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颠倒岁月

徐小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徐小棣  

页数:

325  

字数:

196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徐小棣的书原本是写给自己的。写多了,她用白纸印出来,装订一下,加上湖蓝色封面,就是她的“书”,就像她的文字风格,语言朴实,云淡风清,一点虚的没有。我最初读的就是这么一本“书”。没想到的是,一打开,就合不上了,一路看到天黑掌灯、最后一页。好看! 小棣有灵气,写着几十年前的场景,就能变回那个孩子那个少女,能把读者领到现场,指点我们看的,都是细节。读她的故事我有点难为情,她写回忆对自己很较真儿。如果说她对人性的复杂深有剖析,那是起于事无巨细她总先拿自己开刀。读到这些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问自己,假如这事搁我身上,我会这么揪住自己吗?长大后的小棣写回忆,就是会揪住成长中的自己,大大小小事情,她都没有放过。万分犯难的是,倒霉的小棣成长在一个黑白颠倒的非常年代,她的生活路程、她的心路历程,都是一路惊险、跌跌撞撞走来。 生活原本就是复杂的。小棣的父亲英俊聪明,母亲美丽温柔,可以想见,年轻时代很容易相互吸引、走到一起。可是家庭背景和少年经历的截然不同、后来进入的工作领域的不同,加上修养性格的差异,小棣上着小学,家里就常常“烽火连三月”。最后父母离异,“文革”骤然开始,家庭变故和社会倒置几乎接连发生。小棣每分钟都生活在荒诞版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她的父亲有“革命”资历,又在情报部门供职。随了父亲可以得到乱世最重要的安全,甚至能有一点神气,随了“出身不好”的母亲就是处境危险的黑崽子。她在难以抵挡的社会压力、难以拒斥的社会诱惑,以及对母亲的本能怜悯中被两相撕扯,最后,小棣还是留在母亲身边。小棣没有强调她的善良,而是强调在鼓励绝情、鼓励恶的颠倒岁月,一个小孩要保留那一点点天真善良是何等不易。孩子们经常会依照社会给出的指示,奉恶为善。她告诉大家,自己也未能幸免,她在社会对孩子的颠倒教育和鼓励下,也做过伤害自己父亲和恩师的事情。 小棣有着那个时代认为是“对立”的社会关系,这使她有了一些其他孩子难以同时具有的经历。她和母亲曾在“好人家”的四合院借居,见识过“旧社会”残留的上层文化人;风暴将临,她和母亲搬人大杂院,又体验了社会底层的百态人生。一九六六年的“红八月”里,她独自借居在仅有母女二人的亲戚家里,只离开一天,那位昨天还是活生生的母亲,就已经死在红卫兵的皮带棍棒下,被扔上卡车拉走,小棣带去的毛巾被,差点被红卫兵的封条封在屋里。她心里揣着可能招致大祸临头的母亲出身不好的秘密,万分小心地调整自己、应对世界,保护自己和母亲;同时又因为她所在的寄宿制学校以及姐姐的关系,还可以近距离接触一群高干的孩子们,和她们玩在一起。她的四周旋转着截然不同的事、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不同的风格。最后,母亲很悬很险地生活下来,她有着红色光环的父亲反倒入狱,被自己人关了七年。她按照当时学校领导者的指示,去动员同学下乡、“拔钉子”,自己后来却在农场心灵孤寂的生活中,差点自杀身亡。生产建设兵团是小棣的另一半回忆,在那里,所谓的知青生活虽然变得相对简单,但是,它只不过是一种无尽头的劳役,这种生活扼杀了正常年轻人的全部色彩和希望。那时,任何可能的表达,都被纳入“文革”中连续上演十年的“假、大、空”语言框架,令人无处逃离。小棣让我们看到,这种文化扼杀的利刃直人每一片田野、每一个个人。难怪直至今日,几十年后的公众语言和风格,仍然难以彻底摆脱“文革”语言的长久腌制。不仅是虚假语言,最后为了逃离,知青们纷纷造假:假电报、假诊断书、假证件,这是当时公开的秘密,更有社会上越来越多在政治上醒悟的人,也必须以假话来保护自己。终于,出于种种原因,全民殊途同归,都生活在各种类型的谎言中,而且没有心理负担,只因在颠倒的岁月里,小民被逼上了绝路。 小棣会讲故事,她的故事好看。而在小棣引人人胜地讲述非常年代的故事时,她注重的不仅是情节。也许只是天生敏感,似在无意间,她习惯性地探究人的心理反应,结果,她以独特的角度让人们理解到,那个时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性情、心理做了怎样的内在修改和扭曲。她随着自己的成长,记录了从儿童到青年,整整一代人被塑造的细致过程。这种教育留下的印记,有些是永恒的。时代塑造了几代非常的中国人。小棣故事的这个特点,使她的书有了记录民间历史之外的特别意义。也许大家不会想到,我们要理解今天的中国社会,它的种种独特表现、它的思路、它发生的事件、它上中下各层的反应,都离不开去了解和理解那一代人,他们是封闭环境中、封闭教育下、“文革”颠倒年代的产物。今天,他们是父亲、母亲和教师,他们还可能是为数不少的官员甚至高层官员,他们是今天整个中国的后中年和老年。他们对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一定的塑造力。

