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

杨春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杨春时  

页数:

52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探讨了现代性的内涵以及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现代性与文学和文学思潮的关系。作者以文学现代性理论为标准,厘正了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内涵,并以文学思潮为基本单位重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从而颠覆了将作家作品按年代排列的传统文学编史方法。本书还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重新定位,提出了诸如五四文学是启蒙主义而非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革命现实主义”是革命古典主义等论断;并指出中国文学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的未完成性。

作者简介

杨春时,1948年11月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82年吉林大学文艺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华侨大学特聘教授、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文艺学、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以及中国文化思想史研究。共发表论文近二百篇,出版专著十余部,代表作有《审美意识系统》、《系统美学》、《艺术符号与解释》、《艺术文化学》、《人文综论》、《生存与超越》、《百年文心——20世纪中国文学思想史》、《现代性与中国文化》、《现代性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走向后实践美学》、《美学》(国家规划教材)、《文学理论新编》(国家规划教材)等。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获得国家级、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多项。

书籍目录

绪论 一、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 (一)现代性的构成 (二)中国现代性的特性 二、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 (一)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 (二)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矛盾 三、现代性与文学思潮 (一)创作方法还是文学思潮 (二)现代性与文学思潮的时间性 (三)现代性是文学思潮发生的原因 (四)现代性是文学思潮变迁的动力第一章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 一、中国文学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未完成性 (一)关于近、现代文学分期的考察 (二)文学现代性与现代文学 (三)未完成的文学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 二、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思潮史 (一)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 (二)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 (三)非主流的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兴起 (四)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复兴 (五)后新时期的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复兴 三、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外发性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继发性 (三)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非有序性 (四)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非主流化第二章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端 一、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文学的回应 二、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 三、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 四、审美主义与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发生 五、结语第三章 现代性与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一、启蒙主义是独立的文学思潮 (一)欧洲18世纪文学思潮是启蒙主义 (二)启蒙主义是争取现代性的文学思潮 (三)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独立性 二、现代性与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一)五四文学的启蒙主义性质 (二)五四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缺席 (三)五四启蒙主义的中国特性 三、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经验 (一)五四科学主义与进化论的文学观 (二)五四人道主义与人的文学 (三)五四平民主义与平民文学 (四)五四启蒙主义与反古典理性传统 (五)五四文学启蒙与文学独立 (六)五四世界主义与世界文学 (七)五四文学革命的总结 四、现代性与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一)新时期启蒙主义发生的历史条件 (二)新时期文学主潮的启蒙主义性质 (三)新时期启蒙主义对革命古典主义的反拨 (四)新时期启蒙主义的历史经验 (五)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的历史意义 五、狂人与费厄泼赖——五四启蒙主义的人格建构 (一)启蒙主义与现代人格 (二)激进派的启蒙主义与“狂人”人格 (三)自由派的启蒙主义与费厄泼赖人格 (四)结语 六、个案研究:语言与人的命运——《马桥词典》释读第四章 现代性与中国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一、现代民族国家与中国革命古典主义 (一)现代民族国家与新古典主义 (二)法国和苏联的革命古典主义 (三)中国革命古典主义 二、苏联文学理论与中国革命文艺思想 (一)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苏联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二)苏联文学理论的中国化 (三)中国革命文艺思想与苏联文学理论由合作到分裂、对抗 三、个案研究:样板戏——革命古典主义的经典 (一)样板戏与革命古典主义 (二)样板戏的特性 (三)样板戏的历史意义第五章 现代性与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一、中国的诗性浪漫主义 (一)对现代性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双重逃避 (二)两次中断的历史进程 (三)中国浪漫主义的诗性特征 二、个案研究:沈从文的东方诗性浪漫主义 (一)浪漫主义的界定 (二)沈从文浪漫主义的认定 (三)沈从文浪漫主义的东方诗性特征第六章 现代性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一、中国现实主义的多元特质 (一)中国现实主义的基本状况 (二)中国现实主义与启蒙主义的粘连 (三)中国现实主义与革命古典主义的杂糅 (四)中国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联结 