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当中医遇上西医

区结成 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5-05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作者:

区结成  

页数:

207  

Tag标签:

无  

前言

从带状疱疹说起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一种剧痛的急性皮肤病,中医称为“蛇丹”,俗称“生蛇”,又称“缠腰龙”。这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脊髓神经节段(neurotome)的背根(dorsal root),或面部的三叉神经节引致的。在潜伏一段时期之后,到身体免疫机能衰弱时,疱疹就发出来;而与神经节段对应的皮肤区,便会出现极痛楚的疱疹红斑。. 人体的皮肤表面就像一幅地图,皮肤区与神经节有内在的关连。由脊髓背根神经节供应的皮肤区,称为“皮节”(dermatcome)。从疱疹红斑的位置与范围,可以准确断定受到病毒感染的是哪一段(或几段)神经节。 1977年,我在美国布朗大学医学院念一年级,并课余看中医针灸书。来到“皮节”..

内容概要

本书评述中医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主张与反思,分析两者的异同,诘问诸如“中医学是整体观、西医学是还原论”、“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等提法是否过于笼统及标签化,并提出具启发性的看法。本书探讨了核心的中医学概念,如“经络脏腑”、“五行学说”等。对于女口何将中医传统概念融会于现代医学以至通往未来,作者都有说服力的分析。

作者简介

区结成,广东增城人,生于香港。喇沙书院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生物学学士、医学博士。1982年回港受训及工作,为老人医学及康复医学专科医生。现任九龙医院康复科主管、香港中西医结合学会创会委员及学术小组组长、香港康复医学会会长。
区氏行医之余,以笔名区闻海为《明报》撰写专栏.著有医事散文《医生听海》《医疗的流星雨》等四集(花千树出版社)及佛教思想史著作《中国哲学家丛书—慧远》(台湾东大出版社)。

书籍目录

序言前言历史篇 1 19世纪前的西方医学  西方医学的源头  盖伦的医学王国  科学迸发的纪元 2 19世纪前中国医学的脉络  思辨哲学与临床医学的糅合  张仲景、巢元方、王冰  金无时期的百花竞放  温病学说革新古典 3 中医遇上西医  “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的传教士 “金鸡纳”的故事:从本草到科学 中医失去自信之前 传教医生的建树 西医生根、中医回应 甲午战败的冲击论争篇 4 公共卫生与传染病学的响号 余岩与梁启超批判中医 改革公共卫生的迫切性 余岩的传染病学 5 恽铁樵与张锡纯的汇通试验 恽铁樵调和中西 张锡纯:以医视医 紧贴临床衷中参西 6 “科学共同体”通向现代 科学共同体在中国的建立 现代西医学腾飞 中医的学术建设滞后医学篇 7 五行学说——中医学的基石吗 试探“五行”的认知图式 “五行”的循环生克 近代医家说五行 …… 8 从脏器到脏象 9 针刺疗法的古今道路 10 “证”的生命力的困惑现代篇 11 中西医学的现代对照 12 严苛现代医学 13 瘟疫里的省思后记——谁遇上谁参考书目图片出处及鸣谢