内容概要

  《颠倒岁月》主要内容包括:练笔、分币顶用的年代、范家胡同幼儿园、普晶的故事、北长街的尹奶奶、写给王秀华老师、拾来的纸片、坏人之死、西河沿儿、“文革”市井、八月往事、逃、乱世、灰色身份的人等。

作者简介

  徐小棣,一九五三年生。一九六九年九月随一九六九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内蒙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五团先后做农业工人、基建工人、小学教师。一九七七年十二月“病退”回到北京。一九八四年取得成人教育英语大专学历,先后在北京新源里二中和二龙路中学任英语教师。二○○八年退休。

书籍目录

序言
练笔
分币顶用的年代
范家胡同幼儿园
普晶的故事
北长街的尹奶奶
写给王秀华老师
拾来的纸片
坏人之死
西河沿儿
“文革”市井
八月往事

乱世
灰色身份的人
鸡毛信
受用一生的“父训”
我拔“钉子”的革命史
说大话的故事
北京的“六九届”
王丽滨
有谁还记得安建设
诙谐曲
在我们连队的斯琴高娃
异丙嗪
……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但有一天,普晶向我亮出钥匙,说趁妈妈值班,可以看照片了!等她关好房门,撤掉箱子上的台布,我们就搬掉顶部的小皮箱,搬掉小皮箱下边的柳条箱,搬掉柳条箱下边的中皮箱,搬掉中皮箱下边的大皮箱,又搬掉大皮箱下边的大木箱,把金字塔底发掘出来。 普晶开锁,从垫底的大木箱里翻出几大本相册,一股脑儿堆到了大床上。封面深暗的老旧相册散发出樟脑气味,我们赶紧去翻。许多照片都发黄了,我只觉得人物景物像在电影里见到过似的:洋式的小楼房、古色古香的家具、扶着手杖穿长衫端坐中央的老人、画了眉毛穿着旗袍的女人、留着分头西服革履的男人……我想到了词汇“旧社会”,心跳不由得加快,似乎懂得了它们为什么被五只箱子压着。翻找穿戏装戴珠冠照片的普晶也停下来紧张地说,妈妈不让把这些照片给外人看,我们还是先把箱子摆好原来的样子再继续看吧,万一她回来,也好把相册捂在毛巾被里装睡。我没有马上响应,翻着相册磨蹭,直到她用哭腔说“求求你了”才起身。可就在我们安放第一只大木箱时,有人敲起门来。 “糟了……”箱子被普晶抬着的那一头无力地沉下去。我鼓励她,抬!举!在鼓点般紧急的捶门声中坚持着,硬是把箱子歪歪扭扭摞好才去开门。当普晶的妈妈气急败坏地冲进卧室时,我才意识到复原金字塔是白费工,相册还都散乱地摊在大床上呢。 接下来是一场我完全听不懂的训斥,那是比“翱呜陆、嗷呜切”更难猜到意义的上海话,咬牙切齿,声嘶力竭。我真怕普晶的妈妈打她,好在挥舞的拳头只落在大床上。我被完全忽略,脸发着烧,眼泪落下来。 普晶让我看她的家族照片那年,是雷锋叔叔出现的那年。