二、个案研究:老舍创作的多向性——现实主义、启蒙主义与革命古典主义 (一)老舍创作多向性的历史条件和思想基础 (二)老舍创作的启蒙主义方向 (三)老舍创作的现实主义方向 (四)老舍创作的革命古典主义方向第七章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一、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非典型性 (一)中国的后发现代性与继发性现代主义 (二)中国现代主义的非典型性之一——幼弱性 (三)中国现代主义的非典型性之二——含混性 (四)中国现代主义的非典型性之三——变异性 二、个案研究:战争风暴中灵魂的呼号——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倾向 (一)生命与死亡——对战争的否定 (二)自我与虚无——对大写的我的否定 (三)世界与荒诞——对现实的否定 (四)信仰与怀疑——对终极意义的追求第八章 现代性与通俗文学思潮 一、现代性与通俗文学的发生 (一)现代性与通俗文学 (二)中国通俗文学发生的历史条件 (三)清末民初通俗文学概况 (四)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主要特点 (五)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理论阐释 (六)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商业化运作 二、中国感性现代性的缺失与通俗文学合法性的不足 (一)现代性与通俗文学 (二)中国感性现代性的缺失与中国通俗文学的先天不足 (三)启蒙理性对通俗文学的挤压 (四)政治理性对通俗文学的禁压 (五)平民文学、大众文学对通俗文学概念的置换 三、新时期通俗文学的兴起 (一)新时期通俗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港台通俗文学的引进 (二)大陆通俗文学的跟进与繁荣 (三)通俗文学兴起的历史意义 四、个案研究:侠的现代阐释——金庸武侠小说释读第九章 对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反思 一、反思现代性的缺失与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乏力 (一)中国反思现代性的缺失 (二)理性主义的强化与浪漫主义的弱化 (三)理想主义的膨胀与现实主义的萎缩 (四)超越性的缺失与现代主义的困顿 二、中国古典理性传统与现代文学思潮 (一)中国古典理性文学传统 (二)启蒙理性文学传统与革命理性文学传统 (三)中国当代文学对古典理性文学传统的反叛 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在中国的误读与误判 (一)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误读 (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误判综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贵族精神的缺失与平民主义的偏向 (一)文学的贵族精神与平民精神 (二)中国启蒙文学的平民主义偏向 (三)中国革命文学的民粹主义倾向 (四)当代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学的极度膨胀 (五)贵族精神缺失和极端平民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二、个案研究:胡适的平民精神与鲁迅的贵族精神 (一)启蒙主义的平民精神与贵族精神 (二)胡适的平民精神 (三)鲁迅的贵族精神 (四)结语 三、中国现代文学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双重变奏 (一)现代性的双生子——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二)中国文学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冲突 (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世界主义 (四)现代民族国家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主义 (五)全球化与文学民族特性的危机 四、个案研究:鲁迅的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 (一)早期鲁迅的民族主义 (二)五四时期鲁迅的世界主义 (三)左翼时期鲁迅民族主义的复归附论:现代性与中国文化思潮 一、中国自由主义之命运 二、中国保守主义的兴衰 三、从民族主义到国家主义 四、从科学主义到意识形态主义 五、从平民主义到民粹主义 六、从道德理想主义到政治理想主义 (一)现代性与政治理想主义 (二)道德理想主义的瓦解 (三)走向政治理想主义 (四)走向政治现实主义 七、贵族精神与现代性批判 (一)现代性是一种平民精神 (二)贵族精神是现代性批判的思想资源 (三)中国文化的平民主义性质与现代性的片面性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一、中国文学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未完成性(一)关于近、现代文学分期的考察现行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包括文学史教科书,划分了古代、近代与现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为古代;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近代;五四以后,中国就开始了现代史,包括现代文学史。这种划分是否合理?根据何在?必须加以考察。近代概念并不是世界公认的,它是前苏联的史学概念。英文中没有近代与现代之分,modern一词指16世纪以来的欧洲历史。西方历史分期为古代、中世纪、现代,modem就指这个“现代”。中文有时译作现代(指十月革命以后),有时译作“近代”(指文艺复兴至十月革命期间),这并不符合本意,而是按照苏联历史分期的曲解。俄国传统史学与欧洲一样,把欧洲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在俄文中这个“现代”是HOBOE BPEMR,意为“新时代”。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历史学家认为,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因此应该把十月革命以后的历史称为HOBEHHEE BPEMя,意为“最新”时代。于是,人类历史就被划分为古代(含中世纪)、新时代(文艺复兴至十月革命的资本主义时期)、最新时代(十月革命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在中文的翻译中,HOBOEЙщ BPEMя即新时代被译为“近代”,意为新时代;HOBOEЙщ BPEMя即最新时代被译为“现代”。于是,现代被一刀两断,以十月革命为界,划分成近代和现代。显然,近代与现代之分,是依据一种意识形态标准,而不是依据历史发展水平。中国解放以后,沿用了苏联的历史分期,以五四运动为界来划分近代与现代。为什么以五四为界呢?因为五四运动被看作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反响,它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新阶段。这样,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为中国近代史,五四运动以后为中国现代史。显然,这种历史分期也依据意识形态标准,而不是依据历史发展水平。历史分期应依据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而不能仅仅依据政治革命标准。而且,关于五四的历史定性也不尽合理。如果说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不是五四救亡运动,那么它的性质是一种争取现代性的启蒙运动;它引进了多种现代思想理论,包括后期从苏俄传播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只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转化为政治革命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才成为主流思想。对文学而言,这种历史分期更不合理。中国文学史分期也以五四运动为界,把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划入近代文学史,把五四运动以后划为现代文学史。