章节摘录

插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当中医遇上西医 PDF格式下载



去年就在一个小书店见到过这本书,翻了一下,感觉不错。但店主态度坚定不给任何折扣,于是放弃了。这次在当当里遇到,有折扣,毫不犹豫就下了定单。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一点中医。小时候吃成药的黑色药丸,有些又苦又凉,有些苦里带着微微的甜和酸,还有些味道辛辣,吃在嘴里热乎乎的……比西医的白色药片,纯粹的苦,要有趣很多。第一次看中医是被外公带着,因为外公发现我睡觉总是出汗,老大夫把完我的脉,说了些古怪的话,什么“虚”啊“实”啊,之后开了药方,去药房里领出几包看不出名堂的“草”,回家熬水喝——这是最正宗的中药汤剂。
  最神奇的中医是为外甥看病的老大夫(女性),外甥当时发烧嗓子化脓已经40多天,西医输液一直不见好,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去找老太太,老太太简单地把了脉,看了看小孩子的喉咙,开了个小方子(只有十味药,且剂量很小),又从一个玻璃罐里舀了一勺褐色的粉末另外包好,叮嘱单独服用。中午回家就煎了一剂,按医嘱吃下,下午就退烧了,打蔫40天的小孩子立刻生龙活虎起来。在西医那里花了近6000元没看好的病,在一个中医老太太这里只花了20元就好了,哈!
  现在,要找一个好中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也经常小毛小病不断,也打听了不少“神奇老中医”,但疗效一般,有些时候吃完药还会加重病症。想想真是可怕,索性断了去找中医的念头。心里想着只有等病情严重了显著了去找西医(隐约不确定的身体不适,西医怎么诊断也是没有结果的)。
  《当中医遇上西医》,不是讲中医和西医见面之后的寒暄客气,也不是要告诉读者你有了病该去看中医还是西医。这本书从两种医学的历史渊源谈起,为我们讲述了西医进入中国的过程和中医日渐式微的历史,对比了西医与中医在理念、诊断和治疗上的差异。
  西医是实证医学,凡事一定要找到证据才好做定论。而中医是辨证医学,追求身体内脏腑之间的,身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西医做的是定量和定性分析,治疗原则也有详细的量化指标。中医讲的是辨证施治,同样的病症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法会完全不一样。
  作者接受过系统的西医学习和训练,对中医也有相当的了解和认识。这本书,意在分析两者的异同,把中医的核心观念做“科学”的分析和定义,希望能为中医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径。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经常想到的是为什么身体的中医院里没有好中医,为什么不舒服的时候去西医那里看总是说我没问题。看完这本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还是多运动保健康吧,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不是百分百的管用”朋友对中医西医都不怎么看好“西医只能救急,中医简直是莫名其妙,我也想相信,可不见效,我凭什么相信?”
  读完这本书,我为作者深入浅出的道理折服,感觉平日里玄虚的中医似乎也不那么神秘了。心里暗下决心“与其去找那些莫名其妙的老中医,还不如自己学学中医,自己的病自己医”。


买书首先要看出版社,这本书采用新闻纸作材质,手感极好,量轻而质不轻,在感受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区别的时候,又可以吃一顿文化大餐,实在美极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能够给病人带来健康,让未病人保持健康,最重要。


在图书馆把这本书看完,觉得应该买一本可以再翻看。此书梳理了一些医学发展历程,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本人虽非学医,却也出在中医家庭,学的是生物技术方面的东西,对中西医算有所了解,觉得此书还是值得推荐的。


在办公室看的这本书,以至于太入迷了差点误事。呵呵,中医挺可怜的。


写得还可以,可以更好得理解现在得存废中医之争,中医是个好东西,可以被某些人以及某些政党给耽误了


学中医的朋友,可以读一下,很有启发。


书内容很好,能使人省思。只不过其中有一页有些破损了。希望发货之前能检查一下。


作者的序写的很好。书里的内容很简短,不够详细。但大概能让人明了中西医之间的故事。


内容写得不错,分析的有道理。


从中西医两方面看问题


和好的一本书 是真的 不是防的 很好


没想象中的好!!!!!!!!!!!!!!!!!!!!


当中医遇上西医--历史与省思--一般般


中西之争,好像一直没停息。也曾看过类似的推崇中医的书,总感觉从一己之言,为夸而写,不太喜欢。 这本书写得比较客观,从中立的角度来看中西的演进、行医特点等,值得一看。


封面纸质不如第一次印刷的好了,因为我有第一版的,不过内容还是不错的,历史的省思...


