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罗念庵的生命历程与思想世界

张卫红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9-2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张卫红  

页数:

590  

Tag标签:

无  

前言

  孔孟原创儒家的学问,本是以道德践行为归旨的。在孔孟看来,道德信念为人的本心本性所具足,故道德修为乃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并不需要做过多的理论说明,孔子说“为仁由己”即是;道德信念的普遍有效性,亦只是心理情感上的感通问题,并不需要做繁杂的理论论证,孟子“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即是;道德信念一定要付诸于践行才获得意义,故从根本上说它就不是一个认知问题。孔孟经常指点如何在“行事”上、在“日用”之中“为仁”即此。孔孟原创儒学没有着意构造本体论、知识论,无疑即源于道德信念的这种具体践行性!  孔孟以后的儒家学者,为了扩大儒学的影响力乃至统摄力,着意地要用各种方式去为“行事”寻找“道”、“理”,为“El用”构筑“本”、“体”,力图为儒学建立起形上学。《易传》、董仲舒的宇宙论,二程、朱熹的“天理”说,可以称得上是最成功的两种儒家式的形上学。有了形上学,孔孟原来诉诸本心本性的道德信念获得了存在论的支撑,甚至被赋予“论理”的意义(在程朱那里),但与此同时,道德信念也因为离开了具体、活动的“行事”与“日用”,而被抽象化、形式化与刻板化了。  及阳明子(王守仁)出,力主回归“本心”,又以“知行合一”、“致良知”开示教宗,在某种意义上,无疑更接近于孔孟原创儒学。

内容概要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江右王学的重要代表。本书是研究他生平、思想的首部专著,打破了以往就概念范畴进行分析的单面的哲学方法,结合罗念庵个人的特点,回到历史世界,把握其思想与生活际遇、时代背景之间的互动。在义理分析上,以体知、工夫为脉络把握念庵之学的活的精神。笔者将念庵之学置于相关的生活一历史脉络和工夫一体知脉络中加以把握,这样的脉络、语境(context)正是哲学研究所容易缺失的层面。因此,在篇章结构上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罗念庵的生活一历史世界中勾勒其思想之演变、心灵之变动,其理论学说在实际生活中的落实,及其对历史事件、时代问题的回应;下篇则从工夫一体知的角度分析其言说与其工夫进境所具有的“切己”关联和逐步推进,进而本体一工夫一境界相互推进,走出了一条致良知的渐修进路。同时,上下篇又不是分割孤立的,上篇侧重史学叙述,下篇侧重思想义理分析。透过生活一历史脉络的叙述,可以寻找念庵思想变动历史的、心理的原因(当然思想变动的原因不全如此,还包括对学理本身的理解),而工夫进境、立言宗旨的不断深入,又使得他社会关切的方式和层面随之提升。要言之,性理世界与生活一历史世界原本一体地构成了念庵的全副生命,如鸢飞鱼跃,流行在宇宙大化中。