后记

我生长在“阶级斗争”愈演愈烈的时代,一九六六年十三岁时学校大乱,所受的教育在小学六年级终止,一九六九年去上山下乡,再也没有机会返回课堂完成学业,一九七七年底在那个时代的尾声中以“知青”身份办“病退”返回了北京。 那以后,我扎进辛苦而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到二00二年学会上网时,在以青年为主体的网络天地里已是长辈年纪了。看着青年们在严肃话题上活跃精彩的交流,蓦然想到自己在同样年龄里正在做什么的问题,记忆被搅动,写起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来。写时没有想过出版,忆起一事,叙事一篇,积累几年后看起来有点像“自传”。但我本想写的绝对不是自传。将文章整理结集之际,我对那段岁月的印象逐渐趋向以“颠倒”二字概括:颠倒的观念、情感、行为充斥了我成长的岁月,然而,“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一点个人记忆,远未使那段岁月穷形尽相。 我的叙事没有刻意虚构,但以近年来的认识和心境去还原几十年前的场景,想必难免存在重构和偏差,所以有的人物用了化名,希望大家宽容对待,不要对号入座。我的记忆如有“硬伤”,也恳请知情者提出补正。 我的文字带着受教育不足的印迹,这很是遗憾。 借着出版的机会,我向曾给予我的写作理解和支持的友人们深表感谢!我一一记得那些鼓励,深信是友情培育了我写的能力。 徐小棣 二0一二年一月二十二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小棣会讲故事,她的故事好看。而在小棣引人入胜地讲述非常年代的故事时,注重的不仅是情节,她习惯性地探究人的心理反应。结果,她以独特的角度让人们理解到,那个时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性情、心理做了怎样的内在修改和扭曲。随着自己的成长,她记录了从儿童到青年,整整一代人被塑造的细致过程。 ——林达


编辑推荐

《颠倒岁月》是由徐小棣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一本回忆录。其作者有灵气,写着几十年前的场景,就能变回那个孩子那个少女。《颠倒岁月》秉承作者文字风格,语言朴实,云淡风情。能够把读者领到现场,指点我们看的,都是细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颠倒岁月 PDF格式下载



在那个死无前例的年代,黑白颠倒,正义与邪恶颠倒,事非颠倒,好人受气,坏人当道,老实人遭排挤,投机者飞黄腾达,作者在书中把自己在那个颠倒岁月的亲身经历和所见到的身边地一些现象的感慨一一倾吐出来。但愿这种历史不再从演。


颠倒的岁月,扭曲的人格,我们从那时走来


不该被淹没的颠倒岁月,需要被了解被反思


作者以女性特有细腻笔法,娓娓道来地为大家讲述了一个恐怖而又是非颠倒的年代。每一篇故事都让人难过得的流泪,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个年代与伴随那个年代一起成长那一辈人!


不是什么名家名作,文笔也属一般,但是看着还是很难过,觉得这样的人才能写出真实的文革,写出自己的经历


让我了解了文革的可怕


特殊年代的生活,不应该一点都不了解。。。


那个年代的疯狂


作者将40多年前的经历呈现给读者,让我们这些未曾经历过的人仿佛一脚踏入了历史的时空隧道,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情景。


与作者是同时代人,对书中描述颇有同感。


小心哪!书很好


三联版的书还是一样的好


我很喜欢的题材~


倒着活,会是一番咋样的情景


今年一本难得的好书,值得用心一读!