看了同学的书去买的,受益匪浅,很有启发性


插图又大又多,空白页很多,字数过少,可能就只有几万字吧,只相当于一篇论文的篇幅。写的还不错,基本讲清了中西医的发展和碰撞。有可能的话,在图书馆借阅就行了。


梁文道的节目介绍这本书,我就买来看了,感觉挺好,一般不学医的人都看得懂


需要较专业的人员才能理解,我感到是一本较学术的东东


觉得是个不错的范本,可以引人深入研究,开阔眼界


这个是长期的争论,看看这位作家的观点,值得一读


不错,值得借鉴~


新闻纸做的。空心的感觉。书很轻。


有关哲学的思考与中西文化的比较。


内容是可以的


去年就在一个小书店见到过这本书,翻了一下,感觉不错。但店主态度坚定不给任何折扣,于是放弃了。这次在当当里遇到,有折扣,毫不犹豫就下了定单。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一点中医。小时候吃成药的黑色药丸,有些又苦又凉,有些苦里带着微微的甜和酸,还有些味道辛辣,吃在嘴里热乎乎的……比西医的白色药片,纯粹的苦,要有趣很多。第一次看中医是被外公带着,因为外公发现我睡觉总是出汗,老大夫把完我的脉,说了些古怪的话,什么“虚”啊“实”啊,之后开了药方,去药房里领出几包看不出名堂的“草”,回家熬水喝——这是最正宗的中药汤剂。最神奇的中医是为外甥看病的老大夫(女性),外甥当时发烧嗓子化脓已经40多天,西医输液一直不见好,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去找老太太,老太太简单地把了脉,看了看小孩子的喉咙,开了个小方子(只有十味药,且剂量很小),又从一个玻璃罐里舀了一勺褐色的粉末另外包好,叮嘱单独服用。中午回家就煎了一剂,按医嘱吃下,下午就退烧了,打蔫40天的小孩子立刻生龙活虎起来。在西医那里花了近6000元没看好的病,在一个中医老太太这里只花了20元就好了,哈!现在,要找一个好中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也经常小毛小病不断,也打听了不少“神奇老中医”,但疗效一般,有些时候吃完药还会加重病症。想想真是可怕,索性断了去找中医的念头。心里想着只有等病情严重了显著了去找西医(隐约不确定的身体不适,西医怎么诊断也是没有结果的)。《当中医遇上西医》,不是讲中医和西医见面之后的寒暄客气,也不是要告诉读者你有了病该去看中医还是西医。这本书从两种医学的历史渊源谈起,为我们讲述了西医进入中国的过程和中医日渐式微的历史,对比了西医与中医在理念、诊断和治疗上的差异。西医是实证医学,凡事一定要找到证据才好做定论。而中医是辨证医学,追求身体内脏腑之间的,身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西医做的是定量和定性分析,治疗原则也有详细的量化指标。中医讲的是辨证施治,同样的病症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法会完全不一样。作者接受过系统的西医学习和训练,对中医也有相当的了解和认识。这本书,意在分析两者的异同,把中医的核心观念做“科学”的分析和定义,希望能为中医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径。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经常想到的是为什么身体的中医院里没有好中医,为什么不舒服的时候去西医那里看总是说我没问题。看完这本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还是多运动保健康吧,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不是百分百的管用”朋友对中医西医都不怎么看好“西医只能救急,中医简直是莫名其妙,我也想相信,可不见效,我凭什么相信?”读完这本书,我为作者深入浅出的道理折服,感觉平日里玄虚的中医似乎也不那么神秘了。心里暗下决心“与其去找那些莫名其妙的老中医,还不如自己学学中医,自己的病自己医”。


作者从各个方面对中医与西医进行了对比,能够给人以一定的启发,但没能继续深入下去,读过之后反而使人更加迷茫。另外,作者的中文功底实在是不敢恭维,很多句子都存在严重的语病,简直就是英语式的汉语,读起来非常费劲。


绝对有助于了解中医


开篇就没有看下去,本想看的是中西医的冲突解构,从中找寻冲突的释义与认知的共鸣,没想到绝大篇幅在讲述历史……作者不厚道,标题党。
目前进度刚刚及半,回头再找时间忍痛读完,可惜银子了。


每篇都讲的比较简短。作者也是参考了诸多书目,此做为学说了解,还是可以看看的


本文做了一些歷史回顧根建議
值得參考


介绍了很多历史……


印象中此書應該在醫術上評論兩種醫學的不同,很失望,所謂的歷史,只籠統地敘述西醫甚麼時間進入中國,經歷了甚麼樣的歷史(中國近代史),還不如直接買近代史來得直接.


还是太浅了,这么薄的一本书却要涵盖这么多东西,所有的东西就只是蜻蜓点水,让人看得非常不过瘾。觉得高中生看看,入门、去除偏见倒是可以,其他的话,从中可以得到的倒是不多,不过作者严谨的态度倒是很值得肯定。此书应该是中文写的,但是个别语句读起来却像是翻译过来一般生硬,让我很是不解。


写的非常好,很喜欢,适合我这种不是中意专业,但是对中医还挺感兴趣的人


还不错,赔给图书馆的书,还算不错!