这种历史分期的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不是依据文学发展的历史水平,而是以政治革命史代替文学史,因而不符合中国文学的实际。其次,按照这种文学历史的划分,中国的近代文学史只存在了79年,时间既短,没有形成明显的文学思潮,也没有产生诸多的经典和文学大师,根本不能与欧洲的“近代”相比肩,而且作为一个与古代文学(两千余年)、现代文学(至今已经近百年,还要延续下去)并列的大的历史阶段,并不相称。再者,这种文学史的划分,割裂了五四前与五四后文学历史的整体性,割断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连续性。五四以后的文学与五四以前的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割开来。五四启蒙主义发源于辛亥革命前后的启蒙主义滥觞;五四以后的革命古典主义,发源于辛亥革命前后的新古典主义的滥觞;五四以后的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也有辛亥革命前后审美主义的滥觞。最后,现行文学史把欧洲17世纪的古典主义、18世纪的启蒙主义、19世纪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都划入近代文学思潮,而把五四文学思潮定性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并划入现代文学思潮,这明显地发生了矛盾。因此,现在通行的历史分期是不合理的,它搞乱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考虑到近代概念本身的不合理性,我们可以不使用这个概念,而采用世界通行的现代概念,用以界定一百多年以来的中国文学的性质。这就是说,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史就开始了;同样,中国现代文学史也就开始了。在这个意义上,一些学者主张打通20世纪中国文学,突破近、现代界限是有合理性的。但是,20世纪固然是一个自然的时段,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人为的划分,不能科学地切分中国文学的历史,因此不仅仅是要形成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而且要形成新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即把从鸦片战争到现在的文学历史作为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进行研究。那么如何划分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呢?认定现代文学的依据,只能是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二)文学现代性与现代文学首先要考察现代性与现代文学的关系,这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现代性对现代文学的决定作用,从而发生了现代文学的各种形态;二是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叛,从而形成了文学现代性。现代性具有感性层面,这就是感性现代性;也具有理性层面,这就是理性现代性;还具有超越性层面,这就是反思现代性。现代性的分化,引起了文学的分化,产生了通俗文学、严肃文学和纯文学等形态。这就是说,文学现代性首先表现为文学的分化,传统文学的一元化转化为不同的形态。传统文学虽然也有上层文学(如中国的士大夫文学和欧洲的贵族文学)与民间文学之分,但民间文学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又学;而上层文学则是~元化的形态,它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雅俗分流。而现代性发生之后,这个分化开始了。感性现代性是对人的自然欲望的肯定和解放,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通俗文学。通俗文学是大众化的文学,它的基本特性是消遣娱乐性,满足人的感性欲求。虽然通俗文学也有理性层面,因此体现了意识形态意义;也具有审美层面,具有超越性的审美意义,但消遣娱乐性是主导的,主要发挥舒缓理性压抑的作用。理性现代性是启蒙理性,是一种现代的意识形态。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严肃文学。严肃文学体现了某种意识形态,是文学对现实的理性态度,具有社会历史意义。虽然严肃文学也有感性层面,因此具有消遣娱乐性;也有超越层面,具有审美意义,但意识形态性是主导的,主要发挥现实教化作用。反思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超越和批判,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纯文学。纯文学是对生存意义的思考,是对意识形态的超越,具有审美价值。虽然纯文学也有感性层面,因此具有消遣娱乐性;也有理性层面,具有意识形态性,但审美价值是主导的,主要发挥审美超越作用。第二个方面就是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叛。现代文学虽然要以现代性为基础,但文学的现代性不是对现代性的认同、肯定,而是对现代性的超越、否定。这是由文学的性质决定的。文学虽然离不开社会现实,并且与一般文化相联系,但文学不是现实的反映、复制,不是一般文化的等价物,它的性质不是由它们决定的。文学有三个基本层面:一个是原型层面,它与无意识相对应,具有非理性的性质;一个是现实层面,包括感性层面和理性层面,在这个领域文学受制于社会、文化;一个是超现实的审美层面,在这个领域文学以其审美意义超越社会、文化,文学成为社会、文化的异质因素,它以自由的名义批判现实。审美层面是文学的最高层次,因此审美意义是文学的本质。以上分析的现代性的三个层面,也与文学的三个层面相对应。特别是文学的超越层面,以其审美价值超越现代性、反思现代性、批判现代性。由于文学的基本特质在于审美,因此,可以说文学现代性就是一种反思现代性,就是对现代性的超越。这就是说,当社会、文化获得了现代性之后,文学并不肯定这种历史进程,它在现代化过程中洞察了人性的异化和自由的丧失,因而它反抗理性的统治,批判现代化和现代性。通过这种对理性的批判,文学捍卫了人的自由,并为人揭示了生存的真义。只有当文学达到这种历史水准时,它才真正获得了文学的现代性,才属于现代文学的范畴。历来许多论者没有区别开社会现代性与文学现代性,把理性精神当作现代文学的本质属性,从而造成对文学史判断的失误。但是,由于文学现代性的实现是一种历史过程,并不是现代性发生之时,文学现代性就实现了,或者说现代文学就完成了。由于文学的现代性与社会的现代性之间的不一致性,现代文学史与现代社会史之间并不同步。社会的现代史意味着对理性精神的肯定,而文学的现代史则意味着对理性精神的否定。因此,文学的现代性要比社会的现代性来得晚一些。只有当现代社会走向成熟,理性的弊病充分暴露时,才发展了其否定力量,形成文学现代性,这就是现代文学。欧洲从16世纪就开始讲入现代史,但文学现代性的获得还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并没有批判理性和现代性,而是在呼唤理性和现代性,它以人文理性反抗宗教蒙昧。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更是尊崇国家理性,把社会责任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以文学想象现代民族国家,而忽视感性和个体价值。启蒙文学以自由作为人的理性本质,开始了争取现代性的文学运动。19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开始批判现代化带来的弊病,以自然与人性来反抗社会对人的压抑,但并没有完全摆脱理性精神。这就是说19世纪文学并没有彻底否定启蒙理性,反而借助理性来救治社会弊病,对现代化的批判尚没有导致对理性的信念的丧失。只是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特别是“一战”以后,由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弊端充分显露,理性对人的桎梏变得不能忍受,才出现了非理性的现代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控诉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的异化,反抗理性对人的摧残,表达对生存意义遗失的迷惘、恐惧和荒诞感。现代主义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非理性化了,它标志着文学现代性的真正确立和现代文学的完成。这就是说,从世界范围看,从16世纪到19世纪,虽然已经展开了现代文学的历史,但是由于文学现代性并没有充分确立,因此并没有真正达到文学的现代阶段,而只是由古典到现代的过渡阶段,在这个意义上,使用传统的近代性概念也有某种合理性。

