的对话波光中云影 模型与比喻麦克斯韦的诗胡适与曹诚英间的传书与信使 阔别重洋天样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在五月十日想起了六月十六隐藏的对称 祝杨振宁教授八十寿辰梅雪争春后记 与读者谈谈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国外的经历和身处华人社会的体验,还有科学的外在世界和诗歌的内心宇宙之间的融合。海外中国学者站在中西文化的临界点上,既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也是西方文化的引渡人。这个独特的群体不仅仅只是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他们改变了中国人的观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水流花静 PDF格式下载



原本以为世界杯期间阅读量会急剧下降,不想小组赛半数以上不忍不看而确实无法全程专心看的比赛倒成了阅读好时节。深夜的一场乏味的英格兰和阿尔及利亚的比赛,便由此书陪伴观战。

水流花静,才女也;科学与诗的对话,哲学也。

关于女博士,流传最广的戏谑调侃莫过于: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以“白骨精”、“三高女”为核心组成的当代剩女军团,若有首领,大约也应是个女博士。对,哲学女博士!

本书作者透过文字还是呈现为可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当然还有渊博的知识和高雅的涵养。可这一串词铺排下来,又是个高处不甚寒……

假若有个上联是:他是个博士,还有个幸福的家庭。
下联便不得不是:她有个幸福的家庭,还是个博士。

这是社会局限性,时代局限性,更是事实,最好不违。

最后夸赞一下三联书店的书帧,不愧系出名门,漂亮、得体!


水流花静,很美的享受,喜欢这样的描述方式.


陈之藩去世了,所以想着买来存着
旧人旧事旧文,连着地气


童老的代表作之一,值得学习


帮朋友买的 朋友说--是我想要的那一本 很好哦


有女人的三八范儿,还能懂得挺多知识,很值得一看


包装精致 但内容是些随笔 没太大用处 ,很喜欢爱因斯坦那段~~


文字较优美,信息比较新,内容涉及文学和科学的交汇,知识性较强


读了一段文字赞说极妙,又见评论,带着期盼心等待,等来却感觉中等,有些失望。欣赏作者精研古典诗词及阅读广博,从中也了解到海外汉学家对待中文如信仰般的热爱……却觉多数台湾学者的文字,词的组合感分寸不好,觉突兀;作者用词偏于寻常,缺少深度锻造。也许是看了介绍及评论而有了高度期待,还因对于古典诗词研究者的高要求,使我的阅读显得挑剔。这只是我个人的观感。且我真的在这本书里也发现不少应该学习的地方~!


送过来这书我就傻眼了,封面被压得变形了,到处有凹进去的小点点,而且封面也很脏。唉~~~


很平淡,视角很独特


不喜欢,没法和陈之藩先生的文字相提并论


科学与艺术不可分割的


水流花静


静水深流


游学笔记,增长见闻


   受书名的吸引翻开扉页,弥漫着科学的严谨和诗句的优美,童远方和其丈夫无疑是学术界的伉俪,于诗于方程之间,他们交相辉映,演绎那段美丽的舞蹈。
   科学与文学的交融,我深信不疑,因为麦克斯韦的诗,爱因斯坦的信,也因为自己本身热爱的严谨推论和优美辞段。
   逻辑交融间,定能得到更多别样的感悟和思考。


  女子应该俊俏活泼,既有娴静又有娇嗔。作者给人一个很可爱的印象,画在一个很烂漫的爱情里。丈夫既是研究科学的,又有几分文学气,最完美的组合莫过于此。失了前者,必是有些许轻浮;没了后者,此人会被斥为无趣。矛盾在一人身上相安共处,就加了丰富。
  
  每次看完这类的作品之后,总是感慨,一人须得遇见一个懂得珍惜你的人。夫唱妇随,自有乐趣。可以有“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的任性,而不被指摘。想想,若是作者的任性被视为胡闹,作者的浪漫被看做幼稚,那岂不是无天无日,久而久之,必变得郁郁寡欢。可见女子是应该被赞誉的


  很小资的一本书。
  
  她父亲是物理系教授,自己却被分配到文学班。她热爱中国文学,却也不甘文科学生被剥夺学习数理化的机会。她到哈佛攻读文学博士,体会外国人对中国诗的热爱与理解。她对薛定谔的诗感兴趣,为爱因斯坦与爱人的故事折服。她的爱人却是物理学家,他俩能在对诗中开怀大笑。这两人的对话经常是,我要去德国开会,你从香港过来跟我会合,然后我们去奥地利……
  
  科学与诗的结合,严谨的怀里有种浪漫悄然展开。


  科学与诗。写这个题目是有点勇敢的,所以,以这个为中心感觉就有些败笔。
  若是出发点选得轻巧些就容易接受了。
  年龄大了,还这么真性情,实在是可爱的,所以她也能看到麦克斯韦的真性情,算是很趣致了。矫情是有一点,不过谁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写矫情文字的人往往写得很高兴,我们看了,就知道她是很自娱自乐的,读的也很怡然。
  有时候世界小一点更有趣。


  有这么一本书,它的装帧从一开始就吸引人,浅粉红的颜色,每一页纸后面都有中国国画工笔一样勾勒的花的图样,一种人文的恬静和自然的和谐沁人心脾。
  
   * 作者是童元方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士、美國奧立岡大學藝術史碩士、哈佛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哈佛大學,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副教授。中文著作有《一樣花開-哈佛十年散記》、《水流花靜-科學與詩的對話》,譯作有《愛因斯坦的夢》,《情書:愛因斯坦與米列娃》與《風雨絃歌:黃麗松回憶錄》
  