作者简介

张卫红,1970年生,祖籍河南洛阳。199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新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获法学第二学士学位,2004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已发表中国哲学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序引言 问题与方法 一 问题与研究动机 二 取径与思路结构上篇 一生数变均为己——生活世界和悟良知历程 第1章 文章节义渊薮地橙溪少年称俊儒 第一节 吉安文化:自古文章节义邦 一 地域特色 二 经济生态 三 人文荟萃 四 庐陵古直风 五 吉安地域文化形象 第二节 家世渊源:家住橙溪原上村 第三节 少年时代:含灵早负绝俗资 一 父亲、罗一峰、李谷平的人格影响 二 阳明、谷平的学术指引   三 自幼的宗教倾向 第四节 小结 第2章 文章落笔生江海意气浮云轻百代  第一节 廷试第一:我身有贵知者希  第二节 以心挽劫:谁与青天扫宿尘   一 “心即理”与时代学术背景   二 政治格局对王学的影响   三 王学与明中后期社会文化环境  第三节 参与讲会:交分尽是青云士  第四节 思想向度:少年逸气凌云虹   一 救世之志与出尘之愿   二 径任现成良知  第五节 忤旨事件:欲以直道振纲维  第六节 小结 第3章 耕而不获悲千古一曲顿悟调未成  第一节 归乡之路:荣幻俱随风波逝  第二节 田园之乐:好共山水归去来  第三节 济世情怀:天下饥寒切吾身   一 万物一体   二 撰述《广舆图》   三 推动宗族、乡族建设   四 参与赋役改革  第四节 讲会游学:青原对雨春风暮   一 吉安府及青原山讲会概述   二 讲学授徒(一):玄潭、石莲洞讲会   三 讲学授徒(二):龙华、青原讲会   四 王学与地域社会的互动  第五节 忧道未得:中岁所嗟在远道   一 “为己”大义   二 未得之忧与家难之苦  第六节 认同归寂:困后能知寂者心   一 反省与主静的探索   二 认同归寂说   三 主静转向的时间划界  第七节 批现成说:早向颓流问一源   一 聂、罗、王论辨概述   二 念庵在论辨中的态度   三 主静实践  第八节 小结 第4章 而今已得莲华地不傍他人借藕香  第一节 甲寅夏游:收摄保聚知几功  第二节 静久大觉:我身万物一体仁   一 实证良知的静坐体验   二 楚山悟道的相关分析  第三节 拒绝出仕:但觉心间即道存   一 出仕背景   二 唐荆川出仕及评析   三 罗念庵拒仕及评析  第四节 出入不悖:闭门尽有缨冠事   一 闭关静敛   二 忧心民瘼  第五节 学术成熟:也将收敛论精神   一 松原会晤   二 讲学为务  第六节 澹然仙逝:放身太虚归吾道  第七节 身后之议:学术将谁得最真下篇 天心静里悟良知——渐修进路及相关探讨 第5章 现成良知的内涵及双江、念庵的质疑  第一节 “体知”的考察视角  第二节 良知“见在”的思想来源和含义  第三节 见在工夫的实践要求   一 信得及良知   二 当下   三 一念入微   四 “一念”所臻境界  第四节 双江、念庵对现成良知的质疑   一 认良知太浅   二 见在工夫承领太易   三 认欲为理、理欲混淆   四 良知与知觉混淆 第6章 无欲主静——罗念庵中期工夫的学理考察  第一节 良知本体:心有所主,良知本静   一 良知的本体义   二 良知的主宰义、“方所”义   三 良知的“隐微”义   四 良知的言说方式  第二节 致良知工夫的提揭   一 致知的含义   二 “致”与“依”之辨   三 工夫次第与体用结构  第三节 无欲主静的学理渊源   一 返诸濂洛、白沙之学   二 发挥《易经》“艮止”之义  第四节 无欲主静的工夫内涵   一 欲根问题   二 无欲之法   三 主静的含义   四 主静的落实  第五节 工夫形式:静坐澄心   一 阳明对静坐的态度   二 龙溪对静坐的态度   三 静坐于念庵之必要  第六节 无欲主静说简评 第7章 收摄保聚——罗念庵晚期工夫的学理考察  第一节 良知本体的体认变化   一 寂感一体   二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   三 至静为事物之主  第二节 致知之功:收摄保聚   一 工夫着力点   二 自信(信得及良知)   三 向内收摄,葆任心体   四 取明道之学为存养准则   五 知几(研几)  第三节 工夫形式:归静而不拘于静坐   一 对静坐的重新认识   二 仍以静坐为工夫  第四节 渐入化境   一 打通动静   二 逝前化境  第8章 罗念庵与佛道二教   第一节 交游因缘和基本回应   第二节 晚年严辨儒释之别   第三节 对道教的摒弃和吸纳   第四节 对道家思想的融摄  第9章 结语:罗念庵之学评析   第一节 念庵之学的学派归属   第二节 念庵、龙溪学术之比较   第三节 念庵之学的特点和思想意义  参考文献附录一 罗念庵弟子录附录二 吉水游记后记