歷史和社會的變遷,中醫、西醫的形成,中醫和西醫的碰頭。看看歷史你就知道醫學是怎麼樣來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本人学中医出身,希望此书能让大众更了解中医,不光是停留在拯救祖国医学的层面,中医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中医西医能解决问题就好”


这本书很有使用价值,对于经常去医院的人有帮助,一个人一定要有个好身体啊


可以纠正我们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内容仅点到即止,不过瘾


  我是在读了方舟子的《批评中医》后开始读这本书的。应该说方对医学并非专业,但是他发出的声音最大,在读完了方舟子几乎所有书后,很难不对中医抱持一种偏见。
  
  中医不是科学。这是我自了解中医基础之后所形成的认识。五行学说、五脏六腑、经络学说。这些带有极强玄学思辨的理论学说,本身就带给我一种对中医的不信任。直到我开始读这本书。
  
  区先生在写作本书时始终带着一个出发点——一定要保存延续中医学。围绕这一出发点,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梳理千百年来中医发展中的理论洞见,再在西学东渐后百年间西医学突飞猛进的瞬间,希望能够找到中医存在的位置。
  
  然而,梳理的结果依然是,中医除了科学现代化,没有别的选择。
  
  建立在五行玄学基础上的中医,实际和临床诊治是无关的。中药中的治疗方法,有许多与五行理论并不相符。往往是本草药方先出现,再在五行脏腑理论中寻找依据。而有意思的是,由于五行理论生克乘悔,实际是一种数学游戏,涵盖了任意两个脏器中的所有可能的演变关系,所以任何药方作用于身体的机理,都可以在五行理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针灸与经络,前者已经在西医研究中,得出了可供置信的治疗方法,而后者的理论依据,依然难逃玄学的范畴。
  
  可以说,方舟子带给我了对中医的不信任,而区先生的著作彻底解释了这种不信任,从科学的范畴,从目前已知的认知中,给出了中医不可信任的原因。
  
  其实,这本不是区先生的本意,而是中医无奈的事实。方舟子提出的“废医存药”,在这本书中找出了比较详尽的解释。
  
  本书虽然只有200余页,但内容充实,信息量巨大,对西医的历史沿革,中医的过往发展,都进行了翔实的介绍,而且尤其注意介绍中西医之间的融汇共通之处。是难得的跨界作品。这一点尤其值得一读。


  这是一本比较客观的阐述中西医之争的著作,作者的重点不在于争论二者谁是谁非,而是在客观地追溯二者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梳理中西医各自的传统与演变,辨别方法论上的异同,阐释论争的焦点,探讨未来中医发展的未来。相对于中西医之间你死我活的攻讦,也许省思更为重要。
  
  
  1.逻辑推理与数学描述是精密科学的要素,但并非所有可信的知识都必然要建筑在逻辑与数学上面,科学方法不是唯一的可靠知识的来源。
  
  2.香港大学美术史教授万青力对他的博士生说:写论文不需急忙树立大理论和推销观点。到头来,长久存在的不会是你们一时的观点创见,理论总是后浪推前浪的。反而是那些小心整理的具体素材和随之自然呈现的论点,会有更大的存在价值。
  
  3.医学的智慧与洞见最终应该可以是相通的,而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生存斗争。
  
  4.科学与哲学并彰,才是整全的知识体系。
  
  5.科学本身具有双重性格。
  
  在17-19世纪,科学是解放思想的力量。但当现代科学权威化与独断化时,也有“一重”控制功能。
  
  换句话说,科学要求严谨的逻辑性、客观性和可信的方法学,故而必须有“约束,规范”,但科学发展也必然有它不肯受教条约束的闹哄哄的知识前线,这是科学的解放力量的所在。
  
  秩序中也要有乱,才能开创。新知的开拓常是以混沌的形式启端的。
  
  
  
  


   读之前,抱着一种了解中西医差异的想法,对中医还是肯定的,持乐观态度。但是读完之后,悲观的情绪占了上风,不禁开始为中医担忧。中医要发展,一靠学术创新,二要靠经济支撑,即政策支持。政策我不担心了,因为国家早已明确中西医并重的发展原则,写入了医改,但是学术方面,却令人忧心。
   该书很通俗易懂地从历史、论争、医学、现代等四个角度来看待中医,我明显得感觉到作者对中医学术方面的质疑,以致于文章最后作者阐明观点,认为中医发展还是比较乐观的。试想,如果文章暗含是前途光明的,就不用再表明态度了。
   有人说本书没有读到观点,这当然是错误的,好的学者往往从事实角度出发,似乎不表明自己的观点,一直在说事实,但是任何文章都是有倾向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来。
   但是无论如何还是一本好书,据说那年中国科协组织学术会议,还邀请了这位香港的作者。作为一名读者,一口气读完此书后,我觉得意犹未尽,似乎作者要是在文章最后,从中医现实状况出发,提出一些学术创新发展的建议,这些建议都是基于前文的分析论述,应该更加完美。
   当然,我想了一下,这可能还是我的悲观情绪作怪,因为这样的建议已经太多,所有的建议都难免流于形式,关键还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做。
  
