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法国掠影

亨利·詹姆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5-11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亨利·詹姆斯  

页数:

229  

译者:

蒲隆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作者1882年到法国做了这次旅行。从北到南,走了近四十个地方。对法国,他褒贬参半,而且以自己的好恶和小说家的文笔尽情地评论着这些地方。南方的葡萄收获了,他不禁欣赏起披上十月的红装的葡萄园美景;卢瓦尔河浩浩荡荡,气象万千,转弯大南昌徐缓反射出了一半的天光。同时,他也用不少的篇幅记录了秽不堪言的饭店,充满霉味的博物馆,不够标准的教堂,枯燥乏味的文物名胜。 很多令大家注目的景色,他可能视而不见;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有时候为自己具有源源不断的情感而自豪的游客来说,这种心情随便得令人震惊。这并不奇怪,凡是能令他回想起英国风景的东西他会更感兴趣。 这本书不是旅游手册,也不一定助人游兴,它更多的是展示作者的风格和技巧,讲述在一个不同的文化环境里,人可以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

作者简介

詹姆斯(1843-1916),美国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著有长篇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使节》、《金碗》,中短篇小说《黛西·米勒》、《阿斯彭文稿》、《螺丝在拧紧》,评论庥《法国诗人和小说集》、《一组不完整的画像》等,另有相当数量的剧本、传记、游记,一生卷帙浩繁,作品文风独树,奠定了其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书籍目录

序引言1 图尔2 图尔:大教堂3 图尔:圣马丁修道院 图尔:圣于连教堂 图尔:普莱西-莱-图乐 图尔:马尔穆蒂耶修道院4 布卢瓦5 尚博尔6 昂布瓦斯 肖蒙7 舍农索8 阿宰勒里多9 朗热10 洛什 布尔日11 布尔日 布尔日:大教堂12 布尔日:雅克·科尔13 勒芒14 昂热15 南特……

章节摘录

书摘我想,马尔穆蒂耶还有一种平淡的印象在等着你,它是图尔附近另一个不可不看的景点。这座著名的修道院的遗址在河的对岸,离镇约一英里半。你沿着那条棕色大河的边沿走去,若是一个晴朗的下午,你肯定乐意走远一点。这座修道院已经经历了大多数修道院的下场;不过这地方既是一片废墟,又经过了修复,因为那些"圣心修女"已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可怕的现代修道院。穿过一段高高的古墙上的哥特式大门,你就进了一个面积很大的花园式的院落里,你进一步会被引进一间极为整洁的小客厅里,两名修女正坐在那儿干活。其中一个跟了出来,并带我参观了这个地方;她身体矮小,五官分明,讲话吐字极其清晰,举止十分优美,这种举止正是天主教会对它的工作人员经常灌输的东西(说不定也是别的所有教义促成的)。在我见过的女人中,这位走路快、话音低、有教化作用的修女是功课学得最好的一位。可以说,今天马尔穆蒂耶让人感兴趣的与其说是它让人流连一种景致,不如说是它能引起人们的回想--也就是说,如果你愿意回想一下(举例而言)那个有关七位长眠者的神奇的传说(你可以看见他们并排躺着的地方);他们原来是亲堂兄弟,怀着原始的虔敬,一起生活在圣徒圣马丁(想赶超先驱圣加蒂安)建造的圣堂里,圣堂位于高悬在卢瓦尔河旁的山坡上。这七个人在圣马丁死去二十五年后同时溘然长逝,尽管人已故去,但脸上仍挂着罕见的健康舒畅的表情。马尔穆蒂耶修道院原身是那面峭壁上的洞窟,圣加蒂安和圣马丁曾退隐到这里祷告,因此该修道院就是后面这位名人的创造,如同城区的另一座大修道院是他长眠的墓地一样。现在峭壁仍在那里,一座情趣新颖的旋转楼梯,使你非常方便地上去探寻崖上的洞穴。这些神圣的壁龛是从岩石中凿出来的,如果你非要一个印象不可,这些壁龛就会给你留下一个印象。当你得知高卢的第一位基督教传教士--圣加蒂安的那个鸽巢建于3世纪时,你会感到这些壁龛年代久远,肃然可敬了。这些壁龛就像天主教会今天处理大多数同类遗址一样遭到处治;磨光刷亮,贴上标签--总而言之,就像编辑一本古书一样,加上注释。这种处理过程就是一个错误--因为早期的版本更为神圣。如果你从这些制高点俯视现代化的建筑(如圣心修道院),它们就显得趣味粗俗;这种趣味在所有天主教的新建筑物上打上了机械的烙印;尽管如此,这种景象仍有极其可爱之处。下午非常可爱,但红霞泛起,临近黄昏。大花园从我们脚下延伸开去,满园的果香,酒香,蓬勃的希望,花园那边是闪闪发光的河流。空气宁静,影子变长,这地方毕竟充满了回忆,其中大部分都是美好的。它确实比普莱西一莱一图尔强。P18-19