章节摘录

  第1章 文章节义渊薮地  橙溪少年称俊儒  章太炎讨论学术派别的成因时论道:视天下之郁苍苍,立学术者无所因。各因地齐、政俗、材性发舒,而名一家。  章氏将地理环境(地齐)、政教风俗(政俗)、人才特性(材性)三者视为学派的形成和演化的因素。章氏接着论道:“夫地齐阻于不通之世,一术足以杚量其国民。九隅既达,民得以游观会同,斯地齐微矣。材性者,率特异不过一二人,其神智苟上窥青天,违其时则与人不宜。故古者有三因,而今之为术者,多观省社会,因其政俗,而明一指。”这是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渠道的便利,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而禀赋特异的天才不世出,地理环境与人才特性的影响在缩小,对学术流变起决定作用的是政教风俗。不惟学派如此,章氏所云“地齐”、“政俗”、“材性”三要素亦可用于考察个体思想人格的形成因素——对于生活在明代中期的罗念庵而言,三要素可稍作调整:单纯的地理环境(地齐)的影响对他已经不再直接,本章侧重考察罗念庵青少年时期所处的地域文化(政俗)、他的气质个性(材性)以及这些因素对其日后立身处世和学术进路选择所带来的影响。  第一节 吉安文化:自古文章节义邦  一 地域特色  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古人对此早就有着深刻的认识。如《苟子·荣辱》中说:“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礼记·王制》亦云:“高山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都是讨论地域、习俗不同所影响到的文化差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就已形成齐鲁、楚、吴越、巴蜀、秦、三晋等不同的区域文化格局。二十世纪以来,“区域文化”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受到社会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地理学等多学科的关注。“区域”(Region)之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是:“有内聚力的地区。根据一定标准,区域本身具有同构型,并以同样标准而与相邻地区或诸区域相区别。区域是一种学术概念,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划定的”,“区域也可以由单个或几个特征来划定。社会科学中最普遍的特征是民族、文化或语言、气候或地貌、工业区或都市区、专门化经济区、行政单位以及国际政治区域”。因此,“区域文化”与一般意义上抽象的“区域”概念偏重于指称地理空间不同,“区域文化”不仅需要关注地理空间,而且更需要关注这一地理空间内因共同的“内聚力”和“同构型”而存留的共同或相似的精神传统或文化特质。也就是说,“区域文化乃是对这种在同一空间内存在和传播的精神内容的统称,是指已经凝固于该地理空间并导致它相异于其他地方的文化传统或文化特质”。目前学界对于“区域”、“区域文化”的概念界定和区域文化的划分方法等方面存在多种解释,不过无碍于本文对吉安地域文化的考察——罗念庵是江西吉水县人,按明代的行政区划,吉水县隶属于江西布政司下设的吉安府。宋、明两代,吉安以人文兴盛而负盛名。一种地域文化往往与该地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状况密切相关,为了考察吉安文化对罗念庵的精神气质乃至人生道路的影响,首先需要回顾一下念庵诞生之前及其生活时代江西、吉安文化在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大势。  江西古称江右,江右一词的来历,据魏禧《日录杂说》云:“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中国古代以江北的中原地区为中心,东晋南渡之后,对地域的划分仍然保留了这种称谓,表示自己虽偏安一隅,仍属正统。也就是说,“江右”这一地名本身就隐含着对中原文化延伸、继承之义。的确,江西在秦汉时期的北方人眼里还是“江南卑薄之域”,其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北人南迁带来的中原文化输入有密切关系。