  本人推荐阅读部分:医学篇


  看书名就知道是在以中医为主体进行反思与思考。其实一句话,医、药要分开来看,中医强在医理,西医强在药物。再高的医理水平,也得有药才能治病,再烂的医理水平,大不了用试错法一个个抗生素什么的用过去也能治好些人。这么多年来中医药发明了什么新成药方子?西药却不断发展出新。在资本时代,研发新药需要大资金投入,周期长,风险高,没有有远见而不急功近利的强势资本推动,很难。而中药不行间接影响了学习中医的年轻人不断减少,长此以往,中将不中,说不定哪天就得改叫日药了。德国人等目前已开始认真研究医理,而我国却还停滞不前,心痛……
  


   小时候我体弱多病,妈妈说要是不行了就准备再生一个,没想到我还是坚强的活过来了。打针吃西药占一半,吃中药占一半。父亲的辛劳和满屋子的中药味成了记忆当中一段温情的篇章。我虽不迷信中医,但是还是觉得中医比西医更加具有人性。就象看待宗教与科学一样,两者并非矛盾,而是人们探知未知世界和人类自身所采用的不同路径而已。
   这本书并非只是从宏观视角出发,站在中西医比较的立场来梳理中西医在历史发展中的理论冲突与实践比拼,而是从历史的角度反思当中医遇上西医时,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会有更好的造福人类的未来前景?如何在超越中西医对峙和中西医结合这两条行不通道路基础之上,寻求中医自身的突破口和未来之路?作者虽是西医出身却一直怀揣着对中医的人文关怀,反思着中医的历史和命运,似乎是在为面临的跳不出中西医争辩的困境局把把脉。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引的,他“并非是想推销观点和树立理论……反而是那些小心整理的具体素材和随之自然呈现的论点,会有更大的存在价值。”读此书,有心拾起那些散落在字里行间和篇里篇外的闪光洞见,享受它带给你的启发和顿悟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然而,虽读罢后意犹未尽却也并非完美。也许局限于作者自身也是医生的缘故,对于由此展开的更进一步的探讨,比如面对中医变革背后的文化思想史的梳理太过笼统,仅仅归咎于新文化运动以及传教士对于西医的推进,文艺复兴时的人的解放等传统历史背景并不能深刻说明中医变革的深层原因。并且就现代中医所面临的困境中,对于体制和教育思想变革带来的影响也未展开讨论,尤其是中医在面对现代性挑战和全球化扩张,迷信科技神话等一系列困境下,其变革何去何从仍然难以描述。其次,作为中医西诊断的对象,那些“病人”的观念也是在变化,他们的变化或许也能够说明问题的一个侧面;还有中医的教育问题,过去的师傅带徒弟,现在的学位制和西方的评判标准;在文化方面,就举贺廷做的中医在法国的研究也能为中医的发展带来启发……还有太多的问题等待讨论。
   或许是我的“意犹未尽”太过苛刻,就把它当成一个外行的随意妄语罢。


  三年前,由于身体的原因开始关注中医。
  
  由于自身的工科基础(完全的理性主义、逻辑思维),对中医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心理诱导、安慰剂和赤脚医生的印象。从零起步,一点点的去了解中医。
  
  不了解中医的时候,看中医治病,总是觉得神奇。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甚至病人脚痛,却要利尿利便。但接触一段时间,开始研读中医经典之后发现,中医的实践是非常丰富的,中医的理论是完善的(也许还不是完美),只是我们不能以科学、以逻辑去量化的理解。中医理论是有这深厚根源与完善的推导的,只是在中医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家、民族的历史因素,错过了现代化的窗口。无法完全用现代化的语言去更新、重建中医理论。
  
  这本书,由西医撰写而成,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西医对于中医的偏见,尽量客观真实的观察中医,表达中医,展现这一段历史。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书中还是不能完全的避免对于中医的误解。
  