编辑推荐

图尔、布卢瓦、尚博尔、勒芒……这本书将带你去到一个拥有闲适高雅生活、到处都是鉴赏家国度的法国。本书是史上最伟大游记作家亨利·詹姆斯所著的三本著名游记《美国景象》、《法国掠影》、《英国风情》其中之一,而人文气息颇为浓重的三联书店更是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将其引进进来,成为诸多读书人心中不可磨灭的回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法国掠影 PDF格式下载



竟然是19世纪的一个小游记


我上google搜了一下,蒲隆也算得上是翻译了很多著作了,Henry James的语言本来有些纠缠,以出来的版本几乎就没有办法看了,几次看得我想要把书砸掉,这一个版本的中文翻译要不是有英文底子的话估计都看不懂,强烈抗议三联书店出这样质量的译本!


谁都不要信,当然也包括三联,三联总有一天要沦为三流,就让它作吧。


还不如威廉詹姆斯的书呢 我也有一种想撕了的感觉 ,本来看了英国风情 觉得应该不是如此 就买了一本法国掠影 结果却是没法读不知道编者自己读了么


不论是英国游记还是法国掠影感觉就是读起来不流畅


  很简洁,也不存在不流畅的问题。
  译者的风格有种旧旧的味道,在“再没有比从昂布瓦斯的城垛和高台上看见的河流景色更美丽的了”之类的句子中有明显的展现,如果要说缺点,可能在音节上读着有微微拖沓重复之感,但几乎无法察觉。如果对音乐感要求很高的朋友,建议欣赏英文原著。
  ***************************************
  在书评页看到这么一段话:“
  
   “關於法國中部自然條件的溫和方便,喬治·桑在什麽地方有一段迷人的文字——‘它的氣候溫暖宜人,雨量充沛,下雨的時間很短’”   
    這是正文第4頁中一個完整的句子,其中單引號的部分原是法文,我直接用譯者的中文替換了法文。
    
    首先,“自然條件”它能用“方便”去形容嗎?   
    其次,喬治·桑那“迷人的文字”,我就不明白了,譯者翻譯的“它的氣候溫暖宜人,雨量充沛,下雨的時間很短”,就這句它到底哪裏迷人了?這怎麽看都是句極普通的敍述句吧。   
    退一步講,亨利·詹姆斯是美國人,譯者的專業是英語,法語不在學習範圍之内,但是譯者在引用別人的翻譯時,自己就不過過腦子?我想問問譯者,您摸著自己的良心說,它到底迷人嗎?
     ”
  **************************************************引用结束
  
  对于这样的评论,稍有理智的朋友都能看出可笑之处了,但我还是想借路易斯先生的话还击一下这谬评:以各种方式写成的好的描述几乎总是会得罪非文学性读者。一个好作家把你领到花园,他或给你那个特殊时刻中那特殊花园的精确印象——这不必冗长,选择才是有价值的——或者只是简单地说“早上,在花园里”。而两者都不能取悦非文学性读者。他们称前者为“填充剂”,希望作者能“闲话少叙,言归正传”;他们痛恨后者的真空世界,他们的想象力在其中无法呼吸。(《文艺评论的实验》,C.S.Lewis)
  
  再者,似乎有些人有着顽固的习惯,阅读一旦不顺利就怪罪于翻译,不知道是对自己的判断力过于自信还是不愿承认与一本好书没有缘分的心理在作祟。不得不问一句,批评翻译的人有多少真正去找了原著看呢?如果没有看,如何知道这一句不晓畅——毕竟原文可能就是一个纠结暧昧的句子啊!当然,这里不考虑满篇机译般的长句的情况,那是极不真诚的出版,也是极少见的。
  对翻译的怀疑无可厚非,好的阅读者对翻译的文章警醒,时时小心原味遗失的气息,这是好的习惯。但是当怀疑变成敌意、变成惯性轻蔑,那就让人十分遗憾,并且对译者、甚至对原作者都是不公平的。
  
  最后用以前在短评里见到的一句话结尾,态度相当直接:碰到真烂的不负责的翻译时该骂的,但老这样甚至地图炮装B就没什么意思了。毕竟这活计本身,注定留不住所有原味。
  
  
  