江西东邻武夷山,西有幕阜山,南临五岭,北面与长江相通,其半封闭的盆地形自然环境以及境内丰富的物产,成为中原人躲避战乱、南迁安居的一方乐土,也由此带动了这里的发展。四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因战乱导致的大规模的北人南迁,即西晋永嘉之乱、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北宋末年靖康之难,造成中国文化重心移至江淮以南,江西文化即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积蓄于隋唐、兴盛于宋明时期的。  吉安地处江西省中西部的赣江中游,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吉安郡治的范围、名称虽然在不同朝代有所变迁,但一般而言,指包括赣江中上游及其周围支流的范围,即今吉安市的所有县、区,以及今抚州、赣州、萍乡三市的一部分地方。吉安地区古称庐陵,设立郡县的历史悠久。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废分封诸侯,立郡县制,此时“庐陵始为县,隶九江郡”,这是庐陵置县的开始。“庐陵”得名,一般认为是因境内流经的庐水而来。如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中就说庐陵县是“因庐水为名”。至东汉末年,庐陵升为庐陵郡。隋开皇十年(590)改庐陵郡为吉州,这是第一次更名。隋唐时期,吉州、庐陵郡二名交替使用,隋时吉州一带的政区已相对稳定,与今天吉安市所辖范围大体一致。宋时设吉州庐陵郡。至元皇庆元年(1312),更名为“吉安路”,取三国时吉阳郡、安成郡头一字命名,寄寓“吉泰平安”之义,“吉安”之名从此而来并延续至今。明洪武元年(1368),废吉安路,置吉安府,领庐陵、泰和、吉水、永丰、安福、龙泉、万安、永新、永宁九县,清沿之。口吉水县地处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吉泰盆地,秦属九江郡庐陵县,汉属豫章郡庐陵县,东汉永元九年(公元97)属庐陵郡之石阳、吉阳二县,隋时并入庐陵县,唐称吉水镇。南唐保大八年(950)割庐陵水东十一乡,始置吉水县,迄今一千零五十七年。宋属吉州庐陵郡,元属吉安路,元贞元年(1295)吉水由县升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复州为县,清因旧制(见图1-1:吉水县疆域形势图)。o吉水得名,源于赣江及其支流恩江在本县交汇处形成“吉文”之字形。光绪《吉水县志‘地理志》载:“吉文水在县南,赣江下流与永丰水(按,恩江)合,中有青湖洲,二水缭绕洲间,状若吉字,故滩曰吉阳,县曰吉水。又两水交合如文字,’故名文水,亦曰字水。”因此“吉文水”又名“文水”、“文江”,亦因文风之盛而冠于江右。包括吉水地域在内的吉安文化与江西文化的兴衰具有同步性,所谓“吉水之为县,由南唐而立,而其人物、事实、名迹亦由是而始多。此虽一邑之兴衰,而实大江以南风气转移之一大关会也。”吉安、吉水“文章节义之邦”的人文特色兴盛于江西文化繁荣的宋明两代,以下作一简要回顾。  二 经济生态  北人南迁,为江西带来大批的人口、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在古代社会,人口多寡是生产力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江西自唐后期以来就成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与此相应,江西的经济发展位于全国前列:宋代江西已成为产粮大省,据载,宋代国家每年从东南六路输纳漕粮600万石,而江西输纳漕粮在120万石以上,为全国第一。南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所载更多:“睢本朝东南岁漕米六百万石,以此知本朝取米于东南者为多……而江西居三之一,则江西所出为尤多。”直至明代,江西尽管人口次于浙江位居全国第二,但依然保持着产粮优势。例如其秋季税粮仅次于南直隶,位居全国第二,而吉安地区的吉泰盆地则又是江西的主要产粮州,这些税粮又有相当的部分来自这里。北宋时泰和人曾安止编写了《禾谱》五卷,详细记载了当时吉安一带五十多种水稻的品名、特征、耕作技术和管理方法,他在《禾谱》序文中说到吉州粮食之多以及纳粮的情况:“江南厚俗,以农为生,吉居其右,尤殷且勤。漕合岁贡百万斛,调之吉者十常六七。”