后记

1996年底我发表了《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一文,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文学现代性问题的讨论。十年多来,文学现代性已经成为文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文学研究出现了全新的格局,其中最重要的进展,就是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研究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在这个研究领域,我自己也有了新的进展,这种进展集中体现在本书中。概括地说,本书提出和论证了这样一些观点:第一,深入地探讨现代性的内涵以及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关系。与时下学界对现代性笼而统之的定义不同,我把现代性划分为三个层面,即感性现代性、理性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现代性的外发性、后发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特性,特别是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揭示了中国现代史的深层逻辑。第二,深入地探讨了现代性与文学的关系。我把文学划分为通俗文学、严肃文学和纯文学三种形态。现代文学是现代性的产物,感性现代性决定了通俗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理性现代性决定了严肃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反思现代性决定了纯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文学现代性表现在三种文学形态的分化,也体现在文学(特别是纯文学)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这样,从中国现代性的特点就可以解释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第三,深入地探讨了现代性与文学思潮的关系。我提出,文学思潮是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应,从而摒弃了苏联文学理论把文学思潮作为创作方法的应用的观点,还原了文学思潮的历史性。


编辑推荐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是杨春时编写的,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 PDF格式下载



对文学思潮的进一步拓展


杨老师研究现代性已经很长时间了,以前缺少一些案例分析,这次补上了,启示良多


杨春时老师的专著,非常有内涵,拜读中。


很不错的书,帮别人买的,他说不错


比较深刻,值得一读,推荐


全书观点与国内其他同类教材不同,尚显新颖。值得一读。


好书,还得慢慢品味,慢慢消化。


大师的著作,边听课边看书,受益良多


不同于以往的以年代分期,而是以文学思潮作为基本的单位,非常喜欢写书的老头子


推荐购买,邮递也挺快


现代性阐释的一本书。教授理论水平高。尤其在超越-反思层面上对现当代文学史提出一种不可或缺的视野。建议配合通行文学史看,这个理论化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