   “假如巴黎就是法国,但法国绝非巴黎。”
   提及法国,往往令我们想到巴黎。巴黎是什么?是时尚,是风情,是浪漫之都。我向往巴黎的流行,但我更喜欢法国的惬意,而有些地方比巴黎更能感性地理解它。
   亨利·詹姆斯在书中提到了,卢瓦河畔历史悠久的图尔、发祥地的西特岛、可爱小城拉罗舍尔、意大利风情的图卢兹……一个个,我并不熟悉的小城。无意间,许多熟悉的艺术家、作家的名字会映入眼帘,如米勒、巴尔扎克、乔治·桑。不经赞叹法国的人杰地灵。其实,我还很好奇与法国世族相关的字句,建筑里——皇家故居希卢瓦、别野舍农素城堡、朴实无华的郎热。同时,还夹杂着有关这些建筑的艳事。
   书上说,英国是地主的风光,而法国则是农民的放过。于是,你看到了葡萄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
   我想,这大概就是我向往的悠然自得。
   虽然经过了翻译,与原文有差距,但是作者的文字仍是优美的,真实地描写了他眼中的法国。但是我更喜欢书中的照片,人与物。人们喜欢旅行,是因为喜欢那个看得真实,不加修饰的主观真实。希望,有一天能看一看法国的美景。


  最近对法国有点兴趣,找点相关的书看看先长点见识。虽然Henry James记录的是一百几年年前游历法国外省的见闻感想,但相信很多东西今天应该还在。
  作者相当有趣,他对走过的地方的评价完全是出自自己一时的感觉。顺带介绍一下当地的历史。这不好吃那不好住的,非常感性。他对意大利的喜爱时时表露出来,总爱拿去过的地方和正玩的地方处处对比,叫人羡慕他的游历广泛。
  也算曾走过一些地方,书中那种在路上的感觉隔了这段时空还是引起了我的共鸣。但愿不久的一天也能沐浴在法国南方的银色月光下。这书对着法国地图看会更直观点。
  
  关于翻译:
  弗朗索瓦一世也许比弗朗西斯一世也许更好点。
   每个地名觉得有必要把英文或法文名标上。
  也许读原文会明白到底Henry James是什么味道。


  2006-03-06 10:14
  《法國掠影》 — 亨利·詹姆斯著,蒲隆譯(三联书店):买它是为了工作,客户需要在产品中展现法国风情,我对法国也不了解,只能买几本书凑合着意淫一把。看了两眼就后悔了,翻译的什么玩意儿呀,译得极其生硬,大段大段的定语没经消化就突兀地摆了上来,回家抄几个实例,真的,看到这种句子恶心得简直无以言表,那翻书的知不知道有个东西它叫“意译”?或者那个翻译他只有“直译”的水平,那您也好意思搞文學翻译,您知道傅雷吗?您知道陈良廷吗?您知道董乐山吗?如果您不知道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但是假如您知道,有那么多高山仰止的前辈,您也好意思拿《法國掠影》出來現眼,您要是拿翻譯只當糊口的傢伙,我看您還是回家逗蛐蛐去吧。
  
  例子:
  “這些輕描淡寫的文字只不過是對要甩掉這種假設的微小的個人努力的簡單記錄罷了。”
  
  這是正文第2頁中一個完整的句子,這個破句子一看就是從英語的大定語從句裏直接套下來的,爲了明白這個句子到底在說什麽,我不得不拿出初中分析語法的功力,先找到句子的主幹“文字只不過是簡單記錄罷了。”去掉那些修飾成分,才明白這個句子它到底在說什麽。可能譯者覺得偏正短語中的“的”太多了,反而刪掉了主幹裏重要的“的”,主幹如果是“文字只不過是簡單的記錄罷了。”這是不是更通順一點,剩下的修飾部分纔是真正考較翻譯功力的地方。
  
  看看,有這麽翻譯的嗎?難道文字是不需要琢磨的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不是已經消失了?類似這樣的句子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其實我已經倒盡了胃口,根本看不下去~~~
  
  “關於法國中部自然條件的溫和方便,喬治·桑在什麽地方有一段迷人的文字——‘它的氣候溫暖宜人,雨量充沛,下雨的時間很短’”
  
  這是正文第4頁中一個完整的句子,其中單引號的部分原是法文,我直接用譯者的中文替換了法文。
  
  首先,“自然條件”它能用“方便”去形容嗎?
  
  其次,喬治·桑那“迷人的文字”,我就不明白了,譯者翻譯的“它的氣候溫暖宜人,雨量充沛,下雨的時間很短”,就這句它到底哪裏迷人了?這怎麽看都是句極普通的敍述句吧。
  
  退一步講,亨利·詹姆斯是美國人,譯者的專業是英語,法語不在學習範圍之内,但是譯者在引用別人的翻譯時,自己就不過過腦子?我想問問譯者,您摸著自己的良心說,它到底迷人嗎?
  