产粮之外,江西的茶叶、纸张、桑麻、木竹、油料等农副产品以及纺织业、渔业、矿冶业、陶瓷业、造船业、火药业等,在宋明时期也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此不具论。  包括吉安地区在内的江西商品经济的繁荣,与江西的南北交通枢纽地位有直接关系:江西大庾岭是连接中原与岭南的必经之路,早在唐开元四年(716),张九龄奉命开辟大庾岭驿路,打通了穿越大庾岭的崎岖山路。从此至清代中期,大运河——长江——赣江——北江——珠江是贯通中国南北的主要通道,成为国内南北贸易以及对外贸易的交通要冲(明清时期的海禁多限于东海岸线,外贸输入都由广州,北上途经江西),这条全长三千公里的通道在江西境内占三分之一,为江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尤其明清时期,江右商帮非常活跃,以其人数之众、操业之广、渗透力之强引人瞩目。而吉安就位于通往岭南、闽浙沿海的赣江水道上,自宋至明,吉安活跃的市镇经济、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为其带来了富足和繁荣。明中叶的吉安人彭华说:“(吾乡)商贾负贩遍天下。”明人张瀚(字子文,号元洲,浙江仁和人)在万历年间为宦各地,对各地风土人情非常了解。他晚年著《松窗梦语》,其中谈到江西经济时说:“(江西人)多设智巧,挟技艺,以经营四方,至老死不归……九江据上流,人趋市利。南饶(饶州)、广信,阜裕胜于建(建昌)、袁(袁州),以多行贾,而瑞(瑞州)、临(临江)、吉安尤称富足。”——这种经商风气与罗念庵的家族及生活也有着某种关联——念庵的同族亲戚中就有为数不少的商人:嘉靖三十三年(1554)五月念庵游庐山时,曾在一寺院前邂逅了族兄二十余人组成的商队,他们正在前往陕西经商的途中。念庵归田后生活清贫,生活来源之一便是靠家仆的外游行商。那行走大江南北的江右商队中,就有念庵家仆的身影。  三 人文荟萃  富足的经济和北人南迁的文化输入促进了江西文化教育的繁荣。宋代以来,江右人文荟萃,举凡文章诗词、学术思想皆有可观。举其大者,以文章而言,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1007—1072,吉州永丰人)、王安石(1021—1086,抚州临川人)、曾巩(1019—1083,抚州南丰人)占三家。以诗而论,远自晋代的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即今九江人)为田园诗祖,历来备受推崇,黄庭坚(1045—1105,洪州分宁即今修水人)开创“江西诗派”,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人)开创“诚斋诗体”,皆具影响。以词而论,晏殊(991—1055)、晏几道(约1030一1106)父子(抚州临川人)词风柔丽婉约,姜夔(1115—1221,饶州鄱阳即今波阳人)词则清新峻拔,均为词坛巨擘。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研究取径上,《罗念庵的生命历程与思想世界》打破了以往就概念范畴进行分析的单面的哲学方法,而是结合罗念庵个人的特点,回到生活历史世界把握其思想与生活际遇、时代背景之间的巨动。在义理分析上,以体知一工夫为脉络把握念庵之学的实践特色和动态变化,体现为己之学的活的精神。这种研究取径,有较强的历史感和生命感,对于阳明学和江右王学的个案研究,都是突破性的进展,也是对儒家思想进行“体知性”、“境域性”诠释的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  ——冯达文    《罗念庵的生命历程与思想世界》的创新在于,对罗念庵生长的地域文化及这种文化对念庵思想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这种文史哲结合在一起的综合研究,突破了以往单面的哲学研究方法。对念庵一生的学术发展阶段,《罗念庵的生命历程与思想世界》根据挖掘出的新材料,认为念庵是以体知一工夫为特点的实践之学,这解释了他从见在良知、转为“主静”,到晚年彻悟仁体的转变契机。这些创见对江右学派的个案研究乃至整个阳明学研究都是突破性进展。  ——张学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罗念庵的生命历程与思想世界 PDF格式下载



确实下了苦功……


注重思想与生活际遇、时代背景之间的互动,好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