   * 其实书中还有一个作者就是陳之藩
   國立北洋大學電機系畢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碩士,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任職於國立編譯館,任教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現任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兼客座教授
  
  因为陈先生是童先生的丈夫,两人于02年完婚,一个79,一个50。
  
  比较了一下大陆和台湾的简介,还是大陆这边的比较美学艺术:优雅而清新的游学笔记记录着:从香港到美国,从美国到英国,从英国到法国,万里寻觅、上下求索的游学旅行。
  
  书的立意很奇特,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麦克斯韦的诗:
  
  “我灵魂的嫩须与你的缠在一起
  虽然两者相距不知多少里,
  而你的盘卷在线路中的灵魂
  围绕着我的心,与欣赏的磁针。
  
  “如丹尼尔所创的电池那样的稳定,
  如格罗夫的那么的强烈,如斯米的那样的激情
  我的心倾吐出的爱,如潮水的翻腾
  而所有的电线都在你那里合拢
  
  “噢!告诉我,当信息从我的心里
  沿着电线向你那里奔流
  在你里面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
  你只要揿一下,我的烦恼立时化为乌有。”
  
  电流经过重重电阻,磁场不断向外发展
  而你又揿回来,给我下面这个答案,
  “我是你的电容,你用电把它注灌,
  我是你的电压,把你这电池充满”
  
  诗的标题是Valentine by a Telegraph Clerk to a Telegraph Clerk。 标题中的Clerk一语双关,可以说是电报员也可以说是麦克斯韦家里的姓。
  第一节一向是电线,第二节用丹尼尔(Daniell)、格罗夫(Grove),斯米(Smee)是19世纪常用的电池,第三节是求爱的呼喊,第四节的电阻的欧姆(Ohm)、磁力线的韦伯(Weber)、电容的法拉(Farad)与电压的伏特(Volt)。不仅有信息的传递还有性爱的暗示,不避科学不抑情感,很有味道。
  
  当然书里面还有很多故事,哈佛的、留学的、杨政宁的、麦克斯韦的、胡适的、爱因斯坦的、她先生的、恋爱的、费孝通钱钟书杨绛之间三角关系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书中指出科学与诗绝不对立。
  
  曾经看爱因斯坦的故事,知道他爱艺术,看卓别林的电影泪眼婆娑;
  这里读到童先生和陈先生讨论诗,虽然陈先生研究的是物理的波,但是绝不妨害它的诗的造诣;
  科学与人文从来就不是分两条路的走的,因为在电磁学大会上麦克斯韦的诗也引起一阵阵的掌声;
  如果硬要将地球上的人类变成一堆彼此不懂对方说话但是又挤在一起的蛆,那可就是世界的末日。
  
  很欣赏陈先生对于麦克斯韦方程人文化的理解(是童先生逼陈先生的,因为童先生不懂物理,所以陈先生用文字解释方程,同时童先生用比喻、比拟、通感、象征来解释模型的作用,很有启迪):
  
  世间有两种现象:一种是聚散无常,一种是回旋无已,麦克斯韦方程就是形容这两种现象的。而且这两种现象可以并在一起。


麦克斯韦的诗真令人惊讶,物理学家居然会写这么深情的情诗!可惜他不是中国人,相信中国的物理学家要乏味得多。


杨政宁先生也不输他的风骚噢 !


谁说中国的科学家乏味?奇怪了,为什么在有的人眼中总是抱着“西方的月亮比东方的月亮圆?”离题了,呵呵,不在hedgehog的贴子里吵架。


呵呵,确实大多数的科学家好像都给人一种人生单调乏味机械的感觉。
但是就我学习的环境来说,周围真的有一群可亲可爱面目鲜活的人物。
但是外国的科学家受到的限制确实少一点,著书立传写他们的比较多,就像我们也能从别人的传记里面知道贝多芬什么的恋污秽物的癖好一般!
呵呵!


呵呵,对水瓶座同学的批评我接受,因为我至少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我是从中国几十年的教育制度对学生的桎梏得出这个结论的。我相信年长的人要好些,而没受过古典熏陶的年轻人就难说了。而像麦克斯韦这样理性与感性结合得如此完美、表达得如此贴切的极品,我想是屈指可数的,如果中国也有的话。


五四那个风华正茂的年代,学贯中西是一种潮流
现在潮流的指标都变了
可能我们还是扭住潮流不放的牛角尖者


这可爱的老头与老太
一个拧着另一个的鼻子说
你得用你那些的线线圈圈为题材
给我写首情诗
否则我就不嫁给你
也许这就是那些科学家
浪漫而又略显笨拙的情怀的由来
可又有什么关系呢
成为了人才能成为科学家


呵呵,情人之间的小打小闹,很煽情!


只是觉得为何大家都觉得写诗的科学家如猴子抽烟般令人惊奇
他们和我们一样
同样,他们对生活可爱的热情才使得他们成为科学家
而这些热情,我想,对付一两首打油诗还是绰绰有余的


对啊,科学家都被歪曲成只会在实验室瞎胡闹的人
其实他们的情与爱,他们的小怪癖,更是可爱
更是生活的一种反映!


我只觉得作者用力过猛,这样的文字漂亮是漂亮,却很难让我喜欢。


我觉得作者写得太矫情了,很小气,没有一种美感。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