  再退一步講,這個蒲隆堅持認爲這句譯得合適,那我想問問,您到底是認爲亨利·詹姆斯的鑑賞水平也就這樣了,還是覺得喬治·桑的寫作功底也不過如此了?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迷人”是誤譯。
  
  從此,可以看出譯者翻譯的態度已經墮落到什麽地步了,噁心,“信達雅”這三個字也不知道他到底認識不認識。姑且不論“信達雅”,我看蒲隆根本初中語法沒學過,連話都不會正常說出來,他也好意思搞翻譯,看來現在翻譯真的只能用來“搞”。
  
  本來我是衝著“三聯”這個牌子去的,所以買時沒仔細看,沒想到竟然水準大失~~~


  尽管去年以来,亨利.詹姆斯的几本游记相继被翻译成中文,他仍然主要以一位伟大的小说家的身份为我们所熟悉,但我相信凡是有了阅读经验的人都会形成这样的印象,这些细致、优美、机智的游记,在价值上比起他的小说毫不逊色。在这本《法国掠影》的一开始,詹姆斯提出了一个命题:如果巴黎就是法国,法国可决不是巴黎。然后他便以其犀利的观察和丰富的感受,从一个小说家惯常采取的“旁观者”的位置,给读者呈现了1880年代巴黎以外的法国。詹姆斯自己认为,游记写作的最高目的是达到对社会风情和自然景观的“有修养的感知”,《法国掠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得,前天有个刘跃荣老师翻译了本书倒了大伙儿的胃口(http://www.douban.com/review/1316996/),这会儿又来一个!


所以这书看得我精疲力尽
当初的对这书的激情与兴致早已消失殆尽
一本只可远观而不可细读的书


to棗棗棗:
那我真是太佩服你了,居然能看完~~~
这本书充其量也就能看看封面,当初我就是被封面给骗了~~~
对了,还有出版社~~~


哈哈,看了你的评论我终于原谅了自己。当初看这本书另同那本《英国风情》,看得无比纠结挣扎。向来阅读速度很快的我,竟然半天看不下几页,我还以为我脑子早衰了,现在一切困惑消除,真谢谢你呢。


to Tracyvane
不客氣^^
我們習慣自責,從自己身上找問題,當然很好;
但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看對象是什么,面對一個如此垃圾的文本,真的沒必要糾結掙扎~~~那反而浪費了我們的精力~~~
要自信,相信自己的判斷力^^


同感,这本书和《英国风情》或许是三联出过的最烂的“外国文学”作品了,这不是译者的耻辱,是三联的耻辱。


同意楼上,无法想像是三联的书


这回我可以心安理得把它扔在一边了。开始我以为我的阅读能力出问题了,后来想想不对,好像是翻译的事。翻译非常生硬,都是长句和复句。当年复习英语阅读时的感觉又会回来了。三联还出这样的书,真是...


现在搞翻译的人都这样


 我认为此书翻译还是不错的。
  
  1
  一个好作家把你领到花园,他或给你那个特殊时刻中那特殊花园的精确印象——这不必冗长,选择才是有价值的——或者只是简单地说“早上,在花园里”。而两者都不能取悦非文学性读者。他们称前者为“填充剂”,希望作者能“闲话少叙,言归正传”;他们痛恨后者的真空世界,他们的想象力在其中无法呼吸。(《文艺评论的实验》,C.S.Lewis)
  
  2
  @toomuch 这本书确实再版了,在2005年,蓝白封面的版本。如果想看“经典的美文”(希望您指的不是《读者文摘》那种类型)又暂时适应不了Henry James的婉转繁复,建议您可以从《潜水钟与蝴蝶》或中国作家赵毅衡的《有个半岛叫欧洲》入门,前者的作者不是文学家而更近普通人,视角更平,生活的小小细节写得真诚而感人,法国风情渗入字里行间;《有个半岛叫欧洲》里许多小文章是应约稿而作,“篇幅短小,题目轻松,风格佻达,文字有趣”,或可对君胃口。


看到第一章 也有点吃肉很柴还忘记放盐从而无法下咽的感觉 三联也是萝卜快了不洗泥 长此下去要倒牌子的


对不起翻译老师 看完这本书之后 我认为是作者写作风格使然 你看习惯就会上瘾的 相信翻译没有大的问题 相反 可能还帮助了我们阅读一种精神


樓上,蒲隆要是我老師,我也會認為翻得不錯,哈哈


推荐的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