  通读本书,可以想见,作者对于中医的发展是有着自己的看法的。该书认为,中医类似于古老的西医,如希腊草药医学,但由于历史的进程,打断了中医的自然发展,失去了现代化的机会。如果没有西医入侵,没有中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中医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常进化,也会达到现代化。书中又例证,清末及民国时期,有些开明中医认为内经中心主神明是错的,主神明的应该是脑。用西医先进的解剖学成果来更新中医传统理论。
  
  这在有着深厚科学背景,而又略通中医的人看来确实是非常有道理的。


  区医生从西医角度看中医,不偏颇,不偏袒,立场很好。
  
  从西医角度看中医,不居高临下,怀仁厚济世之心立论,态度很好。
  
  当中医遇上西医,反映现实状况,体现全书主题,题目很好。
  
  提纲从古论今,中西对比,也很好。
  
  内容么,也还是值得一看的。
  
  其实,用龙华的一位老教授的话,争论没意思,中医的存亡废立,不是靠争论能决定,不如多做一点事情。什么事情,能真正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实事。
  一句题外话,若世人都以区医生这般的态度处事,怕是共产主义也就不远了。


  因为最近中医问题的争论,我写了一篇BLOG来评论这本书:
  
  http://borland.mblogger.cn/raptor/posts/32848.aspx
  
  当然我是站在反对废除中医的立场上来说的,事实上区医生的观点并不是像我这样简单地站在支持或反对的立场上,他的分析要客观全面并且科学。毕竟他是以一名专业的西医的视角来看中医的,全书几乎都是在分析中医,特别是分析中医的不科学,只有最后一章以非典为例,指出了中医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
  
  当然如果想要找到更多支持中医的理由,那就应该看《思考中医》,因为作者刘力红是一位中医(此书我未买到,参考了别人对此书的评价)。
  
  不论你对废除中医这件事是支持还是反对,都应该看看区医生这本书,这才是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像方舟子那样逻辑混乱地一刀切。


  如果把人体看作一种文本,中西医就是对该文本的两种不同解读。背景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解读,难以有充足的理由说只有一种解读是正确的。最大的可能是,两种解读都是可以的。


  3.医学的智慧与洞见最终应该可以是相通的,而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生存斗争。 +1
我倾向这种学习态度
  


中医已经完败,看看药典的变化就晓得了。看着真是可惜,随着中国传统农村的消失,中医存在的土壤变得非常贫瘠。


楼主凭借的都是想象力吧


书里原话,不是我想象的


一位工科生在废医声中愿意从零起步,一点一点去了解中医,这真了不起。


共产主义~~~~~~~~~~~~~


最近才知道,中医理论中整体治疗一说是解放后才有的,有点胸闷。


有时间会看看


这个事件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在于中医自己不争气,唉,中国人把自己的好东西都丢光了


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定义,很多人还没搞明白呢。


还记得老罗一直强调:"中医就是伪科学..."不知道他到底有什么了解..
还是持谨慎态度好,想看看这本书


"序言里说世上没有两种医学,说得对。只有一种真理,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无疑,科学是最重要的。"
The author got the point.


也许中西和西医不过是摸象的两个瞎子:“真理有一个”——大象,但中医和西医争辩个没完。谁能知道呢?
科学不是医学,西医用了科学的好多办法——仪器检测、化验,但西医也不是科学。至多是西医的某些做法能为“科学”所接受,因为他们建立在同一种思维方式上。
中医就跟科学方法搭不上边喽!
但也不应该借着科学的名义,给西医大唱赞歌,医学就是医学,科学就是科学。
如果有兴趣,也许我们能让中医和科学沾上边,那时——


有人说:中医当几年学徒却不懂系统的医学理论,你却能行之有效的治疗很多疾病
初看作者这句话,气就不打一处来。不要说中医,西医也一样,这样的学上几年,也是可以“诌”的。你说对不对。
还有一点,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今天依然在这过程中,你今天这样看中医,过上几千几万年,你还要说西医的错误吗?爱因斯坦开创了量子力学,他也没说牛顿力学是错的,并且一直得到我们的应用!


“爱因斯坦开创了量子力学,他也没说牛顿力学是错的,并且一直得到我们的应用!”
---雖然我不清楚量子力學是誰創立的,但是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
如何定義科學?
如果隻是認為西方科學是科學,那么就等于已經在東西文化對比的過程中帶上暸有色眼鏡。
我們應該站的高一點。


我基本上全同意你的感觉


2007-02-06 22:46:50 健柒
我基本上全同意你的感觉
这位朋友好犀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