这是我们不能感觉到的时代,虽然是出生于70年代,但是毕竟是小孩子,没有他们的这种经历,现在能看看,也是一种增长见识的好导师


我认识的阿姨写的书,当然要支持她了,只是,要补课才能很好去理解的主题。


书还是挺不错,只是个人喜好问题了


权当是个人历史看吧。


似是常人之作,但洞见豁然,有“干校”之风


昨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


对上世界六七十年代的历史很感兴趣,看正史而不见细节,所以多买细节。


读着书里的文章,将那个时代的人事一览无遗,令人心酸。


这本书的成形过程我是再清楚不过,因为作者就是我妈妈,呵呵。首先我有一个观点是:读者塑造作者。这批文章最初是从2003年起发表在一塌糊涂BBS上的(后来糊涂被校方封杀,部分网友挪到了一见如故BBS),读者多数是当时的北大在校生,我妈妈写作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与他们交流,虽然水平很业余,但是态度万分认真。后来由于反响不错,受到激励,坚持写了几年,积累起来,又有人推荐,这就像写书了。遗憾的是,我现在读的时候,总感觉有什么不协调:一方面是文字很轻快,而内容很沉重的不匹配;另一方面是文章中“我”的行为天真笨拙,而价值取向特别清醒,这二者的不匹配。我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多少也和本书脱胎于BBS帖有关;然而如果不是当年的读者,我妈妈恐怕连写作的热情都不会有,更谈不上出书了。在这几年里,当年的网友已毕业工作,成家立业,与此同时作者在思想上也不断成熟。如果按写作时间来排序,就能看得更加清楚。不过三联的编辑是按文章中“我”的年龄来安排文章的先后顺序的,而不是文章本身的出现顺序,所以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自身的成长就模糊了。另一方面,我妈妈没有将我的二姨(文章中的“姐姐”)预设为文章的读者,也就没有考虑她看到这些文章后可能的感受。换句话说,文章中“姐姐”的形象是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服务的,并不是“姐姐”当时确切的经历和状态(当然作者也没有刻意地虚构)。本书出版后,我姨看过意见很大...,我很理解也很同情。如果让我解释,我想说我妈妈没有抹黑她的恶意,但是写作中很欠考虑。如果能把书中的当事人预设为读者,这本书的笔触和角度想必会更加严肃和完善。不管怎么说本书还是很值得一看的。考虑到我妈妈有限的教育背景,本书的出版真是一大惊喜。大家捧场啊!! 阅读更多 ›


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甚至地域不同,在文革中的处境就不同,因此个人的感受也不同。仅就知识分子论,季羡林、杨绛与李零、葛剑雄的文革记忆就很不同。这也就是至今没有全方位审视文革的有分量的,有较多共识的作品问世的原因。本书以文革中一个青年女性的视角,娓娓述说自己的亲历,与我有戚戚焉。只是书名《颠倒岁月》,与我则为癫狂岁月。


內容還算比較私人,可能太客觀了,見不到情感。


好书。让你看到一个真实的“文革”。


一本好书,每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人都应看看。回忆文革,重新审视社会、审视自己。


不论包装,书的内容才是灵魂。那个年代是没有灵魂的年代,盲目的随波逐流,却在内心里挣扎,纠结。错与对不能按常理识别,出身的不平等早在那个年代就已经突显出来。回忆是一本书,而这本书很值得一看。


温婉,流畅、回顾不算远的年代,


69届,承受得太多。岁月的刻刀,刻在每个人的心上。推荐阅读!


真是可怕的岁月啊,作者了不起。


她的书有了纪录民间历史之外的特别意义。


我和作者是战友,同是兵团人。


貌似跟《暴风骤雨的记忆》是一个系列


冲出夹缝的好书


买了很值得


Nice的一本书


回忆录,颠倒岁月


喜欢看这类回忆文革的书


相关图书